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13章 稿酬

书名: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2:52

作协给每个人都发一笔制装费,统一到燕京的红都衣店制作服装。

然后是生活费,由日方出资,折算成美金约24美金,原因在于当时国内的最高标准为24美金——即便是日本人来发这一笔钱,也不能超过这个数字。

总共出访7天,回来之后能积累上百美金,这些钱可以去友谊商店购买不错的收录机或是半个电视。

还有一些剩下的省钱妙招:在国内买大量的挂面去东京吃,尽可能少在当地吃饭,因为东京的基本生活物品价格极高。

而在这些之前,还有一个政审。一般来说,得办足足几个月。当时出国“旅游”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出国的政审是所有政审当中最为严格的。

作家们“旅游”的可能性低,审的快,而其他低级官员乃至于普通翻译就审的久了,最早于今年的年初就开始进行选拔和审核。

期间,张守任又来找余切,带来了《大撒把》已经通过的消息,这本书首印一万册,根据刚出的《书籍稿酬暂试行规定》,要体现出“优质优酬”的原则,余切相较于以往,得到了更高的稿酬支付比例。

笼统的说,每印一万册,他所得的稿酬等同于基本稿酬。

而他的基本稿酬也有提高,原先是十元千字,现在提高到六至二十元,这次是按照十五元的价格进行支付。

也即《大撒把》这本,再次为余切带来了近两千块钱的收入!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城镇居民的三年收入。

张守任激动道:“我有种预感,作者的稿酬将要得到大幅度的增长!”

可不是嘛,物价也飞涨了。

张守任终于看完了,但他却产生了对《和你在一起》的遗憾:这部的结尾不够有力,张守任猜测,是余切不够明白音乐导致的。

“《和你在一起》,不应该是一个不完美的作品!它是‘新现实’的收官之作!”张守任道。

的结尾是这么一个事情:刘小春在火车站,当着父亲刘成以及许多工人、农民的面前,拉响了小提琴,而这拉小提琴的一幕和刘小春拿到国际奖项,在外国人面前拉小提琴那一幕相重合、闪回了。

曾经在音乐大厅响起的音乐,现在给了自己的父亲来听,父亲是不懂音乐的,农民、工人也不懂,这样激昂的音乐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它的美、它的颤动、它的处理听众们无法评价,但却也是自己想要奉献给的听众,这是无与伦比的矛盾。

我的音乐,我想要听到的亲人并不懂。

听得懂的,却不是我的亲人。

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音乐究竟是给谁来听的?

或者说,在你追求音乐的过程中,是否还保持有初心。

电影里面,用的是蒙太奇手法,它的画面十分震撼,感情流露清新自然;而文字就不够了。余切碰到了写战争一样的事情,同样的东西用文字来表现,它的感染力不够。

而且,中是缺乏音乐的,读者的耳朵听不到,他们又少了一些感受。

如何让读者共情呢?

只能多用笔来写,调整剧情。

张守任牵头,给余切带来两张音乐会的内部票,分别是国音和央音举办的交响乐团表演。

这票他是从王濛那里搞来的。

作家们爱好音乐的比较多,其中王濛尤其出名,81年王濛专门为柴可夫斯基写了个《如歌的行板》。

燕京,东四八条52号,《人民文学》编辑部。刘芯武和王濛都在这做编辑,前者是组编辑,后者是总编辑。

张守任离开《人民文学》的时候,正好撞见刘芯武停自行车。

“哟,来上班了?”

“您这是……”

“给余切带两张票。”

“戏剧?”《人民文学》这会儿借住在中国戏剧协会的楼里面。

张守任道:“音乐。他要写音乐。”

“余切还能写音乐呢?”

张守任跨上自行车,他不知道刘芯武这话有没有啥套路,瞥了刘芯武一眼,走了。

自从那篇莫名其妙的“反对幻想文学”评论文章发表以来,张守任和刘芯武的关系就变得很恶了。虽然刘芯武现在成了余切的吹捧者之一,但张守任没有忘记曾经。

他差点毁了我的心肝宝贝!

噔噔噔!

刘芯武上楼找王濛。“余切拿票做什么?”

王濛正看报纸:“关你什么事?”

这报纸一翻,被刘芯武瞥到了,是新一期的《文汇报》,上面公布了“东京笔会的参会名单”,国内这边有巴老,艾青……一些老作家,编辑,然后没有中生代,在之后就是突兀的“余切”。

报上热情洋溢的说:“芥川龙之介奖获得者井上靖将于中国作家进行亲密对谈……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全程同步直播。”

“这真是中日两国的文化界盛会。”

刘芯武觉得,自己的眉头在跳动:“余切是青年作家的代表,我当然会关注他了。”

“那他要去日本去了,巴老选的,你知道吗?”

“知道……但我听说,是他老师起的作用。”

王濛通过这句话,明白了刘芯武还没有真的服气,还有想要较量的心思,尽管这是常见的,而刘芯武也是个风评不错的人。

但为什么大家都选了余切去?

难道没有人投我一票吗?

王濛说:“我从没跟你讲过,为什么许多人欣赏余切,这不光是他各项素质比较好,很适合走出去活动……还有他存在一些开创和独到性——到目前为止,一些他能写的题材,别人仍然写不了,这是先进的。”

指着自己的脑袋,王濛道,“这就是纯粹的天赋,首先察觉到了,然后能写得出来。”

“什么意思呢?”刘芯武问到底。

“就是他随时能写别的题材文章……但是反过来后,你们写不出他的,你知道小无相功吗,武侠里面的东西,你去看看……就是说,内力不在一个层次上,他力大无穷。”

“而你都写不出来的东西,你去批判个什么呢?有资格吗?”

刘芯武哑口无言。

“新现实”已经声名鹊起。拉美文学把余切写在了引进者的关键首页。部队的前线,全是余切的文章。

以上这些,他一个也写不出来。不光是他,这栋楼里面,谁能打包票写出来?

实际上,刘芯武从来没有见过余切创作的过程。在蓉城那会儿,他就是打了个桥牌,然后晚上过去了,余切写了篇文章出来——完蛋。

他始终有一丝怀疑,尽管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不如的,但还是想:怎么会?世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所以他申请也跟着去看音乐会。在心底里,他这么告诉自己:我所赞扬的,是那个确实写出了的余切,但我却不知道,他创作时是什么样子。

王濛怕他的道心破碎——之前似乎已经裂开了,因此劝他好好搞编辑工作,然后写点过过这样子,不要胡乱折腾。

劝说未果,刘芯武坚持。

好吧,他带着刘芯武一起去了音乐会。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