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六十六章 尴尬的韩涵

书名: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字数:2.3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1:24

张潮不得不承认,这小子从外型上来讲,确实出众,长发如果不那么油腻、肤色没有那么黑的话,这个年代娱乐圈出道应该没问题。

陆金波特地起身走到门口,把他迎了进来,介绍道:“韩涵,现在在燕京玩赛车。”

韩涵显得比较腼腆,向众人点点头,就入席坐下了。

桌上立刻就有几人用玩味的眼光在张潮和韩涵之间来回巡视,显然是知道他们两个之间的“恩怨”。

其实要不是今天遇上,张潮自己都快忘了小半年前和韩涵之间的交锋了。两人事后都忙得很,韩涵忙着赛车,张潮忙着写书,都没有再在媒体上提过对方。

陆金波亲自往韩涵的杯子斟满了茶水——他和张潮是桌上唯二不喝酒的人——然后举起自己的酒杯,向韩涵和张潮各示了一下意,道:

“韩涵,这位就是张潮。”

韩涵愣了一下,他并没有见过张潮,于是抬眼看了下,发现张潮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便有些局促。

显然他从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和自己骂过的人同在一张饭桌上,不知该如何应对。

陆金波接着道:“桌上数你们二位年龄最接近。我知道你们之前有过一些小误会,但我觉得不是什么解不开的冤仇。

我比你们大一点,彼此也都是朋友。我做这个东,就是希望你们能卖我一个面子,大家冤家宜解不宜结,喝了这杯酒,一笑泯恩仇。”

韩涵似乎有些心动,已经把手搭在了杯子上。围坐的其他几人脸上也开始露出笑容,准备一起说点场面话。

此时,张潮却开口了,他转头向陆金波,认真地问道:“陆总编,你觉得我像不像一条狗啊?”

此话一出,陆金波和韩涵的脸色都变了。之前韩涵对着媒体骂张潮是“应试教育下的一条狗”,言犹在耳。

张潮接着说道:“‘一笑泯恩仇’……我没记错的话,完整的句子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记得,我好像和韩先生既没有兄弟之情,也不曾共度劫难吧。”

石慷是陆金波的好友,见张潮拂了陆金波的面子,就沉下脸来,说道:“小陆是好意——你这个年轻人不要太气盛了!”

张潮道:“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说罢就站起身,告辞道:“我明天一早还要去鲁院报到,就先回去了。谢谢陆总编款待,书稿我会尽快给你。”

路过韩涵的座位时,看到这个年轻人脸上大写的尴尬,张潮失望又客气地道:“韩先生,我其实挺希望你人如其文的,可惜,可惜。”说罢离开了房间。

石慷愤愤不平道:“这小子,太狂了……”

旁边的庆杉道:“他才19岁吧?我在这个年纪……唔,也没有他狂。”众人笑了出来,尴尬的气氛稍稍缓和了一些。

陆金波叹了一口气,并没有去追,颓然坐了回去。

韩涵则紧紧捏着杯子,指节都发白了。

张潮离开了丰泽园,却没有打车回酒店,而是在沿着大街慢慢踱着。

陆金波想打造一个垄断青春文学市场的出版帝国,一直是他的夙愿。原本的时空当中,韩涵就是他这份事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如今张潮出现了,他当然希望能组成“双驾马车”。

那这两匹马之间,就不能互相撕咬。

如果按照张潮四十岁的心理年龄,今晚他应该要喝了那杯茶,结局就皆大欢喜了。他知道陆金波待合作的作家们向来不薄,后来甚至传言给过韩涵20%的版税。

但当他手要伸向杯子的那一刻,却突然决定说出刚刚的那番话——这一世,他既然已经走到今天,为什么还要接受陆金波的“打造”,加入什么“阵线”呢?

韩涵的表现,也确实让他失望。

张潮想起再过几年,韩涵就会和一个叫白晔的老文学评论家论战,写了一个粗口连篇的文章《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X》,引发多方混战。

其中有个叫路天明的老作家参战,被韩涵骂得狗血淋头,气得他儿子路川也加入战局,直接骂韩涵是个“傻X”“二X”。

戏剧性的是,几年后,韩涵和路川却又把酒言欢。

而这一世,张潮不想像韩涵这样,把自己活成一个“人设”。四十岁的人生阅历,带给他的应该是经验和心态,而不是提前把青春的棱角完全磨平,只剩下圆滑和油腻。

至于这样会不会得罪陆金波,他并不在乎。天底下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出版商。

回到酒店,张潮的心绪已经平静,和家里打了个电话,就早早睡了。

第二天一早,张潮退了房,带着行李,去鲁院报到。

这时候的鲁院还没有搬到位于朝阳区亚运村的育慧南路,还是沿用老的校址,分为两部分,南边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上办公,楼下是食堂、图书馆与院史展览室;北边是一幢五层教学主楼,还兼有宿舍、报告厅、娱乐室。

整个校区只有8亩地左右,小巧玲珑,有一片草坪和一个小院子,矗立了一尊大先生的雕像。整体环境十分清幽。

张潮来报到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了,看到张潮,不免围观一番。

张潮早就已经习惯了,正常办理了手续,工作人员就把他带到了宿舍,是个4人间,有独立的卫浴,头顶一台吊扇。工作人员道:“条件一般,不过都是成年人了,你也可以申请出去住,每天按时来上课就行。”

张潮点点头,他暂时还不想显得那么不合群,于是就开始铺床。

不一会儿,另外三个舍友就都来了。一个叫庞于亮,江苏人,是个童话作家、诗人;一个叫胡学玟,河北人,是个小说家;还有一个叫张洪杰,本身是历史学的博士,现在在搞非虚构写作。

张潮一看,果然和曹文宣说的一样,这三位同学年纪最小的张洪杰,也有32岁了,其他两位,都是37岁。还不到20岁的张潮,夹在他们中间,显得格格不入。

不过都是作家,倒也没有那么多隔阂。张洪杰最为活泼,笑着对张潮说:“你就是我们这届的‘娃娃兵’张潮吧?”

张潮笑着应道:“都是鲁院厚爱,不然怎么可以和各位前辈做同学。”

庞于亮也很爽朗,开口道:“写作向来达者为先。你的小说我看过,能俗能雅,了不起!”

胡学玟也笑着道:“你 19岁就能把小说发在《花城》上,我发第一篇小说的时候,都快30了。”

张潮不禁感慨,这些传统作家也许一辈子都写不出一部销量百万的书,但是却有着八零后作家少有的明净与纯粹。毕竟在90年代文学最没落的时候,创作带来的经济回报是微乎其微的,不是纯粹的热爱,根本坚持不到现在。

而像他这样的年轻作家,或多或少,都被功利所裹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