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16章 他们何其相像

书名: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2:52

这是一句了不得的话,它了不得在打碎了作家的尊严。

刘芯武做好了许多事情,他被许多人赞叹,写文章他可以是“中国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首”——这是余切横空出世之前的事情;做编辑他可以是文质彬彬,耐心十足。

他真的是一个大体上的好人,唯独在有关于余切的事情上,闹出了差错。一个一辈子的好人,忽然因为嫉妒,葬送了自己作为编辑的人生。

他的作品仍然是有价值的,但从编辑的角度来看,余切越成功,刘芯武越可悲的被反衬出失败。原先在“青年联欢会”上的演讲中,刘芯武已经忽然明白了,余切写的就是出挑,是他自己蒙蔽了自己的直觉。

而今天的直观对比,让他终于扛不住这种压力。

央音的交响乐团,正在为余切而鼓掌。音乐人,夸赞写音乐的作家。

然而,他不是个无心无感的纯恶人,他还有一些对文学的追求,这种痛苦和折磨,使得他快要窒息,他得不到空气了,只能选择离开来短暂逃避。

受到王濛的教导,刘芯武也懂音乐,他还在试图创作音乐方面的,写了大半年,竟然不如余切这一天的发展。

这是什么样的诛心?

那颗要碎掉的什么东西,彻底的破裂了。

交响乐团的乐手们,给几位作家鼓掌,欢送他们。

胡坤甚至追到了大礼堂外,希望能得到余切的签名,他这种行为导致更多的人来模仿他,其他央音的学生听到了,这是那个写出了《未婚妻的信》、《大撒把》和一系列的余切,也来找余切要签名。

因为余切的第一个单行本还没有出版,于是他们拿着各种杂志,以《十月》居多,但竟然还有拿着《人民文学》的人前来。

“余切老师,给我签个名吧。”学生们说。

“我也是学生呢。”余切一边儿签名,一边儿吐槽。

这会儿的作家签名不单单是签个名字,如果郑重的话,还得有个祝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志者,事竟成”之类的祝语。

余切挑看得最顺的写了几条签名,就打道回府。

我艹,怎么还有拿着《人民文学》来的?

这一期还是有《班主任》的那一期?

余切也呆住了,不是因为可怜别人,而是不想做太过,搞得别人以为他杀人诛心,虽然他确实想这么干。

但是读者忍不了了:“签这吧。我好不容易才碰见你一次的……”

这儿?

这不好吧。

王濛脸色铁青,余切做不得,但读者的心意却要他来做。

读者又催促:“写在这,我今儿就带了这个,写这儿吧,我求你了。”

“余切,签个名吧。”这话是王濛来说的,“你有一天也会发在《人民文学》的,现在签个名也不算什么。”

虽然已经做出了这种决定,但听到王濛也这么讲,刘芯武还是心如死灰。

余切的名字,写在了《人民文学》上。如同盖章落印,一锤定音。

东四八条52号,《人民文学》编辑部。

“我这段时间,禁止听音乐!”

“这下出大事了!”王濛没想到听音乐会听出这种事情。他对刘芯武有种愧疚的感觉,刘芯武是他的小老弟,很多文学创作上有他的影子。

做编辑,刘芯武自然已经做不下去了——余切永远不发《人民文学》都是因为出了个没水平的编辑。

眼下他发掘了再多作者都没意义了,到处串门走巷,去沪市约稿啥的都没用……他的发掘是假的,他的努力是白费,因为做了一件顶坏的事情。

这事儿随着余切越是出名,越让人发笑,最终会连累《人民文学》本身。

哪怕王濛自己都会劝退刘芯武。

但是,王濛还希望小老弟能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发光。“刘芯武,余切那种人是比较少的,但我们也能写我们自己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文学不是一个人的文学。”

刘芯武没啥想说的,他整个人都是恍惚的。

得!

被折腾晕了,小老弟啊小老弟,你为什么要来听音乐呢?

倒开水,抽烟,谈心三件套之后,刘芯武开始能进行交流了。

“王主编,以后我去哪?”刘芯武说。

“你毕竟是从《人民文学》出来的,找个好下家也容易,你跟那个冯骥财一样,去《中国青年》吧。”

如果王濛能知道余切住在啥地方的话,肯定会换个地方。因为这杂志出版社离余切家距离不远。

但又能逃到哪里去?

刘芯武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他趁着夜色回了自己家。他住在朝阳一个叫“垂杨柳”的地儿,公寓楼。楼底下有售卖零食的摊档,摆出大量的瓜形的关东,用竹签子穿进去拿来卖。

“来一串关东,多少钱?”

“三分钱一串。”

买了一串,舔上了。

刘芯武陷入到回忆当中:一般认为他是蓉城人,实际上八岁之前他在渝市生活。他父亲是海关的职员,家住在长江南岸,每天上班都要坐“海关划子”(一种小的机动船)摆渡。

来燕京的时候,他和余切一样,乘坐摆渡船出的家乡。

正因为像到这样的地步,才酿成了事事要比较的心思,最后酿成大祸。

唉。

吃完关东,竹签子还留着的,刘芯武却不想扔掉了。他忽然挥舞着竹签子,像余切之前在央音做的那样,只是他只能挥来自己看了。

他哼着交响乐团演奏过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边想“如果当时发掘出了余切岂不是他名满天下”,一边想“这篇的结尾,还有没有更不错的……一天当然比不过别人的功夫,一个月,半年呢?”

随着想象出的时间更久,他忍不住痛哭一场。

就算是一整年也写不出来,他并没有见过更多东西,没有那种思维。

就这样,刘芯武选择了离开《人民文学》,比历史上提前了三年,所以王濛找不到下一个《人民文学》的接班人来做老大了,而三年后,余切正好毕业。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