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大壮,看好妹妹,别乱跑。冲撞了军爷,是要挨鞭子的。”

一个嘴上还挂着鼻涕的小家伙,最多也就十岁。虽然现在已经是初冬,但是却只穿了一件小棉袄,棉袄的袖子上,糊了一层鼻涕痂,显得油光发亮。

他一手牵了一个妹妹,跟在娘亲的后面,有些担心地登上了有些摇晃的舷梯。

在他们的身后,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挑着一个担子。担子的一头是几床棉被,衣物,另一头,有一口铁锅和草绳隔开的饭碗,在一个包裹里,还露出了一把镰刀。

大壮看了看上面威武的海军士兵,小声说道:“爹,我长大了也要当军爷。”

挑着担子的汉子有些羡慕地看了一眼那些海军士兵,点了点头说道:“汉王许诺,只要跟他去西洲,不分男女,就能进学堂。只有认字了,才能当军爷,所以以后你要好好认字。”

说完,他还忍不住叹了口气。几年前,他也算是个军户,不说旱涝保收,最少也能让一家人混个肚儿圆。

可是这才几年光景,原本被认为是低等人的军户,现在却成了香馍馍。不识字的,想继续当兵都不行了。

他就是因为不识字,几个月前被刷了下来,从军户变成了农户。虽然也分了地,可是,首先要跟朝廷借了种子,农具,才能安定下来。

这个时候,汉王在青州一带招收随扈,那里原本就是汉王的封地,他以前也就是给汉王当兵的,听到只要到了西洲,汉王包了种子,包了农具,甚至还给他们牛,比朝廷的条件好多了。

朝廷借的以后要还,跟着汉王走,以后只要缴税,这些都能免下来,还能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他没多想,就直接报了名。

十月报名,从青州到了胶州,然后这就登船了。

“爹,这船好大,还冒大烟呢”大壮被他娘搂着,还有些不安分,这个大船让他觉得看不够。

他娘往船舷下面看了一眼,就觉得有些头晕,怀里还抱着一个奶娃娃,靠着船舷坐了下来。

大壮他爹放下了行李,拿出一个竹片制成的号牌,陪着笑跟一个年轻的士兵说道:“军爷,这是我们一家的登船牌。”

跟他想的不同,这个年轻的军士看了登船牌,又核对了他的户籍说道:“姚长子以前当过兵啊,身体也不错。海上要走两个多月,你要是愿意,到甲板上帮忙干活,也能挣两块大洋。”

还有这样的好事,姚长子连忙说道:“我愿意,我愿意。”

对方点了点头,又交待说道:“海上不比陆地,船上逼仄,要走几个月。风平浪静的时候,能让家人们上来甲板逛逛,但是起了大风,一定要看好孩子们,要不然,一个浪来了,说不定把人都摔进海里了,想捞都捞不起来。”

这个军士是个态度比较好的,带着他们一家进了舱房,下到第二层,分给他们一家了一个小仓房。

这个舱房只有不到两米高,两米深,宽度只有一米五。进去之后,有四块半米宽的木板伸出来的四张床。

他们一家有两个大人,四个孩子,孩子两人睡一张床,刚刚好。

又交待了一番在船上的禁忌,对方发给他了一块代表辅军的木牌。有了这块木牌,他就相当于船上的辅助人员,平日在船上帮忙,可以领取普通士兵一半的俸禄。

如今的海军进行了超级扩军,许多没有经过海上训练的士兵,从陆军退役,就被直接安排进了海军。

他们没有船上的技巧,只能由海军的老兵带着,一艘船上,至少有三分之一这样的人。

因为缺乏经验,不管是日常行船,还是遇到风浪之后的落帆,控帆,都需要增加人手。

如今海军各战舰,需要大批的辅军协助他们。

当然,海军不指望他们去打仗。在大海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大明的对手,这些新手多的船只,主要承担的就是运输任务。

将家人安排妥当之后,姚长子把行李塞进了床下,那些被子就直接铺在了床上,然后心满意足地松了口气,开始研究这块木牌。

他原本懂一点木工,可是哪怕他见过的最牛的木工,也打磨不出这样的木牌,还能将木牌上面刻上细密的小字。

除了字迹清晰,木牌的做工精细,打磨的圆润光滑。他研究了半天也猜不到这块木牌是怎么造出来的。

他不知道的是,因为车床工艺的提升,原本许多难以打造的器具,现在越来越简单。

连精密的轴承都造的出来,何况这种技术含量并不高的车工模具。只需要在车床上面增加几套行进模具,不要说木牌,就是铁牌也能直接加工出来。

实际上,现在海军将士的军牌,就是铁的,上面不仅有所属的舰队编号,还有一个属于个人的编号。

只有临时人员,才会发这种木牌。

他研究的入迷的时候,不时有新人被安排进了舱位,有些话多的,还不时过来攀谈。 ǎng

因为这是跟随汉王府前往西洲的船,汉王又大多是从青州一带招收的人马,所以大部分人都是老乡。

他们一起闲聊,一起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而在胶州港上,汉王次子朱瞻圻,三子朱瞻坦,却因为远征舰队的补给,头疼不已。

各大王府,以亲王府为主,郡王府为次进行了势力划分。

朝廷这次会收回每家亲王府,郡王府的王府,包括封地,然后按照规制,进行补偿。

每家亲王府需要把王府,土地交给朝廷,然后朝廷会在京城重新分发王府,只居住嫡系一支。

收回的土地,朝廷给予相应的物资补偿,想要黄金给黄金,想要棉布给棉布,想要铁器给铁器。

并且给每家亲王府三千护卫,包括火枪,补充他们的力量。

但是朝廷只承担这些,另外每家王府想要带更多的人去封地,所有的物资,就必须自己购买。

汉王府前往的是西洲,那里昆仑奴众多,朝廷体谅,多给一卫,也就是三千人的护卫。

多了三千护卫,他们的家人,亲眷,想要安排好,就是一大笔开销。

而且汉王心大,给出了众多的优惠条件,许诺了不少好处给老百姓。他很清楚,这一去,带的人越多,越是人多势众,以后越好发展。

人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资源。

可是,这也额外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如今六千护卫,加上他们的家人,就是三万之众。汉王又招了将近两万百姓随行,这就是五万人。

虽然不管多少人,海军都会负责运输,但是这么多人几个月的吃吃喝喝,物资补给,已经将汉王府的家底全部掏空。

这还多亏了汉王府因为朱棣重新册封,又多了七个郡王,这才能多获得一大批资源。

否则的话,光是这几万人,汉王府就养不起了,更别说去了西洲之后,最少还要管他们半年的生活,还有各种工具的筹备。

去年秋天,汉王世子朱瞻壑因病去世,他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如今汉王的几个儿子都盯着世子的位置,千方百计想要让自己的父亲满意。

粮食不愁,如今粮价低,船队要经过南洋,直接在那边买粮,会更便宜。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里没钱,各种补给现在还差了许多,他们几个人也难做啊

就在两兄弟因为各种物资的筹集绞尽脑汁的时候,护卫冲进了这座码头上的房子。“两位小王爷,王爷从京城来信了。”

朱瞻圻连忙一把接过了传令兵手中的信,看了半晌,忍不住笑了起来。“老三,烦恼尽除啊”

“怎么了”

朱瞻圻笑道:“不曾想父王竟然以西洲未来三年的收益向发展银行借贷二十万银币,这可真是大手笔啊”

朱瞻坦楞了住,惊讶叹道:“还是这样干那皇兄如此精明,竟然还能同意如此借贷”

朱瞻圻打发了信使离去,这才说道:“你看看,他可不是因为我们,我们一家一亲王,七郡王,还如此窘迫,他那几个亲弟弟,也就只是一个亲王,能有多少资金。

所以,他就向自己的弟弟借贷,让他们度过难关,这口子一开,可就不好再关上了。

不患寡只患均啊,如今各大王府,勋贵都在向朝廷借贷,他也不得不借。”

“他就不怕以后不还”朱瞻坦仍然觉得有些不敢相信,如果以后不还,或者还不起,那他该怎么办

朱瞻圻虽然背后有些酸溜溜的,但是绝对不敢真的当面跟朱瞻基别风头,那可是上战场杀了四十三人的杀神,连皇祖父现在都要让他几分风头,谁敢真的得罪他。

他摇了摇头说道:“别忘了,海军在他手里,以后的贸易在他手里。没有他的点头,我们就是在自己地盘上挖一百万两黄金,也换不来一匹布。你以为,以后真的就是天高皇帝远,管不住你了”

朱瞻坦明白了过来,摇了摇头叹道:“难怪现在朝廷愿意海军帮忙送入,也不愿意卖船。现在肯出售的,就只有两千石以下的近海商船。”

“所以,我们飞的再远,也不过是道君手里的孙猴子,飞不出他的手掌心。老老实实认命吧”

有人不满,却有人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比如周王朱橚。

周王府是大明最稳定的一个亲王府,因为跟朱棣同父同母,朱棣对这个弟弟也是照顾有加。

他的封地在开封,在这个时代,除了偶尔会有水灾,开封周边可是个好地方。

朱橚从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至今已经四十一年,在当地根深蒂固。

而且他常年研究医术,组织编著有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和普济方等作品,在民间名声非常好。

其他亲王,比如汉王想要吸引百姓跟他一起走,只能利诱。

但是他只是在开封一带张贴公告,说要移驾南洲,就有不少百姓自愿追随。

而他的运气也非常好,在抽签的时候,抽中了海龟岛。

海龟岛虽然是一座岛,却是世界第二大岛,岛上森林密布,资源丰富,而且已经发现了一座大型金矿。

在南洲区域,这座岛因为面积庞大,资源丰富,当初原本准备是作为两块亲王封地的。

朱瞻基很清楚,除了已经发现的格拉斯伯格金矿这个世界第一大金矿,还有一个利希尔金矿,黄金储量排名世界第八。

但是因为岛上交通不便,而且食人族横行,瘴气,巨蟒横行,开发不易,所以朱瞻基最终还是决定只分给一家。

当然,如此宝地可不能随便被抽走,要是让跟皇室不合的宁王抽去,朱瞻基才要心疼了。

虽然各地的矿产依旧控制在朝堂的手中,但是朝廷不能自己开发,要分给当权者四成。让宁王得到这些黄金,朱瞻基才不会放心了。

所以抽签的时候,他也暗中进行了一番布置,把海龟岛给了周王府。

海龟岛虽然大,但是周王府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一个亲王,十几个郡王,他们自己的实力够强,不怕分配过去的勋贵造反。

要是分给朱瞻墉这个亲弟弟,他自己没有儿子,实力不强,到时候容易形成干弱枝强的局面,难以控制。

而宁王,则被抽到了后世的达尔文附近区域,这片区域虽然也有一些矿产,但是都算不上世界级的。有一座世界级的铀矿,几百年以内,也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

而且这里土地也不肥沃,各种毒物横行,最少几十年之内,开发难度极大。

以此消耗宁王府的力量,让他们只会越来越衰弱,越来越依靠大明。

周王府抽到了海龟岛,而早就跟朱瞻基说过多次想要分到海龟岛的广平侯袁祯,也被如愿地分到了格拉斯伯格金矿南方的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拥有了这座金矿的开发权。

除了广平侯府,还有四家侯府被分到了海龟岛的不同区域,不过主要都是平坦的容易开发地区。

袁祯说起来也是朱瞻基的表弟,做事还算靠谱,给他一些好处,让他帮忙守住海龟岛与南洲之间的关卡,朱瞻基也放心。新 电脑端:

他对移民是最积极的,因为他的地盘,不仅有一座大型金矿,也是大明前往南洲的一个中继点,好好开发,今后绝对不会没落。

因为有那个金矿,为了吸引矿工,他给出的优惠条件最大。而且根据朱瞻基所知,他跟纪纲也勾结在了一起,准备要从东瀛运送大批贫民,到那里当矿工。

对此朱瞻基也不想搭理,只要不妨碍华人全球扩张,任何行动,朱瞻基都是支持的。

虽然是“公平”的抽签,但是依旧又不少人不满,你抽的好地方,我抽的地方不好,这种不满自然会有。

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最多在后面说些酸话。要是得罪了朱瞻基,直接削了他们的爵,他们就只能在大明当个闲人了。

朱瞻基的几个弟弟,除了朱瞻墡抽的是个好地方,也就是后世的珀斯一带,其他人也就朱瞻垠被分到了墨尔本一带,算是最好的位置。

因为这个时代的老百姓,最重视的还是能种地的土地,矿产有挖完的一天,但是土地却可以一直种下去。

所以,朱瞻垠抽到了拥有南洲最肥沃土地的墨尔本一带,可是受了不少嫉妒。

但是,珀斯一带其实一点也不比墨尔本差,那里可耕种土地虽然少一点,可是有两座世界级的金矿。朱瞻基的舅舅张昶他们,就被分封在了那里。

而朱瞻基的三弟,也是亲弟弟朱瞻墉,却被分配了西澳北部的荒原地带,算是所有人里面分的最差的。

那里虽然有大片的铁矿,但是现在没有人知道。朱瞻墉分到那里,也堵住了许多人的嘴。

但是实际上,朱瞻墉也并不气恼,因为他并未准备就藩。他不就藩,是因为他身体不好,一年最少一半的时间都在吃药,去了南洲,没有了这些太医,他恐怕活不了多久。

因为身体不好,他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能在朱瞻基的庇护下,当一个逍遥王爷,他已经很满足了。

轰轰烈烈的移民,从永乐二十年的年底就已经开始。受到船只和海军的运力有限,这场移民大行动一共进行了一年半,才把所有的人全部运到目的地。

而这个时候,许多地方移民的第一批收益已经开始显现了。

大明的报纸上,不时刊登出了某地的百姓,种地刨出了一块狗头金。特别是西洲那里,更是经常有各种离奇的新闻出现,吸引了不少百姓前往。

那里的矿产也确实丰富,只要当地的王爷,勋贵,没有欺压百姓,剥削百姓的恶劣行径,朱瞻基也不会管。

如果是欺压昆仑奴,欺压其他民族的人,朱瞻基也不会管。

他又不是圣母,这一年多,朱高煦光是贩卖被阉割的昆仑奴,就赚的盆满钵满。朱瞻基最少从中间赚了最少三成以上的利润,当圣母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赚的更多的是纪纲,因为这个家伙根本不用去抓人,他只需要贴一个公告,招人出去干活,干满十年,就能娶老婆,能变成大明人,就有无数的东瀛百姓愿意前往。

这些东瀛人为了一个渺茫的希望,他们吃苦耐劳,忠诚守纪,实乃不可多得的好苦力。

但是,除了那些种地的,放牧的,大部分在矿上干活的恐怕都活不过十年。

即便如此,他们在矿上能吃饱饭,隔三差五能去找个几女耍耍,依旧很多人前赴后继。

这种情况,一直到正统四年以后,才有所转变,因为东瀛人不需要改变人种。许多吃苦耐劳,又温顺服从的东瀛人逐渐被同化。

他们以说东瀛话为耻,留着大明的发型,说着大明话,坚持不肯承认自己是东瀛人。

而矿山因为有了西洲运来的阉割过的昆仑奴,他们逐渐都被大农场,牧场招收,在那里成家立业,再也没有了一丝东瀛人的痕迹。

至于矿山上的那些昆仑奴,根本没有被当做同类。

与南洲和西洲开发的轰轰烈烈相比,东洲的开发一直进行的不温不火。

正统元年,第一批正式移民东洲的海军士兵前往东洲,三万人的舰队,移民总人口达到了将近十万。

他们在后世的巴拿马城建设了一座总督府,又分别在温哥华,旧金山,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省,秘鲁的利马,智利的洛塔,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的阿雷格里港,里约热内卢,圣路易斯,哥伦比亚的里奥阿查,古巴的哈瓦那,美国的坦帕,切萨皮克,纽约,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一共建立了十五个海军基地或者是补给港。

之所以选择巴拿马,实在是因为这里扼守南北大陆的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朱真从抵达这里的第一天开始,除了建城,就是让人勘测水位,想要打通运河。

其次这里是返回亚洲的最佳航线起点,控制了这附近的海域,就等于控制了航道。

第一批海军士兵移民过来之后,一直到正统三年,第二批移民才陆续到来。

这一批移民,都是专门挑选的识字的儒生,工匠,还有官员。

也是从他们抵达东洲以后,东洲与大明的融合才逐渐开始。

不过从那以后,关于东洲的消息似乎就消失了,人们只在关注南洲,关注西洲,东洲似乎又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一直到正统十二年,朱瞻基的八个大儿子年满十八岁。除了已经确定的太子朱祁镇之外,其他七个儿子分封东洲,才又让东洲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除了他们之外,朱瞻基还有七十多个儿子,在未来的十几年中,他们会逐渐被分封东洲。

面对如此庞大的儿子军团,即便是那些勋贵们,也没有一个敢提想来东洲。

随后的十几年,东洲一次又一次大发现,吸引了无数百姓前往东洲定居,只是受于运输能力,每年移民的人数都在十万左右。

正统十五年,东洲发生一场遍布南北的大型瘟疫,这场瘟疫,导致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土著死亡。

在大明的帮助下,那些部落才抵抗住了瘟疫的侵袭,也彻底接受了大明的统治。

下面的故事,将会从正统四十年开始。经过了四十年的大发展,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美丽新世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