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82章 退无可退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汾水西岸,使匈奴中郎将王柔营垒。

他坐在营帐内下棋,拿着一枚黑子踌躇不定。

与他下棋的是郇班,也能写成荀班,与颍川荀氏同宗。

河东、太原、河内的苟氏,也是荀氏同宗,避难而改荀字。后人为了铭记避难时所受的恩惠,就没有再改回荀氏。

见王柔举棋不定,荀班就说:“明公,我观那赵侯胡风炽烈,不敬天子、公卿尤甚,今与张杨合兵,实属虎狼并行,意在食人。”

“我知道,只是顾虑此人穷途末路,难免心生歹意危害天子。”

王柔将手里的棋子落下,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家族兴衰就在这几日内。

晋阳王氏以前并不怎么知名,他们兄弟两个排行第三、第四,还是在同郡名士介休郭泰的赏识下得以知名。

后来王允掌权,太原人猝然上位,三辅尽为太原人掌握,就连同宗远亲的王柔、王泽兄弟也跻身地方重职。

代郡与鲜卑旧王庭贴近,而匈奴内迁过程里,王柔更是在隔壁西河郡上班、驻守。

匈奴政变后,则一举将新单于呼厨泉、单于王庭弄到了太原兹氏,王柔更是回到本郡上班。

挟匈奴、鲜卑之威以影响、增固家族在本郡的领导地位,这方面王氏兄弟与赵基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柔兄弟两个上任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毕竟王允败亡的太快了。

为了稳定官位,王柔兄弟抛弃汉地士人固有的成见,与匈奴中人联姻。

至于赵基憎恨的军械走私、人口买卖之类,这在边郡豪强看来完全不算什么道德问题,只是有些犯法乱禁。

从太原人眼中来看,匈奴内迁一事,包括一系列军械交易、人口买卖不过是他们在利用匈奴,到目前为止,主导权也一直在太原人手里。

比如让匈奴人继续向南迁徙,很早就制造了长安朝廷与太原之间的隔离带。

有雀鼠谷在,即便平阳地区的匈奴人失手没有截杀朝廷使者;可朝廷使者只要出雀鼠谷露头,附近的呼厨泉就会负责补刀。

这种事情做多了,也就无所谓隐瞒不隐瞒。

因而朝廷北巡太原,王柔不得不慌!

赵基打河东匈奴太快,平定的也快;更是与率军抵达的张杨达成协议,直接引兵向北,没给太原人反应的时间。

而且河东方面准备的过于充分,凑集了太多的船,水陆并进,这种行军方式让匈奴人有些措手不及。

结果就是天子北出雀鼠谷,河东、河内万余步骑出现在汾水东岸,东岸五县就这样轻易落到赵基手里;就连太原豪强、士人,也都希冀于朝廷,企图出仕。

毕竟安排、放纵、默许匈奴封锁道路的是他王柔,整个太原也就他王柔适合扛这个罪责。

总不可能是太原士人集体丧心病狂,搞这种事情吧?

晋阳王氏,此前也就出过县令长,从他们兄弟开始才进位两千石。

现在若退下去,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不会有下一个王允提携他们。

形势逼迫,王柔没有任何退让的余地。

可若是得手,取代赵基,聚集太原之众遵奉天子的话,以太原的物力,收合雁门、代郡之众,不难慑服河东、河内,未来亦能有一番作为。

于情于理于个人资历来说,位列三公,录尚书事,将王允未尽之事做下去,也就理所当然了。

王柔决心已下,就说:“天子生母邯郸王氏与我同宗,今受贼臣赵基挟持,我决议袭杀赵基,解救天子,匡扶朝政!”

外戚,他也可以当外戚!

荀班深吸一口气,起身拱手长拜:“明公英睿!”

王柔抬手搀扶荀班:“明日我奉诏,将与单于一同渡河拜谒陛下。匈奴人不可指望,当依赖本郡健儿,诛杀贼臣于阶前。”

荀班立刻说:“仆明白,这就推选营中健儿,得三十人,即可成事。”

赵基山野猎户出身,不过是善射罢了。

没有赵彦在后面指点,无非就是个莽夫、粗坯,又有什么好顾虑的?

荀班已经五十多岁了,仕途艰难,他混了二十多年,也认识赵彦。

太原荀氏可没什么人吹捧‘荀氏八龙’,所以他入仕晚,升官慢。

好在官位较小不怎么显眼,王允都没来得及提拔他,因此长安政变时能逃回太原。

可他实在是等不下去了,这么好的机会送到太原人嘴边,不咬一口,就怕老死床榻之间时回想起来,悔恨难耐,能气的跳起来。王柔磨刀霍霍之际,赵基则端坐营房内仔细擦拭佩剑。

自从皇帝给他赐下御剑后,在诛杀官吏方面,理论上他就相当于持节了。

官秩低于六百石的官员,理由正当的话,当场就能处死。

他的任何一口剑,杀人的时候都能称之为尚方剑。

可惜这种天子授权没有‘皇威’增幅,也就吓吓老实人。

但能混入仕途的,又有几个老实人?

佩剑保养完毕后,赵基就引着一队虎贲巡视各营夜禁。

船队也走大泽支流,此刻就停泊在营地西侧的堤坝外,夜风颇大,船队夜里没有灯火照明,昏黑一片。

堤坝内外的芦苇都已被收割,视野良好。

相隔三五十步,就是一堆营火。

河内兵在介休,河东兵在中都,徐晃所督河东骑士则入驻北边的祁县。

这三个县之间从北向南还夹杂着京陵、邬县,都已各派五百虎步军入驻。

汾水东岸这五个县几乎没有遭受旱情、蝗灾,物资充盈,完全一副乱世乐土的模样。

弄的赵基都不好意思下手。

可不打破这里,再过一个月,河东、河内就会有大量的民众饿死,不饿死两三万人,能算天灾?

河东更是超规模动员军队,如果拿不到太原的粮食,非饿死五六万人不可。

这是个副食品匮乏的年代,一个重装士兵每天要吃八升口粮,才能保证体力充盈;经历战争时,更要补充营养。

战争时期,工作相对轻一些的士兵,也要吃七升口粮。

一升口粮,无限接近二百毫升。

哪怕赵彦,生活中有油水补充,也要吃接近六升的粮食。

赵基每餐有副食,即便这样,每天主粮消耗也在一斗六七升。

一个士兵,一个月就要吃三石粮食。

等战争结束,除了少数常备士兵能保证口粮外,大多数人士兵将与普通民众一样,大概也就一天吃三四升的口粮,勉强维持不饿死。

口粮匮乏,带来的结果就是人民虚弱,哪怕活到次年,也会影响农耕的效率。

不是说明年风调雨顺,农业就能快速恢复的。

所以想要快速恢复河东的生产,必须抢到足够多的粮食,让军队吃饱,让民众吃饱,才能以完整的状态去迎接明年的生产任务。

只有吃饱了,这个秋季、冬季才能大规模生产农具,保证明年农业生产所需。

犁都不够用,你怎么种田?

赵基站在瞭望台上,隔着夜幕静静驻望大泽另一端的王柔营地,隐约可见那里的营火。

这里地势低洼,夜风格外强劲。

时不时营火处有火星被风吹卷,点亮一条亮红色燃烧轨迹,随即熄灭于空中。

赵基深吸一口气,这太原的粮食拿定了。

不能等王泽、申屠备了,时间拖的越久,变数越大。

只要砍掉王柔,先诛灭中都五县的豪强,就凭这五县的储粮,自己有信心对抗匈奴、代郡、雁门的围攻!

抢到的粮食,是为了救家里人。

每一个河东人都会拼命,只要全面开战,河东援兵就能持续抵进。

太原人心?

哪有粮食重要,拿到粮食,才有军心、人心可言。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