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22章 庙小妖风大

书名: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1:24

双学涛把一份稿件放在张潮面前,张潮拿起来一看,是前几天港岛的《东方晨报》其中一个版面的复印件,双学涛用记号笔在上面做了标记,题目是《食咗综援仲唔够?》。

没看正文,这个标题就让张潮就皱起了眉头。他上一世久在深城,对粤语属于“识听唔识讲”,这个标题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吃了综援还不够?

浏览了一下内容,大致的就是抨击本次选拔出来北上大陆参加“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的选手,基本都来自于接受港岛政府资金帮扶的文学社团,指责这些社团不仅霸占了大量政府拨款,还要进一步挤压非社团文学新人的发展空间。

“综援”是港岛“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的简称,原本指的是为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市民提供社会福利,以维持其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

这篇文章就是用“综援”这个词蔑指这些作家、社团无法依靠创作生存,只能仰赖港岛政府资助,犹如老弱病残。

张潮虽然知道一些港岛作家和作品,但是对其发展的历程、内部的派系、现行的政策,以及历史上的恩怨几乎一无所知,所以看完以后有点一头雾水。

思考许久,张潮问道:“写这篇文章的‘钟伟明’是谁?笔名还是真名?”

双学涛介绍道:“关于他的资料能查到的不多,只知道他大概40多不到50岁,70年代就以新诗多次获得港岛的青年文学家,后来出版了多部诗集,也有散文集和。在一些报纸担任过编辑。

他的这篇文章,只是近期我们公布复赛名单以后,港岛那边一系列风波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现在港岛的舆论氛围已经接近一边倒了,所以有复赛资格的学生和青年,都不敢表态是否会北上参赛。”

张潮轻轻叩着桌子,陷入思考。其实钟伟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文章中说这一次复赛选手基本来自于特定的文学团体。

摧毁老“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就是审美的单一化、评委和选手的小圈子化,导致比赛公正性备受质疑。

港岛文学市场衰微、根基浅薄,组织征文比赛殊为不易,张潮本来也没有想要在这里折腾出什么水花来,只是缺少了这些地区,比赛里“全国”二字就显得不够圆满了。

在港岛的征文,他是委托给明窗社的潘要明宣传组织,费用是依照去年的约定,从台岛《你的名字》版税当中划拨出一部分,占大头;还有一小部分,是潘要明拉的赞助和申请的补助。

潘要明不仅是明窗社社长,查先生的左膀右臂,在港岛作家圈子里也备受敬重,是港岛作家联会的执行会长。原本以为把这事委托给他很靠谱,结果……

他忽然笑着对双学涛道:“你搜到文章远远不止这些吧?说说看,港岛那边都是怎么骂我或者我们的?”

双学涛老脸一红,不过很快平复下来,解释道:“粤语我不太懂,不过大概的意思就是你上次成立的那个‘青春派青少年写作计划’,是用‘金元轰炸’,破坏港岛文学的独立性。

港台文化圈一向是联动的。台岛那边也借此开始炒作,他们媒体说得更夸张、更难听,所以台岛的选手也不敢表态来了,都在观望。

不过好在还没有人明确说不来。毕竟大部分都是20岁上下的小姑娘、小伙子,参加完比赛还要回各自的圈子混,谨慎点也正常。”

张潮“啧”的一声道:“学涛,你什么时候学会粉饰太平了?就港岛文人和媒体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德性,骂我会这么温柔?”

双学涛讪讪地道:“我说了我不太会粤语嘛,他们那些虎狼之词我都‘翻译’不了。”

张潮哈哈笑道:“也罢,还是我去港岛亲自会会他们。”

双学涛惊道:“你要去港岛?这距离比赛没几天了,你不去沪上盯着吗?”

张潮道:“沪上你和老马去就行了,我就负责出格复赛题目,这个我们线上沟通就行。港岛我一定要去——能不能把复赛选手带到沪上我不确定,但是不能被蒙在鼓里当冤大头吧?

这次的事情,是你和我汇报而不是明窗社潘要明社长直接给我打电话,就已经非常可疑了。我再不去一趟,不知道后面还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双学涛点点头道:“你心里有数就好。其实我也蛮好奇港岛的文学生态是什么样的……我先忙去了。”

等双学涛走后,张潮想了想,先订了最快一班去羊城的机票,然后在去机场的路上给花城社的朱妍玲打了个电话,客气了两句以后,就把自己面临的情况大概说了下,然后提出希望由花城社帮忙引荐一个相对中立,又了解港岛文学圈的人给自己介绍一下内情。

张潮虽然去过港岛,也和在岭南大学中文系任系主任的徐子东颇为相熟,但在不能确定对方立场的情况下,还是希望尽量避免先入为主。

朱妍玲自然很高兴。最近一年多张潮和花城社的关系略为冷淡,没有把哪本新书交给花城社出版,现在又愿意重新联系,虽然不是谈合作,但好歹又重新搭上线了,当然愉快地答应下来。

在羊城,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但是熟悉港岛的活人遍地都是,只要张潮愿意,不管是文坛恩怨还是楼凤时价,都能给他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不到下午2点钟,张潮就出现在花城社的办公室里。

他的到来,引发了花城社小小的骚动,不少编辑都特地来看一看他,甚至有一个刚入职的小姑娘,拿着一本《少年如你》找到张潮要了签名。

朱妍玲笑道:“一年多没见,你完全是个‘大人’了。”

张潮微微一笑,问道:“你们萧社长呢?”

朱妍玲道:“说来也巧,萧社长早上还在帮你联系人选,中午忽然有事就走了。不过他特定交代我,你有什么需求,社里都会尽量满足。”

张潮想到去年萧社长和麦拿督在浴池里的神秘互动,差点笑出来,也明白为什么萧建国要躲着自己了。不过他是来办事的,见不见萧建国倒无所谓。

于是直入主题问道:“萧社长介绍的人呢?”

朱妍玲把张潮引到社长办公室的小会议室,里面坐着一个看起来也就20来岁、相貌清丽的女生,见到两人进来就忙起身打招呼,看到张潮的瞬间,脸色明显红了一下。

朱妍玲介绍道:“这位是梁婉婷,羊城人,华南师范中文系的本科,港中文文学院的研究生,对港岛文学的历史十分熟悉,最近在中大的中文系交流,恰好前一段时间来过我们社参观。——婉婷,这位就是张潮,相信我不用介绍了。”

梁婉婷连忙伸手与张潮轻轻一握,道:“很荣幸见到你,张潮先生。久闻大名,今天见到,还是会惊讶于您的年轻。抱歉抱歉……”

张潮被称为“先生”还是比较稀有的体验,不过这位梁婉婷的普通话不错,只有些许粤地口音。张潮也忙道:“不敢不敢,今天是我有求于你,希望有些关于港岛文学的疑惑能得到解答。”

朱妍玲识趣地道:“你们聊,我去忙了,有需要叫我。”说罢转身离开,顺便带上了办公室的门。

小会议室只留下梁婉婷和张潮两人单独相处,梁婉婷有些拘谨,还是张潮第一个打开话匣子,问道:“那个钟伟明究竟是何方神圣?我看他对港岛文坛的现状挺不满的。”

说到专业领域,梁婉婷总算恢复了平静,回答道:“钟伟明一直是港岛文坛的‘反骨崽’——就是普通话‘刺头’的意思。其实从1994年开始,他就开始批评本土的严肃文学作家,认为这些作家没有市场,靠写作养活不了自己,就接受港岛官方的资助,不仅资金运作不透明,而且接受资助者也丧失了创作上的独立人格……”

不得不说,萧建国介绍的这个港岛研究生,这方面的研究确实扎实,即使张潮问的细节她一时半会不知道,但也能及时搜索到相关资料补充。

关键是梁婉婷自己是大陆人,热爱文学,却不是什么作家,所以介绍起港岛文学左中右三派作家的历史与分歧十分中肯,基本不掺杂什么个人感情,对张潮来说是非常好的资料参考。

两人交流了1个多小时,张潮才放下了写得满满的笔记本,满意地对梁婉婷道:“真是太感谢你了。有你这么一介绍,我大概弄清楚这次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梁婉婷连忙摆手说“不用谢”。

张潮又感叹道:“我原以为港岛一个小小弹丸之地,连本厚点的文学史都编不出来,应该没有那么多纠葛。没想到有些恩怨可以上溯到抗战时期。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庙小妖风大,池……’。”忽然觉得不妥,看了梁婉婷一眼,把后面半句话给吞了回去。

梁婉婷倒不介意,捂嘴轻笑了两声,道:“您尽管说,没关系,说来我也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您骂不到我头上。”

张潮打了个哈哈道:“其实哪里都一样。”

接着张潮又和她交换了联系方式,以便随时能咨询,然后笑着问道:“算我欠你一个人情。以后你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尽量满足。”

梁婉婷的脸又红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才轻声问道:“张先生,你这次去港岛有向导吗?”说罢带着些期待地看着张潮。

不料张潮点点头道:“我准备先找下岭大的徐子东教授,然后再拜访作家联会的执行会长潘要明先生。有他们在,我应该不会迷路。”

梁婉婷有一点点失望,不过没有表现出来;又听到张潮随口说出的,都是港岛文学圈鼎鼎有名的人物,再看看他那张比自己还显年轻的脸,不禁觉得有些恍惚。

张潮看梁婉婷的表情,心中略有所察,但仍然不动声色地问道:“你要是做研究需要采访他们,我可以帮你引荐——这是小忙,不算还人情。”

梁婉婷摇摇头,柔声道:“目前还不需要——等我想起来了,再和你说吧。”说罢,也识趣地起身告辞离开了。

朱妍玲见梁婉婷走了,于是进到办公室里,问张潮道:“怎么样,小梁介绍得还详细吗?”

张潮比了个大拇指道:“功底扎实、条理清晰,是个人才。要是她愿意到花城社来工作,你们可要抓住机会。”

朱妍玲笑道:“你知道她是……我们编辑一个月才多少工资,还不够人家买个包包呢。花城社庙小,可坐不下这尊菩萨。”

张潮心想看来是个有背景的,不过他这几年大大小小的人物见多了,没什么兴趣刨根问底,于是主动忽略了朱妍玲的欲言又止,而是问道:“咱们花城社和港岛那边的媒体比较熟吗?”

朱妍玲道:“关系还可以。毕竟我们隔两年都会组织作家去港岛访问、考察,宣传报道是少不了的,所以和那边跟文化线的记者、编辑,都有一些关系。”

张潮笑嘻嘻地道:“那能不能帮我给他们打个招呼?”

朱妍玲奇道:“什么招呼?你现在的名气,想造势直接找那边的熟人不就行了?哦,我知道了,你是不想让媒体报道你去港岛了,这样好明查暗访?”

张潮心想朱编辑最近是审了什么稿了,想象力竟然这么丰富,连忙道:“我又不是康熙、乾隆,不搞微服私访。我不仅要去,还要大张旗鼓!”

朱妍玲道:“大张旗鼓?”

张潮满是信心地点头道:“我要去,就要堂堂正正地去。偷偷摸摸的,反而被人看不起。”

朱妍玲问道:“那好,你准备什么时候时候去港岛?”

张潮道:“下午你和熟悉的记者、编辑沟通一下,明天一早,我就会到港岛。到时候,我会向他们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

(两章合一。今天改了下思路,重新查阅了资料,把原来的设想推翻重写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