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15章 该是欺上门来了,那战便是

书名: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4

说这话的时候,崇祯皇帝也是看着儿子说的。

这倒不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是朱媺娖是之前去过,还被太祖皇帝和孝慈高皇后拉着一起去逛街了。而朱慈烺,却是第一次去。

崇祯皇帝知道朱海军生儿子,几个位面能去人的,肯定会去,毕竟这是大事。

为了体现他的重视,他把朱慈烺从京师喊到了南京,然后把他传送过去。顺便,也让儿子见见那几个位面的老祖宗,说不定会有些收获。

朱慈烺听到他父皇的话,点点头说道:“他们都非常好,特别是太祖皇帝,说的话很有道理,儿臣都记下了的。”

说着,他就把朱元璋点评万历位面那边的事情说了遍,顺便还说了在大型无人机上加速射机枪的事情。

崇祯皇帝听着他在讲述当时的情况,也听他讲自己的见解,不时点头,感觉自己让儿子去一趟天师那边,和几个祖宗待段时间,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一直到朱慈烺说完之后,崇祯皇帝便看着他说道:“你能有所获,父皇很欣慰。”

说到这里,他看到朱慈烺想说话时,便伸手阻止,然后认真的又对他说道:“父皇在南京待的时间太长了,必须要西征了。但是,江南这边的人口登记和土地革新之策都还没有完成,你坐镇在这里,还包括福建、广东等地,也一并监督地方完成这个事情。”

“这个新政是中兴大明的重中之重,朝廷只有彻底掌握了人口和土地的数据,才能做到以后的政策有针对性的实施,千万不能马虎!”

崇祯皇帝怕朱慈烺年轻,还不能理解,就再次强调道:“朝廷所有的制度全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上的,这是两大基石!朝廷对人口和土地的真正情况能掌握到多少,决定了这两大基石有多牢固,因此,必须要重视,统计出所有人口,重新丈量出所有土地,不许地方上隐匿!”

“当然,有些事情可能你没经验,不过没关系,遇到你没把握的事情,便用短波对讲机联系父皇便是。”

朱慈良听他父皇这么强调,他态度也是凛然,当即认真地回答道:“父皇,儿臣年纪不小了,也见识了很多,一定不会辜负父皇的期望,努力办好这个事情的。”

崇祯皇帝听了,欣慰地点点头。让他心中有底的,不是儿子这个态度,而是他有对讲机,就算有问题,他也能随时知道。

在这段时间内,崇祯皇帝重新整编了军队,在南京这边组建了太平军第七军,第八军,还有水师第一军,第二军。

他把第七军留给儿子,水师第一军也留在南京。

两天之后,崇祯皇帝便领着太平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军,在水师第二军的协助下,沿着长江,顺流而上开始了西征。

就当下的局势,崇祯十九年秋季,和历史上是完全不同了的。

南直隶的西部是湖广省,长江以北,原本是被满清占领了的,但是当阿济格领着大军东进,意图攻打扬州府的时候,李自成残部便反扑了,在一只虎李过的统领下,又把地盘夺了回去。

而湖广省的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小部分在李自成残部手中,剩下的,则是地方乱局,土司造反,包括云南、广西都是,总之,很乱。

另外,长江的上游,四川省,还是张献忠盘踞在那里,和大明残部打得难解难分,谁也没法控制整个四川。

崇祯皇帝这次西征,就是要平定这些地方的叛乱,从而实现大明原有国土的太平。

朱媺娖依旧跟在他身边,因为她的假手还没好,要等朱海军那边通知。只有在崇祯皇帝身边,才能及时传送过去安装假手。

崇祯皇帝在南京停留了大概两个多月之久,除了确实走不开,需要坐镇在南京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用意。

就是让西边的反贼知道足够的信息,比如他崇祯皇帝是皇者归来,灭掉了当时最强大的满清;

又比如让那些反贼知道,他崇祯皇帝所实施的新政,绝对不会比李自成所喊的口号要差,甚至说,他都已经在实施了,都是能看见的。所有人都能分到土地,并且赋税都折合成了佃租,只要四成即可。如果是太平军将士的家属,更是低到了两成。

大明朝已经满目苍夷,崇祯皇帝也经历过家破人亡,知道这种痛苦,因此他不想再继续杀伐,让更多的人痛苦,如果能招安反贼,早点让天下太平快点到来,那是最好的了。

就目前来说,效果似乎也不错,西边和反贼控制区接壤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百姓逃过来,不知道是真的百姓,还是反贼队伍里的,不过他不管,来了就登记,然后分配土地。

此次带兵西征,他相信,攻心为上之下,该不会有大的战事了。

与此同时,在四川这边,张献忠控制了成都等地,主要在川西,而朝廷官军控制了重庆等地,主要在川东。

此时大明在四川最高级别的官叫王应熊,在崇祯朝曾当过内阁辅臣,不过他因为张献忠烧凤阳皇陵之事被罢官,后来又在周延儒的推荐下重新出山为官。

但是,等他从老家四川赶到京师的时候,周延儒因为欺骗崇祯皇帝被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检举,因此被赐死。由此,周延儒推荐的王应熊自然也不会被崇祯皇帝所用,就又回了四川。

然后,京师被破,崇祯皇帝下落不明,福王在南京登基称帝。

弘光帝就任王应熊为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楚、郧、贵、广悉听应熊节制,专剿张献忠,给银三万两,赐尚方宝剑。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弘光帝就光给了名头而已,王应熊手中压根没兵。

不过好在这个时候,四川有很多豪杰之士散尽家财举兵对抗张献忠,于是,他就给这些人封官,归于他麾下,共计有罗于莘、侯天锡、曾英、王祥、杨展等人。

这些人中,以曾英、王祥、杨展三人最是骁勇善战,立下战功最多。但是要说这三人中最厉害的,功劳最大的,还是属于曾英,重庆,就是曾英收复的。

但是,王祥是王应熊的家仆出身,因此,王应熊封官的时候,就给了王祥更高的官位为副将,也就是副总兵,而曾英一直为参将不得升。

由此,曾英就开始不服王应熊了。

此时的王应熊,驻节播州司,也就是后世的遵义。而王祥则驻防綦江,和重庆的曾英成犄角之势。

重庆,曾英手下战将最多,一个个都是赫赫有名,于大海、李占春、李定、余冲、胡鸣凤等等,正在商议军情。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他是准备攻打张献忠,打得张献忠放弃成都走川北。

不过此时,他还在商议着呢,忽然就见他手下水师统领之一的陶可法,几乎是跑着冲入了大堂。

曾英见他如此失态,顿时一惊,但是再看他表情,却是一脸惊喜,就又是意外。

他还没有来得及问,就听到陶可法用非常兴奋的语气说道:“公子,大喜,大喜啊……”

曾英为人倜傥有武才,喜欢救人之急,时人多赞赏他,号“曾公子”。他手下的悍勇之士甚多,就是因为服他。

此时,大堂内的这些人听到之后,都是有些意外。

大喜?如今之乱世,还能有什么大喜?

好在不需要他们问,就听陶可法已经接着说道:“陛下领军灭了满清,几乎光复了半壁江山了,听说很快就会杀来我们蜀地了!”

一听这话,在场这些武将,一个个都是反驳了起来。

“陛下领军?你糊弄个鬼啊,前阵子不是说南京被满清鞑子打下了么,怎么又领军灭了满清?”

“可不就是,该不是你做梦梦到了吧?真的是一厢情愿!”

“……”

听到他们的话,陶可法大喝一声道:“都听我说,不是南京的陛下,是京师的陛下!”

他不说还好,这一说之下,顿时大堂内就更热闹了。这些武将原本就是大嗓门,一个个开口说话,大堂内顿时就成了菜市场。不,是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曾英见此,当即喝道:“都住嘴!”

他的声音不大,效果却是立竿见影,所有人都闭嘴不说,转头看向他。

曾英虽然才二十六岁,但是却养了额下长须,人称美髯须。不过此时,他脸上有一道伤疤,坏了他的相,让他显得有些凶悍了。

这道伤疤,是张献忠砍的,并且追捕他。有僧人仰慕曾英,帮助他藏匿,又以千金资助他招募士兵,数日而得万人,曾英负伤而战,打败了张献忠。

此时,曾英看向陶可法说道:“急什么急,说清楚一点!”

“是!”陶可法听了,连忙抱拳应了一声,然后立刻说道:“前些日夔东十三家那边就有消息传来,但是我还不信,后来又有人逃难,从襄阳那边沿长江入我们蜀地,也说同样的事情,我才觉得这是真事。”

李自成的残部,被满清追着打,打散了之后,有一部分就入了川东大山中,就是夔东十三家了。

此时的陶可法在给曾英禀告,他可不敢吊胃口,继续接着往下说道:“说陛下,就是崇祯皇帝,突然从山东杀出,不但夺回了京师,还把南京也夺回来了,如今山西、陕西,还有中原以及江南一带,全都被陛下光复了!”

“陛下所领之军,号称太平军,陕西那边可能还在打,但是靠东边的省份,确实已经光复,满清也被灭了。”

他说到这里,看着曾英和其他人全都一脸不信的样子,他也知道这事实在过于传奇,便再说道:“他们说,是太祖皇帝显灵,还有神仙帮助,陛下所领的太平军才会所向无敌。”

“对了,还有一段童谣,我学给你们听,天落石,太平兴,皇帝来了天下定。他们都在传!”

“太平军中有法宝,可让天上掉石头砸死人,太平兴,就是指太平军,皇帝来了,就是指崇祯皇帝……”

不得不说,童谣的好处,就是容易传播。陶可法听来的事情中,对于这段童谣,那是解释地很清楚。

曾英听了,说实话,他不信,感觉这真的是一厢情愿。

但是,他看看陶可法,见他不像犯癔症的样子,说得头头是道,好像也不像他能编得出来的。

于是,他就疑惑了,不可能真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吧?

京师城破,没了消息的崇祯皇帝,竟然能杀回来?还能把最厉害的满清都给灭了?

感觉实在有些像评书人口中的传奇故事,不存在于真实之中!

但是,如果是真的,那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了!

曾英看看他的手下,见他们全都和自己一样,有些将信将疑的样子,便立刻做出决断,对陶可法说道:“不管怎么样,要真是如此,那就再好不过了。你带人亲自出川,去核实消息,如果是真的,也顺便把蜀地情况禀告上去。”

陶可法听得立刻点头,不过随后,他又有点犹豫,问曾英道:“这核实的事情,是不是要总督大人那边去做?”

曾英一听,毫不犹豫地说道:“躲在遵义,离得远呢,不用管他,你立刻收拾下就出发,我们都等你的好消息!”

其他人听了,也纷纷跟着附和起来,催他快去。

要能确认是真的话,就真的是大喜了!

于是,陶可法也不犹豫了,回去收拾了下,就坐船出川,去核实情况了。

………………

就在差不多的时间内,还是四川川东,不过是石柱这边,主寨附近的一座土山山顶,布蓬下有一把躺椅,上面躺着一个老妇人。

虽然头发已经全白了,但是身材之高大,还是一眼能看出来。

不过此时,她却似乎没有多少生气,就只是躺在躺椅上一动不动。眼睛却是睁着的,默默地看着山下即将成熟的稻田。

她不是别人,正是明末非常有名的女将,也是正史唯一记载的女将秦良玉!

在秦良玉的边上,是他的小孙子马万春,不过此时,也有三十来岁了。

他看到秦良玉毫无生气的样子,便有些担心,对秦良玉说道:“奶奶,要不您再讲讲京师见圣驾的事情吧,孙子爱听。”

他知道,秦良玉最为自豪的事情之一,就是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接见,并且崇祯皇帝还给她赐诗了。

要是以往的话,秦良玉就算不说,也肯定会回忆下当年的情况,脸上就会露出自豪之情。

但是此时,秦良玉却依旧只是看着山下的田野,并不说话。

被马万春催得急了,她才淡淡地开口说道:“多事之秋,就不要陪着我这个老婆子了,去忙你自己的吧!”

自从前年秦良玉领兵去阻击张献忠被击败之后,兵力损失过多,只能死守石柱而无法再出战,秦良玉的精神就明显差了好多。

这年纪大了,精神又不好,这让她的儿孙都很担心。为此,两个孙子,总是会抽时间来陪陪她。

此时,马万春听到秦良玉的话,心中实在有些担心,连奶奶最自豪的事情,都没法引动她的兴趣,这真的是非常不好的迹象!

于是,他便只好对秦良玉说道:“奶奶,这山上风大,又是秋天了,风寒,要不还是回寨子里吧!”

秦良玉听到他这话,却是淡淡地回道:“我还死不了,多看看这丰收的田野,多好!贼寇越平越多,又有建虏入关,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大明朝才会到处都有这丰收的田野?”

听到这话,马万春不由得沉默了。

因为他奶奶这个问题,他真没法回答。

乱世,根本看不到头,除了石柱这里,因为奶奶的威名,贼寇不敢过来骚扰之外,其他地方,也不可能有这丰收的田野吧!

山头上,又一下安静了下来。

不过正是因为安静,马万春就听到了有急促地马蹄声传来。

他听到这声音之后,顿时一惊,立刻闻声看去。在这乱世,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不会是有好事。

马万春看到,山下有一骑,正快速奔向山来。那马上的骑士,不是别人,是他的表舅秦翼明。

这一见之下,他就更担心了,便立刻说道:“奶奶,是表舅,他是去巡查各处险要,怎么这么急着跑回来了?”

秦良玉一听,轻轻叹了口气,然后便站了起来,有些驮着的腰,又一下挺直,当即喝道:“该是欺上门来了,那战便是,要想让我秦良玉降,做梦!”

决定固守石柱,绝不投降之时,她就曾作《固守石砫檄文》,誓与石砫共存亡的。

马万春见此,连忙应了一声。

但是,此时的秦翼明,已经差不多赶到土山顶了,马万春一眼就看到,秦翼明的脸色,竟然是非常欣喜的样子。

这一次,他就懵住了,这是什么情况?

反正他想不出来,都这个时候了,还能有什么好事不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