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05章 税收

书名: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3

朱海军见他认真地听着,便给他解释道:“你看,你父皇的这个政策,一是为了引导人心,扭转社会风气奢华糜烂的现象,二是强调人的尊卑等级。从这个礼制的设计来说,该是强调一个稳定,所有人都遵守这种规定,简单方便易于管理,对不对?”

朱标听了,想了想,然后点点头,不过没说话,继续看着朱海军,听他讲解。

于是,朱海军这边便继续对他说道:“而科技发展是什么?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并能为人类所用,强调一个变化,就是追求更美好的事物,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么解释,能理解么?”

朱标听到这话,脑海中立刻闪过他父皇对科技发展的评价:贪欲。

不过他自然是不认同他父皇的评价,反而和朱海军此时所说差不多的想法,便点点头,同时也明白过来,向朱海军说道:“就是说,我父皇规定的礼制,重在稳定,或说是固化不能变;但是科技发展却追求变化,往更好的方面变化?”

朱海军听了,点点头,给予肯定回答道:“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之所以如此,是你父皇规定地太细了!”

朱标想了下,然后认真地问道:“但是父皇要纠正奢华风气也是有必要的,否则贪腐更多,人心败坏!不知道贤弟以为,可如何解决此等冲突?”

朱海军自然是有想法了才会提这个事情,便回答道:“我就说点我得不成熟的想法,伱可以传达给你父皇。这个礼制规范,我认为确实是有必要有的。但是没必要规定那么细。连面料、颜色、款式等等全都定下规定,真没必要。你想想,以后大明的经济发展了,所有人都能有钱了,他们是不是就想过更好的日子?比如穿更好的衣裳,住更好的宅子?当规定和所有人的意愿相违背的时候,这个规定就必然成为无效规定。”

朱标一边听着,一边认真思索着,没有说话。

而朱海军这边,就接着往下说道:“纠正社会风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不能一切向钱看。在社会发展中,贪官污吏和商人是最可能获得比社会平均财富更多很多的钱财。如果他们能过更舒服的日子,让别人更羡慕的日子,那肯定会带坏社会风气。因此,只要针对这个进行限制就可以。”

“另外,难以监督的方面就放宽些,方便监督的方面就严格一些,也有利于制度的实施。”

“比如说,住这一条。按身份做了规定之后,如果想突破身份,住更好的房子,那就要求在引导社会风气方面做出贡献才可以。可以是修桥铺路,也可以是资助贫困学子,总之,就是有利于朝廷的事情都可以。具体的分级规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虽然有用钱买住房的意思,但是这个钱至少是用到社会上,利于社会风气向好,多少能拉低一下贫富差距。”

“出行方面也可以类似规定,只要是方便监督的,都可以进行规定。”

“另外,基准线的规定,最好隔一段时间,比如几年,几十年,随着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程度进行调整。”

朱标听到这里,终于开口,不过是用那种不确定的语气问朱海军道:“海军贤弟,你说这个,为兄怎么感觉和你以前说要减少贫富差距,调配收入类似。就是你说以后朝廷要雇佣而不是征召那次。”

一听这话,朱海军想了下,便马上笑着说道:“没错,确实差不多。上次是给低收入者更多收入,这次是从高收入者中收取更多的税。我们这边对于这种叫做个人所得税。不过这种税收,你们那个时候不好收。”

能听出来,朱标是有在认真思考的。对此,他也是高兴的。说明他的想法,是被认真对待的。

此时,朱标听了朱海军的话之后,马上就说道:“父皇有给为兄说过,他准备按照每户的粮田数目收税,一户人家多少亩不收税,再往上,税会越来越重。”

一听这话,朱海军不由得惊讶了下,然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这个想法可以啊!你们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以粮田为最好的资产,用这个来衡量,还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土地兼并不至于太严重。”

说完之后,他立刻想起后世有名的摊丁入亩,似乎也可以在这个时候说说。不过具体细节记得不是很清楚,好在有电脑,因此他马上在电脑上搜了下。

看了一下具体的内容之后,朱海军顿时眼前一亮。

因为在明朝,田赋制度相对复杂,实行的是“两税法”,即按照夏秋两季征收。而田赋的征收标准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质量和产量来确定的,不同地区的征收标准也存在差异。

明朝中后期开始,一些地区还实行了“一条鞭法”改革,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并为一,按人口数量征收,使得税收征收更为简便。在张居正当政的时候,把这个一条鞭法推向全国范围,使得后世人以为这个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想出来的。

到了满清时候,在这个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行了“摊丁入亩”制度,将丁税(人头税)并入田赋中征收,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

从这些可以知道,税收的演变,是朝简单化、合理化发展的。而明朝的税收,却是太过杂乱。这个锅,确实是朱元璋的。

因为朱元璋认为,向老百姓少收税好,因此他执行这个税收原则,甚至还让后边的大明皇帝都遵守。

结果很自然的,朝廷和地方衙门一个不小心就没钱了,经常是衙门里一些必须的办公开支。

让衙门里的官员自己掏钱,那是不可能的。于是,自然而然地就进行摊牌,让老百姓交这个钱。

今天这个开支要摊牌,明天那个开支要摊牌,一来二去,就让明朝的苛捐杂税超级多。甚至有不少本来不是必须的,但是贪官污吏就打着名号收税,然后入自己的腰包。

要是朱元璋不那么短视,这些地方开支的来源都有明文规定,那就能减少贪官污吏的这些摊牌了。

理解了这些,朱海军便笑着对朱标说道:“标哥,这里有历史上演变出来的收税法子,会让收税更加简单,更加公平的,你要不要听?”

朱标一听,当然是要听的了。于是,朱海军便把这个内容讲了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朱标一直听得很认真,听完之后,他严肃地对朱海军说道:“贤弟,税收之事,事关重大,为兄会整理今天所得,上奏父皇。”

对此,朱海军当然是理解的。一个国家,特别还是大国,不可能把最为重要的赋税,让他说了下就能定下来的,那就真得是儿戏了。

这个话题基本上就是这样了,朱海军想起自己准备的,便又对朱标说道:“标哥,有关明朝藩王宗室分封的这个事情,我给你整理了一份你那个时代的世界人口、资源分布图。现在还是一个手稿,等我去买个世界地图,然后给你标上,这样你就会直观一些,如何?”

朱标听了,自然是欢喜,便又是一番感谢。

随后,两人约定,等明天早上辰时再视频,以便于把接下来几天不再视频的一些事情先做了。

说完这些,朱海军便关掉了时空通讯软件。然后把那些汉服整理好了发给合作方,又剪辑视频上传视频号,整理文章发公众号,自有一番忙碌。

明朝这边,朱标在结束了电话之后,便立刻根据视频回放,整理出他和朱海军讨论的重点事情。

马皇后没有打扰他,只是走到殿外看看天色,然后感慨道:“这场雨有点大,不知道会下多久?”

虽然她不关心政事,但是她也听说在长江上游,雨水很大,已经下了好多天,这不长江的水都涨了不少。

过了好一会儿之后,朱标写完了对话奏章,收拾好了东西,走到殿门口,看到他母后依旧在看着外面的雨,便对他母后说道:“这雨确实有点大,但是应该不会下太久,母后勿忧。”

每年的夏季或者秋季,长江都会发洪水,有的时候甚至会漫延到京师城里。为此马皇后都会去关注下民生,甚至去慰问下受灾百姓,减轻朝廷压力。

朱标说完之后,没有耽搁,冒雨赶往他父皇那边去了。

等到他赶到文华殿这边时,雨势小了不少,但是还是在下雨。

朱标还没进殿,就见他父皇领着一群文武官员来到了殿门口,看到朱标走过去,便笑着招呼他道:“走,一起去看看那条水泥路。”

水泥路的优点就是遇水不散,不会泥泞。老天爷下了一个早上的雨,正好是检验水泥路的时候。

朱元璋是有打算的,因此他就要带文武百官一起去见识一下,然后才好下一步。

此时朱标听到他父皇的话,便先不上奏,跟着他父皇去了。

朱元璋也没摆什么皇帝仪仗,毕竟是马上皇帝,直接骑了马,他手下的文武官员也都是骑马,一行人穿着蓑衣,浩浩荡荡的便过去了。

很快一行人便到了水泥路这边,当然了,在他们到之前,锦衣卫已经先过来警戒,因此没有闲杂人等。

蒙蒙细雨中,朱元璋第一个骑马踏上水泥路,然后继续往前走。朱标和文武官员就在他后面骑马跟上,也踏上水泥路。最终,他们一直跟在朱元璋身后,走到了巷子的那一头。

在水泥路的尽头,朱元璋勒马回首。然后大声问道:“诸卿可有见这水泥路不平或陷足之处?”

这么多人骑马走过,但是水泥路依旧平整不见丝毫下陷,这还是在雨水冲击了一上午之后,堪比石板路了。

因此,文武百官在低头确认了这点之后,便都带着惊讶,一起山呼万岁。

要知道,铺设石板路可不是一般工程,而是非常费人力物力的。

在没有后世机械帮助的情况下,民夫需要依靠手工和简单的工具,如铁锤、铁钎等,开山劈石,将巨大的石块切割成合适的尺寸。然后,这些石板需要被搬运到铺设地点,往往需要通过人力或畜力,翻山越岭,跨越河流,十分辛苦。

并且没有后世工具帮助,石板还需要经过精心打磨和切割,以适应不同的路面需求和坡度。这需要高超的石工技艺和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稍有差池,就可能影响整条路的平整和耐用。

但是这条水泥路,他们也都有在关注的。应该是忙碌了一个上午而已,这条路便铺好了。虽然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水泥路的造价几何,但光是这铺设的人工和时间,就已经胜过铺石板路了。

他们不知道,但朱元璋知道水泥路和石板路的成本差距有多大。就算一个帝国再富裕,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路都铺成石板路,但是把所有的路都铺成水泥路,却是有可能的。

还有,就听朱元璋用马鞭指着水泥路,向文武百官说道:“此等水泥,还可以用来兴修水利,修筑河堤,朕以为此等天赐之物,乃大明之福也,然否?”

通过脚下的这条水泥路,就能看出水泥的好处,加上有朱元璋的解说,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水泥的出现会带来多大的改变。于是,一个个便都赞叹出声。

“太子殿下真乃天命之人,因此才能得天之助,让大明有此宝物啊!”

“陛下教导得当,太子殿下得天眷顾,方有天赐神物!”

“……”

说到后面,便又是一阵万岁声,而后是千岁千岁千千岁的声音。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脸上带着笑容,明显心里很高兴。

他自己是皇帝,这一点他从来不担心什么。就是下一代,面对那么多的开国功臣,其实是有隐忧的。

但是如今,太子朱标得天之助,落实天命之人,这个观念越深入人心,那朱家江山就越是稳当。哪怕他不在了,大明这些开国功臣有谋反之意,也不可能掀起什么浪花。

回到紫禁城,朱元璋下旨,准备在全国扩大水泥生产。忙完了这个事情,他才单独召见朱标,问他道:“和海军对话完了?”

朱标听了,连忙取出对话奏章,一边呈上去,一边兴奋的对朱元璋说道:“父皇,海军贤弟似乎找到了传送物品的秘密。他准备试验一下,以证实是否可以传送物品!”

“哦?”朱元璋一听有点意外,随后便是大喜,连忙确认道,“当真,他怎么找到的?”

虽然他看不到朱海军那个时代的视频,但是通过朱标的描述,他也是对那个时代非常向往的。别的不说,光是那高产的农作物种子,他就非常想要。

朱标听到他父皇的问话,便连忙回答道:“似乎和时空通道能量有关,充能越多,那传送物品就越有可能,他是这么说的。所以他准备让时空通道多充能几天看看,这几天内儿臣就没法和他对话了。”

这个话要是别人听到,那肯定是听不懂的,但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听了那么多次的对话,已经知道时空概念,因此朱元璋听懂了。

朱元璋听完之后,便带着笑容连声说道:“不错不错,可以!”

说完之后,他立刻想起什么,便马上提醒朱标道:“那这几天海军要的那些东西,你都得准备一下,一起给他。”

朱标一听便笑了,当即回答朱元璋道:“父皇放心,母后已经提醒儿臣了。”

说完这话之后,他又带着兴奋提醒朱元璋道:“父皇是不是该想想,先让海军传送什么东西过来好?”

朱元璋一听便笑了,说道:“民以食为天,当然是先传送海军说的那些高产作物的种子了!你以为呢?”

朱标一听,却给出了不同答案道:“儿臣以为,是先让海军贤弟传拼音之法和简繁体字典。”

一听这话,朱元璋点点头,笑着说道:“这个确实也重要,那就让他都传,可以吧?”

朱标也是笑着回答道:“自然是可以的!”

就这么的,在听说可能可以传送物品之后,就算是朱元璋父子两人,也都是欣喜万分,向往了一会儿。

随后,朱元璋才低下头去看朱标刚刚呈送给他的那份对话奏章。

朱标能够明显看到,本来他父皇在看这本对话奏章之前,脸上是带着笑容的,但是当他父皇低下头去看奏章的时候,脸上的笑容便慢慢的隐去,替而代之的是变严肃起来了。

对此他并不意外,因为这个对话奏章里面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于朝廷最为重要的税收相关。他父皇要不严肃对待,那就怪了!

朱标没开口说明什么,不打扰他父皇看奏章,而是也在心里想着这个税收的事情,以便待会能和他父皇讨论。

朱元璋一口气看了两遍,然后又放慢速度看第三遍。在看完了第三遍之后,他又沉思了一会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