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 分类:同人 | 字数:0

46 第四十六章

书名: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46

游淼心不在焉地批完公文,一上午脑子都是乱的。午后又告了半天假,打算前去找李治烽,解决昨夜与赵超所谈的事,刚吃过饭出来,便被廊下孙舆叫住。游淼忙躬身。

孙舆极低声道:“你今日堂上所言,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游淼四下看看,见无人,支吾道:“没有……是学生一时忍不住,信口开河。”

孙舆简直是无奈了,游淼却胆子甚大,又问孙舆:“先生,您觉得可行不?可行的话您不要出面,由我上书,如何?”

孙舆轻轻摇手,低声道:“时机未到,待先生安排。江左流寇之乱,陛下已交给你,你须得好生处理,不可走错一步,此事连着后面一串布置,影响重大,切记。”

游淼会意,点头,拿着兵部的公文经过院子,刚要走时又见唐博站在院里喂鱼。

唐博笑笑:“游大人。”

游淼停步,带着笑:“唐大人。”

唐博:“去找李将军?今天早上看他刚走。祝他马到功成。”

“嗯,我替李治烽多谢唐大人。”游淼一笑,转身走了,出院时脸上一沉,心里骂了句妈的。

这场交锋才刚刚开始,唐博自己不出面,却暗示御史纠弹李治烽,游淼的反应却比唐博更快,一回来便下了重手,假传圣意,要推行变法,夺唐家的田,连着所有士族里三层、外三层的利益一齐全扒了。当真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现在就全看孙舆和赵超的能耐了,游淼有预感,这下自己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若按赵超的布置,自己娶了谢家的女儿,要再在朝中站住脚,就将轻松得多。到时候再推新法已无阻力。

眼下一合计,站在自己这边的,只有北方士族势力,这部分人占不到朝中三成,除平奚、林洛阳等几个少年交好的之外,其余都是领俸无权的人。反而是江南士族把守着六部以下的各个枢要之职。

外加一个参知政事孙舆,孙舆只要支持自己,便可解决几名老臣。

还有最大的地主头儿赵超。

或许还有些胜算……游淼忧心忡忡,到了兵营,一进去就见李治烽吊儿郎当,躺在草垛上喝酒。

“虎威将军!你在做什么!”游淼简直哭笑不得,自己忙得焦头烂额,李治烽竟然在这地方玩得不亦乐乎。李治烽跃下草垛,看到游淼便笑了起来,那笑容英俊而阳光。

李治烽:“忙完了?”

游淼无奈道:“你就这么闲?”

李治烽微微一笑,抱起游淼,说:“来。”

李治烽带着游淼几步跃上草垛,让游淼躺在干草堆上,两人面朝天空。秋季艳阳高照,却不甚热,凉风习习,天空蓝得像被水洗过一样。

游淼一躺下便忍不住赞叹:“景色太好了。”

李治烽嗯了声,出神地看着天空。

大朵大朵的白云缓缓飘过。

“那朵云像条狗。”游淼笑着说。

李治烽:“后面的是羊群。”

两人静了一会儿,李治烽又说:“塞外就是这样的,牧民们养着许多羊,找几条牧羊犬看着。”

游淼:“嗯,我娘以前给我讲过塞外的故事,她从南下的商队里听来的。”

游淼开始给李治烽讲那个故事——一个关于牧羊犬与狼,与羊,与牧民的故事。故事里的牧民养了一条狗,一群羊,一头小羊丢了,牧羊犬去找,回来时却发现狼来了,叼走了另一头羊。主人以为牧羊犬玩忽职守,便把它打了一顿。羊们也恨它,于是一群羊想办法将牧羊犬的腿踩瘸,牧羊犬从此一瘸一拐。

后来,牧羊犬带着羊们出去吃草时,被羊甩掉了。独自在山里找了一晚上的路,当夜,羊们回到羊圈里后,狼来了……

说到这里时,游淼没有再说下去,而是问道:“对了,你手下士兵做了什么事,告状都告到三哥那里去了。”

李治烽还沉浸在游淼的故事里,若有所思,冷不防被来了这么一句,有点意外,看着游淼,答道:“没有,怎么?”

游淼道:“说你手下的人行军时踩了水稻田。”

李治烽微微蹙眉,游淼便下了草垛,说:“办正事儿罢。”

游淼进军营,李治烽便将麾下武将一一叫来,游淼挨个盘问被弹劾的细节,只是没有详细告知李治烽。

每问一句,李治烽的脸色便越难看一分。

果然,践踏稻田之事是有的,但那是因为大旱,地都龟裂了,根本没有收成,那部将为了抄近路,便直接穿过去了。私相斗殴也是有的,只是几个士兵喝醉了,在扬州城里打架。劫掠财产要认真说也是有的,是一名部将手下士兵唤作阿郎的,恰逢七月半回乡,乡中一家人垒墙垒过了界,那家小儿子又是阿郎总角之交,央求阿郎帮忙,阿郎便替人出头,将那家人整堵院墙给拆了。

奸|淫|妇女一事就更复杂了。但若认真说起来,也算不得强迫。扬州军内有一男丁在入军前曾与青梅竹马的女子私许终身,后来出了孔雀东南飞一类之事。恰逢碰上女方家中又是个爱财的,遂将出事那男子告到县衙,言其逼死女儿。

游淼挨个问完,面前跪了一溜人,李治烽听到最后,问:“谁弹劾我?”

游淼都不开公堂审讯,没想到李治烽还是猜到了。

“弹劾你的多了去了。”游淼哭笑不得道,“你要怎么处置?”

李治烽道:“哪几家,你奏折上名单报来,我今夜挨个上门去坐坐。”

游淼:“……”

游淼:“带着刀子去坐?”

李治烽眉头深锁,不吭声。

游淼知道这家伙脑子又犯倔了,只得安抚道:“好了好了,我有法子治他们,你这边,自己也多留点心罢。”

游淼挨个抚慰一通,除了在扬州城内斗殴的那群人,每人罚五军棍了事,其余人都未有责骂。女子死的那个士兵,游淼还给他发了十两银子,让他回去安葬那女孩,好言安抚完,李治烽还有点烦躁。

游淼似笑非笑看李治烽。

李治烽想不明白了:“为什么他们都针对我们?我们豁出性命,在为天启卖命,做的都是为国为民的事,还扯我后腿,搞我,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没有什么好处。”游淼遗憾道。

李治烽:“那为什么他们还要做?”

“所以京城那时才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呗。”游淼好笑道。

李治烽简直是没脾气了,游淼看着李治烽,只忍不住好笑,觉得他太好玩了,明明他年纪比自己大,为人也更稳重,但这么多年来,他的心性竟然是始终如一,不管经历了什么,一颗心仍然如同赤子。

游淼过去,亲亲李治烽的唇,说:“官场就是这样,起起落落,都是很难说的,谁笑到最后,才是赢家。你看我先生,十六岁举仕,二十三岁入翰林院,二十五岁受科举舞弊案牵连,被流放到兖州,三十三岁平反回京,官至监察长史,四十岁任参知政事,官至太子太傅。四十八岁又被削职,流放到流州,担个空职。现在都七十一岁了。”

李治烽摇头,十分不理解,但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游淼不敢再说赵超赐婚的事了,反正自己也压下了这事,万一给李治烽一说,估计李治烽就要提刀闯皇宫,这家伙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还有这个。”游淼掏出兵部的公文,递给李治烽,“让你去剿匪。”

李治烽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点头道:“知道了。”

游淼又说:“要和老百姓打仗,难打得很。”

李治烽看了游淼一眼,游淼说:“都是汉人,你像打胡人一般地杀他们吧,说不过去,也下不了手。你饶他们罢,打仗时他们未必就会手下留情,反而折损自己人。难办得很,下手前要三思,以招降为主,切忌滥杀。”

李治烽点了点头。

两人在帐内默不作声,面面相觑片刻,游淼笑了起来。

李治烽不解,眉毛一扬,带着询问神色。

游淼摇头,李治烽便朝他伸出一只手,游淼过去,让他抱着,两人依偎在一起,一直没有说话,直到掌灯时分,兵部的军符来了,李治烽才去筹集发兵之事。写粮饷,点兵,发通令。

游淼表面上胸有成竹,心里却对李治烽这次出征担心得很,现在怕就怕民变。且怕什么来什么,只怕朝廷一镇压,连着扬州南部与交州的人都要反。他渐渐明白到,为什么孙舆说到此次出征至关重要了。

要让南方流寇之事平息,就必须在朝廷上,以及在当地朝各大士族同时施压,李治烽在外征讨流寇,游淼则要力排众议,推行新法。辅以赵超的雷霆手段,说不定能完成这场数百年以来最狠的变革。

三天后,李治烽出征,赵超亲自来送,两人说了会儿话,游淼却在叮嘱新派的监军谢权,这个谢权是平奚特地派的,知进退,会转圜,平乱当地的士族,须得有江南世家子弟前去打交道,游淼仍不太放心,拉着谢权的手,说:“谢大人,这事就麻烦你了。”

谢权知道轻重,点头道:“游兄放心,自然是尽心竭力的。”

游淼又吩咐人取了银两过来,说:“那边若要粮,你夹张条子在军报里一并送过来,我去设法就是。”

谢权再三点头,游淼这才放他离去。

李治烽大军开拔,君臣之间虽说了不少马到功成之类的话,却谁也没有豪情壮志,只怕这么一去,不知道又有多少汉人要死于自己人之手。

怪谁?谁也怪不了。

李治烽出征后的第二天早朝,游淼洋洋洒洒,将奏折一扯,两万余字,终于在朝上发难了。

今日孙舆称病罢朝,游淼一人站在殿中,整个早朝赫然已成了他的战场。游淼早有准备,不少文臣也早有准备,瞬间便成剑拔弩张之势。

江南唐族、谢族、林族都是大姓,朝堂上占了六成,第一个还口的是唐伩,唐伩是唐博的远房表兄,虽属同辈,年纪却已四十有余。一听此话便道:“年初不是早已议过一次?该说的都说了,政事堂此刻重提旧事,又是什么道理?”

游淼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岁前并不知江南会有大旱。”

“可岁前认为此法不可行。”唐伩道,“如今仍不可行,南方马上就要入秋了,江州人心惶惶,五月才缴了一次税,现在又要均分田地,只怕各世家人心离散,陛下,请您三思。”

唐伩官至工部尚书,屯田、修水利、重新策分田地都要通过工部,此刻一反对,朝中其余诸人纷纷附和。御史台监察御史林正韬点头道:“陛下,人心向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朝廷已派兵前去平息,江州之乱指日可平,只需等待来年开春,一切自然解决。”

游淼道:“李治烽已带兵前去出征,但此事关乎民生,以武力断然是压不下来的,各位大人,去年大涝,今岁大旱,明年若再有天灾,要如何应对?此时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天启南迁,各地未稳,流民数百万计,从去年到今年,南下逃亡而无田可耕的流民已达七十万计……”

“正因这样。”唐伩道,“才需求稳,三个月前,孙参知也是顾虑到这个问题。天启如今的根基在于何处……”

“在于民。”游淼不待唐伩所言,抢先打断道。

唐伩面有怒色,冷冷道:“确是在于民,均田若不推行,以南方世家之力,三年五载,便可缓慢消化下数以百万计的流民,从事生产。你再贸贸然均田,从朝中预算到地方,都需耗费大笔钱财,其中人力、物力数以百万计,为何不等到开春,交给地方去处理?”

“交给地方去处理。”游淼不客气道,“能处理过来?今年赈灾的粮食就是最好的例子,陛下从七月便下旨征粮二十万石,现在已将近十月,征上来的粮食不足十万石数,现在再不变法,冬季就将有数十万人,会饿死在扬州、江州与流州!”

林正韬冷笑道:“我不知道游大人这笔账怎么算的,变法均田后,难道田里马上就能长出稻子来?能入库供吃喝?那数十万人,还不是要等待开春,才能填饱肚子?”

游淼:“田地中自然无法马上长出稻子来,但人心马上就会恢复稳定,流民要的不过是耕地,有一口饭吃,变法一昭布,各地动乱不攻自破。朝廷再将银两拨下前去赈灾……”

唐伩道:“游大人,你一边要均去他们的田,一边又要让各望族开仓赈灾,这主意委实不错,到时就有劳你亲自前去说服他们了。”

游淼暗道这俩家伙委实老奸巨猾,根本就不是政事堂内唐博等辈能比的。自己一个年轻人才二十来岁,站在朝廷上实在不够分量。

赵超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插口,望向户部尚书谢徽,谢徽一直没有出言附和唐伩与林正韬,始终沉吟不语,此刻忐忑抬头,与赵超对视。

“赈灾是一笔大数目。”谢徽开口第一句便道,余人便都安静了。

“单靠朝廷,无法拨款救七十万人的命。”谢徽又缓缓道,“臣以为政事堂之见有理,有据。但陛下切莫忘了,开仓赈灾,这笔款项还要着落在江南士族的身上。”

谢徽说完这句又不再言语,李延上前一步,开口道:“两位尚书,御史大人,翰林院为陛下拟定新法,并未想过将其推至千秋万代之后,若新法受阻,不若以两年为限,待得渡过眼下危机,再另拟公文,如何?”

李延取了一折中的方法,却无人附议,毕竟心里都清楚,士族被均出去的田地,不管过几年都是收不回来的。给了人的东西,还怎么收回去?

唐伩只是坚持道:“陛下若赈灾无需各地开仓,臣自然无话可说,只是这么一来,势必会乱上加乱。若推行了新法,流民之乱还止不住,后续情况堪忧。”

“怎么会止不住?”游淼反问,“李治烽已整军列于江州境,只待陛下圣旨一到,便可收复江州全境。”

林正韬冷笑道:“李将军的兵打胡人可以,留在境内,只怕对老百姓,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

游淼淡淡道:“各位且看李治烽如何处理就是了,自古有言盖棺定论,李将军还未曾为国捐躯呢,现在下结论来评判他,是不是有点言之过早了?”

林正韬笑道:“游大人靠得一张脸皮与好先生挡了奏劾,如今又可大言不惭了。”

“陛下。”林正韬上前一步,丝毫不让,“李治烽有弹劾在身,却出军平乱,不知这又是什么规矩?是陛下钦赐特赦,还是认为刑部、大理寺、扬州府那十二封奏折都是造谣生事?若是特赦虎威将军,须得颁布诏书。若是认为奏疏造谣生事,须得派人排查,抓起造谣者,论罪行刑。此数案还未曾结案,虎威将军又前去出征,未免也太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平奚开口道:“林大人,各地动乱势不容缓,你这时候还要把李治烽关进大牢里先审一番?打算审到猴年马月去?聂将军还在守前线,朝中能派谁出征?莫非林大人想亲自去?”

林正韬怒道:“这是兵部的事,与御史台何干?兵部无将可派,不思悔过……”

“够了!”赵超怒道。

游淼心道看来你们一个两个,铁了心要跟我耗,那么大家就都在朝廷上说废话,说到天黑罢。不让一步,就谁都别走。

“变法之事。”游淼道,“不知各位大人还有何意见?”

唐伩冷哼一声:“想说的话,三个月前便说得清清楚楚了,如今再说一次,无非也就是徒费唇舌。”

林正韬道:“政事堂若铁了心要变法,也得顾忌各地民意。否则变革未推,先起祸患。”

“民意?”游淼问道,“七十万无家可归的流民,其中五十万南逃的北人,二十万扬州本地佃户,这还不算民意,谁的话算民意?”

唐伩冷笑道:“自然是孙参知与游大人最懂民意了。”说毕微一拱手,竟是不屑与游淼争辩的态度。

工部侍郎道:“陛下,此事耗费日久,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要推行新法,须得三年之久,远水解不得近火,且时局易动,此刻民生与前线,与中原战绩又息息相关,一日瞬变,还望陛下三思,莫轻涉乱局。”

林正韬道:“陛下,此刻应以力求稳定为重。新法牵扯太多,实在不宜在这个时节推行。”

谢徽沉吟半晌,复又开口道:“不如待到明岁开春,再看情况,各位大人意下如何?开春后地要耕作,粮种调拨,这些都需要人。只需假以时日,此事将自行解决。”

游淼眉头深锁,要出言反驳。赵超却以眼神示意游淼,说到这里就可以了。

早朝足足论战三个时辰,时已过午,诸臣子都有点经受不住,但游淼缓缓摇头,认为还不行。现在赵超若说一句“朕心意已决,不必多言”固然可压住众人,一意孤行变法,但这并非唐、林、谢等人愿意的。

他们就是各大世族在朝中的代表,这几个人不点头,江南士族必定不会答应,强行推动新法,将令地方心怀怨恨,设法重重阻挠。只有逼得朝中的官员们点头,新法才有可能。

“此事押后再议。”赵超说,“待李将军出征归来,再看后续战况如何,退朝。”

大臣们松了口气,足足站了三个时辰,个个都累得快虚脱了,赵超一走,群臣便散去。

李延从背后赶来,游淼一肚子火,道:“妈的,气死我了。”

李延也无计可施,说:“我没法开口帮你。”

“我知道。”游淼点头,他倒是不怪自己孤军奋战,毕竟这是连孙舆都无法解决的事——六部尚书今天都在朝廷,却没有一个人有立场帮自己说话。林洛阳主管吏部,平奚主管兵部,他俩都对新法之事无权插口。而秦少男虽在户部,谢徽的官职却比他更大,更不能逾上司说话。

李延则与唐家联姻,翰林院只管起草章程,不管决议之事,也无权过问。

这样一来,就剩下游淼。当初还觉得北人一脉占去了六部的大半江山,如今落到实处,见工部、户部都被士族所把持,御史台更是落在林家手里,方知头疼。

林洛阳安慰道:“你也别太较劲了,先回去歇歇。”

游淼点了点头,早饭也没吃,本来身体就虚,只得先赶回政事堂吃早饭。然而一众人等还在议论,午门外便有谢家家丁来请。

“游大人。”那家丁道,“我家尚书老爷想过来与您说说话。”

游淼心中一动,诸人便心照不宣的神情,游淼知道谢徽要过来见他,是因为自己与赵超亲近,尽足礼数。但若论官职,游淼只是个从六品给事中,远在谢徽这个正二品尚书之下,不可乱了礼节,忙道:“我这就过去。”

游淼与李延等人议毕,独自到了宫外,上了谢徽的马车,上车先拱手道:“谢大人。”

谢徽正在车中,这人老而温吞,见游淼时目中便有笑意,点了点头。

游淼的身份在朝中非常敏感,虽官职甚低,却无人敢轻慢于他,毕竟新朝的格局大致也已确定了。军事方面,聂丹拒外,李治烽守内,游淼便是两大军队派系在朝中的代表。

而六部尚书中有两个与游淼交好,在皇帝面前更红得发紫。政事堂乃是孙舆的地盘,如今谁也说不清这年轻人以后会不会官至一品大员,是以都不愿明面得罪。

谢徽关切问道:“孙参知的病怎么样了?”

游淼听到这话时先是一怔,继而反应过来,谢徽是指孙舆称病一事,便笑道:“先生只是费心劳顿,休息几日就好。”

谢徽点头道:“有你为助,想必参知大人将养几日就好。”

游淼叹道:“学生无能,难以替先生分忧呐。”

谢徽又道:“新法牵连太广,不可急在一时,慢慢来。”

游淼嗯了声,马车已开始行进,穿过茂城主街。谢徽叫他过来,必定是有话要说的,只不知是什么话,多半还是嫁娶之事,须得怎么找个办法推了它。

然而谢徽却道:“不瞒游大人说,今日请游大人来,实在是走投无路,求助无门了。还请游大人念在我一把老骨头,帮我一把。”

游淼忙道:“尚书大人请说。”

谢徽道:“我堂兄有个不争气的儿子名唤谢朴然,前些日子因修渠一事,被夷州司参了一本……”

游淼满脸疑惑,实在想不起来谁叫谢朴然了,问:“那应当是在刑部。”

谢徽道:“刑部未决,转政事堂,请陛下批复,后来听说被政事堂直批了,那小子小时在我府上长大,少时缺了严律,如今白发人要送黑发人……”

游淼想起来了,可不是自己进政事堂,批了第一封“秋后问斩”的折子!如今想想,多半也就在这几天了。

游淼点头道:“我想起来了,确实有这么一人。”

谢徽道:“还请游大人念在他老父已六十花甲,膝下唯此一子的份上,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能留其性命,发配充军,谢家便感激不尽了。”

游淼有点犹豫道:“嗯……谢大人。我去试试。”

谢徽神色松动,似是松了口气。游淼心念电转,赵超那天说过,谢徽在朝上还帮李治烽说过话,料想也是一来一往,知道赵超肯定不会治李治烽的罪,顺便赚个空人情,再回来讨自己堂侄儿的一条性命,也忒划算了。

游淼要办成这件事倒也不难,政事堂给事中掌握“驳政”大权,有权驳回天子的一切敕令。在秋后问斩后加批一句收押审侯,递交刑部就行。

办成了这件事,料想谢徽也不会亏待于他,游淼便答应了下来。

两人沿路又谈了些事,无非都是围绕着新法,游淼本想套得谢徽一句答应帮助自己,却绕来绕去,谢徽都不愿明确表态,心道这老狐狸,连队都不肯站。大家都不得罪,罢了罢了。

游淼回到政事堂,午饭却已收了,看着空空荡荡的饭桶,当真是一肚子火。

穆风马上要去买饭,游淼却饿过了点,吃不下,让厨房再去做点清粥吃,然而游淼前脚刚进政事堂,赵超派来的人后脚就到,带了午饭过来,说是宫里赏的,游淼这才舒服了些,坐下开饭。

正吃着饭时,孙舆午觉睡醒便来了。

“你吃。”孙舆示意道。

游淼点头,孙舆问:“陛下没留你在宫?”

游淼道:“没有,应是猜到我想回来找先生先商量。”

孙舆唔了声,游淼便将早朝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这次就连孙舆也没有办法了,只得捋须不语。

许久后,游淼把赵超赏的那半只八宝鸭吃完,孙舆才问:“你有何想法?”

游淼说:“哎,难怪大家都想排除异己,先生你别怪我说实话,换我我也恨不得把不赞同我的人流放走。”

孙舆怒道:“先生问你的是这意思?”

游淼吐吐舌头,孙舆反倒生不起气来了,哭笑不得。

又过片刻,孙舆忽地想岔了事,说:“有许多事,朝中反对你的大臣,也并非就都为了自己,此事你得想清。”

“嗯。”游淼点头,孙舆道:“当年李家父子把持朝政之时,老夫也是知道的。”

游淼又点头听训,李家虽然豪富,但李相当年所做,也并非都是以权谋私的事,为国为己,大约一半一半。李相与孙舆相争,无非是政见、立场上的不一致,无怪乎孙舆这些年里提到李家,唏嘘之情有,却毫无半分怨恨与不屑。

孙舆道:“既然定不下来,你便自己看着办罢。”

游淼又头疼了,以他现在的身份,还负不起这么大的责,孙舆说完便起身走了。游淼吃过午饭,政事堂已开了厅,午觉也没睡,只得又回去批奏折。

游淼还记得谢徽所求之事,东翻西翻,找到数月前秋后问斩谢朴然的折子,翻开一看备份,便又加了句“收监审覆”,又夹了张给林洛阳的条子,出来着穆风送去刑部。

回来坐下时,诸给事中看游淼的眼神都带着点幸灾乐祸。想是都知道今天早朝上游淼碰了暗钉,新法还是推不成。

游淼整个下午都没说话,脑子里一直在想新法的事,兵部又送了军报来,李治烽已到前线,内有叛军与其头子黄袍将军的消息汇总。李治烽听着游淼嘱咐,要战要谈,都先问过朝廷意思。

游淼拿着奏折,想回一道给谢权,让他先试试与叛军谈判。然而这边变法的事又落不下来,当真好生头疼,要让李治烽的两万兵马在前线耗着罢,耗一天,又是一天的粮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