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潮,关键词:表演】
【媒体赋予张潮的“头衔”有很多:天才少年、天才作家、文学超新星、80后领军人物、青年意见领袖、中国文学的希望、文学天才、文学鬼才、青春文学旗手……
众誉加身,张潮往往表现得“宠辱不惊”,面对媒体时说话也“滴水不漏”。同样年少成名的韩涵,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无法拥有这种远超实际年龄的淡定,屡屡在媒体面前失言已是常态,只不过这些年的聚光灯都在张潮身上,韩涵的吸睛能力不再了而已。】
【公认的,张潮十分善于利用各种新旧媒体给自己造势。一个学业繁忙的高三学生,不仅对报纸、杂志、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运作机制和报道倾向了若指掌,动辄牵着一群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的鼻子走;
甚至还对博客等新兴网络媒体也十分熟稔,能在文章中充分拿捏读者的心理,激起他们的共情。这已经不能用“早熟”或者“早慧”来形容了,只有“生而知之”才配得上张潮的表现。】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张潮的成名之路:早期他频繁地以“午夜潮汐”的网络ID在“博客中华”上发表文章,时间确实都在午夜左右;彼时张潮还是一个高三学生,平时都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回家——试问他是如何能在工作日的深夜完成这项壮举的呢?
既然张潮都已经“生而知之”了,我们不妨假设张潮还有孙悟空的分身术,每天深夜拔下一根毫毛变作自己的样子在学校宿舍睡觉,真身则去了电脑前写文章、发博客。既“生而知之”,有“分身有术”,张潮何止是“天才”,简直是“天仙”。】
【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投注于张潮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与韩涵、小四等青春文学作家截然不同,其他年轻作家的风格往往具有延续性,但是张潮的作品则表现出了强烈的“跳跃性”。试问,一个只有20岁的年轻人,为何会在作品中展现这么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也是值得深思的。】
【但张潮无疑是一个天才,一个表演天才——他既可以在报纸上挥斥方遒,也能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完美扮演了媒体赋予他的一切角色。同样再看韩涵和小四,他们面对媒体,明显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韩涵当年面对记者采访问自己第一部书名《三丛门》是什么含义,他直接回答“忘了”——其实这才展现了一个年少成名的作家该有的桀骜不驯的一面。他是不知道吗?他是不想回答无聊的问题而已。
而张潮在媒体面前就表现得太过于圆滑了,每句话,甚至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充满了设计的痕迹。】
【最后,媒体沉了下去,真相浮了上来】
……
(为什么这种揭批斗争类的文章永远写得比情节顺手呢……)
张潮是在毕业作品评议会结束两天以后才看到这篇文章的,而且还不是在网上,而是在《南国都市报》上。《南国都市报》不仅全文转载了“莲岳”的文章,而且加上了一篇很长的编者按——
【张潮作为近年来最耀眼的文学新星,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收割了海量的财富。在他那些耀眼的光环下,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无论是他的书迷还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恐怕都想一探究竟。本文的作者,以一种近乎放肆的质疑姿态和严密的事实逻辑,似乎能为我们重构一个没有光环加身的张潮。】
【也许有人会认为,莲岳提出的假设有点“耸人听闻”,甚至“哗众取宠”。但这绝不是一种构陷,而是基于大量公开报道和客观事实的合理推测。即使你不同意这种推测,也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的某种可能性。】
【“人造”对张潮来说固然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指控。但是身为青少年偶像的张潮,应有责任向社会大众袒露真相、证明自己的清白。我们希望张潮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利用舆论暴力或媒体手段,把质疑他的人的嘴再给堵上。】
【摘下光环,重回人间,对张潮、对文学,都是一件幸事。】
张潮看完这一系列文章以后,人都麻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韩涵遭遇的“代笔风波”,竟然提前了好几年降临在自己身上。
更滑稽的是,韩涵那些被人认为是“作弊铁证”或“代笔铁证”的事情——《新芽》杂志破格为其举行单独复赛、面对记者提问答不出书名来历等——现在反都成了韩涵“真实才华”的证据,用来证明张潮是“人造”的。
一时间,张潮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如何让一个作家“自证清白”,证明书或文章是自己写的,本来就是一个世纪难题。过去作家还有“手稿”可聊以为证——但也不是全管用。
张潮清楚记得,上一世被质疑“代笔”的韩涵把《三丛门》的手写稿拿出来出版,最后这部手稿集中的一些痕迹反而被质疑者当成了他“代笔”的证据了。
而张潮一开始就是在电脑上写,连手稿都没有。
关键这次莲岳对张潮的“代笔”质疑是一步到位的——上一世麦田等人质疑韩涵有“代笔者”,还经历了“2000万悬赏无果”到“韩涵父亲韩仁军就是代笔者所以无人领赏”的过程——这次完全省略,张潮直接变成他爹的提线木偶了。
“父子相隐”的质疑逻辑,对任何艺术创作者来说,都是近乎于绝杀。
当初韩涵在课堂上写《三丛门》并被同学传阅,后来他被质疑代笔时,虽然也有同学出面说了当初他的是如何写一页传一页的,但是质疑者是怎么圆上“漏洞”的——这是韩涵他爹让他每周背好了,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如何写作。
当然韩涵也不是唯一一个——《霸王别姬》的导演陈铠歌,在拍了一部叫《无极》的烂片后,也被网友怀疑《霸王别姬》是由他爹陈怀皑导演执导的,他本人在现场只是傀儡。
这种质疑完全忽视了电影作为集体创作项目海量的参与者都可以见证陈铠歌是否是“真导演”,也忽视了陈怀皑作为一个50年代的导演,从理念、审美到技术都不具备拍出《霸王别姬》的可能性,更忽视了陈铠歌在80年到90年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展露的出众才华。
但是质疑者只要搬出“父子相隐”的理由,那简直可以让一切都合理化——比如陈怀皑导演可以每天晚上提前画好分镜、交代好机位、安排好调度、调教好演员、调整好剧本……第二天陈铠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坐在监视器前拍好一天的戏份。
所以,这次拍打向张潮的质疑声浪,虽然没有之前“张白之争”时浩荡,但远比那时候更加毒辣。之前的斗争,都还在文学范畴内,而这一次,是准备从人格层面彻底否定张潮,甚至毁灭张潮。
而“父子相隐”的质疑逻辑,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一旦这种论调取得了一定的认同面,那张潮自己做任何努力,都很难扳回局面。最后很可能只能像韩涵当年那样,灰头土脸好几年,甚至在拍出多部电影后,还时不时被撕咬。
张潮一边思考着破解之道,一边给家里打了电话,把这件事和父亲原原本本地说了,最后交代,无论任何人通过任何途径问起他,都不要做任何回应,不然说多错多,很容易被人断章取义以后当成小辫子。
挂了电话,张潮开始在网络上搜索这件事目前的影响范围,很快就看到一个熟悉但是以为和自己没有什么交集的名字——“打假斗士”方老师。
方老师倒没有写什么文章,只是在他的博客里全文转载了莲岳的文章,然后加了仅有五个字的转发按语:
这是真的吗?
看到这五个字,张潮知道自己麻烦大了。
(晚上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