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货币战争

作者:宋鸿兵 | 分类:其他 | 字数:0

3.9 影子货币与影子银行

书名:货币战争 作者:宋鸿兵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11:07

影子货币就是影子银行体系所创造出的货币供应,它流通于资本市场,买卖着金融资产,虚构出财富效应,制造了资产通胀,改变着财富分配,影响了实业的资金流向,左右着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

什么又是影子银行系统呢

简单地说,就是不受传统银行的监管制约,又具备创造影子货币的能力,而且彼此接受影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体系。传统银行必须接受中央银行的管理,法律允许吸纳储户存款,享有创造银行货币的特权,存款保险有政府担保等特点。而影子银行系统没有全球统一的管理机制,不能直接吸纳储户存款,主要依赖回购抵押融资,影子货币创造全看市场接受程度,缺乏法律上的规范,经营失败没有任何政府担保。

为什么影子银行会大行其道呢

其根本原因在于1971年美国废除金本位之后,货币创造失去有效制衡,美元超发愈演愈烈,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远超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增长。企业家的生态环境丕变,为了生存和发展,美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公司迁往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以更低的生产成本来维持较高的利润率。在美国的货币政策影响之下,欧洲与日本也陆续掀起了海外投资风潮,这就是廉价货币驱逐实业的产业空心化。

在过去的40多年里,美国的实业经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转移,随之而去的还有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优质资产,而留在美国的资产,只能越来越依赖于房地产贷款和消费信贷,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当银行贷款给企业,特别是高利润的优质制造业,银行并不担心贷款的安全,因为它知道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现金流来偿还贷款。但是,当银行给消费者放贷买房买车时,它就不得不仔细评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还贷能力,因为贷款不是用于人们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消费欲望罢了。此时,资金是被消耗,而不是用于创造。对于银行而言,生产型资产和消费型资产有着本质区别,虽然两者都能为银行带来收入,但前者为经济体创造了现金流,而后者则是消耗现金流。当消耗大于创造,该国将越来越依赖海外资金的供应,来补贴经济体的“内出血”,即美元回流补贴型经济模式。

传统银行的资产质量总体下降,收益大不如前,而美元超发带来的通胀威胁却在蚕食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此,银行体系被迫产生一种应激反应,即缩减资产负债的规模,进行大幅度“瘦身”。因此,银行系统产生了强烈地“倾倒”资产负债的巨大冲动。这一趋势与美元回流的大潮一拍即合,形成了银行系统新的盈利模式,即创造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金融市场,以爆炒金融资产来获取高于贷款利润的新玩法。正因如此,资产证券化、回购融资和其他金融创新才会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

“倾倒”资产与负债的巨大需求,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市场和新的服务。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规定银行的支票账户储户随时可以进行支票转账或现金提取不得支付利息。而废除金本位之后,美元大量超发使银行能够创造出巨额的新储蓄,在严重的通胀威胁之下,这些储蓄急需寻找能够生息的避难所,货币市场基金就应运而生了。因为货币基金投资回购市场,因而能够提供较高的利息,而且不受类似银行的利息管制,它“拐跑”了本该存在银行中的储蓄,逐渐成为回购融资和商业票据市场的主要放贷者,目前坐拥26万亿美元的庞大资金。货币基金貌似安全,因为它只投资像回购抵押这样的超短期产品,但在极端情况下,它反而会成为最危险的市场。

2008日,雷曼宣布破产之后,一些货币基金由于投资雷曼而出现严重亏损,出现了跌破1美元净值的罕见状况。美国人通常将货币基金账户视作银行储蓄,根本没想到货币基金竟然会亏损,全社会强烈的恐慌引发了大规模资金抽逃。当天上午11点,美联储发现高达5500亿美元的货币基金,在一两个小时之内遭到了投资人的疯狂“挤兑”,财政部紧急注入1050亿美元,但无力阻止夺命而逃的投资者。美国政府立即冻结所有账户,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到下午两点,货币基金的35万亿美元就将濒临枯竭。

由于货币基金是回购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的主力放贷者,而这两个市场又是美国各大公司短期融资链条上的最关键的环节,一旦资金枯竭,美国就将爆发大规模企业债务违约,甚至直接导致公司破产,1933年数千家银行倒闭和数万家公司破产的崩溃景象将会再现。

商业票据市场经2008年9月的“惊吓”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目前,回购市场已成为美国金融机构和各大公司短期资金补给的“生命线”。

坐拥13万亿美元的共同基金,也是影子银行市场中活跃的玩家,它为回购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债券和股票资产作为质押品,同时也提供回购融资所需的部分资金。

影子银行更少不了对冲基金的身影,它们控制着约2万亿美元的资金,在回购市场中反复“压券借钱”,再“以钱买券”,扩大资产规模,在全世界对各类市场进行套利、对赌、买空卖空,在市场波动和关键事件中捕捉战机,以高倍杠杆博取巨大收益。

貌似保守的退休基金也并不安分,在他们手中的6万亿美元资金,并不是老老实实地趴在债券和其他低风险资产上不动,而是暗地摆弄着“资产置换”等新玩意儿,间接参与了回购交易和其他影子银行的业务。

另外,拥有数万亿美元的保险公司、etf基金、外国主权财富基金也都是影子银行里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些“非银行”但“类银行”的机构,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大致沿着两个链条依次展开。第一个链条就是帮助银行“真实销售”其资产,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产业链;另一个链条,则是帮助银行将其资产进行大规模的抵押,这就是回购产业链。最终,两个链条又连接到一起,资产证券化的终端产品就是bs按揭抵押证券、abs资产抵押证券、债务抵押凭证等,它们又能在回购市场中作为融资抵押品,即成为影子银行的基础货币,与国债、公司债甚至垃圾债,共同参与进行更大规模的影子货币创造。

在美元回流、传统货币与影子货币的共同作用之下,美国金融资产的价格节节攀升,银行的盈利滚滚而来,而“类银行”们也赚得盆满钵满。

“真实销售”与“回购抵押”这两条产业链的根本目的都一样,就是为了将银行的资产尽快变现,缩短资产持有的周期,加速资金周转的速度,规避资产质量恶化和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将盈利的重心移向金融资产的交易,走上了一条轻资产、重交易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华尔街在20世纪90年代急于打破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界限的原动力。

1934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sssteagact是在反思20世纪30年代导致金融大崩溃的极度贪婪之后,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进行了彻底隔离,保障了金融系统60多年的平稳运转。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华尔街强大的游说之下,签署了废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三者之间界限的所谓金融现代化法案graeachbieyact,仅仅不过10年的时间,全世界就迎来了“金融现代化”时代第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规模和杀伤力直追30年代的大崩溃。

金融危机之后,资产证券化与回购市场一度冷清了不少,但美联储为创造“资产再通胀”的奇迹,同时动用了压制短期基准利率到接近于零、压制中期利率靠强烈的政策预期、压制长期利率靠qe的三种超常规手段,结果金融市场再度活跃起来。不过,影子货币创造的主角已由次级债、公司债,变成了国债和两房的bs,金融风险正向主权信用快速集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