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嚼龙

作者:屠龙氏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134章 獭祭

书名:嚼龙 作者:屠龙氏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1:03

返回客栈的路上,韦应典的心境明显与来时迥然不同,没了惊疑与操切,多了从容与释怀,甚至隐隐有几分豁然开悟的迹象,就好似朱衣侯失心而得谱、邓符卿吞心而生臂。

齐敬之看在眼里,便知韦应典虽然嘴上说轮回转世之事真幻难辨,其实心里倒是相信居多,再回想他今日言行,便知这位老兄分明没将梦中受祭的细节全部讲出,而是从一开始就对枣妪之事有所预料,这一趟不过是来验证一二罢了。

原本齐敬之还对那个在夜里撬门送枣的小儿心存疑虑,怀疑是那枣妪豢养精怪,以异术假造轮回之事来骗人钱财,可既然韦应典有了这等连修士都要艳羡的体悟收获,此行究竟是不是上了当受了骗,反倒无从轻重、不必深究了。

三人搭乘牛车,一路晃悠回了曲阿镇上。给车夫结账时,一直神游物外的韦应典才猛然记起自己已是身无分文,只得一脸尴尬地看着齐敬之掏钱。

因为早上没有吃饭,韦应典主仆二人已是饥肠辘辘,当即拉着齐敬之寻了一家挨着江滩的酒肆。

坐下之后,韦应典一面招呼小二切肉沽酒,一边朝自家小厮使个眼色,让他速回客栈取钱,说什么也不许辛苦奔波的齐老弟再破费。

齐敬之自然是无可无不可,眼见小二端上来的同样是曲阿黄酒,不免心头一动,当即将枣囊放在桌上打开,权作佐酒之物。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看见这个枣囊,本已收拾好心情的韦应典不免又是一番唏嘘:「愚兄自问不是什么痴情种子,可回想今日所见,亦不免心有戚戚焉。世人皆道泉下苦饥、鬼不得食,是以才格外重视子嗣香火。那枣妪的亡夫故去三十一年,尚且有人漏夜焚香、供他一枣之餐,他年枣妪自己身故之后,却不知还有何人能记得她……」

「韦兄能怜贫恤老,可见胸中自有一颗仁心在。泉下如何,世人终究难知究竟,老兄先前也说,一旦身死,前缘尽弃,我辈将心意尽到,求一个问心无愧也就是了。」

齐敬之父母早亡,此刻亦不免心生感慨,目光扫过自己的右臂,又思及那两棵灵异滋生的枣树、送枣的小儿与打枣的獭女,心知纵然枣妪他日亡故,却未必无「人」惦记。

念及于此,少年顿了顿,复又轻声说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韦应典闻言眼中一亮,将这八个字咀嚼一遍,忍不住抚掌赞叹道:「贤弟高论,愚兄不及也!人生百年如寄,能长留于心者,可不就是这么点子念想?」

说罢,他便探手到枣囊里取了一枚放入口中,咬得咔嚓作响。

齐敬之瞧在眼中,不由嘴角微翘,只觉这位老兄还当真如他自己所说,乐天知命得很。

少年便也跟着伸手取了一枚枣子,张嘴一咬,果然鲜脆甘甜,更有淡淡酒香萦绕齿间。

两人当即就着这一囊枣子推杯换盏起来,才饮了两碗,忽听酒肆外有喧闹声自远而近。

齐敬之扭头朝窗外看去,就见一个麻衣草鞋、精神矍铄的老叟缓步从门前走过,身后有不少人提着空鱼篓、空木桶跟随,其中就有自己所住客栈的伙计。

他与韦应典对视一眼,皆是想起了昨日从船夫口中听到的此地只有一老叟卖鱼、且过午不候的奇闻。

就见那老叟背着手,手里还拎着一个矮凳,慢悠悠地踱步而行。

他经过酒肆门前时忽一顿足,将腰间的酒葫芦解下,扔给了早在门边迎候的小二,口里说道:「酒还是老规矩,至于下酒菜么……取一只烧鸡便是。」

这老叟在门前站着不走,身后众人也便跟着停步,没有半点儿不耐烦的意思。

「獭公稍待!」

小二答应一

声,腿脚麻利地奔回后厨,不多时就出来,一只手里提着酒葫芦并一个油纸包,另一只手里则也提着一个空鱼篓,自觉跟在了老叟的身后。

见状,齐敬之一把抓起枣囊,再次与韦应典对视一眼,随即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

韦应典更朝柜台那头招呼一声,指了指桌上的黄酒,让店里给自己几人留着,那酒肆掌柜似乎见怪不怪,答应得一点儿迟疑都没有。

两人便走出门去,跟着众人行到了一片临江的乱石滩。

齐敬之注意到,这片江滩临水的岩缝中错落分布着几处洞穴,每处洞穴外皆插着一根颜色艳丽的大长翎羽。

对于这种翎羽,齐敬之熟悉得很,应当便是雉尾,也就是山中野鸡的尾巴。

老叟依旧是不紧不慢地踱步过去,将那些雉尾一一拔起,口中还轻轻吆喝了两声。

洞穴中立时有许多青黑色的小兽钻了出来,模样与齐敬之才见过的獭女差相仿佛。

这些小家伙总有十七八只,甫一出洞,就撒了欢一般往老叟身上扑,或扯裤脚、或攀衣摆,围着他不停地打转,亲昵之状宛若家犬。

老叟与水獭们玩闹了片刻,这才咳嗽一声,朝不远处的江水中一指。

小家伙们如闻军令,立刻排成一条长长的队列,挨个走到江边,扑通扑通跃入了水中。

见状,齐敬之不由恍然,怪不得那小二唤这老叟「獭公」了。

他凝神观望了片刻,见此人除了血气旺盛,堪比壮年男子,倒也瞧不出其他特异之处,那十几只水獭则气息寻常,与獭女相差甚远。

只见这位獭公就地寻了个平坦处放好矮凳,随即将手一招,酒肆小二便立刻跑过去,向他奉上酒葫芦和用油纸包好的烧鸡。

獭公便旁若无人地坐下,将油纸包摊开放在身前地上,扯下一只鸡腿,张嘴咬了一大块下来,一边痛快大嚼,一边打开酒葫芦,仰头闷了一口。

肉香、酒香飘散,韦应典立时饥肠雷鸣。

他有些苦恼地揉了揉肚子,当即迈步走到酒肆小二身边吩咐了两句。

那小二略作犹豫,便将手里的鱼篓交给韦应典,自己则朝着来时路跑去。

韦应典便提着鱼篓踱步回来,朝不远处正在痛快吃喝的獭公努了努嘴,低声笑道:「我让那小二依样送两份过来,你我也效仿效仿这位獭公,脚到处青山绿水,兴来时白酒黄鸡!」

他说罢忽又一拍脑袋:「错了错了,眼前应是黄酒白鸡才对!」

不成想韦应典话音虽轻,那位獭公的一双耳朵却是灵得很,闻声便回头笑道:「笑白发犹缠利锁,喜红尘不到渔蓑!」

他顿了顿,举起手里的酒葫芦朝韦应典略一致意,继续道:「在老朽看来,这前人的词自然是好词,两位更是妙人无疑!若是不嫌弃,下来闲饮两口、谈笑几句,岂不美哉!」

韦应典闻言一怔,旋即喜上眉梢:「哈哈,不想这水镇江滩之上,竟还有獭公这样一位隐逸高贤,我们兄弟敢不从命!」

他当即拉着齐敬之下到江滩,才要见礼,便听獭公说道:「两位莫要拘那些个俗礼,不然老朽这顿饭可就吃不安生了。」

獭公说着,便将手里的酒葫芦递向韦应典,一双深邃眸子却状似无意地在齐敬之身上转了转。

韦应典哪还顾得上这些,连忙口中称谢,接过酒葫芦酒毫不避忌地喝了一口,点头赞叹道:「这曲阿镇的黄酒属实不差!」

他一面说,一面又盯住了獭公身前的烧鸡。中文網

齐敬之嘴角微翘,将手里的枣囊朝獭公递过去:「老人家,这枣子亦可佐酒,能为我这老兄换一只鸡腿么?」

「哦

?是枣婆子家的啊……」

獭公朝枣囊中瞧了一眼,立刻痛快点头:「有什么换不换的,两位与我一起吃喝便是!」

「还是贤弟知我!獭公,那在下可就不客气了,等待会儿我要的酒肉到了,必定双倍奉还!」

韦应典哈哈一笑,将酒葫芦塞进齐敬之手里,自己则扭头四下看了看,搬了两块还算平整的石头过来。

他自己坐了一块,留给齐敬之一块,接着竟是半点客气也没有,扯下剩下那条鸡腿就啃。

齐敬之也顺势坐下,见韦应典吃得太急,只好又将酒葫芦递还给他,自己伸手取了一枚枣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

韦应典连忙灌了一大口,当即连声赞叹:「有烧鸡相佐,这酒喝起来竟又醇美了三分!獭公真是会享受!」

獭公闻言也是一笑,悠然道:「正所谓,米是酒中肉、曲是酒中骨、水是酒中血,咱们曲阿黄酒的肉骨血皆是上品,自然风味绝佳。」

「哦?愿闻其详!」韦应典垫了垫饥肠,精气神登时恢复了几分,不由好奇问道。

獭公随手扔掉手里的鸡骨头,也拈了一枚大枣在手,一边吃一边如数家珍:「先说这酒中肉,本地盛产糯稻,粒大饱满、味香性粘、洁白如玉,用来酿酒自然相宜。再说这酒中骨,酿酒的麦曲同样是左近最好的红皮麦所制,香气浓郁,亦属佳品。」

韦应典立刻赞同点头:「洵阳郡气候温和、雨量颇丰,曲阿周遭农田又有一江一湖之水灌溉,种出的稻麦定然不差。」

「嗯,你倒是个懂行的!」

獭公赞了一句,接着道:「最后便是这酒中血了,这个才是重中之重。说起来还是与那曲阿后湖有关,几年前掘洼地为湖时,丁壮们在一座无名小丘上挖出了一眼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古井,铭曰***泉,井中泉水色类牛乳、甘冷冰齿。郡县诸公大为惊奇,尝试命人以之酿酒,果然醇冽非常!」

「于是诸公不忍毁弃,便将***古井并那座小丘保留了下来,如今已化为湖中一座小小孤岛。自那而后,上等的曲阿黄酒皆以那古井中的***泉水酿制。因为这个缘故,此酒不过一二年间便由小镇土酿一跃而成郡中名酒,乃至享誉整个均州了。若非湖中运水不便,黄酒产量不足,便是名扬大齐也不在话下!」

「原来如此!」

韦应典听得悠然神往:「在下虽是祖籍洵阳,然则久未还乡,竟连这等家乡风物也不知晓,实在是惭愧!」

齐敬之听了也颇为感慨,一座曲阿后湖不只是改动了地势、水势,更牵动了左近不知多少百姓的生计,气运相连、互有侵染。

这其中似乎蕴藏着极大奥秘,可惜他于此道并无涉猎,实在悟不出什么,若是换成刘牧之在此,没准儿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思绪纷飞间,齐敬之忽听得江水哗哗作响,当即扭头看去,就见先前那十几只水獭已经嘴叼爪抱着江中活鱼,一只接一只地在江岸边冒头。

这些小家伙上岸之后,忽而分成四队,各自占据东南西北四方,将刚抓到的江鱼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地上,它们自己也排列成行,两只前爪捧在胸前,安安静静地仰头望天。

更为神奇的是,那些江鱼明明还活着,却是一动不动,半点逃跑和反抗的意思都没有。

「哎?这个时节也有獭祭么?」韦应典忽地发出一声惊咦。

不等獭公和齐敬之回应,这位原礼部郎中已开始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礼记·月令》有云,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按照这个说法,獭祭当在孟春之月,彼时冰破而鱼出,最是鲜嫩肥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也!正所谓,有獭得嘉鱼,自谓

天见怜。先祭不敢食,捧鳞望青玄!可如今已然入秋,怎么还能见到獭祭?」

听见这话,獭公先是愕然,继而哈哈大笑:「此言大谬也!水獭生性凶残,以杀戮为乐,吃鱼时也往往每条鱼只咬上一两口便弃之不顾,这些吃剩的鱼堆积在一起,看上去有类祭品,于是便有人穿凿附会,称之为「獭祭」了。」

「虽然这十几只经我驯养,已不敢擅自杀鱼、吃鱼,但这堆积鱼获的毛病却保留了下来,看上去就更像那么回事了。可说白了,这獭祭不过是它们的兽类天性使然,又哪里会分什么季节?」

闻听此言,韦应典兀自不肯相信:「可此事在许多书里皆有记载,譬如《埤雅》一书中也说,獭兽,西方白虎之属,似狐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取鲤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难道这些书上全都写错了?」

獭公脸上笑意不减,坚定摇头道:「你这是将书读死了!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一边说,一边伸手撕了一只鸡翅膀下来,递向了齐敬之:「这位小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听见这话,齐敬之从江边的小家伙们身上收回视线,双眸之中的烟霞底色悄然隐去。

少年转过头来,伸手接过鸡翅膀,朝老叟洒然一笑:「别处的水獭我没见过,自不敢妄言。可眼前这些,分明就是在上祭青天、下祭黄土,前祭洵江、后祭……你这位獭公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