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5章 余旋风来了(六)

书名: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2:52

又选取了一个家庭主妇,她什么也没有买,就是在书店门口晃荡,也被记者拉来采访了。

“你知道中国作家余切吗?”

答案还是不认识。

“你知道中国作家鲁迅吗?”

“鲁迅是谁?”

得!

这完全是不看文学的人。

对这种人,记者也有办法,他们拿出了余切在豪德寺扫墓的照片:在这张照片里面,余切身穿黑色西服,神色肃穆的面对墓碑鞠躬。

看上去就像是大家族唯一剩下来的富贵长子。

家庭主妇大吃一惊:“原来这就是余切?如果作家们能多出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的书怎么会卖不出去呢?”

“中国旋风”正在越刮越烈。在刻意的引导下,作家团来访的期间,几乎事无巨细都能得到报道,几乎每天都有人请他们吃饭,出入全都是日本的名胜景点,不同领域的上流人士每天作陪,极度热情的照顾让人乐不思蜀。

余切有点明白“留学生文学”是怎么出来的了,这种待遇下,你描写的外国当然是人间天堂了。

但这是常态吗?

“余切?你说两国之间能成为朋友吗?”

外联的陈希儒问了余切这个问题,陈希儒既是沪市外联的,也是这一次的翻译。

作家们离开酒店需要两两凑对,余切和陈希儒是一对。

这个人是巴老的铁粉,他拿到了一张巴老签名的名片,说要把这个当传家宝来对待。

“你怎么不回答我?两国之间能成为朋友吗?”

余切说:“我们当然会成为朋友。”余切没有给陈希儒说实话。

李小林,《收获》杂志的主编,巴老的亲女儿,她问余切:“你受到了这么热切的欢迎,你喜欢日本吗?你以后会成为旅日作家吗?”

余切:“我恐怕还是以写国内的文学为主,适当写一些国外的作品。”

李小林纳闷了:“难道你觉得我们两个国家之间,不会成为朋友吗?你还没有感受到日本朋友的热情吗?他们多喜欢你啊!”

余切说:“我们当然会成为朋友,但朋友之间也不会一直好下去。”这也不是余切的想法。

终于,他被巴老介绍和一些日本书商见面,为了沟通余切的出版事宜,而这些沟通很成功,日本人给余切拿到了本国有名气的作者才能有的条件。

大部分的日本新人作者,甚至不能和余切相比。他们要经历打响名气,苦熬多年的过程,有的穷苦日本作家不得不自费出版自己的文稿,希望能受到读者的赏识,然后陷入到经济上的困顿,被出版商拿捏。

大家一起喝着清酒,一起跳着舞,一起唱着歌,谈论起两国之间那些影响了历史的大文豪。

“我们曾经靠的这么近,我们简直是兄弟,不会再有分别。”日本人说。

余切确实相信,他们之中一定有人是真心的。

席间,有一些的年轻日本女性,给诸位服务,她们每一次上菜、端酒都要跪下来;余切和巴老是最为重要的客人,因此居酒屋请来了七十多岁的女主人,这个在中国可以颐养天年的奶奶级人物,朝余切跪下来,伏着身体送上酒水。

余切接过来喝了,笑容自若,当时并没有什么扫兴的举动。

结束掉这场宴席,巴老也很高兴,他问到了同样的问题:“余切,你觉得我们之间能做朋友吗?”“恐怕不能。”余切这次说了实话。

“为什么呢?”巴老并不奇怪。

“我看到日本人尊卑有序,对强者十分恭敬,对弱者却呼来喝去——他们连自己的同胞都不能完全的热爱,又怎么会热爱异国他乡的我们?”

巴老点点头:“是的,你很清醒。我们个人之间的关系,很难代替民族之间的关系。”

这并不是孤例。

不久后,作家们又在媒体的见证下,见到了藤野严九郎教授的后人——藤野教授正是当初照顾鲁迅的日本教授,鲁迅怀念他,珍重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访问藤野后人是来日作秀的标准流程:不论是政治家还是作家,都要走上这么一遭。

藤野和鲁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友好的缩影。

但作家们发觉,藤野先生的后人并不懂文学,也不知道中国文化。

而其实鲁迅本人虽然写了怀念藤野的文章,他自己却极为清醒。在谈论到中日关系时,鲁迅曾经写文章“没有力量的均衡就没有真的亲善”。

当然是这样,没有分出胜负,哪里有真正的稳定关系。

翻译陈希儒觉得不太对劲,问余切:“这个藤野的后人,居然对中国啥也不知道,完全是个吉祥物,你觉得咱们能这么好下去吗?”

余切没正面回答他,而是说:“你看看,我们连友好交流协会,也分了个‘日中友好’和‘中日友好’,日本人把他们排在前面,我们当然把我们排在前面……”

陈希儒就懂了:“唉,好一阵子,就好一阵子吧。总比过去打起来好。”

nhk的国谷裕子邀请余切去她组织的私宴,在这场宴席上,许多当时节目的人都来了,一些对中国文学有兴趣,和感到“仰慕”的日本年轻人也在场。

余切带上陈希儒这个也会日语的跟班,两个人在新宿区出横丁吃高端日料。

出横丁是众多居酒屋的所在地,而新宿是全东京最繁华的区域之一。日本上班族们在这寻欢作乐,他们正处于有史以来经济最好的阶段,整个国家蒸蒸日上。

这也是两国差距最大的阶段,有多大呢?

爱国诗人蒋正函在京都访问之后,他印象最深的是京都的高端日料店美浓吉,因此写了一首诗过去:“天上无月也无星/人间却星光灿烂/一条移动的银河/浮游着发光的鱼群……”

“不喝酒也醉了/醉在天上/醉在梦里/醉在空中。”

这里简直是人间天堂。

此后,他又写了《银座》、《丸之内旅社的布谷鸟》等作品。

在这场只有年轻人的宴席上,余切毫不意外的成为了明星。

他既会日语,又能创作文学,简直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且,他作为很少出国的中国人,却几乎没有对任何事情——跑车、果味酒精饮料和霓虹灯而大惊小怪。

当他站起来的时候,朝众人微笑祝酒的时候,大家都对格外高大的他感到恍神,灯光下的他甚至令人自惭形秽: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中国人。

陈希儒在上厕所的时候,悄悄的拉过余切的衣角说:“余切,你为我们中国人涨了大脸!”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