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8章 巴老的评价

书名: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2:52

燕大。

五月份开始进入到学生的考试季,但是没那么紧张。还是能看到不少学生在学校参加各种活动。

新现实社团在燕大挺出名了,不少校外的学生也慕名而来。目前新现实社团和五四文学社分庭抗礼,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文学社团之一。

燕大现在有个四大诗人的说法,分别是骆一禾、查海生、老木,西川。查海生确实是其中最为出名的,另外三个人性格比较内敛,没有查海生那种颠劲儿。

西川还是余切的粉丝,他看了《百年孤独》这本书,在骆一禾的介绍下,主动加入了新现实社团,尝试创作一些散文性质的文学。

“新现实”已经不光是“新现实”了,而是代表了新的东西,新的创作者。

历史上,这个西川会和余桦建立起不错的关系,成为朋友,为了马尔克斯的签名争来争去,现在全成了“受到余切影响的人”。

是的,“受到余切影响的人”开始有一些了。这不是说余切已经一统青年文坛,而是说他最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个标志性人物。

刘芯武为代表的作者创立了“伤痕文学”,而余切为代表的作者,甭管他是军旅文还是新现实,他都在取代原先伤痕文学的关注度。

创作伤痕文学的作者开始变少,尝试新题材的作者正在变多。

从读者的反馈来看,大众也似乎反思够了,对过去的伤痛已经释怀,开始向前看。他们需要更加贴近现在生活的作品。

文坛有些人关注到了这种现象,纷纷写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以王濛写过的那篇发表在《文艺报》的评论最为出名。

而后《大公报》的记者采访了当今的作协主席巴老——他因为伤病在家休养。所以这段“文学评论”是以对话的形式,记载到了《大公报》上面。

在这份中国传媒史最早的报纸之一上,记者问:“伤痕文学似乎在失去关注度,您注意到这种现象了吗?”

“注意到了。”

“您怎么评价它?”

“‘伤痕文学’有存在的必要,一开始它出来的时候,大家批评它,说这些作品难免让人伤悲,我当时支持了伤痕文学,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向前走,向前看就忘记了过去的伤口,让伤口化脓。”

“那您现在还支持伤痕文学吗?”

“这不是由我来支持与否的问题。今天大家更愿意看其他的文章,说明已经确实向前看了。同样的东西,在不同年代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观看了《雷雨》在沪的几次演出,四十年代时,人们都批判封建大家长的权威;建国之后,大家更多的注意到了剧中的阶级关系;而今年《雷雨》的电影上映,我发现年轻人们竟开始关注其中的爱情,演员的样貌……这是否是好的事情呢?新来的人有自己的追求,这大概是好的吧。”

“您知道‘余切’这个作家吗?”

巴老笑道:“我是蓉城人,我认识他老师,你说我知不知道余切呢?”

“您怎么评价这些新的作家?”

“人们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我认为新的来了,你才知道旧的已经去了……余切可能是这样的人。”

对话到此结束。《大公报》也在港地发行,所以许多港地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余切,可能是从这篇报道上看到的。

他们热切的关注大陆发生的各种事情,而余切所撰写的有“爱情”、“人性”可以让他们看到大陆年轻一代新的想法和经历,它是无关于政治的。燕大校园里面,也进入到了浪漫的春天,今年以来有这么多好消息,学生们议论国家大事起来,心里有种底气。

西语系的两兄弟之一,王锵于今年毕业,已经安排好了在燕大留任做教师。

余切问:“你不是要留学吗?没成功?”

“我这辈子一定要去美国留学,但我一定是堂堂正正,由美国人来邀请我过去,而不是我自己拼了命的出去。”

俞敏宏插嘴道:“他是因为露西和他分手了,没办法做美国人的女婿。”

露西是王锵的美国女友,喜欢看红宝书,父亲是出版社的高管。

余切:“你不是成我校英语教师了吗?怎么还被甩了?”

王锵痛苦道:“我一个月工资一百块钱,出租车司机挣五百块钱,是我的五倍!”

余切说:“出租车司机有车,你有车吗?”

“我没车!”王锵道,“而露西家里不仅有车,还有私人飞机,虽然是个农用的飞机吧……我还是想都不敢想。”

“你一直没钱,她怎么会因为你没钱和你分手呢?到底是为什么?”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因为我打乒乓球,输给了她!”王锵说,“我一直努力学习英语,努力学习美国的知识文化,然后才知道……露西从来不在乎我学了什么,她只在乎我能不能给她,给她……”

余切一语中的:“情绪价值。”

这个词儿在八十年代没出现过,但余切一提出来,王锵就明白了。“对,就是你那个‘情绪价值’,我已经不能让她感受到快乐了。她从来不喜欢我,她只在乎她自己的快乐。”

“无论是红宝书,还是切格瓦拉……都只是她的工具,她终究是一个流着美国血的美国人。”

俞敏宏和王锵邀请余切来吃铜锅涮肉。然后得知余切的稿酬达到了十块钱千字,余切写一篇三四万字的不到一个星期,他就能拿两百来块。

按照这种算法,他的月收入,已经快要超过两个出租车司机了。

王锵羡慕道:“余切,你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你对有些事情总能看得明白,挣的也多——将来你被外国女人喜欢上,我也不觉得奇怪。”

结果真是这样。

前女友露西来找王锵,那会儿王锵正在隔壁备课,苦练口语,露西觉得无聊,又来新现实社团参观。大家一看到这个美国大白妞,对她就很热情,给她介绍社团的情况啥的……

但露西小姐不喜欢舔狗,她一眼相中了在社团最中间,眼皮儿都没抬一下的余切。

余切正在翻看《1984》,这是一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写的,1949年发表,据说是影射苏联老大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