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77章 独自向北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太原之南,中都县邑。

这里是孙资家乡,赵基派李堪督率千人乘船北上,顺利接管汾水东侧的中都县。

东都县以北,汾水流域还有上古遗留至今的大小湖泽、湿地与沼泽。

因而汾水东岸百余里内,物产丰饶人口密集,足足有五个县邑!

而这片湖泽湿地的西北,则有兹氏、平陶等四个县邑,这四个县分布更宽阔一些。

这九个县围绕湖泽湿地,在太原南部形成了某种单独的商业圈、文化圈。

这个区域内的祁县王氏,从传统认知上来说,就该弱于同宗的晋阳王氏。

能在郡治晋阳扎根的王氏,理应才是太原王氏才对;可太原王氏如果特指的话,目前指的的就是王允所在的祁县王氏。

李堪抵达中都后,通过孙资向周围九个县传递修建天子行营的要求。

中都九县,以及附近游牧的匈奴人都开始聚集人力、物力,力求招待好朝廷。

太原各县的士人也开始向中都汇聚,谋求出仕的机会。

长安受灾时,天子就出游都城,选拔受灾士人为郎官。

现在朝廷百废待兴,现在出仕,机会自然是极好的。

此前匈奴人封闭了道路,很多消息存在滞后性。

一些消息在停滞、堆叠状态下,会消失或彼此混淆;因此太原人得到的许多信息是失真的消息。

卫氏金库这样敏感的消息,也没引发多大的警惕。

卫氏金库有其特殊性,河东盐池就这么一份,卫氏攒下金库是合理的,其他地方你怎么攒?

哪怕与诸胡走私军械、人口的太原豪强们,他们世世代代都这样做,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所以这次天子出巡太原,理所应当的被理解为朝廷是来打秋风的。

但太原士人也不能吃亏,普通士人可以籍此入仕,加入朝廷,去吃朝廷的俸禄。

有适龄女子的大姓豪强,也能尝试走通大长秋时迁的门路,将适龄女子塞到天子左右。

往朝廷、后宫塞人后,再给赵基、张杨送点边角料,就能打发这些穷要饭的。

因此太原人很是从容,一些大姓名门子弟已开始南下,在沿途迎奉天子。

大量的太原士人向中都汇聚,中都九县的士人则沿汾水而下,准备择机加入天子队伍。

这种气氛下,祁县人温恢带着家人独自向北而行。

半路与同为郡望的令狐氏、郭氏队伍相遇。

令狐邵见温恢在路边喂食驴子,就问:“今众人皆南下拜谒天子,卿何独北往?”

令狐邵堂弟上前打趣:“曼基莫不是要去游说雁门?”

温恢只是笑笑,问:“雁门郡如何?”

令狐氏世居狼孟,郭氏世居阳曲,都临近雁门。

太原郡望,以晋阳、祁县王氏组成的太原王氏为首;其次就是狼孟令狐氏、阳曲郭氏与祁县温氏,其他如宋氏、荀氏、贾氏、介休郭氏都弱一筹。

令狐邵回答:“雁门申屠公已号令各县,欲集合俊杰,向天子进献雁门之方物。”

随即令狐邵看温恢面前的驴子:“曼基这是为何?”

温恢之父曾为涿郡郡守,三年前病故,温恢治丧返乡。

当时温恢十五岁,见家中财富甚多,于是治丧结束,就将家财、产业散给亲友。

此刻令狐邵所问,温恢笑了笑,回答:“朝廷以河东赵基领本郡,赵基少年英才,善于军事。我恐他与匈奴交战,此去雁门为避祸而已。”

令狐邵观察温恢的随从,孤身未婚的温恢只有十几个随从,其中还有携带家眷妇孺的。

感觉温恢顾虑的有些道理,中都九县人口密集,匈奴左部这些年已经迁到了兹氏附近。

赵基与匈奴人再次开战,藉此确立本郡的统治,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战争,尤其是对待匈奴的战争,先天能赢来大多数人的好感。

不肯听话、顺从的,战争中有的是手段剿灭。

往往战争胜利后威望高涨统治力大增……不仅仅是威望高涨,也在于战争中除掉了绝大多数反对者。

只是令狐邵却不怎么担忧,他家在狼孟,距离匈奴太远。战争爆发,战火也烧不到太原郡北。

反倒可以积极介入战争,不管是出仕朝廷,还是留任本郡,都是极好的出路。

令狐氏子弟如此做想,旁观围观的阳曲郭氏也都是类似的态度。

他们先天立在不败之地,赵基即便兵败,也不妨碍他们。

而温恢就可怜了,家里就他这么一支独苗,还将家资产业四散一空。

虽然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弥补了其父早亡带来的门第衰落,但温恢只有十八岁。

距离出仕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温恢以及温氏一族是很脆弱的。

就这样彼此闲聊几句后,温恢笑吟吟与令狐邵、郭淮等人告别。

郭淮年龄比温恢还小一岁,比较腼腆,站在族兄弟里只是观察温恢,没有上前搭话。

整个太原新一代士人里,就温恢扬名最早。

一举散尽积蓄、家产,这是其他人不敢效仿的壮举。

如果温恢的兄弟、叔父再多一些,家里掣肘大一些,也很难做成这件事情。

但温恢依旧是做成了,也只有令狐邵、郭淮等大姓嫡脉才清楚温恢有多狠。

这是将整个家族的积蓄泼洒出去,换了温恢个人的名望,有这笔名望在,温恢自然能按部就班出仕。可温恢若是死了,那温氏郡望传承就完了。

其中关键的是,其他温氏族亲是什么态度。

钱货、产业这种东西,分出去就很难再聚拢回来。

远枝族亲与近枝亲属的态度、立场,都是千奇百怪的。

总之,温恢这么一弄,温氏一族已经跟其他郡望家族不一样了。

很多人看来,温恢少年轻狂,给家族吞服了一枚毒药。

因此门风保守的家族,对家中子弟也有教导,基本是拿温恢当反面例子。

温恢这里略作休整,就骑着驴子出发了。

跟随他离去的反而是同乡贫家,分到产业的温氏族亲又怎么可能放弃这来之不易的不动产?

难道因温恢的一点顾虑,就背井离乡,前往雁门躲避灾祸?

得不到族亲的认可、支持,温恢也不怎么在意。

他家近枝就他这一支独苗,早早散掉积蓄、产业,也能保他安全。

而现在,他更是感受到赵基的恶意。

虽然没怎么了解过赵基,可他不想冒险。

就他自己攒下的名望,现在就是跑出去,未来再回来,也不影响他出仕。

若是这次预感是对的,那就必须跑。

跑的远远的,活下来后,才有资格谈论其他?

十几个受温恢性格感染的无产少年也都神情默默,他们觉得温恢以后会是个大人物,自然就舍命相随。

鞍前马后不辞辛劳,以后温恢发达了,他们自然会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作为一个散尽家财的人,温恢很清楚视金钱为粪土的赵基会有多么的凶残。

金钱,是人的基本欲望所在。

与自己同龄的赵基看不上金钱,又护送天子来太原,还讨要到太原郡守的职务……做这一切的目的,肯定不是赵基怀念其祖宗基业。

不爱钱的人,你拿什么去收买?

不爱钱的人,刚刚结束一场大战,就急着来太原,这能有几分善意?

太原各家留在本地骄横惯了,早已失去了警惕、敬畏之心。

而温恢此前跟着其父在涿郡当官,来回摇摆于公孙瓒、袁绍之间,见多了阴险、狠厉之事。

因而此刻,赵基还没来,温恢就惊弓之鸟一样,跑了。

更是悄悄的跑,沿途遇到的士人,更是不做一点提醒。

完全没有秦汉士人夸夸其谈,求名心切的轻狂。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