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十六章 得与失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如今这个时代的百姓日子难过,主要是因为大明的苛捐杂税太多。

大明的税赋看起来不高,一年总额也就不到三千万两银子,平均到每个百姓身上,一个人只有五钱银子,还不到一两银子。

但是,去掉特权阶级,文人免税,官员免税,宗室,勋贵免税一人最少要多交两钱银子的税。

而且,账还不能这么算,因为低效的收税系统,加上层层剥削,每个人身上承担的税差不多就有一两银子。

一两银子似乎很少,许多人都不在乎,但是要按照如今大明的生产效率来说,这一两银子对百姓来说,足以算得上重税了。

因为这一两银子,就是将近五百斤粮食,而一个三口之家,摊到一千五百斤粮食,这都是五亩地的收成了。

而在大明的东南方,许多三口之家,连五亩地都没有。

哪怕一年种两季粮食,还需要女人们在家里做一些手工活,养鸡养猪换一些钱贴补,才能不用卖口粮来交税。

在完全手工的农业时代,这些税就如同一座大山,压在每个百姓的身上。

而严苛的户籍制度,让所有人根本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你是种地的农民,除了种地,到城里卖一些自己产的东西,就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去打工。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最要命的义务,那就是服劳役。

按照大明律,每一户每年都要派一个劳力为大明免费服役一个月到两个月。

而且在服役期间,大明是什么都不管的,连你自己的口粮,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的。

因为这样的规定,所以朱元璋是大力打击大家族,因为三口之家是派一个劳力,十口之家也是派一个劳力。

这些苛捐杂税,还有服役,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每一户人家,差不多一半的收入都要交税,然后还要服役

在朱元璋时代,大力打击大家族,禁止守寡,鼓励生育。

人口就代表了税赋,代表了国力。

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多生孩子就意味着养不起生不起,养不起,活不起,死不起。

一直到朱棣时代,受益于社会的稳定,商业税收的增加,农民的苛捐杂税少了一些,百姓的生活才好过了一些。

而且因为如今没有那么多基础设施建设了,所以服役的老百姓准许用钱来买自己不用服役,以银代劳。

交的免役银也不算多,一人也就两钱银子左右,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都能承受。

但是,这次西征的准备,又给无数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对大明北方本就不多的老百姓来说,往西北运粮的任务成了猛于虎的苛政。

大明的粮食主产区在黄河以南,仅仅把粮食运到嘉峪关,就超过五千里。

在后世这不过是一辆汽车一天的距离,但是这个时代,却是三人一组的运粮队,要用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

这还幸亏是大明如今修通了直接到嘉峪关的水泥路,要是以前,三个月都抵达不了。

大明每往西北运一石粮食,消耗的都有两石粮。

这也是因为大明如今有了大量的南洋来的粮食,才敢这么做。在原本的时代大明为什么要实行军户制,卫所制,关键就是没有运粮的能力。

但是从南洋运粮增加的是大明的国力,对老百姓来说,并没有改善自身的处境。

如今这个时代,想要指望皇帝和官员们能对老百姓多好是不可能的。

在这些大人物看来,能够保护老百姓不受血光之灾,能好好活下去,就是天大的恩情。

朱瞻基身为特权阶级的一员,哪怕他有对百姓的怜悯,却也不会贸然地就动摇社会的稳定。

因为不仅皇上和官员,就是老百姓自己,也认为如今能好好活下来。有粮食吃,有衣服穿,偶尔还能孩子们买点零嘴吃,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朱瞻基要是现在就宣传什么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害他们。

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规则限制下小心做人的老百姓,是最危险的。

因为无知,他们毫无顾忌,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所以他只能借着大明如今与南洋各国的从属关系,从南洋运粮,然后用这些粮食来补贴受灾的百姓,让他们能好好活下来。

只有活下来,才有希望。

但是现在,竟然有人对这些粮食动手,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棣盯着朱瞻基的脸看了半晌,似乎是在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但是他很快就清醒了过来,知道朱瞻基绝对不会在这件事上胡说八道。

他立即就要下旨,召集百官来商议对策。

不过朱瞻基拦住了他,劝道:“皇爷爷,如今朝廷刚执行新的议事制度,军政与民政分开,如今这件事涉及到內监,涉及到海军,应该由皇家直接处理,只有在涉及到山东民政官的环节,才让百官加入进来。”

赵羾摇头道:“殿下,臣以为不妥。因为是內监和军队的,才应该由文官审查。”

朱瞻基反驳道:“你又如何保证文官不会藉此削弱內监和海军的力量民政军政分开,这是我大明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如今才开了一个头,岂能因为这一件案子,又重新回到原点”

赵羾问道:“殿下何苦对文臣防范如此之严苛,臣以为,大部分文臣都是能秉持公道的。”

朱瞻基看着赵羾一本正经的脸,却忍不住笑了起来,叹道:“我不是不信文臣的公道,而是不相信人性。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只会嗷嗷待哺,当他们懂事,就会有自我意识,学会护食,学会自己制作食物。当他们逐渐长大,在能吃饱肚子的时候,会想有衣服穿,有了衣服会想着有匹马骑,有大房子住,娶贤妻美妾。

这是源自于每个人内心的不满足,无关对错与正义,赵府尹可认同我的话”

赵羾点了点头说道:“臣认同。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学春秋大义,以礼义廉耻,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

明初的大部分文官其实都是具有很强的道德情操的,这跟明末有着天壤之别。正因为如此,朱瞻基不怕没有文臣可用,也不怕文臣们满口仁义道德,最后来一句水太凉。

真要是那种没脸没皮的文臣,朱瞻基有的是手段对付他们,但是面对赵羾和杨荣这样的人,他必须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这样才能让他们服气。

他笑着说道:“暂且抛开仁义道德,只谈人性。人性是永不满足的,所以需要制约,这种制约不仅仅需要你们学春秋大义来自我约束,更需要朝廷建立严密的制度来约束,这才有了各种律法。

儒与法,这是我们几千年文明史中,最北推崇,唇齿相依的两大显学,他们的互补关系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杨荣和赵羾也都点了点头,认可朱瞻基的话。

朱瞻基又说道:“议事法则的实施,是对如今朝廷混乱口角的一个限制,也简略地圈定了朝廷各部应该承担的责任。之所以不让文臣们加入进来,不仅仅是因为不相信文臣的公正,而是为了建立朝廷更清晰的权力与责任体系。

这一点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这个案子的重要。因为这个案子只是一时的,能药到病除,但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影响的是今后几百年。”

赵羾这才躬身长揖道:“殿下英明。”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他的神情难免有些抑郁,朱瞻基的这种防范,让他明确感受到他对文臣的不信任。

朱瞻基又说道:“当然,随着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后会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对朝廷事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但是绝不能是如今朝廷的大臣们。”

赵羾这才明白了过来,问道:“殿下,以后是不是各部的自主权利更大而议会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朱瞻基笑了笑,却不回答了,而是说道:“以后的事情,现在谁也说不准啊”

赵羾看着朱瞻基那张还很年轻的脸,心中荡起了巨大的波澜。到底是谁说这个殿下不学无术

如此博大的胸怀,宽阔的眼界,就是自己这个老臣应付起来也不敢又丝毫大意。

而被一帮文臣捧上天际的太子,却也不过是一个进士之才而已,跟普通的国子监书生们没有多大差别。

他能跟这个老辣的一点也不像个年轻人的太孙比吗不能

也难怪陛下对这个太孙宠信有加,任他为所欲为,这才是真正的一代明君啊

朱瞻基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话,但是已经在他的心里构划出了一个未来的大致框架,让他知道了未来更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

这个时候,他才诚心地躬身道:“臣受教了”

杨荣却丝毫不意外,在叫道太孙的两年间,他已经见识到了这个太孙坚定的性格和层出不穷的偏门见解。

虽然许多见解他认为是歪门邪道,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见解虽然偏离了春秋大义,却不能说是错误的。

要不是这个太孙的理论知识还有些薄弱,他丝毫不怀疑他能创造出一门新学科。

因为这个原因,他只是担任了两年的教谕,就自动请辞。

因为无以相教啊。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这一块竞争不赢从小就教导太孙,并且比他名声更响,学问更高的解缙。

帝师虽然能有很多个,但是只有一个才是被人公认的帝师。

解缙已经占了这个位置,那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内阁这里好好发展。

朱棣这个时候笑道:“赵爱卿无需捧着他,这个小子无法无天,以后还需要你跟杨爱卿这样的大臣,用心辅佐。入席吧”

朱棣刚才关心则乱,见朱瞻基还有心思跟赵羾辩论,他就明白过来,朱瞻基肯定是有了安排,所以这个时候也不急了。

待众人坐定,内侍们很快就端出了各式佳肴,每个人的面前都摆了九菜一汤。

君臣相处的场合,讲究食不语,几人很快就吃完,漱了口,朱棣这才又问起了朱瞻基的应对之策。

朱瞻基已经让司礼监去羁押马琪,让海军护送锦衣卫和刑部去查案,并且准备清查海军,这让朱棣都点了点头。

他唯一补充的就是给山东各级內监监军传了旨意,让各级监军控制好军队,省得有将领参与进了这件案子,会狗急跳墙,玉石俱焚。

而通过他来给刑部下旨,也让刑部派人变的更天经地义。

将这些事情都处理好了,朱瞻基与赵羾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探讨,两人也加深了了解。

这也是朱棣今天喊朱瞻基的目的,他要留下来监国,应天府尹这个位置上的人,跟朱瞻基就必须建立足够的了解和联系。 ǎng

朱瞻基能想到这一点,朱棣当然不会想不到。新 电脑端:

只有赵羾有些诧异,有些不明白朱棣为何毫无顾虑地让自己跟朱瞻基亲近。

杨荣作为一个关系亲近的近臣,其实已经猜到了朱棣的计划。

西征帖木儿国不比北征蒙元,北征蒙元,除了事,大军最多两三个月就能回到国内。

这一去就是几年,所以朱棣绝对不放心朱高炽监国,坚持等太孙回国以后才去西征。

要不然,等太孙人在西域的时候,皇上让太子监国,自己领军与太孙汇合,那样岂不是更兵强马壮

但是,即便猜到了朱棣会这样做,杨荣也绝不会声张。

他是注定要跟朱棣一起西征的,不论谁监国,对他都没有什么影响。

当天下午,谢匡就携带圣旨,登上了內监前往宁波的货船。与此同时,一艘第一舰队的传令船,也携带着锦衣卫,內监,刑部,都察院的一百多人,从水路前往胶州。

谢匡不仅身负传旨的命令,同时还将接任马琪的转运使一职,负责南粮北调。

查案不能停,山东百姓已经半年多不见粮,现在春节已过,马上就进入青黄不接的季节,要是再没有粮食,会出大乱子的。

这天下午,朱瞻基又推迟了前往各研究院视察的行程,安排调查组离开了京城,他就安排了金阔开始调查马琪在京城的产业,这样的肥差,当然是留给自己人。

而在前往山东的船舱里,林三抱着一张中洲地图借着还没有黑下来的天色,仔细看着各处的河流和山峦。

这上面虽然标注了两条路,但是都要经过瓦剌人的控制区,他现在还不知道瓦剌人会不会允许他们经过他们的控制区,所以必须做好各种准备。

而在他的身边,唐赛儿抱着一本北地概略的手抄本,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

宾鸿和董彦皋则坐在地板上,抱着整整齐齐的二十五卷圆柱形的银币,痴迷地看着银币反射出来的银光。

这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的一笔“巨款”,指望在地里刨食,一年到头能攒两枚银币还是好年辰了。

遇到天灾,能混饱肚子就不错了。

他们四个人在京城住了一个月,也才花了三个银币,如今却有整整五百个银币放在他们的面前。

“相公,你说这北地万里无人,哪里不能落脚,殿下为何偏偏要我们去那么远建立唐林城”

林三叹了口气,眼光转向了那被宾鸿码的整整齐齐的银币,说道:“这是殿下给我们出的卖命钱。离大明越近,一切就只能按照大明的规矩来。但是去了极西,天高皇帝远,殿下想要指望我们卖命,才肯给我们这么多的好处。”

宾鸿毫不在意地说道:“给谁卖命不是卖命,能给殿下卖命,也是我们的荣耀。等我们建起了唐林城,妹夫你当城主,当伯爵,也给兄弟伙的一人封个将军当。”

林三摇了摇头笑道:“哪有那么容易啊建功立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死人的。何况,城主也不是我能当的,等殿下让人送回了岳父,还是岳父德高望重,才能胜任这个龙首。”

林三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是读过几年书,除此之外,相比其他人自己没有一点优势。

就是自己的媳妇,也比自己更能服众。青州地界,那响马营,各大山寨会给师父几分面子,给自己媳妇几分面子,自己要不是娶了这个好媳妇,谁认得他林三是谁。

董彦皋听到林三这样说,也点了点头说道:“回了山东,我就去联络丁谷刚、刘信、刘俊、王宣、郝允中、白拜儿、高羊儿、王住儿、杨三等人,他们当响马,当土匪,哪有去建功立业有前途。”

董彦皋说的这些人,有几个曾经也是唐父的徒弟,但是大部分都是朋友的朋友,相互之间有几分联系,算不上亲近。

林三以前对这些人有些敬而远之,如今大明四海靖平,朝廷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固,当土匪哪有前途。

可是没有想到锦衣卫如此势大,竟然知道他们相互之间有联系,并且让殿下也知道了。

还是仗着这层关系,殿下才会赏识他们,让他们居中联络,把这些人都拉去北地极西去开疆拓土。

有鞋穿,谁愿意光脚

就连那水浒传里面的梁山好汉那么厉害,最后还不是要招安

如今是殿下亲自招安,并且许诺给他们武器,给他们粮食,还帮他们安顿家人,让他们毫无顾虑去闯,林三自然不愿放弃这个机会。

不管再难,殿下这也是给了一条光明大道在走啊

唐赛儿却冷静地说道:“联络可以,但是话不要说的太满。我准备等我爹回来,就先去一趟北明山,见一见那个亦失哈,如果殿下承诺的东西都能拿到手,我们就好好干一场。”

唐赛儿虽然有个小名,但是因为嫁了林三,原本比她大的哥哥们就喊她三姐了。

董彦皋和宾鸿都是看着她从小长到大的,唐赛儿武艺高强,这些年对上他们也是胜多负少,所以宾鸿和董彦皋对她都十分敬佩。

董彦皋说道:“三姐,在山东地界,你的名声比我好用,要去北明山也该是我去,你在家负责吃吃喝喝,到处走亲访友就好了。”

林三也舍不得妻子去那么远,开口说道:“家里的老幼妇孺安置,这些你出面更好,我这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才该去北明山。”

唐赛儿叹了口气:“现在说这些还早,只盼殿下能说到做到。只要朝廷给给我们武器,给我们军马,哪怕打到天边去,死到最后一人,此生也无悔。”

这个时候,一个四十多岁的壮汉出现在了舱室门口,开口说道:“殿下胸怀天下,何苦骗你们几个没见识的。

没有出过海,你们都不知道这个天下有多大在大明之外,有无数的良田,有无数的矿山,殿下的心愿是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让我大明的汉人能走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只要你们能在极西那里落下脚跟,殿下只会支持你们,又怎会拖你们后腿”

几人认出了这位是锦衣卫这次的首领镇抚使冯小年,据说此人随殿下征略过东瀛,又出使过西域,很受殿下重视。

四人不敢怠慢,连忙见礼,请冯小年在舱室口的唯一椅子上坐下,他们四人两人挤在了床上,两人坐在地板上。

冯小年坐下后才又开口说道:“殿下也是怕你们顾虑,所以特意让我这次去一趟北明山,帮你们居中联络。这一次,你们拉的人越多,殿下给的马也就越多。

除了大刀长矛,短弓长弓,殿下还专门吩咐给你们提供十桶火药,十桶铅弹。虽然只是军中淘汰的火绳枪,但是比起蒙元人,西夷人,你们的武器已经是先进的了。

北地极寒,麦子产量低,不过山林里的动物多,饿是饿不到你们的。捱过今年,落下了脚跟,明年以后,你们可就吃香的喝辣的,享福喽。”

唐赛儿问道:“镇抚使大人,说起来简单,想落下脚跟,恐怕要拿人命来填吧”

冯小年反问道:“这世道,怕死人,享清福,你们大多数连字都不认识,能出人头地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