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71章 诛心而死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酸枣,臧洪坐在鹿车上,来到昔年会盟的斜坡土台之上。

鹿车就是独轮车,机械结构很是粗糙。

往往运来载人,而不是载物。

此刻的臧洪面容蜡黄,自土台之上眺望各处,仿佛看到一队队讨董义兵站立阵列,摇旗助威。

六年前的他,站在土台之上,意气风发,宣读讨董誓言。

这才六年,太多的人已经如誓言中那样,死于刀剑、弓矢之下。

“本以为是周公、吕望,不曾想皆是欺世盗名的违誓乱臣。”

臧洪低声感慨,身后陈容推着鹿车,垂头不语。

一阵风吹来,臧洪肺腔着凉止不住咳嗽,咳的他面色涨红。

咳声好不容易停止,臧洪对身边还跟随的属吏们说:“我心力如油尽之灯烛,实难久存。昨日见赵侯,与他深聊,他认为人心思乱,天下非一时能定,实在可惜。”

袁绍不可能投降,袁术也不可能投降。

刘焉、刘表更不可能放弃州牧重位,哪怕刘备、刘繇,也不会轻易放弃根基,应征入朝。

天下宗室都是这样,高门大族袁氏、权贵曹氏也不会放弃根基,你总不能一厢情愿认为少年英武的赵基放弃并州?

各方都不可能入朝,那矛盾、争执无法在朝中解决,最终还是要在战场上分个生死。

臧洪没力气,也不想说的太透,只是告诫属吏、乡人说:“我故去后,敛以时服,不树不封,薄葬即可。”

“使君安心休养,有赵侍中在,讨破曹操在即。天下将要大治,如何能少的了使君?”

陈容温声规劝,臧洪只是长叹一声,扭头去看当年张超站立的位置,眼睛一,仿佛张超正对他招手,突然说:“郡将在唤我了。”

周围人悚然,臧洪口中的郡将,特指张超一人。

当年酸枣盟誓名单上的刘岱、孔伷、张邈、乔瑁、张超五人,尽数消亡。

不多时,众人哭着轮流推车返回营地。

一些人失神落魄跟不上独轮车,绝望、悲伤之下,就在路上拔剑殉死。

赵基闻讯来见时,兖州兵两千余人的军营里,哀嚎哭声此起彼伏。

营门前,赵基见此也就止步,对跟在身边的张瓒说:“支取米豆两千石,以供兖州吏士为臧子源出丧。丧事结束,听任兖州吏士去留,不可强留。”

“喏。”

张瓒沉声应下,两千石米豆并不多,也就八十车粮食。

粮车规格统一,普遍都是每车二十五石。

现在军队依旧分散扎营,沿着阴沟水布置,就是为了多让马匹吃草,降低粮食消耗。

两千石粮食,还不够军中马匹一日消耗。

但对目前的兖州残兵来说,够他们吃十天有余。

分了这些粮食,很多人就能绕路逃难去陈国。

中原的粮食太过于匮乏……沛国灾民十余万,开战之前,曹操就待在许县,无视了家乡的灾民。

士人也喜欢抱团,比如汝颖士人,比如梁沛士人。

有需要的时候就是梁沛士人一致对外,不需要的时候,便是外县、乡下来的流民饿殍。

开仓救助沛国灾民的是沛相舒邵,他私自用了袁术的军粮,袁术饶恕了舒邵。

朝廷诏令抵达,舒邵果断将印信移交给陈宫这伙人,就跑回袁术身边去了。

袁术也没有问罪舒邵,反正沛国官仓的粮食消耗的七七八八,陈宫又是坚定的反曹先锋,袁术甚至乐于见到这种场面。

再不济,陈宫待在沛国,也能很好充当缓冲,给他争取攻掠徐州的时间。

现在北边吕布,南边陈宫,都在吃陈国的粮食。

打仗,这些灾民青壮编为军队,吃陈国的粮;不打仗,这些灾民也要吃粮食。

反正要赈济灾民,也有灾民协助运粮。

陈王这里有粮食,不在意其中的消耗差距。

巨大的粮食缺口也摆在赵基面前,针对曹操,赵基只有一次出手的机会。

如果攻击不顺,曹操稳定局面,那迫于粮食问题,赵基要么退兵,要么向汝颖、南阳士人求粮。

你都求粮食了,谈判时,别的方面肯定要退让、委屈一下。

所以赵基在等,等天子、王师抵达。

驻屯在酸枣,也有个巨大好处,可以封死淳于琼等河北部队挟持天子出逃河北的通道。

赵基这边放任兖州兵处理臧洪丧事,同时也向移动中的朝廷派遣使者,上奏臧洪负伤而死的消息。

虽然臧洪只是从马上跌落摔伤了腿,可臧洪的死,兖州兵的溃散,必然与曹仁有着直接因果关系。

至于自己扎营酸枣,故意放任臧洪故地重游、睹物伤人……搞诛心什么的,这肯定是污蔑。

就在赵基等候战机之际,荀攸快马入朝,在荥阳与出关的公卿相遇。

荀攸带来了汝颖之士的条件,也带来了南阳之士的条件。

公卿们围坐在路边,拉扯一道帷幕遮挡行军队伍的视线。

此刻的公卿们精神放松,腰杆也难得挺直了。

汝颖、南阳大姓有粮食,张绣、荀彧、陈宫这里有军队,形势正在迅速好转。

杨琦端坐正中,神色沉静,他没想到南阳大姓的条件竟然比赵彦提的还要过分。

这段时间,杨琦一直与赵彦进行联系。

门下省不能待在河东,他希望赵彦能入朝辅政。

三省六部制的核心精神就是权力分割,利于皇帝调控,不可能出现类似霍光、王莽、梁冀、窦武这样大权独握的权臣。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朝廷王师衰败,而赵基握有目前很强的一股军队。

其实三省六部这套体系也不算新鲜,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故事。

顺着历史长河向上一层层剥皮,总能找到一个类似的框架……三家分晋之前的晋室六卿制度,就与三省六部制度比较像,只是省部制度更为细碎。

只有赵彦入朝,面对面讨论,才能快速解决各种争端。

而南阳大姓提出索要官位的条件完全可以理解,朝廷要补充、恢复各种衙署机构,自然会从南阳选拔合适的官吏。

官位不是问题,问题是南阳大姓要废除失德的皇后,目的很直白,想从邓氏、阴氏或宗氏家族中选一个新皇后。

因为这个条件,与杨琦并肩坐在主位的伏完面目阴沉,他肯定会拒绝南阳人的提议。

伏完有足够的底气进行拒绝,此刻他不仅仅代表着的自己,还代表着徐州人。

因与赵氏订婚,赵氏肯定也会反对南阳大姓的离谱要求。

赵基未来的嫡子,与未来的皇太子做姨表兄弟,这才是维持赵基忠诚的唯一羁绊!

未来皇太子继位,赵氏上下才能安心。

此刻伏完毫不掩饰他的厌恶情绪,也在观察其他人。

司徒赵温见气氛不是很好,就说:“荀文若在许下屯田,今岁得米麦百万石。朝廷之困,立时纾解。我以为,废立皇后这等言论不必再提。”

伏完听了这才眉宇稍稍舒缓,卫尉周忠这时候开口:“若是拒绝南阳,我担忧张绣军中生变。”

荀攸闻言立刻说:“汝南李通督率七千兵马已与张绣合兵宛口,有赵台卿公监护各军,张绣这里暂时无忧。”

周忠等的就是这句话:“既然宛口各军稳固,还请立刻开拔,入颍川,与荀文若一起守御粮秣。”

气氛更加沉肃,如果拿到许下的粮食,又有张绣、李通这近乎三万军队……又何必看赵氏祖孙的脸色?

陈纪终究是新来的,可动手时绝不心慈手软,立刻响应支持:“事不宜迟,迟则生变。”

孔融不语,只是观察这些人的立场。

坐在末席的桓典也开口:“诸位,以诸位对他的了解,若是知闻朝廷将直奔颍川而去,将会如何?”

按着计划,天子、朝廷将要与两万多王师过荥阳向东,前去酸枣与赵基、张杨汇合,然后顺着阴沟水系向下游直推。

陈留城里的夏侯惇即便敢反抗天子,可他麾下的军队不见得敢进攻王师。

当这支四万规模的步骑联军突破陈留,顺汴水而下时,曹操将会迎来人生中第二次汴水全军覆没。

这是赵基的计划,不是朝廷公卿的计划。

此前公卿们没得选,只能出兵虎牢,向东索食。

而现在,汝颖、南阳大姓都在向朝廷靠拢;仅仅是张绣、李通这里就有近三万人。

荀彧手里也有两万多人,汝颖下游、淮水上游处的汝阴战场,夏侯渊、曹洪也有两万多军队。

再加上陈宫手里两三万军队,这足足十二万大军!

别说赵基、张杨,就是赵基、张杨、陈王、吕布四方联手,又能如何?

现在最怕什么?

就如桓典说的那样,就怕朝廷在荥阳这里转向直扑颍川时,赵基、张杨却大跨步撤兵!

桓典没必要把话说透,在座诸人会意,现在必须隐瞒赵基,争取联合荀彧、张绣的时间。

当朝廷入驻许县后,粮食、军队充足,自然能做主招降、赦免曹洪、夏侯渊,并调动陈宫这支军队。

十二万大军就在面前,唾手可得。

可若是走漏消息,赵基勒兵不动,放任曹操自由行动,那么许县这里就会先爆发一场大战。

荀彧的胜败、生死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今年许下新收的粮食!

谁拿到颍川军屯的新粮,谁就能撑到最后!

赵温观察周围人的神情变化,莫名与孔融对视,两个相对懂一点军事的人都看到了对方眼神里的恐惧。

但又不好站出来反驳什么,这种反驳行为,就是与公卿集体作对,是赵氏走狗的行为特征。

别的一些小动作还能瞒住赵基,可两万多人的军队突然调头,拿什么瞒?

荀攸也看出了隐患,可他不了解赵基。

公卿在赵基那里吃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亏,更是没有主动嚷嚷的。

何止是赵基,他们还忽略了被曹操反复围攻、殴打的吕布。

至于陈王,从始至终,公卿计算朝廷可以掌握的军队数量时,有意识的将赵基表奏的大将军陈王排除在外。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