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五十八章 军宣

书名: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2:52

一月十号这个特殊的时间,余切把《大撒把》初稿交到《十月》编辑部。

十号是《十月》的发刊时间,现在递交的稿子,最早下个月就能上。

余切“每个月交一篇中篇小说”的豪言震撼了全出版社,这是一个远超同时代作者的创作速度,马识途写《夜谭十记》用了几十年,余切花了一个月。人不能,至少不应该……

王世民看到余切带来的厚厚一叠稿纸,从文件夹中拿出来掂量,深吸了一口气说:“你恐怕是我见过写小说最快的人了,我还不知道你到底写的怎么样?”

“但是,就光凭这个速度,我也会想办法让它出版。”

王世民用了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小说,他没睡觉。然后传给编辑部其他人,王世民自己觉得很满意,但他害怕过于乐观,让其他人也来评价。

大伙儿轮着看,一页页稿纸先后的传递到不同人手中,最终都得出了较高的评价。

“黄修几,你是中文系的大师兄,又是搞文学评论的,你来评价他这小说怎么样?”王世民点名道。

黄修几说:“这个小说本身没问题,又对上了现在热门的留学话题——我们大陆本土的留学生文学,是从78年派出那几百个人才开始的,但是,他们写的国外就像桃花源,而他们活在了天堂,好像他们一来就受到了外国人无理由的喜爱,余切这个提供了另一个底层角度。”

“还有呢?还有其他意见没有?”

于是,又有人参与进来,这次提的是余切故事中写的“顾颜作为谈判团队的翻译”,参加中国zf和德国大众的谈判……他们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

还有人提出,伟光正的男主角顾颜是燕大的,另外几个出国刷盘子的大学生的院校全是外国语、外经贸……是不是影响不太好。

针对这些疑问,编辑团队一个个去求证,最后发现基本符合事实。

八十年代,国内最好的两所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上,和埃及开罗大学差不多……可想而知毕业生们的学历并不受美国所认可。而写出留学生文学的留学生们,往往在国外进一步深造镀金,这个深造后的履历是被西方国家所认可的。

他们和凑个机票钱就开始刷盘子的底层留学生境况截然不同,堪称是进退自如。

尽管合资企业这个概念,是美国通用提出来的,然而笑到最后的却是德国大众——已经进入到“如何成立”而不是“是否成立”的阶段了。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另几个角色的大学是相对不出众的外国语外经贸等等,因为这些大学有出国名额。

是的,出国需要名额,八十年代有些学霸,会仅仅因为该大学是否有留学名额,而选择该大学入读。

当时有个叫唐骏的年轻人,后来成为初代“打工皇帝”。这个人没有背景,于是为了要出国名额,天天跑到外交司的领导那蹲点,“领导您好?”“领导您吃了吗?”“领导今天过的怎么样?”

最后领导烦不胜烦,“年轻人,你到底要做什么?”

“我要出国,我没有名额了。”

“给你,去吧。”

——王世民激动的无以复加啊,他说,“余切的小说比之前又有进步了,他的事实是基本严谨的,又发挥了他幻想的长处……是的,只剩下顾颜这么一个幸运儿,但难道不应该这么幻想吗?”

“顾颜就活在我们的身边,他是个平凡的知识分子,做好事,得好报,对生活中的不幸没有怨言而去行好事……我认为这篇小说的积极性超越了伤痕文,他弘扬了人间的真善美,他的幻想才实质性的给了人力量!”

西语翻译者赵德明提出:“能不能把《外国文学研究》那篇《拉美现实主义》刊登在我们《十月》中?”

“这是当然,一定要登上去,要狠狠的批判刘芯武,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

腊月十九,大寒,适合打扫,祭祀,针灸,馀事勿取。

燕大的学生已经少了很多,但凡是本地人的,都已经想办法回了家,连雪都停了。

都特么回家了啊~就我留在这。

余切家里发来信件和包裹,寄来不少衣服和干果,他爸叮嘱孩子燕京官大庙大,遇事多小心。他妈妈则抱怨,自从余切写小说出了名,厂里来托人说亲的太多,烦的受不了。

嗨。这到底是炫耀呢,还是炫耀呢,还是炫耀……

余切索性在这一天选择休息,回复读者写来的信件,主要是《军文艺》的。

作为最早成立,也是发行期刊数量最多的文学杂志,《军文艺》在最艰难的岁月中,也能正常发行。

他们当然不会在乎这一点小风波。

新一期的《军文艺》有余作家寄给战士们的信,它果然被选出来刊登了:

“当我提笔写下这封信时,心中是无尽的敬意与感慨。我能在这里有一张安稳的书桌,正是你们行走在战场最前线所守护的。”

“我的工作是记录与传递情感,而你们,则是将情感化为行动的英雄。我无法亲身感受到枪林弹雨的紧张与危险,但我可以想象到你们是如何的坚韧。”

“我想对你们说,祖国记得你们,人民感激你们……我永远和你们站在一起。”

这是余切的真心话,他确实和战士们站在一起。

之前给他寄信的战士李海才十九岁,高中毕业不久,比余切还小。

余切写了一封信,寄到《红岩》编辑部,说了自己现在的境况,希望在《红岩》刊登《未婚妻的信》之后,这部小说能被《军文艺》所转载。

这部战争小说,其实要在《军文艺》上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八十年代的小说要得到转载,需要同时得到作者和原刊物的同意,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小说,原刊物会特意推荐小说到其他刊物去转载,这就不容易了,而余切正是想黄兴邦来帮忙做这件事情。

没想到这天之后,余切又接到《十月》刊的消息,这事儿相当急,是直接借京城出版社打的电话来燕大,然后转到了余切这里。

有几个穿着军装的同志来了,他们是总zz部宣传部的,要问余作家一些事情。

艹,难道老子要被调去慰问前线?余切有点懵逼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