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嚼龙

作者:屠龙氏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288章 降龙伏虎、庖丁解牛

书名:嚼龙 作者:屠龙氏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1:03

直到此时,齐敬之才赫然发现,《青羽秘卷》总纲中的“气为用说”已经悄然解封,随着他的心念转动,内里的经文渐次绽放光华。

“心相成就,禀得一点灵光。灵光现,而后有元气生。元气者,后天气复归先天气也,得之者如痴如醉、忘寝失寐。”

“元气之阳者,主东方青华少阳之气,百物之先、生化万汇。”

“元阳所钟,于碧海中生大桑树,长数千丈。其树两根同生,互相依倚,是名扶桑。修者食桑椹,而体作金光、飞腾元宫也。”

少年不由暗暗点头,若是没有毕方鸟这档子事儿,这应当就是修习《青羽秘卷》者正常前行的路径了。

修士一旦觅得金乌灵光,先前餐霞食气所得的后天青华少阳之气就会复返先天、化为元阳,从而于心头开辟出“碧海”、生长出“扶桑”,再采食树上“桑葚”,就会“体作金光、飞腾元宫”,至此便算是登上灵台。

此时回想起来,他当时觅得金乌灵光之后,并没有见到什么先天青华少阳之气,应是被阴魔和毕方鸟截留了。

也正因未能汲取到元阳,他没能顺势点亮“气为用说”,以至于一直被蒙在鼓里,若非模模糊糊感应到心头虚谷,又误打误撞借来神形道蕴、建起一座若木灵台,怕是道途已然中断。

于是,原本的碧海扶桑就变成了如今的松谷若木。

有些巧合的是,若木和扶桑木都是桑木的一种,彼此应当是亲戚。

至于碧海,应当便是天台山碧海仙宗的招牌之一了,与松谷中的万顷松涛也很有些相类,无非是两家的根基有些差异罢了。

也就是说,少年折腾了半天,其实依旧没有脱出《青羽秘卷》的藩篱,就如玄都观主所言,他走上的依旧是前人走过的路,只是细节有所不同,更加契合自身而已。

“嗯,唯一美中不足……我这株若木上并没有结出所谓的桑葚,是本来就不长?还是此前的元阳都被毕方鸟截取,以至于没能开花结果?”

“如今我这灵台上六气粗备,其中四气或虚有其表、或指使不动,但正阳气、沆瀣气却是如臂使指、质地精纯,明显已经复返先天,倒是可以等几天,看若木上能不能结出点什么来……”

少年心里转过这个念头,随即略过“气为用说”后续诸般细节,翻阅起“坎离说”来。

“天地者,乾坤之象。坎离者,乾坤二用。”

“坎者,肾官也。离者,心田也。坎静属水,乃阴也。离动属火,乃阳也。”

“修士复返先天、飞腾元宫,乃以心相为乾、灵台为坤,坎离为左右。

“坎离相对、相互轮转,坎中阳进入离中,离中阴进入坎中,则阴阳轮转、水火相济。”

少年看了又是暗暗点头,如果说“气为用说”以天台山丹法为主,那么“坎离说”明显更接近仙羽山天地烘炉的路数。

他仔细将《青羽秘卷》总纲的的内容梳理一遍,心中已经有数。

要稳固心相神念,“心为君论”乃是不二法门,以至于他一朝明悟便有乳虎啸谷、吞噬阴魔之威。

要觅得金乌灵光,“神为主论”给出了拨云见日之法,可觅得灵光、复返先天。

要飞上巢屋灵台,“气为用说”给出了扶桑食葚之法,同时也是“烹乌炼兔”这项水磨工夫的起始。

要阴阳水火相济,“坎离说”同样给出了法门,与“烹乌炼兔”类似,也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的修行,谓之“降龙伏虎”。

这就又不得不回到《金丹图论序》开宗明义的首段了:“大道以金丹为用,烹乌炼兔、降龙伏虎,体天法象、以时易日,而夺天地之造化,亦如日月之合璧,所以长生不死……”

至于何谓降龙伏虎……

“龙虎者,阴阳之异名也。阴阳运化,神妙莫测,故象之以龙虎。龙吟云起、虎啸风生,一合一辟谓之变。”

“又如炼丹,鼎炉火候千变万化,亦有龙虎之象。离汞好飞而难控,故象之以龙;坎铅难得而易于噬人,故象之以虎。”

“丹法驱龙就虎、驾虎从龙,使此两兽相吞相噬,交战于戊己之宫,则风云感合、乾坤合辟,化生金液、结成大丹,故假名曰龙虎大丹也。”

少年不懂炼丹,只是循着字面意思看个大概,反正他已经转修了圣姜封镇之礼,往敕封五方五行神、汇聚六种先天气的路子上走了,今后多半是炼不出龙虎大丹了。

嗯,红黑独脚怪鸟大丹还差不多……

反倒是这“龙吟云起、虎啸风生”的说法,让他莫名联想起了庆忌提到的“龙钵法雨、虎床悲风”,也不知佛门的龙虎又是个什么路数?

少年才一理清修行脉络,排在“坎离说”之后的一系列篇目忽然齐齐放出光华。

重在谈玄说理的精从气说、意为媒说……侧重下手功夫的幻丹说、神水华池说、百窍说……甚至排在总纲《金丹图论序》之后的《神室图论》也猛地亮了起来。

他略略翻了翻,发现都是与心相的下一步,也就是神形的修行有关。

少年心中喜悦,只是倒也不急着参悟。

一来邓符卿和琅琊君都曾提到过,第三境神形这一步的修行,因为涉及到形变之劫,对修士而言极为凶险,实在是不可不慎。

二来寿长史留给他闭关的时间并不多。

三来当初大江少君送给焦婆龙母三枚痴羊果实,其中的赤果恰好能助修士渡过形变之劫,而且若无意外应是落在了钱小壬的手里。

“哎呀,是时候去拜访一下巢州故友了!钱小壬可是一直对麟山买山钱念念不忘……”

“说起来,这个钱氏子在王都孤立无援,消息明显很是不灵通,都这么多天了竟然还没找上门来,可是远远落后于彭氏的上清童子彭元宝了。”

“咦?不知不觉间,我竟是已经见识过大彭氏三脉的人物了!”

少年转着这个念头,将自身心相盘坐于灵台中央,时刻不停地接受六气洗礼,旋即绝大部分心神遁出心相,于驺吾节堂中缓缓睁开了眼睛。

斑奴、李神弦和韦应典依旧守在门外,似乎连姿势都没有改变过,然而原本悬在正南方天空的初冬暖阳却已经跑到了西南方向,被层层冬云遮挡,看上去光芒有些黯淡。

院中的大黑铁锅里空空如也,比狗舔过的还干净,下方临时搭建的灶台里早已没了火焰。

驺吾节堂中的气息变化立刻惊动了守在外头的三位,斑奴欢快地打了个响鼻,韦应典盯着少年若有所思,李神弦则明显欲言又止。

齐敬之将握在手里的鹤翅骨笛收好,起身看向巴州猛虎:“何事?”

“大人闭关的时候,童蛟海那厮曾经来过一趟,说哥舒百骑长听说了左药师和委蛇旗的事情,很是……很是有些感兴趣,已经奔着绣岭虎骑的营盘过去了。”

“魏百骑长阻拦不成,实在放心不下,也跟着过去了。”

齐敬之一怔,看向李神弦的目光就变得深邃起来。

有寿跋提前通过气的缘故,他心里其实对此事早有准备,而哥舒大石身负一族之望,性情也是刚烈豪勇,明显不是甘居人下之人,否则当初也不会甘冒奇险、吞刀御鬼了。

只是齐敬之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来得及向哥舒大石挑明此事,竟然就有人越俎代庖、主动撺掇了。

不用说,带着哥舒大石和魏豹去安置的童蛟海嫌疑最大,李神弦也多半脱不了干系,至于是他们为了巩固地位、排除对手而私下采取的行动,还是暗中得了寿跋的授意,暂时还不得而知。

李神弦禀告之后,顺势微微低头、垂下眼帘,避开了自家校尉的目光,只是身板依旧站的笔直。

齐敬之移开目光,迈步朝门外走去:“这是多久之前的事?”

“片刻之前!现在过去应该能赶得上!”巴州猛虎立刻答道。

没想到少年校尉却摇了摇头,转而看向韦应典:“韦兄要不要试一试,看自己能否登上桓王台?一旦成功登顶,便可当场擢升为校尉。”

韦应典一愣,旋即坚决摇头:“韦某立誓追随道兄,岂能另起炉灶?”

齐敬之洒然一笑:“韦兄即便擢升校尉,也依旧是咱们驺吾军的人,而驺吾军亦能声威大震,这是对你我皆有利的事。再者说了,韦兄难道认为齐某是那等嫉贤妒能、压制僚属的小人?”

“道兄说笑了!你与韦某不过初识,便慨然以本门正法相赠,非是一句慷慨豪迈、疏财重义可以形容,实乃天下奇男子也!”

韦应典还欲再言,就见齐敬之摆手言道:“那便同去桓王台吧,齐某也想顺便去仔细看一看,那台上的桓王寿宫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李神弦豁然抬头,脸上横肉抽动,当真是又惊又喜、又敬又畏:“大人已经有把握了?”

当初寿长史可是说得明明白白,若能迈入寿宫殿门,立加都统衔!

那可是五品起步、直指三品的高官,有资格协理本都督府庶务,与闻钩陈军机!

一旦擢升都统,在钩陈院便是真正的登堂入室!

齐敬之缓缓摇头:“还差得远呢,此行只是想知道差得究竟有多远罢了。”

《金丹图论序》的下一篇目名为《神室图论》,同样是奔着登堂入室去的,巢帝开创的法门最初时只是树上巢屋,等到衍化成灵台,上头的屋子自然也要随之变化,而此刻若木灵台上还空空如也呢。

这也愈发印证了齐敬之此前的某个猜想,这回过去登台观殿,其实就是去取经的。

于是,三人并斑奴一同出了驺吾军官衙,不多时就到了桓王台下,沿途竟是没瞧见几个人影,反倒是绣岭虎骑营盘的方向人声鼎沸。

齐敬之独自登上桓王台,过程中没有遇到丝毫阻力。

寿跋正独自站在高台边,背负双手、凭栏而望,两只蒲扇大耳软塌塌地垂在肩头。

祂听到动静,身形丝毫未动,便连目光都不曾偏转,远没有晌午煮肉时在众人面前那般平易近人。

就听这位寿宫之神语气平淡地问道:“齐校尉所为何来?”

齐敬之走过去并肩而立,顺着对方的目光望去,见这位钩陈院长史明显是在观望左药师那头的动静,不由轻笑一声:“我只是想过来瞧瞧,这座高台上有没有天官五兽之类的镇兽,寿宫又是什么样的规制。”

这话其实颇有僭越之嫌,更是对寿跋这位寿宫之神的冒犯,就如寻常官员无诏不得进入镇魔院浑天司一般,王者宫室的规制同样不是寻常人可以探究,更别提这座有宫神守护的桓王旧宫了。

寿跋闻言却没有丝毫愠怒之色,反而轻易理解了少年营尉的意图,脸上忽然就有了淡淡的笑容:“你想窥伺桓王乃至姜齐王室的修行之道?”

齐敬之坦然一笑:“国主将钩陈院设在此处,大司马又定下登台授官的规矩,不就是在鼓励我们这些人可劲儿地窥伺么?”

“如今想来,鲁公在高禖坛召见我,还言传身教以圣姜封镇之礼,大司马命哥舒大石和魏豹一路斩妖宣威,恐怕也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这些前辈高人一举一动皆有深意,最难得的是即便要栽培我等后学末进,却没有居高临下、强按牛头,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非但不会招致反感,反而令我等心悦诚服。”

听到此处,寿跋脸上的笑容又盛了些:“呵呵,大司马曾言,有本事的人大都是顺毛驴,果然是至理名言。”

说这话时,祂的目光却是望着下方石阶上那个缓慢攀登的人影。

韦应典没有如当初齐敬之那般横冲直撞、耸身飞腾,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缓步拾阶而上。

他所遇到的阻碍也不是一道道无形屏障,而是每前进几步就会猛烈几分的狂风。

愈来愈响亮的风啸声中,这位前礼部郎中须发飘动、衣袍后扬,就连面皮都好似泛起了波纹。

他却恍若未觉,只是手按刀柄,弓背耸肩如同背负重物,徐徐迈步逆风而上,期间几次立足未稳,险些就被吹落石阶。

好在韦应典心智足够坚韧、修为也足够深厚,虽然走得磕磕绊绊,但并没有要停下的意思。

甚至走着走着,他的身躯竟开始有融入那阻路狂风中的迹象,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莫不渐渐生出一种奇妙韵律,明显比初登台时还要轻松了几分。

“妙哉!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

钩陈院长史赞许点头:“韦应典这只负金鸷鸟初御风,竟已有三分庖丁解牛之神韵。今后能走到哪一步,实在令寿某期待不已。”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