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拐走陈圆圆

作者:一梦三四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七章 盛京学院

书名:拐走陈圆圆 作者:一梦三四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9

整个辽东的改革发展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一切顺利得让唐辰颇为得意。

他也难得偷空闲了下来。

不过唐辰始终不是个闲得住的人,各方面事情张罗完了,又想起开办学校来了。

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落下。

说起学校,辽东早已有不少。

明初时,朱元璋有感于天下大乱后的地方教育的破败,于是大建学校,经过短短十余年后,地方教育事业达到兴盛的状态,无论多么僻远的地方都有建有学校。

地方学校不仅有向朝廷上贡人才的作用,还是无数百姓进行科举的第一步,无数名臣名相都是从这里踏上科举和宦海沉浮的第一步。

明代的官方学校种类繁多,如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卫学、宗学、武学。

除了京城的国子监以外,地方上的府学、州学、县学、卫学这些地方学校,是国子监的延伸,也是国子监的补充,很多地方与国子监比较相似,可以看作国子监的缩小版。

卫学,是为卫所子弟准备的,生员分为文武两类,文生员的目的是科举,武生员多是卫所官员子弟,当然了,卫所官员子弟或者低级武官,也是可以参加科举的。

宗学,顾名思义,就是为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

明初时,对宗室限制较严格,宗室子弟不能读书。

后来宗室子弟众多,朝廷也不能负担,万历年间开放宗室子弟不能读书的限制,宗室子弟开始可以参加科举,甚至有宗室子弟中式两榜进士。

义学和私塾,是民间比较有钱的商人、乡绅建立的学校,让年纪较小的儿童可以得到启蒙。

书院,是民间教育的主力。

随着科举的兴盛,官方学校日渐式微,而作为民间教育的主力书院开始逐渐抬头,相比较于官方学校,地方书院数量更多,规模更大,比较著名的书院有岳麓书院、崇正书院、东林书院等。

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的,就成为生员,才有资格进入学校学习,只通过县试、府试而没有通过院试就是童生。

唐辰想了好几天,才将学校名称想好了,就叫盛京学院。

他想创办一所从小学到大学一体的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的地址选在了一处风水宝地。

虽然唐辰不懂风水,也不太相信风水,总觉得这东西太玄乎,但是创办学校是大事,选个好的地点,总对学子们没坏处。

于是请了当地著名的风水大师一番勘查后,选好了地址,派人加快修建,没多久,一所崭新的学府就耸立了起来。

牌匾是唐辰亲笔题上去的。

创办学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会说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等,这些因素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资金方面,以目前的财力,就算再建几所学校也足够。

教学水平是个大问题。

古人读书,无不是为了科考,出人头地,并没有现代人这般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

在古代,人们读书往往是为了入仕。

依照这时节的习俗,学子们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最主要的就是那些。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是书呆子。

唐辰先是安排了军中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到学院担任“武”这方面的教育。

“文”这方面,得请些有真材实料的人来任教才行。

不要那些徒有虚名,没什么才学的。

这种人倒不太好找。

唐辰能想到的,就是顾炎武、黄道周、黄宗羲这些。

派人去请

只要对天下百姓有利的事情,这些大学者应该不会拒绝。

学子们的身份也不再设任何要求。

因为学院不收取学费,一切费用皆有官方出,所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穷苦百姓,都可以报名入学。

最重要的一点,学习的内容,跟这个时代完全不一样。

内容不再局限于诗书礼经,唐辰亲自规划了课程,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切完全是按照现代模式开展。

一开始,老百姓纷纷持观望态度看待这座至高无上的学院。

报名那日,只有寥寥几人前来。

这倒是唐辰意料之外的,本想着不收费还能学习知识,怕是人们要挤破了脑袋前来,但现在,原本盖好的超大宿舍也空空如也。

古树临道的路上甚是清幽,这些古树都是唐辰派人花了很大功夫移栽过来的,就是为了彰显出学院的环境。

此时却成了唐辰漫步散心的地方。

想想颇为头疼,唐辰驻足在池前的那片空地上,看着尚未放晴的天空。

看着三三两两经过的学子,唐辰想了许久,人们应该是担心毕业以后的工作问题。

在这个年代,除了科考,似乎读书还真没有什么太多的用处。

唐辰很快就想好了。

安排工作。

成绩好的,就直接在地方上任职。

文人,进入衙门。

武人,进入军队。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学子们的就业问题,也能给辽东输送人才。

虽然他这个政策推行下去,动了无数人的奶酪,辽东官场必会大地震。

到时候且不说皇帝那边会不会怪罪他,朝中诸臣肯定口诛笔伐,将他骂死。

唐辰眼睛闭起眼睛,脑子快速的运转着。

学校的事情,迟早都是开展的,真正的为民做事,便要从改变人们的认知开始。

创办学校,一来可以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二来也让人们以后多了一份谋生手段。

甚至从大方向来说,只要自己学校的业务开展得顺利,也算得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和改革。

一场对于知识和命运的改革。

但最主要的是,这样一场改革,涉及到整个辽东官场,辽东彻底跟朝廷脱离开来,朝廷那关应该不太好过。

在别有用心的人看来,这就是一场谋反,自立为王的表现。

许多事,想法是美好的,实施下来却有些困难。

在数番上疏争取后,也给朝廷带去了不少税收。

朱由检终于同意了唐辰开办学院改革辽东官场的权限。

日渐衰败的大明,国库已经拿不出足够多的银子来应付日常开支了,要是再有战事发生,那国库将会被掏空,恐怕朝廷连军资都拿不出来。

国库已经到了颓败的境地,唐辰给朝廷带来的税收,钱财数目可不少,这笔钱能将大明的财政问题解决掉一大部分。

有钱便是大爷,朱由检还得指望唐辰继续给自己赚钱呢,因此也不好得干预什么。

唐辰花钱为自己买来了权力,也堵住了朝中众人的嘴。

盛京学院的学子,只要在学校成绩优秀,毕业后便直接分配工作,当公务员。

做不了七品县官,八九品的那些什么乡镇级干部、局处级干部,也很有吸引力了。

毕竟不管在什么年代,想靠读书考公务员出人头地,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就算是中了状元,也不过是被安排个六七品的官职。

这个政策对于辽东百姓来说,无异于是天大的好消息。

一时间,不管有钱没钱,有才没才的人,都挤破了脑袋到盛京学院报名。

入学不收取学费,还包吃包住,成绩好的话出来还能做官,这何乐而不为呢。

特别是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人来说,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消息。

唐辰也知道这个弊端,但总体上利大于弊便是好的,起码,这样做能让辽东境内那些无业游民、游手好闲之人也稳定了下来,对维护地方治安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来不算太宽阔的学院门前黑压压挤满了前来报名的人群。

唐辰眯眼看着,现在自己的事业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只要能保持现状,再给自己一些时间,自己便能成为大明最厉害的那个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