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26章 南北之争

书名: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字数:4.5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1:24

由于这个时代的彩信图片分辨率所限,只能看清楚粗黑的头版标题,具体内容自然看不清楚,不过刊头一颗大大的橘子倒十分显眼,正是香港最有名的八卦新闻周刊《橘子日报》。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钟伟明”也被加粗显示了。

张潮道:“我又不是什么娱乐明星,怎么《橘子日报》也对我有兴趣?”

潘要明道:“香港人最爱的新闻其实不是明星八卦,而是两种——一要有钱,二要争议缠身。你呢,就属于争议缠身的有钱人!”

张潮:“……”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潘要明道:“我不想那么早通知你,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你来了,这些人更兴奋!”

随即又问张潮道:“你要不要写文章反击?我看你在内地报纸和博客上发的那些文章,都写得好犀利。如果你要写,我可以代表《明报》向你约稿。”

张潮叹气道:“我这次来,其实真没打算吵架。但是人家都杀到门口了……我先去买一份《橘子日报》看下钟伟明说了什么吧。”

报纸好买,楼下找个7-11就买到了。张潮顺便买了瓶快乐水,就站在路边看了起来。

钟伟明这篇文章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先把张潮定义为大陆官方力捧的文坛新王,左手胡萝卜、右手大棒,来香港就是借“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一事,与港岛官方以及“南下文人群体”沆瀣一气,胁迫香港本土作家向内地文化屈服。

不过他举的例子确实很有迷惑性——

【……香港的御用文人们对张潮举办的“新理念作文大赛”趋之若鹜,仿佛有几个学生参加复赛,再由张潮赏几个一等奖、二等奖,香港的作家们也可以北上了。】

【其实大陆就算有金山银山,和你香港人有什么关系呢?电影圈这10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北上不仅不是香港艺术家的出路,反而是中了这些“南下文人”的圈套。】

【北上的香港导演个个水土不服,既失去了赖以成名的港岛本土文坛土壤,又不能真正融入大陆的演艺圈。他们用香港经验和技术为大陆升级了电影工业,但最后还是被抛弃。】

【这些导演,就像肥猪一样,被大陆电影圈吸干了血、吃光了肉。连带香港这10年的电影市场好惨淡,没工开、没钱搵,人才都流失到其他地方去了。】

【作家比电影人更有地域性,香港作家不立足香港,你立足哪里?现时有些人,靠写作在香港养活不了自己,写的书、编的杂志要靠“文学综援”才能活得下去——这些人,都是张潮招安的对象。】

【张潮可能给了他们一个幻梦,让他们幻想自己有了他的提点,就可以在大陆大捞特捞。】

【其实香港想要北上的作家,恐怕只有那些“南下文人”和“南下文人”的附庸以及精神子孙。因为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属于香港。】

【要北上他们自己北上好咯,为什么要绑架香港文坛和未来的苗子跟他们一起?……】

【要投降他们自己投降好咯,我和香港本土有骨气的作家,不降!】

张潮看完以后,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指着报纸上的一个名词“南下文人”,问道:“钟伟明反复讲‘南下文人’,好像与这个群体有好大怨仇。我怎么觉得这里面另有文章,不只是补助的事。”

潘要明脸色变得古怪起来,有点尴尬地道:“这个问题我不太好回答……不过‘南下文人’你可以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指从大陆来到香港的文人群体。”

张潮“哦”了一声,略有些明白了,也知道潘要明说自己“不太好回答”的原因——他的老板金庸先生,其实就是“南下文人”当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而且严格算起来,他自己也算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限于立场,于公于私,他都不好向张潮解释。

不过潘要明也并没有打算向张潮隐瞒什么,很坦荡地道:“我不好回答,但是我认识对此很有研究的作家。你真的要了解清楚,我帮你约他。”

张潮点点头道:“好,您帮我约吧,我希望更全面地了解情况。还是那句话,我来不是为了打笔仗的——最近一段时间,笔战我都打吐了。而且争取香港学生北上参赛,也不只是我个人的得失毁誉。

处理不好,这些学生被夹在中间受气,何其无辜?所以这件事不是我和谁打一架赢了,把学生带去大陆就能完事的。他们还要回到香港,还要在这里学习、生活。我不想他们背负任何包袱!”

潘要明道:“我明白,我也想这样做,所以一直想用柔性的办法解决分歧……”说着就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喂,家辉吗?我潘要明……哦,你在香港吗?在就好,晚上有空的,想请你和一个人聊聊……还能是谁,当然是张潮啦。好,那到时候见。”

说罢放下电话,对张潮道:“约好了。马家辉,我们《明报》“世纪”人文副刊的编辑,在香港开创了报纸副刊不登‘豆腐块’,专登‘大文章’的先河。”

张潮恍然醒悟,原来是他。于是笑道:“应该就是写了《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的那个马家辉吧?他被李敖称为‘比李敖还要了解李敖’。”

潘要明道:“是他,他也是个妙人。不过他今晚要9点以后方有空。”

张潮看看手机,道:“才4点,我先去找个酒店,这次来得仓促,行程不确定,就没有提前订。潘社长有没有好的推荐?”

潘要明道:“你是大人物,来了当然住五星级啦,跟我走就好。”

张潮虽然不是非五星级不住,但是想想上一世来香港玩住平价酒店,“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房里一张床、抵住四面墙”的糟糕体验,也就没有矫情,上了潘要明的车。

作为老牌港人,潘要明带张潮来了半岛酒店。现在是旅游旺季,03年开放自由行以后,暑假的香港酒店如果没有预订,一向是一房难求的。

果然,张潮在前台问了有没有房间,前台说了声:“抱歉,如果没有预订的话,我们今天的客房已经满了。”

张潮想着干脆换一家酒店好了,没想到潘要明伸手挡住了他,微笑着道:“你等我打完一个电话。”

说罢又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不过这次说的是粤语,还是张潮听不懂的那种中英俚夹杂的市民粤语。不过很快他就放下了电话,对张潮道:“稍等。”

没一会儿前台就接到了一个电话,听完以后连忙对张潮道:“先生,现在有房间了,您可以办理入住。”

张潮一边把信用卡和证件递给前台,一边笑嘻嘻地转头谢道:“这次算沾了您的光!”

潘要明有些小得意地道:“我怎么会让朋友到酒店没房间住呢。”

张潮订到的房间是豪华海景客房,要价近8000港币一晚,可把他心疼坏了,觉得自己一个人住实在浪费,差点打电话问宋嘉能不能飞过来……

不过入住体验确实一流。刚刚办好手续,就有服务生过来帮他拎行李,一路引导张潮到了房间。房间的大窗户直面维多利亚港,能把诸多香港地标建筑纳入眼底。

张潮简单洗漱了一下,就去尝试了一下半岛酒店著名的英式下午茶。

然后就被甜到齁嗓子的马卡龙和另一款甜到发苦的英国甜品,腻到取消了晚餐计划。回房间之后,张潮还特地再刷了一次牙,不是因为晚上要见马家辉,而是因为感觉自己的牙齿正在腐烂。

不过这也为张潮省出了不少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

香港语境中的“南下文人”或者叫“南来文人”,笼统指的是从清末一直到97回归之前,由大陆来到香港的作家以及文化人群体。但实际上情况更加复杂一些: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南来文人”更多是蜻蜓点水式过境或者短暂停留,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有鲁迅。但是因为只是“蜻蜓点水”,所以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本土的文化生态。

到了抗战时期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抗战初期,国土迅速沦陷,大陆似无可久留安居之所,所以大量文化人簇拥逃赴香港,知名者就逾200人。郭沫若、茅盾、萧乾、夏衍、戴望舒等等,虽然也是过客,并不久居,但停留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香港文化土壤的一部分。

第三批则是新中国建立一直到1954年陆港口岸关闭以前,代表人物是张爱玲、查良镛、刘以鬯(chang四声)、梁羽生、曹聚仁等。这些人基本都在香港长居,大部分都成为了香港人。他们是深度参与了香港的文化建设,可以说奠定了香港的文化基础。

第四批是改开后到97年以前,从大陆到香港的文化人,像徐子东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些人来到香港以后,香港的文化特质已经形成,他们更多是被香港影响,而不是影响香港。

……

这些资料对张潮来说,算是比较新鲜的。虽然他读了两次中文系,但是无论是哪一次,文学史上对香港文学的记录和描述都是非常单薄的,只有寥寥几个名字,而且还都不是考试重点。

这次也算是补齐了自己的知识空白。但同时张潮也升起一个巨大的疑惑:“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一波又一波地接受着大陆的文化滋养,加上发达的经济和教育,应该说很长一段时间,知识分子的‘密度’远远超过了除了燕京、沪上之外的城市,香港人为什么还会被视为‘没文化’的代表。”

而且这个“没文化”,不是来自于张潮的偏见,而是香港文化人自己都讲的。比如TVB资深导演、监制李添胜就很直白地说过:“香港人没文化,做剧台词不直白就没人看得懂……”

除了今天徐子东讲的经济因素,让港人无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准以外,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你的直觉很敏锐!”马家辉坐在张潮对面,啜饮了一口茶水以后,悠然地夸了张潮一句。然后又问了张潮一个问题:“你看了那么多‘南来文人’的资料,想必也了解一些他们的作品,你觉得他们的作品缺了什么?”

两人正坐在维港诚品书店楼上的一间茶室内,现在只有他们两人,清幽玄寂。

张潮知道马家辉不是让他评价这些作家在文学技法上的缺失,而是某种精神内核。想了半天,也没有头绪,只好摇摇头道:“我想不到,还请赐教。”

马家辉微微一笑,颇有得色,不过并不矜傲。他答道:“他们的作品,都缺了‘香港’!”

张潮意外道:“嗯?”

马家辉接着道:“‘南来文人’的主流作家群体,都是在大陆接受的教育,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他们来到香港,或者迫于无奈,或者身负某种任务,或者辗转飘零……都不是被香港‘吸引’才来的。

所以他们笔下,有沪上,比如张爱玲和刘以鬯;有江南,比如金庸、徐訏;有东北,比如李辉英、司马长风;还有燕京、羊城、杭州……唯独,没有香港——可能过了一点,但说‘几乎没有’就挺恰当的了。”

张潮一想,还真是。比如金庸,15部武侠,男女主人公天南地北哪儿都去过了,可是别说香港,连广东都很少提及。

马家辉道:“这些‘南来文人’,下笔的着眼点往往不是香港,而是整个中国,或者他们自己的家乡。像刘以鬯的《对倒》,男主人公成日看着香港的街道和人物,脑子里却都是关于沪上的回忆。

他们写散文、随笔也是这样。明明这一段还是在香港的咖啡厅里喝咖啡,下一段就写多少年前沪上的哪个咖啡厅有种什么点心很好吃。

这样的文学在70年代以前,香港的大陆一代移民占据了人口优势,尤其是垄断了文化和知识话语权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些市场。

但是等到移民的二代、三代成长起来以后,他们没有父辈对大陆的记忆和经验,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困惑——香港,难道就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

张潮很敏感地问道:“那这段时间香港本土的作家、文化人呢?”

马家辉道:“‘南来文人’不仅带来了作品,也带了内地成熟的文坛传统,很早就形成了作家联会、作家协会等组织。但是本土的文人,往往被视为‘懒散’,只写作、不组织,或者想参加组织,也很不容易。”

张潮道:“所以,那段时间,本土作家是被‘南来文人’压制的?”

马家辉笑道:“都算不上压制,‘仰人鼻息’更准确一些。毕竟大部分报纸和文学期刊都是‘南来文人’办的,他们靠‘南来文人’吃饭,受点气也正常。

像在50年代,香港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一度是沪语。”

张潮道:“还有没有别的因素?”

马家辉犹豫了一下,道:“确实也有……你知道倪匡吗?”

张潮点点头道:“科幻大师嘛,我当然知道。”

马家辉神神秘秘地道:“你真的认为他来香港的那个故事是真的?”

(两章合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