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郑和跪下也跟朱瞻基等高,抬起头看着朱瞻基问道:“既是我大明稀缺之物,何以分辨是无用之物”

朱瞻基说道:“像我大明没有的动物,他国有。马羊猪若比我们的大,可运回,并驯养。其他不能骑乘,不能吃肉之动物,就无用。”

“臣明白。”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政治作用远远大于经济作用,这不能说轻重不分,最起码也是本末倒置。

运回来那些个祥瑞,少数还行,许多热带动物运回来就是一时稀奇,随后一个个都死了。

浪费资源。

如此大的船队,两万多人,五六十万吨的载货量,只是易货贸易,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自己现在不能干涉船队的决定,但是也要先在所有人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他要让所有人知道,下西洋不仅仅是亏钱,还能转回更多的钱。

郑和的船队,可以变成一个黄金船队。

朱瞻基故意装作想了想说道:“第一次不赚钱就算了,有了这些消息,下次再去我一定要把私房钱拿出来,给皇祖父,皇祖母,父王母妃他们换回来如山高的黄金,让他们再也不用为金银发愁。”

他故意露出一丝孩子气,是想通过别人的嘴告诉朱棣,自己想赚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们。

这样不仅不会落一个见钱眼开的名誉,还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至于粮食,朱瞻基这次就没有提了,因为现在还是明初,人口稀少,土地荒废众多,现在本国的粮食都吃不完,也不用进口。

现在关键就是要给郑和他们培养出通过海贸赚钱的念头,有了利益,这个大门想关都关不住了。首发

朱棣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考虑了两天,让王彦在船队中加了一支特别的太监队伍,专门负责易货贸易,了解各地物价。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载着一批军士到占城,参与讨伐安南。

张辅讨平安南后于永乐四年六月初一,朱棣以平安南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设立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正式将安南变成明朝的一个省。

随后郑和船队向爪哇方向南航,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

此时这里叫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郑和船队抵达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误杀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主动提出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大明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决定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六万两黄金,这可不是一笔小钱,郑和不能做主,派了一艘船返回大明,通报此事。

朱棣大方惯了,闻知此事,本来准备大手一挥,取消对方的赔偿。但是恰逢他在观阅朱瞻基写的一篇内圣外王论。

朱瞻基已经蒙学三年,在朱棣的默许下,开始下一阶段四书五经的学习,同时有两个道家师父,也免不了学一些老庄思想。

而他手上恰好拿的就是朱瞻基写的庄子天下篇。

一般的学子,看到这样一篇命题作文,肯定会以己身来阐述论题,由人望,克制,礼仪来写道德修为,然后再以各种道德行为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首发

而且在一般的儒家学子眼里,首先看到的内圣。

但是朱瞻基这一篇却反其道而行,直接以外王为主题,并且不写己身,直接写谋国。

这样一来,这篇论文的格局就大了无数倍,但是恰好也正符合他的身份。

才入学三年,写论有点早,但是对这个孙子,朱棣早已不把他当普通人看待了。

这篇论虽然用语有些白,平白直叙,但是言简意赅。朱瞻基不从经济,而是从政治角度分析了经贸往来对大明统治,对周边各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

并且以内圣外王这个中心点,表露了大明对待国民和异族应该区别对待的思想,内施圣道,外施王道。

朱瞻基年方九岁,入学三年,能够写出这样一篇论,已经让朱棣不能在要求更多了。

既然赞同孙子的思想,那这个时候自然也不能拆他的台,所以他沉吟了一阵吩咐:“拟旨,接受麻喏八歇国西王赔偿,运回被杀将士骨灰,发归乡里,重赐。”

深宫的朱瞻基此时还不知道,因为他的一篇论,朱棣收下了大明历史上的第一笔非战争状态下的赔偿,这也让以后的外交定位,稍微有了那么一点变化。

处理完了与西王的纠纷,郑和又在当地招收精通各国语言之通译,了解南洋各国之水文和国情。

原本准备去的真腊,锡兰等国,因为这次准备不足,已经决定返航。

为了运送前往安南的军士,这次的船队携带的可以交易的货物不多。在麻喏八歇国,这些货物就已经大半被交易了出去。

返航经过三佛齐,剩下的物资就能交换完了。

永乐四年年尾,船队抵达三佛齐旧港,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王陈祖义已经盯上了船队。

陈祖义乃叱咤南洋的海盗王,拥有船只百余艘,在南洋各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为势大,南洋各国对他都无可奈何。

陈祖义认定郑和庞大船队有宝物,只是六万两黄金已经让他心动,何况还有船队在南洋三国交易的各种物资。

但他小瞧了郑和,靖难之役之时,郑和就已经身经百战,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华。

陈祖义率众海盗来袭时,郑和已经有所准备。

三佛齐盛产火油,郑和此行交易了整整一船,欲运回京城。

针对海盗的小船,他采取了用火攻战烧毁海盗小船。火油用水扑之不灭,海盗船只燃起大火、众海盗登时鬼哭狼嚎。

惊慌失措的陈祖义见此,早没了海盗王气势,逃窜途中被战船将士生擒。

此战共消灭海盗五千余人,将南洋最大的海盗势力一扫而空。

旧港民众欢欣鼓舞,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劳军队伍给船队运来了各种物资。

永乐五年春,郑和船队离开旧港,除了装满了交易来的各种物资,随行还带回了被活捉的海盗王陈祖义。

五月,船队返回应天府,历时整整两年的第一次下西洋就此结束。

庞大的回航船队吸引了无数的民众围观,特别是那些从来不曾见过的动物,比如大象,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六万两黄金被直接运到了宫中,却又被大手大脚的朱棣在一个月内,就被赏赐一空。

被运进宫的还有朱瞻基要求的各地物产统计,以及专门送给宫中贵人们的礼物。

那些动物被朱瞻基他们看了个稀奇,就让司苑局在清凉山下收费展出。

那些稀奇古怪的动物,在这个时代都是让人震撼的。许多大臣也都携家带口,去看个稀奇。

而那些普通民众也都不在乎几个铜板,竟然吸引了数十万人买票参观。

这让司苑局一帮太监一个个眉开眼笑,准备把这家大明第一家动物园给长期开办起来。

船队运回来的大部分物资在应天府变卖,这几十万吨的货物,一直卖了两个月,才全部卖空。

所有人开心,只有一个人倒霉,那就是海盗王陈祖义。朱棣甚至连见都没有见,一声令下,直接就将他砍头示众。

朱瞻基故意研究了一段时间郑和他们整理回来的资料,才让人收了起来。

在现代,他知道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

这既然不是异界,那也就代表这些资源依旧存在,谁也没有他了解这个世界上的情况。

所以,他对这些资料其实是没有一点兴趣的。他只是想用自己的重视,换来其他人的重视,潜移默化地转变所有人的思想。

商业,工业,这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提升了生产力,将人们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将那些统治阶层的目光从一穷二白的农民身上转移开,社会才能真正的稳定和发展。

他现在年龄还小,手无大权,也只能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转变。

来到这个世界三年了,这个世界虽然落后,但是正因为落后,才大有所为。

现在,他已经有了兴趣。

郑和船队回程不过五个月,就又一次出发了。

虽然这次的主要任务是送各国使臣回国,但是在朱棣的安排下,除了人马,船上装满了各种大明的特产。

这些不是赏赐品,而是贸易品。

一帮见钱眼开的太监们,那些勋贵大臣们,无不在船队里面夹带私货。

朱瞻基没有丝毫的不满,能让他们想到去贸易,这就是进步。

童年时期的布局终于写完了,接下来,才算是进入正文。老妖也渐入佳境,请大家相信,老妖一定尽力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