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救世秦皇

作者:尘心追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37章 沉着应战

书名:救世秦皇 作者:尘心追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2

旭日被浓云遮住了笑脸,天空越发阴沉。

暖风似乎也变换了心情,逐渐变得阴凉。

一场秋雨似乎即将发作,却迟迟没有动手。

空气愈发沉闷,压抑着所有人的神经。

头上的阴霾摇曳着穿透天空,刺破皮肉,沉落到人们的心田,给本有的焦躁添加了一缕惆怅。

凝着眉头的嬴政坐在御书房中,将战报连着看了三遍。

「王上,一次战役的失利而已,不要太过沮丧。」李斯宽慰他道,「这对于下一步的战局来说,却未必是坏事。」

这话听着耳熟,似乎是赵高的口头语。

嬴政抬起头来,看向李斯道:「说说你的看法。」

李斯将旁边的地图铺展开来,放在了桌面上,用手比划着说道:「李牧在得知咱们分两路进攻赵国之后,也同样分兵两路进行抵御,只不过,他采用的却是田忌赛马的策略。也就是用赵军的主力对付桓齮,用后军抵御王翦。」

他指了指番吾城的方位:「桓齮之败的因素显而易见,他攻入的较深,且不说后面补给跟不跟的上,就算是援军也一时无法增援。」

「而且,他并未察觉李牧的意图,也并未刺探到对方的动向,可谓是警惕性同样不足。」

「再有,王上之前明确要求他要保持与赵军进行周旋,他却前去攻打番吾,也算是抗旨不尊。」

嬴政叹息了一声:「如此看来,该败!」

李斯点头道:「微臣觉得,即便统军的不是桓齮,而是换成别人的话,倘若一意孤行也大致是一样的结果。」

「这次也怪我。」嬴政反思道,「以后不能执行整体战略意图的,一味贪功冒进的,万万不能任命为主帅。」

「这便是微臣想提醒王上的。」李斯补充道,「一个战场,不应有两个主帅。」

嬴政眉头一动,细细思量着李斯的话。

「没错。」他点头道,「如果桓齮只是将领而非主帅,凡事都听从王翦的调遣,或许结果不会是这样。」

李斯笑了笑,说道:「能够总结经验,认识到自己的失误,那这场仗就没白输。」

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输。

很多人都将失败归纳为诸多客观因素,从不去反思自己存在的失误与不足,那下次还会继续失败。

挑别人的不是很容易,可认清自己的不足却很难,尤其是对于一个帝王。

但嬴政却不一样。

他既不会像其他帝王那样傲慢自大目空一切,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怨天尤人,甚至不会迁怒任何人。

几十年来,大秦都是顺风顺水,特别是嬴政继位之后,几乎没怎么吃过大亏。

而这一次,也是给刚刚开启的一统之战敲响了一个警钟,告诉秦廷它不是无敌的存在,对手也并不像想象那样不堪。

不过,嬴政没有被气愤和自责冲昏头脑,反而比以前更为冷静。

「依先生看,下一步咱们该怎么做?」嬴政问道。

李斯道:「在臣看来,桓齮的失利并非是坏事,也不是没有根据。既然李牧放弃了邺城那边而救番吾,王翦那头也算得了便宜。」

「而一旦桓齮身死,赵军士气必然高涨,李牧势必趁机回攻王翦大军,要是那样的话,他也就正中了咱们最开始设定的计策。」

「先生是说,刚好借此机会,让王翦与其僵持住?」嬴政问道。

「正是。」李斯道,「要是没有桓齮兵败的事情,或许李牧会龟缩在城内,这样也起不到消耗其兵力和粮草的作用。」

嬴政道:「如今他举兵来攻

的话,只要王翦能牵着他兜圈子,事情就成了一大半。」

「之前王上不是想利用郭开来做些文章吗。」李斯道,「只要王翦不与李牧发生正面的冲突,然后粮草又消耗的飞快,咱们再趁机劫持一些赵军的粮草,那郭开在赵迁面前定会有理有据的参上李牧一本。」

「那就这么定了。」嬴政道,「要是真能引得李牧举兵攻来,桓齮即便是死了,那也死得值了。」

俩人商议妥当,嬴政让赵高研磨,随即写下几封密信。

一封是写给王翦的,嬴政命他不要坚守城池,也不要急着复仇,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地形与李牧展开周旋,如果李牧在城中坚守,那就袭击他的补给线。

另一封是写给杨端和的,嬴政命他率领上党郡的州兵,绕过华山北侧,向东活动,给邯郸施加压力。

第三封则是写给羌瘣和索林两兄弟,让他们将造好的船只都下放入黄河,给赵军一种随时要东渡的假象,并且派两艘不算太大的船只顺流而下,试探行道,一旦上党那边打起来,可以迅速增援,并且还可以直接威胁邯郸。

最后一封,是写给头曼单于的。

嬴政询问他与燕国的对峙目前是一个什么状态,如果燕国不敢出兵的话,那就帮大秦再袭扰一下赵国的北面疆域。

随即,他又与李斯等人核算了一下,将各处兵马所需要的粮草和军饷都列了个大概,然后分别拨付下去。

军务处理完毕,嬴政又问向李斯:「蒙恬在阴山那边有消息吗?」

李斯道:「昨天刚传回的消息,一切都好,他还问什么时候能派鬼手过去。」

「这事得跟乌禅商量商量,我一会儿就去找她。」嬴政道,「对了,过些日子我可能要去趟昆仑山,你帮我准备一下。」

「王上要去昆仑山?」李斯颇为吃惊地问道。

嬴政点了点头:「明年要是打下赵国,可就不一定有时间了,我想去那里摸摸底,不然总觉得好奇。」

李斯见秦王心意已决,于是说道:「王上是打算带军前往,还是只带几个随从,我到是想陪王上前去,可无奈朝政这边……」

嬴政笑道:「你帮我把持着朝政便好,这次我会带上小年兽,并且去之前还要去找西羌王陪着我,要知道那里可是羌族的地盘。」

「可问过师尊了?」李斯道。

嬴政点点头:「去洛邑之前就问过了,他也说有些事情应该弄清楚才好。」

「可是我还是有些担心。」李斯仍有顾虑。

「不必担心,现在要论起逃跑的功夫,我可是不输给你。」嬴政笑着说道。

李斯心道也是,当初在华山,赵、魏派了那么多人来刺杀秦王,却连个人影都没见着。

但问题是,昆仑山最大的危险不在于人,而是在于那异常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嬴政知道他还要开口劝说,于是改口道:「这样吧,这次我不去找西羌王了,毕竟带着年兽与他见面也不方便,不如还让廿七再送我一程。」

「我们走岩浆红脉直接过去,想来那昆仑山再怎么凶险,也比不过九幽吧。」

听他这么一说,李斯才放下心来。

提到廿七,嬴政又想起一件事,随即说道:「对了,这次去九幽的时候,廿七又向我索要好处了,没办法,咱们得做个方案,让十二生肖的属相计划正式执行起来。」

「好,微臣这就开始策划。」

经过这一番商讨,嬴政终于平静了下来,并且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沉着应战,见招拆招。

——————

楚国都城,寿春王宫。

这座年轻的

宫殿并没有太过古朴的气息,也没有太多厚重的底蕴,因为楚国的王廷本就从郢城搬出来不久,那时是将都城定在了江陵,想来搬过来也没过去多久。

李信直挺挺地站在楚王宫的议事大殿上,昂首挺胸,正视着楚王。

与之颇有反差的,王椅上的楚王面露病容,缓缓放下手中那李信递上来的国书,长长地叹了口气。

「南苏是寡人的妹子,如今天人永隔,寡人亦甚为心痛。」一边说着,楚王的眼底已逐渐湿润。

李信拱手道:「如今南苏王妃已被秦王安葬在岐山的祖陵之中,整个事件幕后的元凶也已经查明,乃是燕国太子燕丹与秦廷叛将樊於期合谋而为。」

「眼下大秦正在对赵国用兵,以迫使其交出樊於期,但赵国直到现在,也没有交出樊於期的意思,不知楚王对此事是何看法,何时助我大秦讨回血债?」

楚王看了看下方站着的项燕,又是一声轻叹:「寡人何尝不想发兵为南苏报仇雪恨,只可惜中间还隔了一个魏国,实在是鞭长莫及啊。」

李信并未退让,正色道:「大王要真想发兵,可以向我大军借道,如今新郑已在我大秦之手,楚军大可从新郑北上,也不算绕行。」

本就面色蜡黄的楚王更显为难,一脸的无奈。

项燕上前一步,对李信拱手道:「李大人,眼下我楚军正值新老交替的时刻,军队战力本就不高,要是再劳师远征的话,恐怕只会成了赵军的磨刀石。」

李信道:「那依项将军来看,楚国是想袖手旁观了?」

项燕笑道:「非也,非也。我大楚虽然离得远些,出不了人,却能支援些粮草。」

「对对对。」楚王连声道,「我楚廷出些粮草供给秦军,就让妹夫多出些兵马,咱们一同为南苏报仇便是。」

李信只好轻叹一声,故作勉强道:「既然大王确有难处,外臣也不好勉强,却不知那粮草何时可交于我手?」

楚王看向一侧的胞弟说道:「熊犹,此事你来办,越快越好。」

熊犹应声领命。

李信见其中一个目的已然达成,便转移了话题道:「虽说攻杀谋害南苏王妃的主犯之事已定,但其从犯昌文君据说已经逃回了楚国,不知大王又对他如何发落?」

「他逃回了楚国?」楚王咳嗽了两声道,「寡人只见昌平君弃了官爵回了楚国,却不曾听说昌文君跟他一起回来。」

他看向项燕道:「项将军,你即刻缉拿昌文君回来,交给李信大人发落。」

项燕拱手道:「末将领命!」

楚王又喘息了几声,对李信说道:「寡人有些劳累,李大人有事就找他们二人吧,失陪了。」

说罢,楚王由身旁的太监总管搀着,回了寝宫。

李信与项燕和熊犹说了几句,便出了宫门,回了自己的驿馆。

却不想刚一进门,却见桌上放着一个四方的木头箱子。

左右看了看,屋内并无旁人,李信来到桌前,见那箱子上面放着一跟竹签,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

樊哙代刘郎敬上!

李信心生疑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那木箱的盖子。

虽说李信胆子不小,却也不禁一声惊呼。

里面放着的,赫然是昌文君的项上人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