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黄巢挽天倾

作者:平生假寐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四十四章 父爱如山(求月票)

书名:黄巢挽天倾 作者:平生假寐 字数:4.6千字 更新时间:04-19 21:15

回到澄迈的当天中午。

李景让立刻着手处理案牍。

结果发现,陈家正法不到两日,文书工作已经完成了大半。

李景让看向身旁的青年,难以置信道:

“老夫为官多年,还从未见过如此高效的办案。”

黄举天当然不能透露有几十个义子帮忙,只轻描淡写地将援手身份,安在了郑翊和他父亲头上。

李景让依然惊讶。

即便三个人处理,这速度也快得惊人。

‘想必是这竖子熬了通宵。’

他板起脸,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爱惜身体:

“汝年少有为,前程远大,何须为此等琐事殚精竭虑,损及根本?”

黄举天恭敬回答:

“先生为政务操劳,常奔波在外,学生不过略尽绵力,以期稍解先生之负担。”

李景让脸色缓和下来,同时也露出一丝纠结。

因为黄举天的话,恰恰点中了他的心事。

自上任澄迈县令以来,他将三分之二的时间,耗在了外联事务上。

不是奔波于琼州州府琼山县,便是往返于崖州州府舍城县,或是走访文昌、临高等邻县——

皆是为了治理瘴气。

至于为何要如此频繁的奔波?

在南下的途中,李景让曾对黄举天提过原因,无非是“消极怠政,急于调离”八字。

虽早知此理,但真正置身其中,这外联事务仍让李景让心力交瘁。

原因无他。

那些该在任上的县令,竟无一人安于职守——

不是在广州钻营门路,便是在某处海边垂钓,全然不顾民生疾苦。

更荒唐的是崖州刺史;

还未到年底便匆匆北上述职,临走前甚至放言“要么革职,要么病死,绝不回任”。

可见对于被贬谪的世家官僚而言,琼州岛有多苦。

如此情形,李景让又能如何?

偶尔运气好些,或能遇上邻县县丞;

可惜,他大多时候运气不佳。

只能拉着县尉与当地耆老议事,苦口婆心地讲解治瘴之策,才勉强将事务推行下去。

想到这里,李景让的心思早已不在案牍之上。

他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忧虑:

“治瘴之事,关乎百姓生死,同僚却无人尽心竭力。

“若非你我亲为,只怕这瘴气之患,终成无解。”

黄举天闻言,微微躬身,语气沉稳道:

“岭南官吏多视此为苦差,避之唯恐不及。

“若先生能为崖州刺史,才是真正的百姓之福。”

李景让笑着摇头。

他得罪了那么多同僚,即便因治瘴立功,若无上官举荐,程序上又怎么可能连升数级——

等等,不对劲。

李景让目光一凝,端起茶碗,佯装随口道:

“举天啊。”

“先生请说。”

“陈家乃一地豪绅,抄出的财物应该不少吧?”

“这……谷仓爆燃,陈家烧毁严重,只抢救出三百贯钱,均充入县仓。”

“只有三百贯?”

“另有田地、房产多处,需要另行折算。”

“给州府交了多少?”

“澄迈抄家,为何要给州府交钱?”

“你欲除陈家,王弘业答应派州兵支援,事后不投桃报李?”

“先生何出此言?可是在怀疑学生!”

“王弘业为人,老夫比你清楚。”

“唉……那学生只好实话实说了。”

“讲。”

“昨夜,他曾主动向我索贿一百五十贯,被我严词拒绝。”

“为何?”

“因为学生时刻谨记先生的教导:行事应秉持道义,走正道而行。”

李景让欣慰地点了点头,心中稍安。

他方才听黄举天提及,希望他升任崖州刺史,险些以为这心爱的弟子为了先生仕途,竟去向王弘业行贿。

以此等龌龊手段得来的官职,莫说刺史;

即便是宰相之位,他也绝不稀罕。

“若先生无其他教导,学生想带那帮新上任的衙役,到陈家废墟处做训话,不知可否?”

“为何跑那么远?”县衙不行么?

“顺便再搜查一番,看看有无地窖之类。”

李景让略一沉吟,便点头同意了。

黄举天恭敬地向先生行礼告别,迈着正直的四方步跨出大堂。

迎着阳光,他抬手擦了擦额头上并不存在的冷汗,暗想:

‘都说年老成精……我这白捡先生果然敏锐。看来日后行事,还需更加谨慎才是。’

想到待会儿要说的大事,黄举天脚步不由地沉重起来。

他唤来成亮,交代道:

“通知他们,即刻出城集合。还有,你……”

半个时辰后。

城外,紧邻陈家的一片空旷之地。

以黄举天为中心,百余人围坐于他身前——

创业初期,县城内并无合适的集会场所,众人只得露天议事。

黄举天环视众人,神色肃然,缓缓开口道:

“今日召集,我有三件事要说。”

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

见孩子们皆屏息凝神,才继续说道:

“其一,陈家已除,澄迈局势初定,但此非我等最终所求。”

“其二,天下大势,你们心中有数。

“大唐朝廷腐朽,官吏贪墨,百姓困苦,为父岂能坐视不理?”

“所以——”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陡然加重:

“为父决意伐唐,还世道清明!”

话音落下。

场中一片寂静。

义子们面面相觑,却无人露出惊诧之色;

甚至有人眼中闪烁着明显的兴奋。

事实上,众人对义父多年来,在泰山深林中训练他们的用意,早已心有所悟。

只是未曾点破。

如今,黄举天将话挑明,成亮虽有些担心黄家家主与大家翁的反应,但仍率先起身,抱拳道:

“阿郎高瞻远瞩,成亮与兄弟们愿誓死相随!”

紧接着,众人纷纷起身,齐声应和:

“愿随义父,共举大业!”

“好。”

黄举天对义子们的表态毫不意外。

单纯的养育一群孤儿,便想得到绝对的忠诚,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若是在养育过程中,运用了后世专业的理论体系,结果便截然不同。

前世的他在读大学本科时,学业并不算特别繁忙,常被两任女友拉去旁听她们的专业课。

一位是心理系的,主修实验心理学,课程安排在周二、周四、周六下午;

另一位在隔壁电影学院,专攻戏剧导演学,课程集中在一、三、五晚上。

三段时间错开,既不影响黄举天的学业,也不耽误恋爱,还能跨专业汲取知识。

因此,他今生便从——

环境控制;

情感操控;

认知重塑;

群体影响;

奖励机制;

——上述五个方面,为义子们量身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方案,成功确保父子一心。

具体的教育过程,黄举天打算日后再细细回忆。

眼下,他继续专注于与义子们议事;

着重提到了王弘业的转变。

久经训练的义子们,收到黄举天分组讨论的指令后,立刻展开交流。

在他们集思广益之际。

黄举天将目光投向最晚归来的黄成果三人,询问梁家明等人的动向。

“义父,昨夜城门已关,他们睡在城门前的一棵树下,说话声音很小,我们听不清楚,但似乎是在吵架。”

“如何知道是吵架?”

“他们动手打了那个最小的,应该是弟弟。接着,梁家明一拳砸在树上,还指着天,像是在骂什么。”

仅凭上述汇报,黄举天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便吩咐黄成果三人散会后,前往崖州北部渔村查探,看看是否有异常情况。

此时,义子们的讨论也已结束。

黄成功汇总意见后,总结道:

“义父,我们有理由怀疑,王弘业除了仇士良之外,另有新靠山。”

这一推测与黄举天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更关心的是:

“说说看,新靠山是谁?”

放眼当今大唐政坛,除了宦官集团,还有谁能庇护王弘业,甚至为他提供前程?

黄成功立即起身,走到黄举天身旁,面向众人征询道:

“同意皇帝是王弘业新靠山的,举手。”

十二人举手。

“同意李党领袖、宰相李德裕的,举手。”

六十九人举手。

“同意牛党领袖、但目前失势的牛僧孺的,举手。”

三人举手。

“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无人举手。

“弃权的,举手。”

剩下的人全数举手,包括黄举天与黄成功。

面对如此局面,黄举天只能无奈摇头。

这时,黄成仁开口问道:

“义父,您为何如此关心王弘业的态度转变?

“他不是做梦都想着升迁吗?最多待到年底罢了。

“放着不管不行吗?”

不少义子点头附和,显然对这个问题同样感到疑惑。

黄举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你们可知,我为何能化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机,从长安平安脱身?”

“因为义父吉人自有天相,逢凶自然化吉!”黄成精抢着答道。

“黄成精禁言,成亮来回答。”黄举天淡淡说道。

成亮事先被黄举天知会过问题的答案。

此刻故作沉思状,微微蹙眉,几次张口欲言又止,仿佛正在深入思考。

“是情报。”

终于,成亮猛地抬头,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是阿郎汇总了各方面的情报,事先做出了周密的预案,才能随机应变,全身而退。”

讲到这里,成亮心中也不禁生出一个疑问:

明明自己在长安时,天天跟在阿郎身后……阿郎究竟是如何掌握那么多官场情报的?

但他已经完成了这场会议的使命,剩下的任务只有寡言少语,接受弟弟们赞许的“哇塞”。

“这便是我们不能对王弘业放任不管的原因。”

黄举天伸出手指,指向头顶,语气凝重:

“别看此岛天高海阔,似乎来去自由。

“实则我们的处境并未好到哪里去。

“上级官僚只需一道指令,便可能毁掉我们的长久部署。

“故欲成大事,必料敌以宽。

“可若无情报,宽从何来?

“因此,我决定单独成立一个【校事组】,专门负责大唐重要关节的情报收集工作。

“此事刻不容缓,必须立刻议定。”

义子们闻言,顿时有些糊涂。

这种小事,何必拿到大会上讨论?

义父直接指定人选便是了。

他们连为他赴死的觉悟都有,难道还会推辞他安排的任务吗?

“刺探王弘业的情报,我另有人选。”

黄举天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报出了重要关节的名字。

随着他嗓音不断低沉,这帮义子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长安城。”

“范阳镇。”

“成德镇。”

“魏博镇。”

“昭义镇。”

“……”

他一连报出了十个名称,状似平静地问道:

“可有主动报名的?”

场中一片寂静。

义子们鸦雀无声,连转头去看同伴的力气都没有。

他们并非惧怕危险。

而是不愿远离义父与兄弟。

可义父念出的这些地方,天南海北都不足以形容其遥远。

他们才团聚几日,就要再度散落天涯?

最令人恐惧的是——

这一散,他们还能有再相见的一天吗?

就连成亮也忍不住面色惨白,明白了为何黄举天事先与他通气,还叮嘱他答完话后务必闭嘴,什么都别说。

这是剥夺了他的自愿报名权,把他预留在了身边。

还有黄成果三人,他们年纪不到十四岁,被提前安排了任务,是否也是义父的一种人选剔除?

换做平时,对于黄举天的额外关照,成亮早就喜上眉梢了。

可此刻的他完全笑不出来。

因为。

无论如何,剩下的九十六个兄弟中,必须有人加入校事组。

他必须与部分兄弟道别。

甚至是永久的道别。

此刻,黄举天从随身带来的木匣内,取出了十张字条。

望着纸上早已写好的名称,少年们心中了然——

成立校事组的决定,已不容更改。

“好歹……好歹让我们在您身边,多陪一阵呀……”

抽泣声渐渐响起。

几名少年抬起手背,遮住眼眶,压抑着身躯的颤抖。

黄举天攥紧掌心,强迫自己不挪开目光,与每一个仍注视着自己的少年对视,语气平静却坚定:

“最迟,待到成亮婚后。”

少年们闻言,已然泣不成声。

黄举天的心并非铁石所铸。

他两世为人,年纪足以做这群孩子的父亲。

多年相处,精心培养……

他对他们的父爱绝非虚假。

按原先的计划,这一百个少年都将被培养为部将,或统领未来的军队,或在后方担任要职,绝不可能作为炮灰送上战场。

若非实在无人可用,而时局已逐渐偏离他前世所知的历史轨迹……

他又怎会出此下策?

“站出来。”

黄举天第一次佩服自己,竟能在如此情境下保持平静:

“再不站出来,义父只有点名了!”

“义父心狠。”

黄成魔第一个站起身,走到黄举天跟前,将他紧紧抱住:

“义父的心好狠……可我爱义父,我们都爱义父!”

说完,黄成魔松开怀抱,让黄举天即将落在他背上的手悬空。

紧跟着,他起身取走了“范阳镇”的字条。

在他的带动下,逐渐有少年学着他的模样,取走字条。

——站出来的,都是至少十七岁的义子。

等到最后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报名完毕。

最大的一个十六岁少年,跑过来抢走了最后剩下的“长安城”,跪倒在地,扑进黄举天的怀里,放声大哭。

黄举天将手搭在义子的背上,一下又一下地轻拍,安抚着他的情绪。

见十张字条都被哥哥们取走,剩下的少年们终于松了口气。

虽然头脑里冒出这样的想法,对勇敢的哥哥们很不公平。

但他们真心觉得:

太好了,他们不必与义父和兄弟们分离。

可是他们忘记了。

大多数时候——

劫后余生是幸存者,才配拥有的幻觉。

“十个不够。”

这一次。

“再来十个报名。”

即便是黄举天,也不忍再看,紧紧闭上了双眼:

“两人一组,共启校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