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章 手段与目的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在应天府还是寒冷的冬季,但是在吕宋,却能在海滩上享受温暖的阳光。

椰子,香蕉,芒果,这些热带水果受到了大明士兵们的热情追捧。

因为士兵们的需求量太大,这里储存的香蕉和芒果都不够,许柴佬还特意安排了几艘船,回到大明街那里将那里准备的水果运过来。

自从知道这次有十万大军下西洋,许柴佬就让人砍伐了无数的香蕉,捂熟之后等待着大军的到来。

别的方面,吕宋都不能满足十万大军的需求,但是水果方面,却能管够。

谁知道这次大军竟然还分成了两个舰队,只有差不多六万人到了吕宋,所以水果是绰绰有余了。

他不明白,太孙殿下为何抵达这里就不走了,反而让人将他的大帐安札在了沙滩上,享受这里的阳光和海滩。

而以他看来,这里的海滩并不漂亮,沙滩的灰色的,沙子还粗糙。

但是太孙似乎喜欢上了这里,还让人将海滩圈起来了一片,给他的妃子们玩水。

也许,这跟前几天进入山区的一队士兵有关,太孙似乎是在这里等他们回来。

他很想跟那个看起来很温和儒雅的黄守备打听一下太孙的意思,却又不敢。若是让太孙殿下知道自己窥测圣意,自己这个知府恐怕还没有坐上,就要被砍头了。

太孙既然不走了,那自己也就只能在这里候着。

朱瞻基在这里不走了,最烦恼的不是别人,而是数十个宗室成员。

他们原本以为到了吕宋,就能享受这里的异域风情,但是现在却停在这个鸟不拉屎的海湾里,想玩都没有地方去玩。

靖江王府分支出去的奉国将军朱佐敏,原本还想带着侍卫去游览一下异国风情,但是一过河,就遇到了一条五六米长的大蟒蛇。

虽然众人齐心协力之下,将那条大蟒蛇打死,但是这么大的蟒蛇,让所有人吓的再也不敢乱窜。

有些胆子小的,甚至直接又回到了船上去住,再不敢下船一步。

朱瞻基却一点也不在意,让人将大帐支在了沙滩边,每日忙完了公务,就喜欢赤脚在沙滩上走来走去。

那些宗室大多也都带了一个妻妾,两个侍女,朱瞻基让人将沙滩围了一片,她们也能尽情享受在沙滩上游玩的乐趣。

这些女人的年纪都不大,都是不到二十岁的年纪,一开始还有些放不开,但是几天下来,也都敢脱去鞋子,穿着单衣,在半人深的海里游玩了。

在大明,她们是根本不敢想象这样的场景。

朱瞻基除了第一天抵达海滩,接见了当地的土人首领们,后来便不再搭理他们。不过,他几乎每日都会叫来许柴佬跟他畅谈一番。

从教会这些土人种田,到教会他们说大明官话,包括如何利用贸易,将他们口袋里的金子全部哄出来。

吕宋当地银子几乎没有,只有金子。当然,还有数不尽的铜矿。

这一日,又谈到了如何利用贸易,让土人心甘情愿拿出金子,并且引诱他们继续派人去挖金矿的时候,许柴佬忍不住侧面说道:“殿下,既然如此重视贸易,为何不移驾到大明街,微臣已经让人统治了各大部落,就等着船队到了用金子来换货物啊”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且再等两天,我会给你一个大惊喜。”

不过,听了许柴佬的话,朱瞻基也传令了下去。让与吕宋进行贸易的几艘商船,在五艘军舰的保护下,先前往大明街。

许柴佬想要回去主持大局,但是更想留在太孙殿下面前伺候,所以也只是让自己的子侄们先岁船队返回大明街。

朱瞻基在这里一直待了七天,派出去的勘探队终于回来了。

许柴佬也知道太孙殿下在这里停留的目的是为了这个勘探队,一直密切关注着他们。

当他们返回的第一时间,他就迎了过去。充当向导的他的三儿子许向林见到他的第一时间,就激动地说道:“阿爹,金矿有大金矿”

是的,朱瞻基留在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这里的金矿,碧瑶金矿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内,都是菲律宾的最大产金地。这里不仅仅是一座金矿,光是储量达到十吨以上的金矿,就有七座。新 手机端:

而且,这里不是沙金,而是岩金,更有利于开采和提炼。

只是这次勘探队出面,暂时只发现了四处。即便是四处,也足以让所有人感到惊喜了。

再次进入朱瞻基的大帐,朱瞻基笑问:“知道孤为何留在此地了吗”

许柴佬更是觉得这个殿下高深莫测了,但是发现了四座金矿,他更多的也是惊喜。“殿下早知此地有金矿”

朱瞻基却没有回答他的话,保留了上位者的神秘。“这几处金矿虽然诱人,但是有我给你的五百支火枪,有信心保住吧”

“当然,殿下”

“不仅仅要保住,我还要你像北明山铜矿一样,利用当地的土人来开发金矿,哪怕为此要给他们一大笔费用。”

虽然身在南洋,但是许柴佬对大明在北方漠北的草原腹地发现了一座超级铜矿也有所耳闻。首发

据说那座铜矿的矿工,大部分都是朵颜三卫和鞑靼人,他们现在充当了大明的苦力,帮着大明挖出了无数的黄金和铜。

然后通过八百里的水泥路,这些金子和铜矿石又被运到了开平前屯卫。在那里,草原上原来的勇士也都变成了煤矿工,帮大明挖煤,然后熔炼出无数的黄铜。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大明将一部分利益让给了当地的土人,但是用这种手段,大明却把原来的敌人,变成了苦力。

许柴佬虽然听说过这些,却不知道这里面的具体操作手段,他抱拳说道:“殿下,微臣虽是经商出身,但是却没有进行过如此运作,并不知内部环节。”

朱瞻基笑道:“不用担心,这一切都由黄守备告知你,我这次带了好几本北明山铜矿的内部方略手本,你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不过,这本手册你只能在船上阅览,并且由黄守备为你讲解。切记,所有方略严禁外传,不仅仅是针对外族,就连你自己的子女,也不得让他们知晓。”

许柴佬连忙跪下说道:“微臣一定将它带进棺材去”

朱瞻基笑道:“那倒不用,你的子侄们股也会替你考察,若是有得用之人,孤也不吝嘉赏。”

北明山的工作方略,虽然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阴谋,只了解一部分,是不能窥清全貌的。

因为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这种事情看起来无害,可是造成的影响却远远大于一个阴谋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现在大明的布局还没有全部完成,朱瞻基也没有登上帝位。所以即便是他的大部分下属,都还不能完全了解北明山铜矿的开发,有多么大的威力。

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开发铜矿给大明,给朵颜三卫,给鞑靼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却根本没有考虑到,通过利益的诱惑,大明已经改变了他们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

更主要的是,这种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更会慢慢让他们离不开对大明的依靠。

包括目前驻守在北明山的郑亨,他都不知道整个计划的全貌。因为在漠北,还有许多人,同样在为这个计划服务。

但是许柴佬不一样,因为他实际上已经融入了吕宋的整个生态环境。大明要做任何事,都离不开他的支持和布置,而其他人可以提供的帮助有限。

所以除了朱棣,朱瞻基,负责整个计划汇总的孙林,还有负责将这些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套用在其他方面的黄渊,许柴佬是第五个看到完整计划的人。

这种后世的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加在一起的手段,在这个时代的威力一点也不逊色于后世。

不看到全部计划,这个时代的人就犹如盲人摸象,只会认知到自己摸到的部位。

会有人说大象像柱子,有人说像门板,有人说像绳子。但是看到了全貌,会登时明白,愿挨大象是这个样子啊

朱瞻基从来不会怀疑古人的智慧,他们比后人唯一差的地方只在于见识的积累。

在智慧和手段上,除非是后世惊才绝艳之人,大部分后人要比朱瞻基接触到的人更愚蠢。

因为他能接触到的人,才是这个时代拔尖的一拨人。

就以许柴佬为例,他虽然在朱瞻基面前自称小人,微臣,动不动就跪。

但是他能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外人,成为吕宋岛的首富。他的手底下有十二条两千石以上的大海船,四五千人听令,随时能抽出三千人的武装部队。

他能在南洋的几个国家,几个民族之间趁势而起,做到一方大豪,这样的人,在后世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这样的人,真的就愚蠢吗卑微吗

所以,在大明没有完成布局之前,朱瞻基只敢把计划拆开布置给下属,让他们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掌握的那一部分。

如果有不能值得信任的人看到了完整的计划,知道了所有布置的前因后果,达到的目的。

他们就能了解到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到文化的对异族的征服手段。这种全面了解后的触类旁通,以及思路的拓展,都会额外造就不必要的麻烦。

朱瞻基可不想培养出一个大明的敌人。

许柴佬最少在短期之内,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他也必须完全掌握所有手段的原因和目的,只有这样,他在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偏差。

比如开发金矿的目的不是为了剥削土人,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大明的苦力。即使他们从大明的手里赚到了一些金子,但是为了美食,为了茶叶,为了铁锅,为了瓷器,他们又会把这些金子花到购买大明的商品上面。

真要是完全的剥削,他们一个个累的半死,也赚不到金子,就会产生不满,就会跟大明作对,也没钱来买大明的商品。

那大明的商品就缺少了一部分客户,更会因为战争耗费巨大的经费。

通过沟通和交流,大明还可以给这些心向大明的熟番一条看似光明的上升通道,让他们自发地接受大明的文化。

如果许柴佬不能理解这些,为了更多的金子剥削这些土人,造成的后果也不是朱瞻基愿意看到的。

毕竟如今的南洋就是大明的后花园,绝大多数人都心向大明,而不是想要跟大明作对。

现在的人,对国家的概念还非常模糊,他们只知道想要过好日子,就要跟大明走的近。

就以苏禄国为例,他们已经数次上书,想要归附大明。只是朱棣和那些文臣们嫌他们太远,更是负累,不愿意搭理他们。

朱瞻基也不想把他们纳入大明,只想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商品的倾销地。

当天晚上,许柴佬就在黄渊的卧室,听黄渊和孙林给他好好上了一堂政治课,经济课,思想课,文化课。

他完全没有想到,在一件看似简单的计划背后,隐藏了这么多的谋划和目的。

而且几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最后却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

他也知道了,什么是读书人的力量,这比他手中的刀枪力量更加有力。

因为刀枪只能消灭,但是这种力量却能改变思想。

虽然他还没有完全接受这种新知识的冲击,但是他已经知道,今后的自己将会跟以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样。

他也真正从一个草莽英雄,过渡到了一个庙堂之人。

难怪太孙要求他不能将这件事泄露给任何人知道,他怀疑自己的子侄们,根本达不到掌握这些能力的境界。

还是要多读书啊

对这个年轻的太孙,他完全没有了一点看不起的心思,变的更加崇拜了起来

第二日,舰队缓缓起航,向着南方行进。

金矿暂时还管不上,即使有其他人知道也没关系,就连许柴佬也不相信有谁敢跟他争夺这些金矿。

朱瞻基看到许柴佬如痴如醉地跟孙林和黄渊学习这些理论,跟他介绍每个计划实施的原因,条件,想要达到的结果,他也很为满意。

如此看来,暂时不用想着更换这里的领导人了。

他也不怕许柴佬泄露秘密,既然将这种核心战略手段都教给了他,自然也会派人监管着他。

一日夜之后,船队进入了后世的马尼拉海湾的海岬,这个时候当然没有马尼拉这个城市,只有灵牙渊,岷伦洛和苏洛等几个小镇。

岷伦洛就是大明街,只不过,汉人称之为大明街,当地的土人称之为岷伦洛。洛在当地的土语里面就是街市的意思,岷伦则是明人的音译。

快要到岸了,许柴佬也停下了学习,充当了朱瞻基的向导。

当巨舰停在了后世巴石河入海口处专门搭建的一个木制栈桥旁边,在码头上,已经跪满了当地的民众。

不过,朱瞻基对眼前的一切有些失望,他原本以为能够看到一个城市,但是这里除了一片码头区,整个大明街跟一个小镇一般大小。

不过因为这里是整个吕宋岛的贸易中心,所以码头区这里的小船倒是有不少,在高高的旗舰上,也能看到这里的人口不少。

“请殿下为此地赐名”

朱瞻基没有什么起名的天赋,他摆了摆手说道:“大明街与国号相冲,连明州都改名叫宁波了,这里就叫吕宋府吧”

“谢殿下正名”

当朱瞻基踏上这里的土地,上万各种肤色的民众,口呼万岁,齐身跪拜了下去。

对于这种场景,朱瞻基已经习惯了。但是不习惯的是,这里面竟然还有不少人,竟然光着身子,跪拜下去,一个个黑不溜秋的屁股就翘了起来。

朱瞻基倒还好,知道这里的人穷,天气热,许多土人都不习惯穿衣服。

不要说现在,就是五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初期,这里的士兵们都还一个个光屁股,只用椰子壳挡住前面,还被拍照留了下来。

美国人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取这里之后,强令所有人必须要穿衣服才改变了这一状态。

这倒也不是他们不喜欢穿衣服,实在是穷啊

房子他们不喜欢盖,反正台风来了就吹倒了。

土地他们不喜欢种,反正每年随便撒点种子就饿不死了。

衣服只给女人穿,老婆不能给别人看,自己就无所谓了。

这就是大部分南洋土人的生活习惯。

要不然,华人怎么能以少数民族,成为当地的经济霸主,控制了他们的经济。

不管是吕宋,爪哇,暹罗,大马,那个国家的经济不是控制在勤劳的华人手里

但是礼部的人就不依了,让士兵们将这一个个瘦小如候的土人赶出去。他们倒还无所谓,但是后面还有那些女眷啊

朱瞻基看了看许柴佬有些尴尬的脸,笑着说道:“既然这些土人连衣服都没得穿,就把赏赐里面加上给每个来的土人三尺棉布,挡住不雅之物。”

众人轰然大笑了起来。

朱瞻基这个太孙到了这里,当然也要对这里的华裔表示一下。原本备下的是给每个华裔两斤盐,一斤糖,半斤茶。

现在加上给这几千土人每人三尺布,也没多少东西。

朱瞻基的命令通过传令太监的话传了下去,一个个又都跪拜了下去。

五千字加更,写的头昏脑涨,懒得为一千字凑字数了。这章补欠的月票加更,还有几章打赏加更,我慢慢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