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七十一章 加入作协

书名: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2:52

胡岱光把这当做余切的大作业,只要写的满意了,就能拿到高分。

余切之后的请假,当然是越来越多的,会经常需要胡岱光批准,这个论文是一定要好好写的。

这老乡确实是相当敏锐啊。

我自己也并不小心,别人提出来的概念,随便就拿去用了。

为啥余切不大想沾染“双轨制”这事儿呢?

因为这事儿八十年代风评并不好,它仍然未能阻止通货膨胀,以至于没有智囊敢出来说自己是提的。

又因为不久后玻利维亚那边搞得很成功,很多人也包括体制内的认为自己这边搞错了,应该不要“轨”了,直接脱轨随便飞。

整整十年啊……

然后,这些想法在大毛付出惨重代价后,得到了两级反转,认为“双轨制”是之所以没有经济大崩溃的功臣。于是当初打死不敢承认的智囊们,一个个跳出来邀功,说是自己提出的这个建议,这得在九十年代后了。

这么说来,胡岱光整的这个作业倒也不全是坏事,万一他真搞出了什么,也是他来背锅,而余切只会在十几年后被人冠一个“如果他当年没有写,他可能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的“如果余”头衔。

此时,余切摸了摸自己的左脸,他感到了金子一般的线条。

————————

三月末,燕大正有各种活动,原先冻结的未名湖如今已经重新波光粼粼了。留学生们出来晒太阳,他们穿的不多,无论男的女的,都懒洋洋躺在草坪上,是燕大一股独特的风景线。

余切呢,从信箱那拿到了他的“作协会员证”:一个红皮套,里边儿是他自己的肖像图和名字,他已经是光荣的中国作协一员了。

抬头是中国作协而不是地方作协。真不错。

这个会员证后来不值钱了,据说一千块钱就能有人帮你搞到,但在这会儿还是很有水平的。现在有幸加入中国作协,等于有了编制,每个月能领一些保底费。

从县级到地方都有作协,拿保底费的事儿只能是全国性作协才能有。

但无论省级还是县级作协,最大的福利就是包吃包住旅游活动:

去黄山太平湖游泳,在迎客松看日出;在滇池白鱼口度假胜地游泳;环游琼岛……费用作协全包。作者们混吃混喝还能玩耍,并且如果写一篇游记或者感谢,还有稿费奉上。

今年的《京城文艺》上,作家余桦写了篇《星星》发表在上面,因为他不是作协成员,所以在通讯录上只能尴尬的写上:余桦,男,现年23岁,在某卫生院工作。

而余切今年刚刚21岁,已经有了作协会员的身份,这简直是能和他燕大学生相媲美的好编制。

前些天,燕大选拔一批学生去参加10月份的国庆科教方队,学生们踊跃报名,最后精挑细选了几十个人作为预备队。

其中主要的是生物系的大三大四学生——据说是因为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不久,学校发现余切并没有在这个方队中,专门有人来问余切的想法:现在你是咱燕大最出名的学生作家了,又是文学团体‘新现实’的社长……你要不要去天安门广场上,向领导和广大群众展现出我们燕大学子的风采呢?

余切当然乐意了,然后就知道了,要专门空出三个月来练习,还有一系列手续。

得,这份风采还是留给其他人吧。

我到时候就做广场看表情的群众就行。但是他却因此和学生组织不少人认识了,那些练习走正步的学长学姐们,看见了他也会主动打招呼。

“余切你好!”

“你们也好!”

“你怎么不来咱方队呢?”

“我没时间呀。”

“那我们还能找你聊聊文学吗?”

靠!这年头,学生物的都满脑子文学啊。

余切道:“那当然成了,咱新现实社团你尽管来。尤其是要打乒乓球的,我特别欢迎。”

学生们满意的回去了。

乔公南行之后,对余切这种作家来讲,确实感到文学的春天来了,不仅仅文学期刊一再加印,文学的题材也逐渐放开。

原先一些发出来的作品一有争议就害怕,现在逐渐回归到本来的文艺批评上,不带有其他含义。

张守任这些天给余切找来不少越战方面的军旅文学作品,其中不少是有争议的,甚至比《高山下的环》还要大得多。

在第一期的《十月》刊上,有个叫《阮氏丁香》的。作者徐怀忠和余切一样,临时被总政叫去前线体验一个月的生活,然后回来写一篇军旅。

结果,他交出的《阮氏丁香》的尺度之大即便是放在后来也令人咋舌:

的女一号正是这个越南人“阮氏丁香”!

他以一个来自敌对国家的女兵作为的主人公,在那个思想尚且保守的年代,极有可能被某些思想僵化或是别有用心的人,扣上一顶为敌人树碑立传的大帽子!

写这种题材,本来就很危险了,徐怀忠还说,他在“1965年抗美援越的高潮中”,曾作为战地采访组组长进入越南南方,与越军官兵密切接触。

因此,他发觉“越军士兵也勇敢、机智、顽强,他们只是由于受越南黎笋集团的欺骗,才出现了中越相互敌对的场景”……

这……只能说怪不得是《十月》啊。恐怕有的人看到了这种,只觉得该立刻枪毙徐怀忠。

张守任希望余切能写出人性的真善美,但余切确实对这种以敌对士兵的人性来描写战争的,并不感兴趣。他暂时把目光放在了爱情上,看看到了前线之后,是否有什么值得他来写的东西。

4月初,简单收拾过后,余切登上了去往南方的火车,他将要在桂省下车,再转到边境,然后到老山前线。

而此时,部队已经发起了对老山、者阴山等地的炮火准备。余切等人,正是要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一个作家的使命。

徐怀中原先作为部队作家班的教师,带过李存葆和管谟业。

高潮来了,这个副本,才是原先预定的第一卷结尾。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