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97章 我使用的是……母语

书名: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1:24

斯蒂芬·金拿起咖啡,却没有喝,而是问道:“我觉得威士忌更适合现在。”

苏珊知趣地站起来,去了另一个车厢,不一会儿就拿了两个装好了冰块的威士忌杯子,一瓶威士忌。

斯蒂芬·金笑逐颜开道:“「杰克·丹尼」?我喜欢这酒。”

苏珊给他斟了一杯,又试探性地看向张潮;张潮微微摇摇头,道:“我不喝酒。”

许蕊雅道:“给我来一杯吧。”于是苏珊又给许蕊雅倒了一杯。

斯蒂芬·金抿了一口酒后,整个人显得更加松弛了。他靠在沙发椅背上,懒洋洋地道:“你第一次读到‘成年人’读物是几岁?”

张潮微微一滞,回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先问了旁边的许蕊雅道:“《西游记》在英语世界最常见的翻译是什么?《Monkey King》?”

许蕊雅捂嘴一笑,道:“当然不是。《西游记》更普遍的英文书名其实很简单——《Journey to the West》。”

张潮不好意思地“哦”了一声,然后转头对斯蒂芬·金道:“如果不算一些零星的短篇的话,我‘正式’阅读的第一本‘成年人’读物是《西游记》,大概是在我9岁的时候。

我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一直到太阳西斜,书上的字再也看不清前,终于读完了其中的一册。”

斯蒂芬·金拿着酒杯向张潮致意了一下,高兴地道:“我也看过《西游记》,我喜欢‘WUKONG’这只猴子。——你当时看得懂这部吗?”

张潮道:“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它就被拍成了经典的电视连续剧,我是先看了连续剧再看的书,所以可以看懂。但是里面一些‘古代的汉语’还是给我造成了一些麻烦。”

斯蒂芬·金有些羡慕地道:“真是不可思议,9岁的孩子可以看到古代的语言。——你当时选择《西游记》的时候,除了已经熟知的故事和角色以外,想过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吗?

通俗的?严肃的?魔幻的?批判的?搞笑的?……你想过自己可能‘看不懂’这本书吗?”

张潮笑道:“怎么可能,一个孩子能懂什么,纯粹是兴趣。我当时是拿起来就看,没有想过能不能看懂。”

斯蒂芬·金道:“那和我一样。1959年的时候,我大概12岁,跟着家人搬到了缅因州的小镇上。小镇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没有图书馆——镇上也没有。

那时候每周会有一辆很大的绿色货车开进来,叫图书车,是州里派的。你可以从图书车上借三本书,他们才不管你借的是三本什么书——你不一定非拿少儿读物。

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是纯文学,什么是流行;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于是我这个星期读《野性的呼唤》和《海狼》,下个星期可能就是《冷暖人间》,再下个星期又换成了《穿灰色套装的男人》……

我想到什么就读什么,有时候只看书脊的颜色或者封面的图案就选择读哪本……”

张潮笑了起来,插话道:“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只不过不是图书车,而是我父亲的书架。”

斯蒂芬·金接着道:“读《海狼》的时候,我看不懂杰克·伦敦对尼采的批判;读《麦克提格:一则旧金山的故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自然主义’,也不理解作者弗兰克·诺里斯言下之意其实是说‘你永远赢不了,体制总是会击败你。’”

张潮似乎抓到了一点什么,但是并不确定,但还是道:“你的意思是,对于是‘流行的’,还是‘经典的’,其实读者并不是太在乎?”

斯蒂芬·金摇摇头道:“我告诉你读者在乎什么——更大一点的时候,我读到了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明白了两件事——第一,如果那家伙搞她的时候她没醒过来,那她肯定是真的睡着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论”,张潮略有些尴尬,两个女士也红了脸。

斯蒂芬·金似乎完全没看到他们的脸色,接着道:“第二,那时候女人的日子真是不好过。这就足够了,我此后再没有读过这本书,而且在《无名的裘德》后,再也不看哈代了。”

张潮有些明白了,道:“所以我们不能预设自己的作品会被大部分读者反复阅读。实际上大部分读者在乎的是自己在第一次阅读时读到了什么,情感被怎样的情节冲击了。

说到底,写作时遵循的是自己内心的倾诉欲望,寻找能和读者产生共鸣的那个部分,至于题材、技法、内容、修辞……都不能代替这种原始冲动。

与其思考如何平衡‘流行’与‘经典’,不如把这种意识给抛弃掉——这可真的太难了!”

斯蒂芬·金道:“那是因为你成长的世界,这一切的分界线都更加鲜明了,所以你大脑里就有这样的烙印。至少对我来说,写《肖申克的救赎》与写《宠物坟场》《魔女嘉莉》没有区别,它们都是我想写的。

当然,我从来没有想过前者会被拍成那么受你们欢迎的电影——哦,不过原著你们大概不爱看,也不会认为它是‘伟大的’。”

张潮听到“大脑里的烙印”时一愣,道:“这大概是‘思想钢印’吧。”说完还专门转头问了下许蕊雅,自己这句“翻译”有没有问题。

许蕊雅点点头,表示没问题。作为“潮汐文化”翻译部门的负责人,《三体》虽然不是她翻译的,但是她要参加交叉审阅,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斯蒂芬·金饶有兴趣地问道:“‘思想钢印’,这个词有意思,是你创造的吗?”

张潮解释道:“这是在我主编的一本杂志上连载的科幻《三体》中的一个词,它大概是……”张潮简单介绍了一下《三体》的情节和“思想钢印”的内涵。

斯蒂芬·金听完以后,兴趣明显变得更加浓厚了,问道:“这部听起来很棒!有英文版了吗?”

张潮向许蕊雅使了个眼色,许蕊雅连忙道:“我们已经翻译了它的第一部,刚刚这个词出自第二部。如果您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给您看第一部的翻译稿。”

斯蒂芬·金不仅是个写作狂,也是个阅读狂,每年都要读近百本书,听到又有新书可以看,自然十分高兴,立刻就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了许蕊雅,还说道:“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在走道上“旁听”的大卫·米勒神色一紧。张潮确实把《三体》的部分章节发给了自己,但是自己并没有马上签下来——原因是他没有怎么看懂这部。

他并非没有阅读科幻的经验。相反,作为一个以“阅读”为谋生手段的美国精英,他读过的科幻或者幻想简直数不胜数。

不过没有哪一部像《三体》一样让他感到困惑——他能感受到其中宇宙静谧却危险的宏大构思,也为三体人“锁死”人类科技的想象力而惊叹,但更多时候却对其中硬核的理论内容和有些“奇怪”的人物动机望而却步。

毕竟作为编辑,他是在为读者挑选作品,而不是为自己。

据说这是一个「三部曲」,这才第一部,大卫·米勒想再观望一下。

张潮怎么忽然就把《三体》成功“推销”给斯蒂芬·金了?要知道斯蒂芬·金是有合作更亲密的出版社的……

大卫·米勒决定,这次火车之旅一结束,就把《三体》第一部给签下来。

斯蒂芬·金显然聊嗨了,语言越来越“放肆”,他对张潮道:“小伙子,别他妈在乎自己写的到底能不能名留青史。

菲茨杰拉德成名的时候就是个写流行的,青春、爱情、幻灭……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其实卖得一塌糊涂。

那时候《纽约时报》上的批评家们有的说‘读起来夸张怪异、不时显露出廉价的痕迹’,有的说‘过于散漫与孱弱,矫揉造作的刻意感会让它很快被人遗忘’。

然后菲茨杰拉德就开始走上他的末路了。嘿,后来他们又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杰作,菲茨杰拉德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你看这世道,这群婊子养的……我他妈才不在乎他们怎么评价我的呢。我只在乎支票——只要上面数字的长度一如既往,那就证明我没有被读者抛弃。

至于其他的,Fu** Off!”

一边说着,一边一口喝光了杯子里的酒。

张潮听得高兴起来,斯蒂芬·金的创作理念虽然和自己有差别,但是他的创作经验和创作心态却真值得自己借鉴。

“不做分别”“只管支票”,并不是那么难懂的道理,但如果不是从斯蒂芬·金嘴里说出来,对他不会有这么大的说服力。

也许这就是“听过许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和斯蒂芬·金的交流,他说的多,张潮说的少,却丝毫没有让张潮感到压抑。张潮像一个采访者,一点点从这个老作家这里“掏”出了真东西。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几人去餐车用了午餐。

下午又聊了一会儿,一直到3点钟,列车开进了内华达州境内,停靠在里诺站,斯蒂芬·金将要在这里下车,属于他和张潮的对话时间,结束了。

由于停靠时间足有20分钟,所以出版社在站台安排了一个简单的记者采访,作为第一次对话的总结。

不过这种采访就比较官方了,张潮和斯蒂芬·金默契地商业互吹了一波,都是应付媒体的老手了,那叫一个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送走了斯蒂芬·金,张潮也要上车继续自己的旅程了。

就在他重新踏进车厢门的时候,忽然有个声音喊住了他:“张潮先生,能问您最后一个问题吗?”

张潮转过身来,发现是个南亚长相的记者——有着欧洲人的深轮廓、大眼睛,但皮肤却是棕褐色的。

记者没等张潮回答,就道:“我是《美国印度人报》的记者,据悉这次您的对话对象有基兰·德赛,请问同样作为亚洲青年作家的代表人物,你认为和作为布克奖得主基兰·德赛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呢?”

张潮想了想看,道:“差距?我想大概是,我是用自己民族的母语写作?”

说罢不理会记者的反应,转身走进了车厢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