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57章 长孙无忌最后的蹈舞礼

书名: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字数:3.6千字 更新时间:01-06 19:52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谁能想到,先帝竟留了这样一份遗旨。

更没想到韩瑷、来济等人,拿着这道旨意,想要劝皇帝废后。

尉迟恭大步出列,道:“赵国公,某没读过几本书,都知那长生道法之说,皆荒诞不堪。先帝因病痛折磨,难以明事,才留下此诏。你该深藏家中,怎能拿给陛下看呢?”

长孙无忌低着头,一言不发。

许敬宗叹道:“记得当年王玄策带回天竺方士时,长孙公也极力反对,后来还将王玄策一贬再贬,如今怎么又变了一番态度?”

群臣之间相互打着眼色,暗暗交流着。

先帝遗旨这种东西,全看皇帝的权威。

皇帝权威正隆,随便找些理由,就可以轻易蒙混过去。

如今长孙无忌再无法跟皇权抗衡,纵然李治并未质疑遗旨真假,一样可以不予理会。

所以长孙无忌非常清楚,自己已无力抗衡,只有请罪一条路。

如辛茂将等关陇核心成员,此情况下,原本应该帮他说话。

然而刚才在承天门外时,长孙无忌已嘱咐众人,不要在朝堂上为他求情,故而这些人只能缄口不言。

不少人甚至庆幸,长孙无忌留下这样一个嘱托。

至于山东、江南世族的官员,在长孙无忌致仕后,便鲜与他来往,这时更不会为他触怒皇帝。

有尉迟恭、许敬宗带头,一时间,不少曾经受到关陇集团打压过的官员,开始走出来,对长孙无忌冷嘲热讽。

“赵国公,您是编撰永徽律的人,怎能相信那种东西呢?”

“您既已致仕,为何还要干涉朝堂之事,哼,这不是僭越吗?”

“武皇后已当上皇后一年有余,您现在拿出来,有点不合时宜吧?”

长孙无忌低头垂目,一言不发,默默承受着众人的冷语。

于志宁望着长孙无忌受此屈辱,心中竟多了几分兔死狐悲的苍凉之感。

清流之中,刘仁轨一言不发,上官仪脸色凝重,徐孝德也不愿干落井下石的事。

故而一众清流官员们,倒并未参与到攻击长孙无忌的队伍里。

李治忽然朝李贞看了一眼。

李贞会意,大步出列,沉声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李治道:“讲。”

李贞道:“臣要弹劾长孙无忌,当年在处置房遗爱谋反案时,公报私仇,将与此事毫无关系的吴王李恪,也牵扯其中!”

群臣听完后,皆悚然一惊,本以为今日朝堂已有好大一场变故。

没想到,越王李贞借着长孙无忌被讯问的时候,将吴王李恪的事也拿出来,想为李恪翻案。

群臣各自归席,都没有做声,暗中观察着皇帝表情,以及局势变化。

大家都知道李恪是含冤受死,然而此事毕竟是皇帝同意的,谁也不知皇帝会是什么态度。

李治缓缓道:“越王,你说李恪是被冤枉,可有证据?”

众臣一见李治如此问,就知他提前和李贞商量过此事,不然不会如此平静。

既然如此,翻案之事,皇帝也是许可的,原本想要劝阻之人,都按住了心中想法。

这其中就包括宰相崔敦礼。

当年长孙无忌处置李恪时,皇帝曾试图想保住李恪性命。

当时长孙无忌权威极盛,崔敦礼只能偏向长孙无忌,出言劝阻皇帝,最终导致李恪冤死。

李贞沉声道:“陛下,当年房遗爱谋反时,被关大理狱,由长孙无忌主审。长孙无忌命手下卫士孙荣,找上两名洛阳人,将他们关入大理狱,与房遗爱相邻。”

“那两名洛阳人,故意在房遗爱面前,提到‘纥干承基’凭告发太子李承乾的功劳,保住性命,借此暗示他。”

“房遗爱果然受到诱惑,向两人询问,他该告发谁,才能保住性命。两人并不理他,继续交谈,后面的话题,全都在谈论吴王李恪。”

“房遗爱自然明白二人意思。他也猜到二人是受长孙无忌指示,不然不可能进入牢房。故而面见陛下时,诬告了吴王李恪。”

李治听完之后,问道:“可有人证?”

李贞道:“孙荣已死。当年那两名洛阳人,一个不知所踪。另一人去了西域康国,去年八月,臣终于找到他,眼下此人就在朱雀门外,他能指认长孙无忌。”

李治目光转向长孙无忌。

“元舅,您怎么说?”

长孙无忌是永徽律的制定者。

他当初选用间接诱供的方式,让房遗爱自行诬告,其实就是钻唐律漏洞。

永徽律之中,并未针对诱导犯罪的具体惩罚条例。

按理来说,只要他想辩解,别人根本拿他无可奈何。

然而,此事长孙无忌早已告诉皇帝。

此时辩不辩解,已不重要。

长孙无忌沉声道:“老臣认罪。”

李义府见局势明朗,缓步出列,拱手道:“陛下,既然长孙无忌承认陷害吴王,臣提议恢复吴王宗室身份,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李治道:“准奏。”

许敬宗道:“老臣提议,将吴王流放的子女,全部赦免,挑选一人,承袭吴王爵位。”

李治看了李贞一眼,道:“准奏,可册封李恪长子李仁为吴王。”

李仁便是小吉。

他当初被越王李贞用一个替身换出,藏在皇宫,就是防止长孙无忌对李恪后人赶尽杀绝。

长孙无忌既已认罪,接下来就该讨论如何处置他了。

许敬宗拱手道:“陛下,赵国公毕竟劳苦功高,身份特殊,臣提议,由御史台、大理寺和刑部一起会审。”

这句话表面是帮长孙无忌说话,然而三司会审,是目前大唐权威性最高的审查方式。

审问结果出来后,就要公事公办,连皇帝也不好轻易推翻。

长孙无忌这些年来,做过的僭越之事,不在少数,倘若全部挖出来,只怕不仅是死罪,还要牵连族人。

长孙无忌终于抬起头,朝李治看了过来。

李治道:“既然赵国公已经认罪,就不必三司会审了,直接朝堂决议便可。不知诸位爱卿,以为该如何处置赵国公?”

于志宁慢慢起身,沙哑着声音道:“陛下,赵国公虽犯有大错,念在他历经三朝,对大唐有大功,便将他削职为民,永不录用便是。”

这话说的既是长孙无忌,也是他自己。

他担心自己将来也有一天,步上长孙无忌后尘,故而想保长孙无忌不死,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李贞怒声道:“赵国公虽有功劳,然而吴王何其无辜,他是先帝子嗣,大唐亲王,为国家戍边多年,平白受冤而死,难道就白死了吗?”

崔敦礼跟着出列,颤巍巍跪倒在地。

“当年吴王之事,老臣也有不察之责,请陛下降罪。”

这句话,便把李治也装了进去。

当年处死李恪,李治最后也是同意的,同样有不察的过失。

听到他这句话,原本想要出列附和李贞的人,都不作声了。

李贞此时也进退两难。

他虽想帮李恪讨回公道,却也不愿打皇帝的脸,站在原地,皱眉不语。

李治忽然朝李勣看了一眼。

李勣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快步出列。

“陛下,赵国公是当朝国舅,确有大功在身,由您处置,稍有不慎,恐引天下人非议。老臣以为,不如将赵国公交由先帝处置。”

群臣听完后,都是一愣,心道:“先帝已死,如何交给先帝处置?难道是处死他,送他去见先帝?”

李治却知李勣并非此意,问道:“如何交由先帝处置?”

李勣道:“可按照于相的提议,将赵国公削职为民,然后罚他守昭陵,为先帝守灵,如此便可由先帝决断了。”

李治深吸一口气,道:“也好,为免天下人非议,就按照李卿之言处置吧。”

长孙无忌听到此处,俯首下拜。

“老臣多谢陛下恩典。”

朝会之后,长孙无忌正要前往吏部上交鱼符,王伏胜却拦住了他,说道:“长孙公,陛下要见您,请随我来吧。”

长孙无忌转头朝长孙冲、韩瑷等人说道:“你们先走吧,不必等老夫。”跟着王伏胜离去。

长孙无忌跟着王伏胜一路向东,很快来到东宫,丽正殿。

“长孙公,进去吧,陛下在殿内等您。”王伏胜轻声道。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推开殿门,走入殿中。

丽正殿的格局和甘露殿很像,只不过要小上一号,无论是殿阁大小,还是桌案椅子。

李治就坐在那张小一号的桌案后,凝望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也凝望着他,缓缓道:“九郎,你能免老夫一死,又再见老夫一面,老夫很感激。是老夫没遵守约定,咎由自取。”

他此时卸去所有负担,再无拘束,态度也发生改变,恢复成废王立武之前,与李治说话的态度。

李治叹道:“朕何尝不明白,元舅是为子孙所累。”

长孙无忌缓缓道:“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老夫不说,你也应该明白。”

李治点点头,知道他指的是武媚娘。

长孙无忌沉声道:“九郎,你登基之后,长进很大,锐意进取,却又不失沉稳,颇有先帝风范,老夫再没什么可担忧的了。只有一点,你定要注意身体!”

李治默然不语。

长孙无忌这句话虽没提到武媚娘,却依然剑指武媚娘。

他是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制住她。

这一点李治又怎需他提醒,缓缓道:“朕记下了。”

长孙无忌微笑道:“那便好,李勣那番话,是你让他说的吧,你总算给舅舅找了个好去处,老夫可以安心陪伴先帝和你母亲了。”

李治道:“表兄身上的佛珠,我看到了,舅舅的意思我也明白,我会将他贬到江南道,担任一县令。”

长孙无忌感慨道:“他肚子那点东西,也就能治理一个县了,你安排的很好。”

李治道:“您书房里的那些书,我都会派人送到昭陵,并且会传旨守陵令,配合您编书。”

长孙无忌眼中闪过一道雾气,他沉默了良久,说道:“九郎,这可能是舅舅最后一次与你见面,让我再教你一次蹈舞吧。”

语毕,他后退几步,微微屈身,抬起双手,以很慢的动作摆动着身躯,跳的竟是秦王破阵曲。

这是李世民亲自编的舞蹈,也是他最喜欢的舞蹈,长孙无忌同样擅长此舞。

当年长孙无忌为了扶持李治上位,尽心教授他秦王破阵曲。

只可惜李治身体柔弱,并无舞蹈天份。

长孙无忌就一遍一遍的耐心教导,还创出这种慢舞,终于让李治学会。

虽然这对李治来说,只是一段记忆,然而望着苍老的长孙无忌跳此慢舞,他心中还是多了几分感慨。

长孙无忌一曲跳完,朝李治拱了拱手,转身大步离去。

李治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微微弯腰,拱手行了一个长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