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开心结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跟在内侍的后面,许柴佬轻一脚重一脚地登上了三层的甲板,刚一站稳脚步,就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走了过来。

连人都没有看清,他再次跪了下去,颤着声音喊道:“泉州许柴佬,拜见太孙殿下。”

“不必多礼,许总督身为大明子民,于海外传扬我大明威名,乃有功我大明。且起来说话。”朱瞻基来到了他的面前,使了一个眼色,李亮就会意地上前扶着许柴佬。

因为连续磕了两次头,又都是大力跪叩,他的额头有着青紫,但是这点伤对他来说似乎一点也不放在心上,眼睛里满是兴奋的神情,老泪纵横。

这种激动与兴奋也是大部分老百姓见到他的神情,在如今这个时代,能够亲眼见到皇上,哪怕是他这个皇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

许柴佬这才直起身来,看清了朱瞻基的相貌。

太孙年纪虽幼,但成熟稳重,眉骨高耸,不怒自威。一脸短髭修整的整整齐齐,虽然与大多数文臣期待的文士长须有些偏差,却更能让人感受到他逼人的气势。

如此好男儿,真不愧是我大明帝国的皇孙,以后的帝国继承人啊

朱瞻基对许柴佬倒是有些失望,身为皇孙,他天天见的都是这个时代最拔尖的一拨人,不管是儒雅的文官,还是雄壮的武将,他都见的多了。

这个许柴佬虽然也算一方大豪,但是毕竟是商户出身,处于社会的中下阶层,在外形上就要逊色一大截。

不过他能组织起一大船队,雄霸一方,自然也不是简单地从外表上就能判断的。

朱瞻基双手一背,轻声说道:“随孤来”

跟在朱瞻基的身后来到船头,暮色之中,吕宋的山河变成了一个深色的轮廓,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朱瞻基盯着吕宋岛的山峦看了一会儿,才轻声问道:“自北明街到大明街,一去两百里全是沟壑纵横的平原”

许柴佬连忙低头禀道:“禀殿下,南北两百里,东西一百里,有泉州府加上福州府大小,全都能开垦成肥沃的水田。若精耕细作,一年可三熟,即便当地土人随意种植,也能一年两熟。”

朱瞻基前世也是农村出身,自然知道所谓的精耕细作就是多了育秧这道程序。若是单独育秧,三个多月就能收一季水稻。

但是土人大多懒惰,大部分时候就是将种子撒在田里,靠天吃饭。

即便是这样,吕宋平原这火山灰沉积的肥沃农田也能长出让他们吃不完的粮食。

朱瞻基点了点头问道:“如今吕宋岛上有多少人可有统计”

“这”许柴佬回道:“禀殿下,土人以部落聚居,除了大明街平原地带,山里也有不少部落,根本无法统计。就在离此不远之处,还有数千南宋时期迁移过来的百姓,他们住在山区,对小人也不搭理,只是偶尔跟小人换一些日用品。不过在大明街以北的平原地带,如今各族民众大约有二十万人,其中半数都是劳力。”

朱瞻基又问:“这半数劳力是包括女人了吧”

“是”

“南方苏禄国大约有多少人”

这一次许柴佬没有半点迟疑,直接回道:“超过百万人”

与后世不同,如今的菲律宾各地,不是吕宋岛上人口众多,而南部的各小岛才是主要的聚居地。

这里的小岛大多都是火山岩堆积,上面只要有平地,就是非常肥沃的土地,而且因为山不大,所以没有瘴气,非常适宜居住。

越向南,距离赤道越近,进入赤道无风带以后,也没有台风侵袭,所以那里才是土人的天堂。

而吕宋岛上毒虫甚多,台风频繁,加上瘴气四溢,所以人口根本比不上南部的小岛。

后世的西班牙入侵菲律宾,为什么以宿务为据点,而不是以吕宋为据点,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辛辛苦苦修建的房子,可能一阵风过来就倒塌了,谁愿意住这样的地方

朱瞻基沉吟了一会儿又说道:“孤知道你这几十年来在吕宋的所作所为,你做的非常好。这些年,你从福建召集了数千汉人,在吕宋岛筚路蓝缕,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也拓宽了我们汉人的生存环境,这是有大功的。”

许柴佬跪下了身子,激动地说道:“殿下能体谅小人,就是死了也不亏了。”

朱瞻基回转过身,单手扶起他,他哪里敢让朱瞻基来扶,连忙站起了身子。

朱瞻基说道:“对于有功之人,孤怎舍得你去死。孤要你好好活着,为你许家,为我大明,继续开创不朽功名。”

“小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以前朝廷对你的支持不够,今后自当大力扶持。你可有什么要求”

“小人并无所求,只要殿下吩咐,刀山火海小人也绝不皱眉头。”

朱瞻基知道自己的身份太高,许柴佬心情激荡,恨不得以身报国,哪里敢跟他提条件。他向站在一边的黄渊和金阔招了招手,他们立即快步走了过来。

朱瞻基介绍说道:“这两位一位是都知监大太监,负责整个舰队的贸易,一位是海军后勤守备,负责整个舰队的物资调配。以往朝廷对你的支持不够,让你只能在吕宋各族之间尽力转圜,牵扯了大部分精力。今后当由朝廷来为你解决后顾之忧,而你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尽力收服各部落,让他们成为我大明的心腹,为我大明发展贡献力量。”

许柴佬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茫然,有些不明白朱瞻基的话。但是他又不敢开口问,所以只能望向了黄渊二人。

黄渊身份最低,所以他开口解释道:“殿下准备将吕宋改为吕宋府,在吕宋设立官衙,卫所,水寨。而许总督对吕宋情况最为了解,自然是吕宋知府的不二人选”

许柴佬又惊又喜,跪下说道:“可小人并非进士出身,只是粗通文墨”

朱瞻基笑道:“无妨,一应副手,文书自然有孤安排。在吕宋设府,将吕宋纳入我大明疆域,乃是一项长期国策。让你当知府,并非是让你享福,要将岛上百万民众纳入我大明子民,这条路并不容易。黄守备,你与许总督,不,以后该称许知府了,你与他细细分说一番,待会儿由我设宴款待众人。”

黄渊笑着说道:“许知府请随我来”

看着许柴佬有些魂不守舍地随着黄渊离去,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

郑和封他的总督,并不是大明的官职序列,也就是说,这个总督是不被大明内部承认的。

哪怕他是个总督,回到了福建,见到一个县令,他依旧要参拜。

但是如果将吕宋纳入大明,设置吕宋府,那吕宋知府可就是响当当的四品官员。因为吕宋面积庞大,比大明一个布政司都大,所以这个府哪怕现在税收很低,也肯定是上府。

这个上府的知府,是名正言顺的四品官员。从一介白身到四品知府,如果是在大明境内,肯定会遭到百官反对,吏部肯定不定不会用印。

但是现在是在海外蛮夷之地,那些官员把到交趾任官都视为流放,更别说这跟大明并无陆地相连的孤岛了。

朱瞻基这次带出来了这么多的文人,目的就是想要让他们躲在海外进行一番历练,所以不怕没有地方安置他们。 ǎng

等他下西洋回来,这些文人也都历练一年多了,是不是人才,已经能够看出来了。

跟着黄渊来到了他的公房,许柴佬看到他的房里那几十个文书,还有堆积如山的公文,就知道这个守备虽然官职不显,但是绝对是殿下重用之人。

黄渊将他请到了自己的桌前坐下,然后拿出了一叠文稿问道:“许总督,我这里有一些吕宋的调查,想先与你交流一下,看看数据是否有偏差”

面对黄渊,许柴佬就自在的多了,不像在朱瞻基面前进退失措,有了一方大豪的气势。

“黄守备请说,鄙人知无不言。”

“自永乐五年,许总督第一次返回福建,这十年来共从福建迁移过来民众约四千五百人,过半都是青年民壮。”

许柴佬点了点头说道:“海禁之后,东番民众迁移回了泉州,漳州等地,人多地少,总要给乡民找一条活路。”

黄渊笑着说道:“我不是要跟你清算旧账,殿下对许总督的所作所为是支持的,所以不必忧虑。”

许柴佬点了点头说道:“数量差不多,不过这些年乡民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又多了数百孩子。”

黄渊问道:“是否大多都是与土人妇女成婚”

“是”

黄渊叹了口气说道:“背井离乡,都不容易啊。”感叹了一番之后,黄渊又问道:“许总督现在名下有十二艘两千石以上大船,如今具有战斗力的民壮,加上从土人雇佣的民壮,押运,自保的民壮大约是三千人,可对”

许柴佬最开始的势力不敢扩张,但是从获得郑和的“封官”之后,以总督的名义,将暗处的力量摆上了台面,也有威慑当地土人的意思。

所以他对朝廷知道他的实力并不惊慌,承认了下来。

黄渊又询问一番他如今控制的区域大小等问题,递给他一张纸说道:“这是殿下吩咐给你准备的物资,这些物资全部都不要银子,但是你要尽快将吕宋岛上的所有人进行登记,并且要给所有人起名字,还要让他们学会说大明官话而不是闽南话。”

“这如何做的到,鄙人名下会说大明官话的也不到两百人。”

黄渊笑着说道:“你先看看清单,其他问题我们稍后再谈。”

许柴佬一看到清单的第一列,五百支火枪,就彻底震惊住了

与此同时,郑和与朱真率领右军,沿着大明南海一路西行,向着交趾的方向行进。

虽然交趾与大明接壤,但是从泉州出发,距离吕宋的距离更近一些。加上此时正是正北的信风期间,南下的船队速度更快,朱瞻基他们抵达吕宋的时候,右军才行驶到儋州海域。

郑和这些时日一直在后悔自己低估了朱瞻基的控制力,自己原本以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现在却导致了两人之间有了巨大隔阂。

他的权力就来自于皇室的信任,当缺少了信任,他的权力自然就变小了许多。原本许多可以一言决断的事情,现在都有些畏手畏脚了。

最明显的例子,如今舰队的海军总兵,第三舰队的总兵官朱真,就因为朱瞻基对他的态度,娱乐一丝提防。

这段时间,他一直喜欢跟最近备受皇上和太孙重视的中和子闲聊,这个医术出众的道长,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着非常吸引人的魅力。

每次跟他聊天,总能让郑和觉得很舒心,一切烦恼在他这里似乎都能找到答案。

郑和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高人,更是拥有让人敬佩的济世情怀。以七十三岁的年纪,远赴万里到交趾,就是为了寻找解决瘴气的方法。

郑和也与他就宗教信仰,进行了一番探讨,可是关于这方面,中和子也没有答案。

郑和对绿绿和佛教都有深入的研究,甚至因为明朝将道教列为国教,对道教也有一些研究。

他一直在思考宗教之间之间的差异,并且对各种宗教的教义进行研究,想要寻找出一条相同的出路。

不论什么宗教,在正义、爱人、施舍、爱仇敌、禁食、祷告、光明、勿爱钱财、毋论断人、真诚无欺、听道行道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

在各种道德标准上,所有的宗教也都大同小异,可是为什么,这种普世,慈爱在面对不同的信仰的时候,却会变的暴力,残忍呢

他去过很多小国家,在不同的信仰之间,似乎根本就没有和平相处的道路。

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厮杀,斗争,百年不绝。耶路撒冷几千年来征战不休,印度教派在南亚将佛教几乎灭绝。

全世界唯有大明,在强权的统治下,让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合一。

但是大明只有一个,在其他地区,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统一各方势力,甚至强权还成为宗教的打手,而不是能控制宗教。

所以郑和一直期望大明的势力能够统一世界,让所有的地区人们都能和平相处,这是他认为能够得到和平的方法。

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点小期待,从来不敢与人说。他不知道,要是让朱瞻基知道他是这样想的,一定会更加重用他。

一个国家统一世界,这是朱瞻基都不敢幻想的事情。要是现在的大明拥有后世的科技,这件事还有可能。

但是在这个时代,落后的科技拉长了空间的距离,一个国家想要统一世界,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从应天府发布一条命令到耶路撒冷,恐怕要一两年的时间。派兵过去,要是走陆路,一年都走不到,试问这样的情况,如何能有效管理。

统一世界,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

就像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这句话从道理上来看,似乎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先不说地球在转动,也不说宇宙间根本没有支点,更不提没有这么大的杠杆。

就假如满足所有的条件,假如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长杠杆,并且找到了合适的支点,阿基米德就能举起地球吗

假如阿基米德真能将地球举起一毫米,他的手握杠杆的一端在宇宙空间里就需移动一个大圆弧,这个弧的长度大约是11017k。

也就是说,阿基米德如果要把地球举起一毫米,如果阿基米德举起的速度是每秒一米,那么根据方程式来计算,大约需要三亿万年

可见阿基米德即使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接着杠杆,也不能把地球举起像极细头发丝那样细的一段距离。

在当今的条件下想要统一世界,也只是这样的一个美梦。

因为不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满足不了管理的条件。

所以朱瞻基会想着要分封,然后只是占领地盘,发展人口,而不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不过,中和子对郑和的心思倒是非常赞赏,因为他们都是怀着济世之心的人。

他们重视的是道,而不是具体的措施或者说方法。

当他们来到了交趾,英国公张辅给了他们极大的面子,亲自从升龙府来到了海边鸿基煤矿这里迎接他们。

这个绵延几百里的巨型煤矿依旧被叫做鸿基煤矿,并且是朱瞻基亲自命名的。

在这个时代来说,不管是什么地方,只要名字触犯到帝王的名讳,都要改名。科考的时候,即使写到君王名字的字,也必须要增加一笔或者是减少一笔。

但是朱瞻基才不管这些,还故意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以便名垂千古。

朱棣对朱瞻基的这点小怪癖并没有在意,只认为他是在胡闹。对他将这个煤矿起名叫鸿基煤矿,只是笑着摇了摇头,顺了他的意思。

这个煤矿虽然大,但是交趾地处南方,煤炭的用处并不多。

现在最多的是广州府的船过来拉煤,因为广州府的小商贩比较多,用煤炉来摆摊,比用木柴方便。

但是,如今工部根据太孙提供的情报,在儋州昌江发现了一座储量丰富,品味绝高的铁矿。

虽然目前还在道路平整时期,但是鸿基煤矿这里已经开始建窑炼焦,储存了大量的焦炭,准备运到儋州去。

这个铁矿就是被誉为亚洲最大富矿的石碌铁矿。

华夏虽然地大物博,但是铁矿的储量却不高,铁矿的品位更是低的可怜。

以大冶铁矿为例,平均品位只有百分之四十多,而马鞍山铁矿,品位只有百分之三十六。

可是石碌铁矿最低品位都有百分之四十几,平均百分之五十五左右,最高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九。

如此一座铁矿,当然是让朱棣喜不自抑,命令工部日夜开工,修建一条一直通到海边的水泥路。

当这条路修好的时候,就是鸿基煤矿的煤大量运到儋州的时候。

也因为石见银矿,儋州铁矿的连续发现,朱棣现在对“麦哲伦”的地图再没有一点怀疑。

这次朱瞻基下西洋,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在南洲澳大利亚南端的两座巨型金矿。

张辅对朱瞻基未能亲自到交趾来并无遗憾,因为朱瞻基去的时候不经过交趾,回来的时候也会经过。

而且他们之间时常通信,并没有断了联系。

他前来鸿基煤矿迎接众人,其实主要是迎接中和子。对这个深受朱棣重视,并且一心想要解决瘴气祸患的高人,张辅半丝不敢怠慢。

因为交趾如今的反叛几乎已经全部被扑灭,社会趋于稳定。如今阻碍交趾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山林里防不胜防的瘴气。

如果中和子能够解决这个祸患,让张辅将他供起来都愿意。

而中和子抵达交趾以后也不愿歇息,只是调整了两天,就带着张辅安排的四百士兵,进入了大山之中。

郑和与张辅也是老朋友了,在靖难之时,比张辅只大四岁的郑和与他虽然私交不多,但是相互之间都颇为敬重对方。

如今船队有不少物资要装卸,郑和也会在交趾待几天,两人趁着这个时间,又难免举杯相庆,叙旧契阔。

郑和知道张辅与朱瞻基的关系密切,想要让张辅代为转圜一番,却又不愿意暴露自己惹恼了朱瞻基,难免有些患得患失。

可惜的是,张辅如今意气风发,加上事务繁忙,一直到郑和离开,都没有看出郑和的异样。新 电脑端:

从交趾离开之时,站在巨大的舰艏,吹拂着温暖的海风,郑和也终于想开了,抛却了这份失意。

我一心为大明,一心为朱氏皇朝。哪怕现在殿下对我有些懊恼,但是只要我用心办事,终究能够让殿下明白我的这份忠诚。

现在,该是我好好表现的时候,何苦为了这些许心结,如此自惭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