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虎贲郎

作者:中更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12章 求同存异

书名:虎贲郎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葡萄藤架下,贾诩四人各自端坐。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利益追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诉求,那就是苦关东压迫久矣。

赵基放下甜麦子,说:“今关东自二袁相争,已变为袁曹独大,袁绍曹操分裂、反目在即。朝廷这边,还想着拉拢忠臣讨伐贼臣。事到如今,打垮贼臣后,各方忠臣兵强马壮,谁敢舍弃兵马入朝?”

贾诩不言语,另外三个人也都不做反驳。

彼此要深入合作,就要有一个大前提,赵基继续说:“故而以我观之,汉室已不可兴。昔年高祖能成,是因高祖天授伟器,天下英雄实难抵御,这才速定天下,还百姓太平;后光武能成事,多赖其姓刘而已。我能看懂光武的手段,却看不懂高祖的手段。如今之天下各方,比肩光武者少,更无类似高祖者,汉室如何还能三兴?”

这话说的张昶有些难受,他家舍弃军功武勋影响力,将籍贯从敦煌迁到弘农,成司州户籍。

整个家族也努力学习,门风大变,已是正统的郡望之家。

如果汉室不可兴,那张奂闯下的名望将大幅度缩水。

张昶想了想,就说:“仆观天子英睿,假以时日,将为中兴之主。”

闻言,赵基去看另外三人,张横无所谓的态度,贾诩神情平静,倒是李应斜视张昶似有其他想法。

赵基笑了笑:“天子英睿不假,单独论聪慧,天子还在我之上。聪慧者往往趋利避害,纵然能百折不挠,但遭遇生死大事,难免心生退让。如果天子有为社稷慷慨赴死之觉悟,河东之事也走不到现在这一步。”

虎贲军勤王之前,难道朝廷真不知道河东豪强富庶?

肯定知道,可饿不到皇帝、重要公卿;只是没想到河东宗贼外强中干,还格外富庶。

吃掉了河东宗贼,又被太原人教唆的匈奴人吓住;没想到太原人是无限强化的河东宗贼,更富有,更天真。

如果一开始皇帝就抱着拼命的觉悟拿河东宗贼开刀,早就一榔头敲翻河东宗贼。

可这家伙真的有些惜命,但凡敢拼命,白波军、黑山军自然乐意效命。

赵基看着张昶:“你也不必拿大话压我,真正忠于天子的良臣,多已丧命于东迁之际。我们这些人,谁是汉室忠烈、孤忠之臣?”

张昶有些窘迫,他与过世的兄长张芝以研究草书为主……当世书法以关陇人为主,拼经义注解拼不过关东人,只能在书法方面钻研。

所以钻研书法的人,时间多用在凝练技巧方面,心思反而没有与经义发生交融。

关东人讲究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想要注解六经,就要阅读百家经义,博百家之长,拿为己用。

在你借用各家注解名句来阐述你眼中六经的时候,你已经被各家所著的六经污染了。

所以张昶这里草书研究的再好,军事嗅觉依旧敏锐,察觉东迁的凶险,早早躲在家里没去凑这个热闹。

身份地位不够,你凑进去,小兵不敢砍你,关中一众将军敢砍你。

贾诩前科再不好,也是跟着天子走完了东迁最难的那段路。

而张昶呢,察觉风险,一开始就没有掺和进去。

这样的人,此刻哪里还有大声说话的资格?

张横是贾诩的老乡,贾诩来河东时,梁兴就跟着过来了,留张横节制军队。

扒掉张横身上的皮,这家伙肯定率军参与了东迁。

只是属于追杀的那一伙,具体参战没有,也只有张横自己清楚。

李应更简单,李傕的堂弟,暴露出去,朝廷那里许多人会跳脚争着杀李应解气。

就这种场合,谁敢拍着胸膛说自己是汉家纯良忠贞之臣?

赵基反问之后,张昶也不再言语,默许了赵基对众人的评价。

贾诩干咳两声,说:“今河东、太原治蝗有力,皆赖赵侯之力。而三辅更为困乏,若得段忠明襄助,关中反手可定。”

不仅是段煨在军屯,其他人也想军屯自给自足。

可这场蝗灾之下,段煨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而其他人基本上全军覆没。

军队会进一步瓦解,李傕郭汜将失去最后的号召力。

当他们失去号召力后,与普通的宗贼、豪强没区别了。

贾诩又看向另外三人:“我召诸位来此,就是想商议此事。朝廷亦有重返长安之意,欲使赵侯镇守河东、太原以挡袁绍;借段忠明之力诛杀李傕、郭汜。若是如此,关陇大定,我等皆是难逃。”

赵基听着不动声色,他不认为贾诩在说笑。

永远永远不要将朝廷、公家当成一个人,这是个复杂的集体,上面决策的不是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计划;下面执行的人更多,拥有各种的态度。

具体描述的话,朝廷就像周身环绕尖刺触角的巨形怪物。

任何一个尖刺都在本能驱使下搜寻目标,扎进去汲取血肉,一部分留给自己,一部分输给集体。

这些尖刺触手也会相互斗争,就如贾诩此刻的所言,想要促成朝廷返回长安的就是赵温。

只要机会合适,朝廷就会执行赵温路线;不合适,就会执行其他路线。

变化无常,无孔不入,言而无信,趋利而进,才是朝廷的本来面目。

贾诩目光下,张横率先表态:“我听文和先生的。”

段煨敢不配合,张横就敢捣乱。

张昶立刻就说:“某会规劝段忠明,迎奉朝廷返回长安,遗祸无穷。”

李应也说:“若无阻隔,我勉强能与段煨一战。”

他是赵温的故吏,很清楚赵温一直有这种计划。

赵温计划成功,董卓旧部真活不下来几个人。

此一时彼一时,王允执政时赦免他们,还能保存朝廷的元气;现在什么都打光了,朝廷重返长安,继续追杀董卓旧部,才能收拢关陇士民之心。

李应是找出路的,说着去看赵基:“赵侯,如何看?”

“朝廷只能去雒都。”

赵基也看他:“我暂时没精力去管三辅,如果你们乐意休养生息,那我们还有的谈。如果什么都不肯给我,诸胡侵害时又向我求援,恕我难以答应。”

李应拱手:“仆愿以子弟为质,唯赵侯之令是从。”

“我肯定会要人质,也想要三辅。”

赵基目光上移看着李应:“也不是我有意要趁火打劫,我只是想立下规矩。三辅各县要编户齐民,我准许你们暂时驻屯,但不得肆意兼并土地、部众。等府库充盈后,诸位可为将军,也可戍守边郡。想为富家翁,也不是不行。”

李应沉默,张横也是沉默,都想靠着赵基,拿到稳定的粮食,去兼并其他人。

贾诩这时候开口:“此日后之事也,不妨先交纳人质,缔结盟约。待数年后形势变化,再详细议论不迟。眼前是两合则两利之事,当先合纵,再议论其他。”

李应点头,询问:“赵侯意下如何?”

“求同存异,我不反对,以后再根据你我力量强弱再做讨论。”

赵基应下,反正是自己收人质,没什么好担忧的。

至于现在谈好一切,他也不相信这些人会有什么崇高的契约精神。

贾诩这时候又说:“今河东、河西之间,并无大仇。若生变故,则祸福难测。祸福有二,一是朝廷迁回长安,此事自有赵侯与某阻挡;另一则是韩遂、马腾。今凉州受灾,本就贫瘠,又见李傕郭汜势弱,必有入屯关中之意。”

张横对赵基拱手:“愿听赵侯调遣。”

李应也是拱手:“李某也愿。”

“既然这样,那我也就不推辞了。”

赵基去看贾诩:“如果韩遂、马腾想要入关中,我们就胁迫他们去河雒之地。”

说难听了,马腾、韩遂在凉州没饭吃,跑到关中来吃饭。

关中这伙人也没饭吃,自己只要出一些粮食,就能胁迫关中军逼走马腾、韩遂,也能引诱他们去雒阳,给关东吃鸡大赛注入新的强劲活力!

现在的关陇诸将,格外虚弱。

但这些饿的饥肠辘辘依旧存活的人,每一个都是精英。

贾诩想到马腾、韩遂介入关东之后,不由露出微笑:“善。”

贾诩也有一套善恶观念,他不喜欢韩遂,也不喜欢马腾。

这两个人对西州的破坏,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若不是怕关中各军走投无路与韩遂、马腾联合,今年冬季就很适合清剿关中。

这场会议就这样结束了,人质不是很重要,关键就是对韩遂、马腾一事达成共识。

排除这种意外介入的势力,剩下的事情双方慢慢磨合即可。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4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