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拐走陈圆圆

作者:一梦三四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章 京外

书名:拐走陈圆圆 作者:一梦三四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9

明朝的言官制度,开始于那个在传说官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专门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百官,这个群体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二百人左右,为历朝之最。

朱元璋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皇帝临朝时,言官要轮流值日,发现不合理的就要“直谏”,“勿有所顾避”;不分军队百姓、不论制度还是官员,“皆得言之”。

如果皇帝受蒙蔽而不自省,朱元璋要求言官“舍身以诤”,不惜批逆鳞、捋虎须

为了让言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朱元璋创造性的给了言官一项极大的权利“封驳”。

所有的诏旨和批复的奏章,必须先经六科通过方能执行。

朱元璋曾对给事辅说,“朕代天下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惟一身之忧,将为四海之忧卿等能各悉心封驳,则庶事自无不当”

可以说,朱元璋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惜这个制度,在执行的时候,已经变味了。

结果,就变成了顶撞皇帝就是直言谏言,顶撞阁臣和各部堂尚书,就是仗义执言。

这些六科言官们,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歪,咬皇帝,咬内阁大臣,上至内阁辅臣,下至地方官员,世勋、国戚、宗室,至于武将那就不用说了,没有人他们不敢咬。

偏偏这些言官们,最缺乏的就是一点,他们只是进士进入六科观政,也就是说,虽然是官员,既缺乏庶务,也缺乏见解,久而久之,变成了正事不会干,只会乱捣蛋。

他们简直就是属疯狗的,没有立场,没有原则,也没有底线,逮着谁咬谁。

这些言官背后都有金主,偏偏又油盐不进。

东林党为什么可以影响朝堂,为什么可以延伸影响内阁大臣就是因为这些言官。

他们成事的本事或许没有,坏事的战斗力却非常彪悍。

朱由检摆了摆手:“今日是来替你践行的,不说这个了,不过真仔细想想,他们刚刚说的也有道理。”

见他再次说起了这个话题,唐辰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担心。

其实,首先,朱由检是对自己不放心的。

他将自己打发去辽东,不就是防止自己在京城势力太大吗

但刚刚,经过言官那一番话,他又开始反应过来了。

万一自己到了辽东做大做强,最后皇帝管不住,那不是更不好了

唐辰直接跟崇祯耍起了赖皮:“陛下,辽东的差事您另选贤能吧”

朱由检犹豫了:“混账,如果还有贤能,朕还用得着你”

这倒是大实话,别看建奴被唐辰一顿胖揍,现在只剩半条命,可仍旧比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兵强马更壮。

唐辰一看他的脸色,就望着朱由检说道:“若是如此,陛下必须答应臣几个条件。”

朱由检也不介意他得寸进尺,先前已经答应过给他大权了,便问道:“什么条件,说说看。”

“第一,臣经营辽东,对建奴不能一味的征讨,现建奴元气大伤,臣想要剿灭他们,也不是容易的是,古往今来,对于塞外胡族,战胜容易,剿灭太难,臣欲剿抚并用,希望朝廷不要横加干涉。”

朱由检想了想,也感觉唐辰所说的是事实。

当然,他虽然很想彻底平了箭弩,但暂时,也不能再打仗,大军出征,所费粮草太多,劳民伤财。

朱由检点了点头道:“可以,如何对待建奴之事,由你独断,朕不过问就是了。”

唐辰接着说道:“建奴屠戮辽东,老奴将辽东官绅连根拔起了,损失惨重之极,想要让辽东在最短时间之内恢复元气,必须用一些非常手段,非常人才,辽东知县以上官员必须由臣推荐,三年之内朝廷不要往辽东塞人。”

朱由检的脸色瞬间大变:“你这想割据辽东搞独立”

唐辰苦笑道:“我不想割据,我只知道有些家伙让他办事不行,添乱的本事却一流,我可不希望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的局势让几个臭虫给弄得乱成一团。”

朱由检皱起眉头,尽管唐辰信誓旦旦的说他不想割据,他自然无法全信。

看着朱由检沉默不语,唐辰知道他肯定有顾虑。

但是,唐辰并没有再说什么,如果他不相信,那也没有办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缺乏战略大师,其实最杰出的四大战略大师,如姜尚、张良、诸葛亮、包括明朝刘基,基本上都被野史、捕风捉影的故事,来演绎那段过去的历史,弱化着他们的存在。

周代商,是一场非常典型的以弱克强,汉代秦更是逆转天命般的存在,至于诸葛亮以一隅之地,力压魏国数十年。

如果历史是可以改变的,也改变发展,不可否认,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姜尚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集团,背后有许多人助他利用西周取代商朝,获得神权压制王权的机会。

刘基辅佐朱元璋,与姜尚辅佐周文王,其实是异曲同工之妙。

张良也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阶级,他是六国遗贵的反扑。

到了崇祯朝,他就被彻底误导了,袁崇焕给他说五年平辽,他深信不疑,耗尽内库,从牙缝挤出钱粮支持袁崇焕,结果

文官集团一直向朱由检灌入武将不可相信,结果,明朝总兵官因为各种原因战死三十余人,这可是高级将领,他们死后,又被污蔑为贪功冒进,有勇无谋,到最后,朱由检无人可用了。

但是,文臣可靠吗

想到这里,唐辰望着朱由检问道:“陛下,文臣可信吗”

“这”

唐辰笑道:“其实,您也清楚,不是文臣可信,可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因为他们都是庸才,掌握着兵权,就算想造成,也会功亏一篑,最终,非常容易被镇压。”

朱由检缓缓点点头道:“好吧,辽东乃朝廷的屏障,关系甚重,你去的当务之急是稳住局势,要用些非常手段,也是情有可原,朕应了”

唐辰也向他汇报道:“到了辽东,臣要扩军,为了养军,准备在辽东建大量工厂,为无地流民提供就业机会”

“你看着办吧。”

朱由检这次算是无条件支持唐辰了。

就像他先前对袁崇焕是这样,对杨嗣昌也是这样。

不过杨嗣昌恐怕是没有什么机会出头了,唐辰完全将他掩盖了。

唐辰提的条件,朱由检都点头答应了,唐辰说要大兴实业,他虽然不大了解,却也表示了支持。

就这样,辽东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朱由检对唐辰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可以稳定辽东的局势,当然,如果可以像唐辰先前承诺的那样,每年给朝廷提供带来大量的财富,那就再好不过了。

辽东的事情,就交给唐辰去折腾,只要建奴不再寇关,朝廷就可以安枕无忧。

就在此时,朱由检唤出了后边的朱慈烺。

“他说想跟你道个别。”朱由检指着朱慈烺对唐辰说到。

“见过太子。”唐辰上前行了个礼。

朱慈烺伸出小胳膊小腿,开始一本正经的还礼:“慈烺特来给辽东王践行。”

唐辰没有装作诚惶诚恐的样子,有些好奇的望着朱慈烺:“太子好聪慧,好有礼貌”

出身皇室是朱慈烺幸运,成为太子更是几世修来的福份,然而,他却是一个末代太子,连死都死得不明不白。

唐辰仿佛想到了什么,望着朱由检说道:“陛下,有时间到辽东巡视,可以带着太子和去辽东看看,那里和京城不一样。”

朱由检淡淡一笑。

唐辰又低身对朱慈烺说道:“有机会去辽东,我带着你去看看东北熊,看海豚,看海鸥,看看不一样的景象”

朱慈烺莫名奇妙的望着唐辰。

他说的这些东西,朱慈烺听都没听过。

朱慈烺转着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眼神不断的在朱由检和唐辰的脸上转来转去。

他发现朱由检没说话,便也没敢说什么,只是向唐辰露出一个天真的笑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