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黄巢挽天倾

作者:平生假寐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五十一章 悬河注火【下】(第一卷终)

书名:黄巢挽天倾 作者:平生假寐 字数:4.7千字 更新时间:04-19 21:15

正思忖间,却听乘奉又道:

“其实解决之道,正合禅韵。”

“哦?”

“刺史只需照常闭关,同时命心腹暂代兵权,北上清剿疍民。

“即便小股疍民灵活,未必能尽数剿灭,但也可借此练兵。

“待半月后,由心腹领兵护刺史北行,海上自然无虞。”

听完之后,王弘业只觉得小和尚所言颇有道理——

想必是圆和提前授意。

他看向圆和,见对方依旧装作神游天外,便继续转向乘奉道:

“只是眼下并无飓风,王某本想趁此天时……”

乘奉微微一笑:

“施主着相了。

“纵使今日风平浪静,焉知行船时飓风不来?

“天时自有天数,非人力可测。”

言外之意是:

台风何时来袭,不是凡人所能预料的。

只要占察结果为“大吉”,您就别再杞人忧天了。

王弘业听罢,终于点头:

“好,便依两位小师父之言。”

他站起身来,刚准备出门吩咐,又愣住了。

‘心腹……谁是我能领兵的心腹?’

王弘业重新落座;

借着烧水煎茶的动作,默默将琼州官员的名字,在脑中过了一遍。

乘坲似乎想说什么,乘奉却按住了他的膝盖;

此时应缄默不言。

待水烧开,王弘业起身向三名僧人告退,出了禅房,将老幕僚与亲近的州府官员唤来。

“传令,命黄巢即刻代本刺史,暂领琼、崖、儋三州兵,征调沿海船只,操练北上。”

老幕僚闻言,面露诧异:

“明公,岛上尚有都尉、校尉,为何要让一个县丞领兵?”

王弘业果断道:

“黄巢虽为庶民,却有状元之身,能力手段皆非寻常。

“他既已入我麾下,便是将来要提拔到长安的自己人。

“况且——”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道:

“庭昔说得对,总得给黄巢一些无关痛痒的甜头,他才能更加尽忠。”

老幕僚还想再劝,王弘业却已摆手示意:

“不必多言,速去传令。”

老幕僚只得躬身领命,匆匆退下。

“等等。”

王弘业又将他叫回,压低声音道:

“我闭关的规矩,你还记得吗?”

老幕僚跟了王弘业近十年,自然记得:

“外人不得出现在禅房五十步内,不得发出任何声响,以免打搅明公六根清净。即便是送餐,也需赤足轻放于门边。”

王弘业补充道:

“话虽如此,但该有的护卫一个都不能少。

“前门后门全部封闭,外墙十二时辰轮值守备,不得有误。”

他略作沉吟,继续叮嘱:

“最重要的是,本官只闭关十五日。

“每隔五日,你必须亲自在门外,报时一次。

“十五日一过,若本官未出,你需立刻前来打断。”

每次闭关参禅,他总会因为忘我冥想,而延迟一两日。

虽无大碍,但此次需提前五六日赶赴桂州,时间耽搁不得。

老幕僚全部应下,再次躬身退去。

王弘业自觉一切安排妥当,这才放心返回。

禅房内。

圆和闭目诵经,手中念珠缓缓转动。

他的两名弟子——乘奉与乘坲,则目光澄澈地望向王弘业:

“若刺史一切就绪,我等不妨立即开始?”

王弘业略一迟疑:

“自然可以。只是……能否容王某留一扇窗,以便对照漏刻,知晓时辰?”

乘奉微微一笑,答:

“并无不可。”

四人盘膝而坐,开始了十五日的闭关修禅。

起初三日,王弘业尚能静心参禅。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心神愈发不宁,频频睁眼望向窗外的漏刻,计算时辰。

第四日午后,乘坲察觉王弘业的异样,轻声问道:

“刺史可是在担心什么?”

王弘业不愿承认自己北上心切,随口搪塞:

“……不过是忧虑属下围剿乱民不力,害了沿海各州的民生。”

乘奉听了,微微一笑:

“既是心腹之人,刺史为何还不放心?”

王弘业叹道:

“此人,只能算半个心腹。他虽有能力,但心思难测,我着实拿不准。”

乘奉沉吟片刻,缓缓道:

“贫僧出家前,家父曾教导我训人之道。

“他说,训人如训狗。

“先投肉糜养其肥膘,再锁铁链饿其肚肠,待其爪牙尽软,唯剩哀鸣乞食时,方为可用之犬。

“总而言之,先予其希望,后予其绝望。

“于大喜大悲间,掌控人心。”

王弘业闻言,面露惊讶:

“此等驯人之道,倒是闻所未闻。可有名目?”

乘奉淡淡道:

“家父称之为‘洗脑术’。”

话音刚落,圆和忽然睁开双眼,语气肃然:

“静思参禅,何以多言?”

众人、连忙闭目收声。

禅房内重归寂静。

唯有檀香袅袅,漏刻滴答。

以及王弘业时不时面朝窗外,睁开的眼皮。

他这一生从未有过如此漫长的禅思。

恨不得明日便是十月底。

只是越是心急,时间仿佛过得越慢。

王弘业也知道这个道理。

待老幕僚在禅房外,低声禀报第一个五日已过;

他很快收敛心神,强迫自己进入深度禅思。

只是不知,圆和法师点的香是何方奇物,不仅愈闻愈觉清雅,连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模糊……

终于。

“刺史,十五日期满。”

老幕僚熟悉的报时声传入耳中。

闭关半月的王弘业,竟有些舍不得,从超然忘我的境界中脱出。

然门已推开,外界的喧嚣随海风扑面而来。

他知道,是时候踏上北行之路,去迎接属于自己的荣光了。

“太原晋阳王氏大房,王弘业。”

不必再立于偏殿;

不必再听若有似无的闲言碎语。

他将以嫡系之身立于朝堂。

仕途再无阻碍;

抱负得以施展。

这才是真正的清贵显要……

这才是独属于世家门阀的登高见佛!

王弘业心绪激荡,向三位僧人深深一拜后,立即赶往正厅。

几名州府官员正在商议事务,见刺史出关,连忙起身道贺。

王弘业大手一挥道:

“立即备置车架,本官要北上桂州,行人生大事!”

官员们正欲开口,忽听一道女声自帘后传来:

“夫君,黄县丞已为您备好车马,就在侧门外。”

王弘业回头望去,只见符云舒一身素雅,立于帘后,神情晦暗不明。

他心头顿生不快——

这卑微女子,岂能随他见晋阳长辈?

王弘业一语不发地越过符云舒,径直往侧门而去。

行至侧门,果见黄举天持长枪立于马车前,笑盈盈地拱手行礼:

“恭喜刺史,大变在即!”

王弘业自觉受佛法加持,极为意气风发,心态更是年轻些岁数。

他主动握住黄举天的双手,笑道:

“举天……你们都知道了?”

“是蒋老昨日告知我等,特为刺史准备保驾护航之事。”

——蒋是老幕僚的姓氏。

王弘业满意地点了点头。

见黄举天掀开车帘,他却摆手道:

“本官欲步行前往渡口。

“此去一别,恐难再回琼州,当多观此地风貌,以慰心怀。”

说着,他拍了拍黄举天的手背,语气中带着几分期许:

“举天且安心。

“待本官于中枢立足,必不忘举天功绩。

“李德裕年事已高,退位之日不远……总有我辈大展宏图的时刻。”

黄举天眉梢一挑,笑意愈发深了几分:

“使君真不乘车?蒋老尚在车内恭候。”

话音刚落,老幕僚的声音从车帘后闷闷传来:

“使君,时辰已至,当启程矣。”

“这……”

王弘业略一迟疑,想到步行至渡口确实路途不近;

便改了主意,扶着黄举天的胳膊登上车架。

然而,他刚坐定,便注意到黄举天身后站着的,并非州兵,而是几十名澄迈县衙役。

衙役如何能护他平安北上?

王弘业当即沉下脸,语气严厉:

“举天,琼、崖、儋三州州兵何在?”

黄举天神色如常,拱手答道:

“回使君,岛上并无战事,州兵自然驻守兵营,未敢擅动。”

“放肆!”

王弘业怒道:

“既知本官需于十月十五日前抵达桂州,为何拖延?

“还不速去召集州兵!”

“举天惶恐。”

黄举天却忽然收起笑意,眉宇间满是困惑:

“敢问刺史,今日已是十月十四。

“从琼州至桂州,纵使快马加鞭,也需八日之程……

“您要如何在一日之内赶到?”

王弘业身形一晃,险些从车架上摔下。

还是后面的几个衙役眼疾手快,一把撑住了他。

“不,不可能……”

王弘业脸色煞白,声音颤抖:

“本官数着日子的,分明是十五天!分明是十五天!”

他猛地掀开车帘,却见老幕僚心口插着一把匕首,歪坐在榻上。

旁边,黄成精单手扶着尸体,冲他咧嘴一笑,施展口技,以老幕僚的声音说道:

“刺史,十五日期满啦!”

王弘业如遭雷击。

他跌跌撞撞地摔下车架,冲回禅房。

“你们三个和尚!告诉我,今日究竟是几号?”

乘奉与乘坲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

“当然是十月十四。

“刺史难道不知?”

王弘业如坠冰窟,连连摇头:

“不可能!绝不可能!”

他猛地转头看向圆和,却见对方早已闭上双眼,手中念珠飞转,白眉渗出汗水。

王弘业什么都明白了。

他冲到香炉前,一把揭开炉盖,将香灰倒出。

但见灰烬中,赫然夹杂着几片的植物残渣,散发着淡淡的甜腻气息。

“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他喃喃自语半天,不知又想到什么,再次冲出禅房,抄起一根木棍,狠狠砸向室外的漏刻。

木桶碎裂——

王弘业绝望地看见,里面竟套着另外一副漏刻系统!

小桶配小孔,水流速度,竟比正常的慢了一倍!

王弘业瘫坐在地,喃喃道: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尔等,尔等竟敢合起来害我……”

此时,黄举天率人踏入院中。

心虚不已的圆和快步走出,对着黄举天低声道:

“阿弥陀佛。黄施主,莫要忘了你在林家船上,对贫僧的承诺。”

黄举天点头,语气淡然:

“自然。会昌灭佛的应对之策,本官不日便送到大师手中。”

圆和心下稍安,临走前,瞥了眼瘫软在地的王弘业:

“不知黄县丞……”

黄举天自信一笑:

“大师放心,王弘业乃一州刺史,本官怎敢害其性命,自找麻烦?”

与王弘业的缘法已尽,圆和不再多言,转身离去。

背着箭囊的成亮上前两步,朝禅房内喊道:

“黄成疯,黄成佛,你们还要演多久?”

乘坲口念佛号,依依不舍地脱下袈裟,怅惘道:

“师兄,贫僧日日向佛,何来演字?”

乘奉则心疼地摸了摸自己的光头。

为了这场大戏,他黄成疯可是把长发全剃光了!

此刻,由于院内动静太大,外面的州府官吏,以及王弘业南下带来的十几名护卫,纷纷挤了进来。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何事。

唯有十几名王家护卫见气氛不对,抬着刀,守在了主人身前。

有了自己人的帮衬,王弘业脚底总算生出点力气。

他强撑着站起身,咬牙道:

“黄巢,你这是要兵变夺权吗?”

“刺史何必语出惊人?”

黄举天不惧王家护卫的刀锋,缓步靠近,笑意从容:

“您昨日是琼州刺史,今日是琼州刺史,明日还是琼州刺史——何来兵变夺权之说?”

一连三个“琼州刺史”,王弘业又怎会听不懂他的暗语?

“你……你……你竟想害我此生都困在琼州?”

王弘业立在原地,身形踉跄,被抽去了所有力气。

“不,不,不——我要北上桂州抬宗,我是太原王氏大房嫡出,天生高贵的士林子弟……”

他猛地抬头,眼中燃起最后一丝希望,狠狠瞪向黄举天,厉声喝道:

“来人!速去调兵,绞杀这个无法无天的狂徒!”

然而,州官们却纹丝不动,仿佛未闻其令。

王弘业愣住,声音颤抖:

“你们……为何不去?”

身旁一名护卫战战兢兢道:

“家主,黄县丞十日前,已将卢使君救出……

“眼下使君正在澄迈视察治瘴成果……

“琼州兵事,皆收于使君之手!”

王弘业膝盖一软,重重跌坐在地;

双手撑地,却怎么也站不起来。

王弘业咬牙道:

“出去!都出去!”

他是太原王氏大房嫡系,决不能让人看见自己的狼狈。

护卫们面面相觑,迟疑片刻,放下刀剑,与州官们陆续退了出去。

黄举天的义子们却只退后五步,仍然守在院中,冷冷注视着院中将要发生的一切。

“王弘业,从今往后,你不再有任何依靠。”

黄举天说这话时,目光瞥向内院。

王弘业愣愣地回头。

只见符云舒在两名仆妇的搀扶下,望了他最后一眼,随即跨上了后门处的马车。

“贱妇!贱妇……你背着我做了什么?做了什么?”王弘业嘶声喊道。

“她什么都没做,只不过把你藏在卧房里的信,寄了出去。”黄举天淡淡道。

“信?我写给圣上的信?

“不不不……不能寄,现在不能寄了——

“谁,寄给谁,她寄给谁了?”

“还能寄给谁?”

黄举天失笑道:

“你批判的是仇公……这信,自然是寄到本人手里。”

此刻,王弘业终于明白了,黄举天那句“不再有任何依靠”的含义。

“我早年恶了李党,恶了牛党……今日又恶了仇公、圣上,还有本家?”

艳阳高照。

王弘业冷汗湿透脊背,浑身直打哆嗦。

黄举天并未嫌弃他,而是蹲下身,拍了拍他的肩膀:

“刺史勿要心灰意冷,您这不是还有下官吗?”

王弘业脸上满是茫然。

“只要下官还在琼州一日,便需要刺史为我撑腰一日。所以,下官永远是刺史最坚强的后盾!”

王弘业张了张嘴,却只能发出呜咽的声音。

“当然……空口无凭,下官与刺史之约,应有仪式作保。”

黄举天站起身来,原地踱步几圈,似是在深思。

很快,他停下脚步,笑道:

“下官想到了!

“明公曾言,昔日韩信受‘胯下之辱’,忍一时之屈,终成一代名将。

“既然如此——”

黄举天立定在王弘业面前,掀开衣袍下摆,两腿分开,一字一顿地命令道:

“王弘业,钻过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