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贫道应个劫

作者:黄笔鹤 | 分类:仙侠 | 字数:0

一八一章 鸿蒙未判

书名:贫道应个劫 作者:黄笔鹤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1:03

燃灯纵身回转芦蓬,草芦中诸仙皆散,只有空荡荡十余蒲团。

“竟让一介凡人前知千百年,真是奇妙,不知那位上圣行的如此手段…厉害…厉害呀…”燃灯神色莫名,暗自沉吟道。

神色莫名,却是猜不透“那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种倒转乾坤光阴的手段,厉害是厉害了,但对于燃灯这种层次来说,也并非真的就看不见,摸不着。

至少,燃灯跟随教主多年,而教主,已是十方内外已知的,最顶尖的人物。

所以这种神通手段,燃灯虽然不会,但也知道,用这种法子,肯定是要付出绝大代价的。

坐回蒲团,又运阳神遍察诸天,掐算许久。

燃灯这才死心的摇摇头,暗道:“这般手段着实不可思议,若不是吾炼就《观莲法》能洞察人心,恐怕也看不出丝毫端倪。”

观莲法,实为观相,是道门察觉天地幽微,预知危难的法门。

属于阐教一种神通秘术,阐教又名《观相种莲法》。

传闻元始天尊善点化人心,庆云中炼有莲花万朵。

种一朵莲花于人心中,常久之后,使人感悟元始道韵,不自觉从行为、动作、皆似元始,从而心性超脱。

又云观心之行相,以见分毫,道人学之,不坠沉沦,不受毒害,不受无妄,不遭魔灾。

这类神通秘术,其实都是大神通者的天生本能。

自道中直接剥离,传于后人,所以后人彻底练成神通前,威能自然比不上原版。

燃灯虽然学了种莲观相法,却只是简陋版本,离着原主元始天尊察觉人心、点化人心的手段还差之远矣。

至少还没到给人心种一朵莲花,使人从身、心逐渐变成自己“傀儡”的地步。

实际上人念头繁杂,尤其是练成“阳神”之前,心猿意马,动辄有十万八千念头。

若思绪飘飞,这些念头就会被练成《心相》法,或类似这种法门的大能察觉。

唯有炼就阳神,神炁和一,才能规避。

“只是不知教主对于这刘樵,是什么态度…是未曾留意…还是默许呢?”燃灯闭上双眼,心中依旧揣测不已。

…………

燃灯心绪涌动,揣测难安,刘樵这边,也同样思绪万千。

出了芦蓬,面无表情朝相府走去,一直到城郊无人处,刘樵才缓缓顿住脚步。

缓缓从衣襟中,取出两般物件,银辉般的月色下,隐约能见得是一页玉碟和一块细铁片。

“祖师手书,我已反复研习多次,除了附着元始道韵外,并无特别之处。”

刘樵沉吟想罢,又看着手中细铁片,暗道:“看来,这古仙遗物,除了一缕剑炁,还有些我未曾察觉的玄妙…”

之前刘樵心生恶念,想起那宝物的妙用,几乎迷失本性,所谓道人深坠三乘恶趣,就是指这个。

幸好忽有一丝清炁,透体而过,游走周身而杂念尽去。

只是刚才燃灯还在,刘樵也不好探究那道清炁根底。

如今到了僻静无人处,才取出铁片,再次细细观察。

为什么说再次?

这铁片来历极为不凡,是刘樵与黄天化受命至寒窟为道德真君取先天葫芦时所得仙人遗物。

当时尚有一方木匣盛之,上书《玉枢之宝》。

由此,黄天化断定此是仙人前知此事,便将铁片分与刘樵。

不过木匣只是普通木器,已然朽坏。

当时洞中还有一面宝扇,则为黄天化取走。

如今兜兜转转,不知是天意,还是碰巧,这铁片和宝扇,皆入了刘樵之手。

此前,刘樵也曾多次研究这块铁片,从中得了一道剑炁,极为锋锐。

猜测是仙人遗留的后手,或是想留下传承。

本以为这剑形铁片失去了其中剑炁,已无大用。

如今来看,其中还藏有一缕清炁,但不知有何其它用处。

“看来这位古仙,比我想象的还要厉害些…”刘樵沉吟着,将铁片又珍重收回衣襟中随身携带。

比想象中厉害,也预示着,这等人物,恐怕没那么容易就死了。

平心而论,易地而处,换了刘樵自己,在随身物件中留下两道可以存世千年的法力,也不会是简单的想要留个传承。

按刘樵猜测,最好的结果就是因为一些原因,仙人无法在寒窟中修行练气,只能将一些法力渡入剑器中,留作破窟而出的后手。

而这仙人留的后手如今还在,说明其在身前并未破窟而出。

那寒窟毕竟是惧留孙加太乙真人等众联手布下的禁制,勾连着地底万丈寒冥,循环往复,除了六甲子开一次,便无法用外力破开。

但这只是最好的结果,若是如此,那寒窟仙人必定就是真死了。

至于坏的结果,那就是寒窟仙人未死,所以这两道法炁,如今已经能存世。

如果寒窟仙人未死,虽然嘴上说是两教扶持,阐教帮他渡过灾劫,将之囚于寒窟。

但这可不是自愿的,说不记仇,那都是假的。

而刘樵这些承袭寒窟仙人遗泽的,也难说不会被报复。

就算真个自持前辈身份,不会明着出手打杀小辈。

但吃了多少,就得吐出来多少,先天葫芦、阴阳风火扇、以及这柄残破剑器。

“果然如燃灯老爷所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冤有头债有主,前辈有灵,可别来作弄我…”刘樵心里如此想着。

不过这些倒也真牵连不上刘樵,入寒窟是奉道德真君符旨,风火扇禁制也是黄天化师徒洗去的。

要找,也得找紫阳洞一脉。

要保仇,也得找惧留孙和太乙真人几个。

刘樵心里想着事儿,负手入相府,刚进庭中,便见姜尚早在堂中等候。

“师父,弟子回来了!”

刘樵行了礼,见姜尚颔首,似乎有话要说,便立在堂中等待下言。

姜尚摆手,示意刘樵坐下,随即递来茶水,问道:“燃灯老爷等上仙,今日如今计议?”

“也没怎么说,诸仙皆呐呐无言,燃灯老爷便决定待天明时分摆阵,亲自迎战赵公明。”刘樵坐在一旁回道。

看姜尚听罢沉吟,刘樵转过话题问道:“师父伤势可好些了?”

“嗯,伤早好了,休息这几日,神满气足啊!”姜尚展颜一笑。

言罢,又反问道:“玉枢,依你看来,燃灯老爷可能破赵公明否?”

“这…”刘樵嘴唇动了动,并未言语。

“无妨,武吉几个早歇息了,此间也无六耳,只是我师徒闲聊而已。”姜尚摆摆手。

刘樵点点头,道:“燃灯老爷得道多年,乃有道真仙,依弟子看,破赵公明易尔!”

燃灯能不能破赵公明,刘樵心里清楚的很。

但看姜老爷子满脸忧容,加之前世之事,与此世所发生诸事,虽然结果一一验证,但其中隐秘不同,不能明说。

毕竟燃灯真仙之辈,难说没有什么隐藏手段,结果虽然一样,但难说是不是在配合截教演戏。

所以,有些话,就算并无六耳,也是不能明说的。

不过姜尚闻言,还是大松口气,脸上也露出笑容道:“为师我未练成法力,这些修行之人,飞天遁地,感觉都是一样,分不清个深浅。”

“玉枢如今法力颇高,道行不浅,隐隐为玉虚三代门人魁首,想来看人是极准的。”

刘樵摇摇头,心说师父你看不清,弟子我其实也看不清呀。

就刘樵所见,凭气息上说,赵公明应该是不如阐教十二上仙的,道行比闻仲略高,但高的有限。

由此断定法力应该在千年上下,但不知是人身还是异类开灵。

截教中人常自称:“当时未有星河斗,天地未开我已生。”

实际许多都是异类成精,资质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法力积蓄极为缓慢。

可以说,某些截教神仙要不是活得长,无论修行练气,还是悟性、心性,都是比不过“饱读诗书”的凡人的。

就像石矶,号称修真数万年,但这数万年里面,开灵、化形,就得占九成九的时间。

越是来历古老,越是难以开灵,人身,才是资质根性最好的。

这里还得提一句,“天地未开”并不是指所谓“混沌”时期。

这还是刘樵之前在芦蓬中,见诸师长都闲聊无事,专门请教的。

刘樵原来以为鸿蒙最早,然后是混沌,这段时间都叫天地未开,没有日月星辰,上下左右。

不料当时听罢,众仙皆笑道:“吾等自生身已来,也算个天地未开哩,只是得道在三皇时期,却自古未闻你这种说法。”

最后还是黄龙真人给刘樵解释了。

原来混沌时期,就叫“鸿蒙未判”,本来是不叫混沌的,因为这段时期,没有记载,也没有传闻。

所有生灵,都对这段时期说不清个所以然,充满茫然,所以又叫“混沌时期”。

连十二上仙也不知其中有无生灵,也未听教主讲过。

但可以肯定,教主肯定生于鸿蒙未判,甚至更早时期。

但那会儿是个什么状态,无人得知,只有传言说忽有一时,“盘古破鸿蒙”,自此,便有山川河流,万物生灵。

刘樵当时还疑惑,这些上仙不是能前知古今,掐指一算,便察天地幽微么?

对此,十二上仙都摇头,包括燃灯道人也开口。

言不论何等神仙多高的道行,只能算出那个叫“盘古”的大神是元始天尊炼就的化身。

但具体如何,却又充满迷雾,似梦似幻,如真又似假,根本无法推算清楚。

颇有一种被人遮挡掐算,倒转推算结果的感觉。

所以盘古到底是不是教主“化身”,天地是不是盘古开辟,这其实其实都很存疑。

因为仙道至极,全知全能,游走十方,无所不能,倒果为因,逆转乾坤也不是不可能。

也就是说有可能是先有天地,三教主得道之后,过去、现在、未来皆在掌中,逆转时光,再回去开天那意思。

对于这些刘樵都是听之任之,并不存疑,这些东西,也不是他这个层次的小虾米所能摸索的。

为何谈论修行时,诸仙皆以“道行”为主,不论境界,却分道行大小乘,便是道行愈高,才能愈加探索宇内,知晓万物。

而之前所谓的“天地未开”之时,按十二上仙所言,可不是没有天地。

其实照样有山川,有河流,有生灵,有古神,有人类,有异兽,只是那会儿生灵皆“食气”而生。

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阳光日月,永恒黑暗,如同天地沾在一起,真的就天地“未开”罢了。

是时,古人类尚为鱼肉,并无智慧,食气而生,居于树梢,如走兽猩猩一般,亦非此时人类种族。

三皇尚未治世,天与地皆昏蒙,日月星辰亦被遮蔽,所以就叫“未有星河斗”。

道门谓之“清浊未分”

直到又经历数劫,老子于崆峒升上三十三天,法相八十一化,诸天照澈,世间清浊分开。

人类有了智慧,伏羲超升天界,治理周天万物,炼制许多宝物,才打开天界,梳理星宿。

自此,日月得以轮转,地上有了花草树木,世间多了些食草、食肉的普通生灵。

这段时期,就叫天皇时期,许多古仙,皆以此时得道为豪,常与人言得道天皇,便是指这个了。

闲话不说,回归正题。

姜尚见刘樵沉思许久,笑问:“玉枢吾徒,你可是又有什么疑惑?”

不愧是师徒,相处许久,多少有些互相了解。

刘樵闻言,将思绪从波澜壮阔的上古收回,这些谜团,如果真能修成真仙、混元,到时自知。

不过姜尚不问还好,一问,刘樵还真想起有个疑惑,只是也不好说。

又沉吟许久,刘樵终还是道:“瞒不过师父,是有个不解的地方,师父见多识广,博学多闻…”

就在姜尚停着夸赞,由欣喜到满脸不耐时,刘樵才顿了顿道:“不知师父听说过“太微玉枢”这个仙人没有?”

姜尚一愣,指刘樵道:“玉枢不就是你嘛,何时又给自己取个道号?太微!不错,不错!”

“太微者,帝至佐辅,紫气华贵,在上应紫微星,下应辅龙臣,甚妙,正合你如今匡扶周王,鼎定社稷之事。”姜尚自言自语的捋须道。

“不是…”刘樵话未出口,便又顿住。

看姜尚这模样,想来也未必知道那寒窟仙人太微,反而当成了自己新取的道号。

既然这样,那还不如不问了,有些事情,不好说太多。

待这个话题结束,刘樵也没什么多聊的心思了,与师父道别,自回院中,打坐练气,时刻苦修不辍。

7017k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