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1章 道衍的困惑

书名:手机里的大明朝 作者:叫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3

朱标一直盯着他父皇的脸,看到他父皇看着看着,脸上露出吃惊的表情时,他便马上开口说道:“父皇,我们一定要发展科技啊,要不然,他国一颗核弹,就能把我们京师都给夷为平地了!”

他怕朱元璋不信,就又连忙补充道:“海军那个时候的大炮,都能打几万里,偏差不过十丈左右的。”

“如果我们先拥有这么厉害的火器,天下谁敢不以我大明朝为尊!”

朱元璋听到这话,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便低下头,继续去看对话奏章。

他的这个反应,让朱标稍微有点意外。他怎么感觉,好像他父皇并不是太激动。这么厉害的火器,就是神仙都难以办到的威力,父皇怎么就不震惊,不给出点反应呢?

不过朱标也发现,他父皇是在认真地看他的对话奏章。因此,他只好耐着性子等着。

过了好一会之后,朱元璋才放下手中的奏章,抬头看向朱标,表情严肃地说道:“爹相信海军那边确实有非常厉害的火器,但是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第一个拥有这种火器的国家,为何没有君临天下,一统他们那个世界?”

朱标听了一愣,对啊,按理来说,这么厉害的火器在,谁敢不服就用这种火器打谁,谁能承受得住?

这么想着,他的脸上出现疑惑之色,看着他父皇道:“父皇,这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听到这问话,摇摇头说道:“爹也不知道,但是爹敢肯定,这其中肯定有什么条件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让第一个拥有这种火器的国家也不敢倚仗这种火器为所欲为。”

朱标听了,接受这个猜测,不过他还是对朱元璋说道:“父皇,这科技发展下去,能造出如此厉害的火器,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发展科技啊!”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说道:“爹知道的,这科技是必然要发展的,但是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要稳妥而办之!”

说完之后,他看到朱标似乎还有话说,他大概也猜出来朱标要说什么,便先开口继续说道:“等到水泥造出来了,爹便会颁布匠人爵位,以识字为基础;玻璃造出来之后,玻璃方面也同样如此。多来几个之后,便推行到三百六十五行。如此一来,百姓皆会渴求识字,然后再顺势推出海军那边效果不错的简体字,拼音法等等。”

朱标一听他父皇的安排,有条理,虽缓步推进却抓人心,不由得心中松了口气,知道他父皇其实也重视科技发展,因此在默默安排,只是没对自己说而已。

他在想着,朱元璋还在继续给他解释道:“不过这中间还有不少事情要解决,比如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不一样,什么样的能耐可以评为什么样的匠人爵位,这是个问题;还有海军那边的传送还不能用,简体字和拼音法还没给过来,也需要时间。如此等等,都需要一步步来,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

朱标听了,心悦诚服,当即向他父皇郑重一礼道:“是儿臣心急了,父皇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儿臣再无半点异议。”

朱元璋见了,点点头回应了下,然后低头去看对话奏章。

其实,在科技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有其他难处要解决,不过他觉得没必要把所有难题都给儿子说而已。

此时,他用手指着对话奏章中的某处,然后抬头对朱标说道:“你今天的对话中,最让爹在意的是,海军那个时代对军队的控制。你说海军那个时代,是全民兵役制,人人向往当兵,愿意当兵,而不是视当兵如虎。那爹就有个疑惑!“

听到这话,朱标便认真地听着。

只听朱元璋接着往下讲道:”海军那边,是如何解决军中欺凌虐待普通军卒之事?如何治理那些骄兵悍将?”

说实话,洪武朝时候的军卒,待遇不算差。加上军队常打胜仗,那就有可能捞到军功,从物质条件上来说,比不少行业都要好的。

但是,从洪武初年开始,军中逃兵不断,甚至有的时候规模很大。为此,朝廷一方面根据逃兵的户籍去勾人补充,一边追捕逃兵,敢有窝藏逃兵的,那是要连坐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朱元璋又发出旨意,苦口婆心地劝那些逃兵自首,甚至允许逃跑多年的逃兵自首,都可以不再追究。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军中存在欺凌虐待军卒的情况,哪怕是开国名将也不例外。最为有名的,要数永嘉侯朱亮祖。

洪武四年,汤和、傅友德率军伐蜀,分为水陆两路,征讨明夏政权,但都进展迟缓。朱元璋便任命朱亮祖为征虏右副将军,让他增援伐蜀明军。但朱亮祖到达蜀地时,明军已经攻破成都,灭亡明夏。他只得去攻打尚未收复的州县。明军班师后,朱亮祖因擅杀军校,未获封赏。

这是有史明确记载的,事情都闹到了皇帝面前。由此可见,明军中的普通军卒毫无人权可言,受将领欺压,打杀都是常事,才导致军中逃兵甚多。

大明军队中,一方面将领飞扬跋扈,一方面普通军卒沦为逃兵很多,这个事情,一直是朱元璋想要解决的,也是他最为关心地事情之一。

也是如此,他对于朱标这份对话奏章中的内容,就最关心这部分消息,也就不出奇了。

但是,朱标没法答复朱元璋的问题,只好回答道:“儿臣明天问问海军贤弟看看。”

要是朱元璋亲自去对话,他就能当场提问。没法去的话,就只能是看了朱标的对话奏章之后,下一次再提问了。

此时,朱元璋听到朱标的话之后,点点头,然后便交代道:“这个展现衣裳帮海军赚钱的事情,伱让你母后还有那些未出阁的妹妹都去选,多准备一些,要把这事当大事去对待,尽快让海军多赚到钱。”

朱标看看天色,连忙答应一声,就急忙去忙大明朝第一届时装秀的准备了。

在他离去之后,朱元璋却还在看那份对话奏章,一会之后,他喃喃自语道:“这个贱籍,用发展的眼光看,确实是个问题啊!”

能看出来,他并没有废贱籍的意思,要不然也不会在朱标走前都没提及这个事情。否则的话,就一句话的事情就可以处理掉了。

很显然,他应该是认为贱籍制度有必要存在,但是他又想解决贱籍制度存在过长时间导致对朝廷怨恨的人过多的问题。

夜色慢慢地笼罩大地,朱元璋却依旧在处理政务,朱标也在忙着朱海军的事情,但是,他的四弟,历史上的永乐大帝同学,却在京师城中的燕王府里面大碗喝酒。

“来,今日全都陪本王爷不醉不休!”

朱棣举着大碗,大喊了一句,然后就往嘴里灌去。虽然他大口大口地喝着,可还是有酒水沿着他的嘴角流下,浸湿了他的衣襟。

陪着他一起喝酒的手下,面对朱棣的狂饮,一个个都是面面相觑,不敢真的奉陪。

他们看看朱棣,又转头看看边上案几上放着的厚厚一本《大明律》,说实话,他们深刻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王爷要这么痛饮的原因。

本来兴冲冲地赶来京师,还以为有什么重任要交代,结果没想到,不但挨了一顿训,要求熟读《大明律》不说,还要调去福建制盐,让堂堂燕王离开封地去干这事,皇帝到底是什么个意思?

真难怪王爷要不醉不休了!

王爷平时就不是爱看书的主,更不用说是枯燥的《大明律》了!

“嗯,你们为什么不喝,给老子喝起来!”朱棣喝完那一大碗酒,看到他的手下都只是意思了下,顿时就怒了,大声吼道。

有个将领听了,苦笑着劝谏道:“王爷,明日我们就要奉旨启程前往福建,可不能耽搁正事啊!”

朱棣一听,怒声喝道:“鬼的正事,不就是制盐么,谁爱去谁去!”

他的手下都知道他在气头上,这话不能当真。毕竟是皇帝下旨,谁敢抗旨?

不过一时之间,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劝朱棣为好,都有些没主意。

正在这时候,有一名亲卫快步进入大堂,向朱棣禀告道:“王爷,外面有人求见,这是他的名帖!”

说完之后,他想了下补充说道:“看着应该是个和尚!”

朱棣听了,想也不想,把手一挥,喝道:“老子烦着呢,不听和尚念经,让他滚!”

看到王爷发怒,那亲卫不敢再说,连忙退下。

朱棣的那些手下彼此看看,感觉这是个机会,便由其中一人劝解道:“王爷刚来京师,知道的人不多,此人却第一时间前来拜访,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要不听听来意?”

如果朱棣接见那个和尚,那自然就喝不成酒了。

朱棣一听,瞧着这人厉声喝道:“邱福,你他娘的是不是不想喝酒,拿个和尚来堵老子。罚你三杯,敢剩一滴,军法处置!”

邱福一听,很是无奈,转头看看同袍,只能去倒酒了。

不过就在这时,刚才进来禀告的亲卫竟然又来了,再次向朱棣禀告道:“王爷,那和尚是锦衣卫的人。”

说完之后,他便把握在手里的一块腰牌,双手呈送上前。

一听这话,朱棣不由得愣了下。

锦衣卫成立才没多久,但是已经办过一批胡惟庸案的余孽案子,这次的郭桓案,也是锦衣卫先发现了问题引发的。并且锦衣卫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同样包括了分封各地的藩王。完全可以说,如今正是锦衣卫风头正盛的时候。

朱棣虽然喝了不少酒,但是显然知道分寸,拿了腰牌看了下,确实是锦衣卫的腰牌,他就没有再坚持了,当即吩咐道:“带进来!”

邱福听了,心中一松,放下了倒酒的酒坛子,可以不喝这三碗酒了。

可谁知,他才把酒坛子放下,就见朱棣冲他一瞪眼,怒声喝道:“当老子的话是放屁么?三碗不喝,来人那……”

他的话还没说完,邱福用飞快的速度重新拿起酒坛倒酒,一边连忙说道:“喝喝喝,这就喝,马上喝,立刻喝!”

朱棣显然没有真的要处罚他的意思,只是吓吓他而已,见他忙不迭地开始喝酒,也就不叫人进来了。

当邱福一口气喝完三大碗酒,不敢有漏一滴时,亲卫领着一个和尚进了大堂。

锦衣卫上门,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事。朱棣的所有手下都冷眼看着这个和尚,特别是看到这个和尚竟然还是个三角眼,就更是让他们不爽,身上全都展露出一股不欢迎的气势。

但是,这个和尚对他们视如无睹,只是看向朱棣,双手合十说道:“施主有礼了!”

朱棣看着这个和尚,都不是相貌堂堂之辈,他也是不喜,没好气地喝道:“有什么事就快说,莫要耽搁本王喝酒!”

这和尚听了,转头看看邱福等人,并没有说话,意思很明显。

朱棣见了,有点恼火,不过最终还是一挥手喝道:“不喝了,都退下!”

邱福等人听到,双手抱拳向朱棣一礼,然后退出了大堂,不过并没有离去,而是一个个手握腰间刀柄,站得笔直,仿佛是在候命,随时能暴起伤人。

这和尚转身看了下外面,也不管他们,然后转回身,走到朱棣前面,把他自己的腰牌取回,就在手中掂量着,然后对朱棣说道:“燕王殿下可相信,贫僧拿到这块腰牌也是半个时辰之前的事情,顺便还接到了陛下的密旨,说是让贫僧追随燕王殿下,辅佐燕王殿下。”

朱棣听了不由得一愣,看这个和尚的样子,似乎对这锦衣卫的身份也不怎么在意的样子。

他还没说话,就听这个和尚又说道:“贫僧有点纳闷,虽然贫僧确实对诸多皇子中,独燕王最有好感,心中确实有想法,要是有机会可以选择的话,贫僧愿意选燕王陛下做些事情,但是,为何陛下会有这等旨意,似乎知晓贫僧所想,做出了如此安排。是燕王殿下向陛下进言了?可似乎贫僧和燕王殿下也是素未谋面,陛下可知晓贫僧法号?”

朱棣被他说得有点懵,感觉到事情似乎有些蹊跷,他就按住了心中烦躁的心情,打量了下这个和尚,随后摇摇头说道:“你法号是什么?”

那和尚看着朱棣,听到他问话,略微露出一些失望的表情道:“贫僧法号道衍,陛下还赐名姚广孝。”

他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朱棣登基称帝之后给他赐名姚广孝,如今却成了朱元璋赐名了。

此时,他还在那说道:“贫僧本以为是某位熟人向陛下,或者殿下推荐了贫僧,如今看来,至少殿下是不知道贫僧了。”

朱棣听出来,好像这个道衍和尚有些自负,就好像是那种诸葛亮躲在隆中,结果却没想到刘备找上门来的感觉。

他想起这是他父皇的意思,便带着一点好奇问道:“你有什么本事,敢说是来辅佐于本王?”

道衍和尚听到这话,他的手中继续把玩着那块锦衣卫腰牌,随口回答道:“佛、道、儒、兵、墨等诸子百家学问,贫僧皆略微有些心得。”

他是和尚,但是确实拜了个道士为师,平日里也在钻研儒学等等。

此时,虽然他的话似乎有点谦虚,说他只是略微有点心得,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就是在表明他很厉害。

朱棣一见之下,立刻来了兴趣,当即伸手请道衍和尚坐他面前的凳子上,然后他居高临下地问道:“好,那本王问你,蒙元残余盘踞塞外,辽东更有几十万之众,我燕地首当其冲,压力甚大,可有法子破之?”

至少他在今天接到制盐旨意之前,就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想要立功。因此,这时候考较这个和尚,他就把这个问题问了出来。

道衍和尚听了,只是微微一笑道:“殿下居高临下,可是请教之道?”

朱棣听到这话,盯着他看来回,见这个和尚淡定从容,便坐了下去,平视道衍和尚道:“有真本事的,就不要顾左右而言其他!”

看着他坐下,听到他说话,道衍和尚只是淡淡一笑道:“以贫僧之见,这些蒙元残余虽众,却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如今朝廷已经平定西南,贫僧敢断言,不出几年,朝廷发兵,辽东必平!”

朱棣一听,顿时冷笑起来,道:“本王还以为有何本事呢,却没想只是一个说大话的和尚,何谈辅佐于本王?”

道衍和尚听了,并不动气,只是淡淡笑着回道:“蒙元之优势,在于隐其兵力,神出鬼没,游击之战耳。如今辽东之敌,弃长用短,其兵力虽众,可有多过当年关内乎?”

一听这话,朱棣的眼睛一亮,脸上立刻露出大喜之色,当即赞道:“好,不错!”

他刚才的提问,其实是有陷阱的。一个南方的和尚,不知道北方地形,朝廷兵力具体部署,也不知道蒙元残余的具体情况,要敢具体说谁输谁赢,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

但是没想到,这个和尚却抛开了这些,从战略层面给予答复,让朱棣很是满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