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货币战争

作者:宋鸿兵 | 分类:其他 | 字数:0

1.5 瑞士金:小姐的心,丫鬟的命

书名:货币战争 作者:宋鸿兵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11:07

“二战”的爆发,打断了伦敦垄断世界黄金市场的好日子。从1939年到1954年,伦敦黄金市场在战争的烽火和战后的混乱中被迫关闭。如果“一战”后大英帝国还能勉强维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那么英国在“二战”中的空前损失,特别是其殖民帝国被美国强行肢解之后,伦敦永远失去了恢复金融霸主的机会。在黄金市场中,另一个强大的对手已经悄然崛起,这就是瑞士。

瑞士在“二战”中作为纳粹德国与盟国进行秘密商业交易的中枢,被希特勒有意地“保护起来”,成为“中立国”。瑞士各银行向瑞士财政部申报的总账表明,瑞士的黄金从1941年的3。32亿美元猛增至1945年的至少有5亿美元来自纳粹德国,这个数字与克林顿时期美国国会的调查报告相吻合。该报告指出,“二战”期间瑞士曾经接收了价值4。4亿美元的纳粹黄金,其中3。16亿是纳粹从别国掠夺的。

1945年至1954年,趁英国黄金市场仍处于关闭状态的机会,瑞士的银行开始四处活动,整合世界各地的黄金供销渠道,试图建立以瑞士为中心的全球黄金市场。在供货渠道方面,瑞士人没有意识形态的顾虑,他们一方面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建立起牢固的商业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甚至跑到南非去挖英国的墙脚。在销售渠道上,瑞士人最成功的扩张就是发现了亚洲市场强烈的黄金需求,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狂赚了一把。

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权已经濒临最终的崩溃,北京、上海的黄金价格飞涨到50美元55美元,而欧洲市场的黄金价格仅为38美元。民国政府的达官贵人和富豪们,以远高于欧洲的价格疯狂抢购黄金,最后又将这些黄金存入了瑞士的银行。一进一出间,巨额的利润让瑞士人赚得盆满钵满。同时,瑞士银行的信用在中国深入人心,连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的国际黄金业务都是通过瑞士进行。

瑞士的黄金市场迅猛扩张,很快就将世界各地市场中大大小小的黄金交易商笼络到自己的帐下,再加上瑞士黄金高超的精炼技术,瑞士金条逐渐成为世界最流行的标准产品。到20世纪70年代初,972年到0年,前苏联出口的2000吨黄金都汇集到了瑞士。70年代中期,美国和if为了将黄金彻底“非货币化”,大举在市场中抛售金条,聪明的瑞士人悄悄吃进了其中的13。瑞士人还每年向意大利和中东的首饰行业输出500吨黄金,从罗马到德黑兰,从伊斯坦布尔到利雅得,从新加坡到香港,到处都是瑞士精炼的金条。

巨大的黄金市场为瑞士提供了充足的黄金储备,瑞士中央银行为每一个瑞士人存储了13。2盎司411克的黄金,比美国这个最大的黄金储备国的人均持有量高出了整整11倍5每一张流通中的瑞士法郎纸币背后,都有高达1。1倍的金条为支撑,瑞士法郎成为整个西方世界中最坚挺的货币。

在瑞士的强大挑战面前,英国终于丧失了300年来世界黄金集散地的宝座,逐步演变成纯粹的交易中心。

不过,伦敦在黄金定价方面的优势并未被弱化。英国人已经看明白了一个大趋势,由于全球美元的长期超发,在黄金市场中掌握着巨额资金的金融机构和市场投机者,已经在资金实力上大大超越了实物黄金的最终需求者,英国只要牢牢抓住金融资本的投资需求,就远比控制黄金供销渠道更为有利可图。与其做黄金实物的世界搬运工,不如当国际黄金价格的定价者。

一句话:让瑞士人去干体力活,自己来做老板。

如果将伦敦和瑞士的组合看做是“前店后厂”模式的话,伦敦就是做商业,而瑞士就是搞生产。伦敦利用其欧洲金融中心的有利地位,摇身一变成了黄金的定价中心,将运输、仓储、化验、精炼等苦活儿累活儿外包给了瑞士,伦敦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拓展黄金投资商的渠道,以及为他们量身定制各种产品,将黄金市场清算的账本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将提货交割这等琐事交给瑞士去处理。

瑞士虽有小姐的心,最终却是丫鬟的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