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摄政大明

作者:虫豸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第九百二十章.密信.

书名:摄政大明 作者:虫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6:39

听到洪高功的禀报内容、看着洪高功的眼色示意,赵俊臣完全不需要私下密谈,也可以猜到洪高功究竟想要与自己说些什么。

汪家乃是陕甘境内的首富巨贾,汪家的三十七位朋党也皆是富贵豪族,这些人的家产加在一起怎么可能只有白银一百三十五万两、黄金六万七千两再翻一倍才差不多。

也就是说,洪高功与锦衣卫们在这场抄家行动中至少是隐瞒了一半收获。

当然,洪高功是一位“讲究人”,他深悉官场上的门门道道,也知道赵俊臣把查抄汪家的肥差交给锦衣卫负责是故意给他们好处,所以锦衣卫们也就不能独吞所有好处,他如今想要与赵俊臣私下密谈,不外乎就是想要与赵俊臣分赃罢了。

对于洪高功的心中猫腻,不仅是赵俊臣看出来了,就算是章晟德与郑余二人也同样看出来了。

赵俊臣伸手接过了账目与名册之后,眼角余光扫向了章晟德与郑余,只见章晟德不动声色,就好似这一刻变成了聋子瞎子,郑余则是脸上满是羡慕,恨不得自己也能参与分赃,但很显然两人都不打算揭发此事。

见到两人的这般表现,赵俊臣的心中有些遗憾。

这种遗憾心情,主要是针对章晟德。

庙堂之中,任何官员若是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官场智慧,这些官场智慧不论高低好坏,最重要的是把它们坚持下去,绝不能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否则就要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也无法取信于人。

比如说,周尚景的官场智慧总结起来就是“公私兼顾”四字,他从来都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危害到朝廷大局,也从来都不会因为朝廷大局就牺牲自己与朋党的利益,他总是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他为自己与朋党争取利益之际也总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他一直都坚持着这样的原则,所以他就成为了臣权代表,得到了百官的支持,即使是德庆皇帝到了关键时候也会更加信任周尚景的判断。

比如说,左兰山的官场智慧总结起来就是“既不为鸡首、也不做凤尾、只当一个爪喙”,他也一直坚持着这样的原则,忠心依附于朝中权臣、在党派争斗之际冲锋陷阵不遗余力,所以每一位权臣都愿意接纳他,所以他也就在庙堂中屹立不倒,所以左兰山也同样成功了。

再比如说,沈常茂的官场智慧总结起来就是“睚眦必报”四字,任何人只要是侵犯了他的利益就会遭到猛烈报复,当他坚持这项原则的时候,庙堂之中无人敢轻易招惹于他,所以他也一度成功过,在百官之中威望甚高,甚至是取代周尚景成为了内阁首辅,但当他成为了百官领袖之后,反而是患得患失了,不再像是从前那般性子刚烈善斗,所以也就无法坐稳内阁首辅的位置,眼看就要失败垮台。

赵俊臣也有自己的官场智慧,那就是把自己的利益与朝廷的利益融合于一体,让两者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朝廷已经渐渐离不开赵俊臣,从目前来看赵俊臣也同样称得上是成功。

章晟德如今不过是四十出头,就能坐上正二品陕西巡抚的位置,显然也是坚持着自己的官场智慧。

依照赵俊臣的猜测,章晟德的官场智慧不外乎就是“和光同尘”四字了他完全收敛了自己的性格与想法,彻底融入到了周围环境之中,随着自身所处环境不同,章晟德的表现也是截然不同。

当初梁辅臣还是三边总督的时候,章晟德就表现出一副老成持重、忠君爱国的样子,于是梁辅臣对于章晟德一直是信赖有加、评价甚高;

梁辅臣回京辅政之后,蒙古联军大举来袭,眼见到各位督抚们皆是畏敌如虎、想要绥靖乞和,章晟德也同样是积极与各地督抚联合起来截留朝廷赈济粮草、到处拘押逃荒百姓,可谓是表现不遗余力,于是各地督抚们也都把章晟德视为自己人;

如今,陕甘三边的主事人变成了赵俊臣,于是章晟德的表现又是发生了变化,突然间成为了一位积极主战的鹰派官员、一位实干有为的封疆大吏、甚至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把赵俊臣交代的事情皆是处理得井井有条,所思所为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于赵俊臣的某些见不得光的做法也是视而不见所以,赵俊臣也同样对他很满意。

简而言之,章晟德究竟是怎样一名官员,首先要看他的上官的表现,他的上官若是忠臣,那章晟德也同样会成为一名忠臣,他的上官若是变成了奸臣,他也同样会变成一名奸臣,他的上官若是坚定主战的鹰派,他就会积极为上官准备刀枪,若他的上官是软弱怕死的投降派,他也会一同跪在地上垂下脑袋。

显然,正是因为章晟德坚持着这样的官场智慧,他才会深受历任上司的喜爱与器重,所以他才会爬上陕甘巡抚的高位。

但也正是因为这般缘故,赵俊臣见到章晟德此时的不动声色之后才会感到遗憾。

眼见到赵俊臣与洪高功即将要瓜分上百万两银子的巨额财富,章晟德这个时候不论是表现出嫉妒、羡慕、愤慨、不屑等等任何情绪,都能够让赵俊臣看出他的真实秉性,但章晟德这个时候偏偏是不动声色,就好似自己变成了聋子瞎子,又好似赵俊臣与洪高功瓜分赃银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简而言之,章晟德的表现依然是赵俊臣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这样一来,赵俊臣依然是无法看透章晟德的实际秉性,所以也就不敢把章晟德收为心腹、交托重任。

依照章晟德一贯以来的表现,若是赵俊臣就这样把章晟德收纳为心腹朋党的话,一旦是他的上司变成了赵俊臣的朝中政敌,他也许就会毫不犹豫的背叛赵俊臣,并且还会把赵俊臣的所有机密全部告知于他的上司。

章晟德显然是一位人才,赵俊臣也很欣赏他的实干能力与精明眼光,但因为他坚持着“和光同尘”的官场智慧,赵俊臣也只能对他敬而远之了。

“若是把我换成那位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太子朱和堉的话,章晟德这个时候应该就会跳出来大肆指责洪高功贪赃枉法了吧毕竟太子他喜欢直臣,所以章晟德也肯定会变成一副直臣模样可惜了,只论能力与眼光的话,等我返回京城之后,把陕甘这摊子事情交给章晟德负责原本最为合适不过的,可惜这个人的立场让我无法安心,今后也只能寄望方振山、吴启凡之流了”

暗思之际,赵俊臣也同样是一副不动声色的模样,观察章晟德的眼光余光也是一闪而过,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洪高功呈给自己的名单账目上面。

名单里面罗列着锦衣卫所抓捕的汪家族人以及汪家朋党,账册里则是详细标明着锦衣卫们所查抄到的金银财物、田产家宅。

赵俊臣知道这份名单与账册皆有猫腻,所以翻阅之际也并不是特别认真,只是稍稍看了几眼之后就点头道:“洪百户这段时间幸苦了,锦衣卫们办的不错,汪家及其朋党被一网打尽,他们的家产也正好是充做军资,可以成为将士们的军功赏银,倒是解了燃眉之急如今正值天灾连年之际,汪家及其朋党的田产也同样是用处不小”

说完,赵俊臣抬头向着洪高功吩咐道:“你回去之后,就把查抄到的金银全部送到花马池营的库房,我即将就要犒赏大军,这笔银子很快就会用到,那些田产暂时不要变卖,我还留着有用,还有那些珠宝古董,也要尽快清点完毕”

听到赵俊臣的吩咐之后,洪高功连连点头表示领命。

接下来,赵俊臣又陆续交代了一些事情,眼看到天色将晚,也就示意章晟德、洪高功、郑余三人可以离开了。

章晟德与郑余二人皆是很快就告辞离开了,但正如赵俊臣的意料一般,洪高功却是找了一个理由留了下来。

等到章晟德与郑余二人走远之后,洪高功马上是走到赵俊臣的身边,弯腰低头说道:“钦差大人,关于查抄汪家及其朋党的族产之事,卑职其实还隐瞒了一些事情。”

赵俊臣轻轻点头道:“我猜你也会忍不住下手说吧,你总计瞒下了多少金银”

洪高功陪笑着说道:“也不能怪卑职贪心,实在是这个汪家的油水太足了,仅是这一家就查抄到了近两百万两银子,简直就是富可敌国啊汪家的那些朋党也全都是富甲一方之辈,他们如今皆是通敌卖国的罪人,他们的家产也全都是赃银,家产越多也就罪行越重,卑职查抄了他们家产之后,稍稍是隐瞒一些数目,也是为了减轻他们的身上罪责。”

听到洪高功毫无诚意的辩解,赵俊臣依然是不置可否,只是端起茶盏轻轻饮着。

见到赵俊臣这般模样,洪高功也不敢继续东拉西扯,马上就直奔主题,说道:“其实,卑职查抄了汪家及其朋党的家产之后,总计查抄到了白银三百三十五万两,黄金十一万七千两因为汪家及其朋党的店铺与府宅大都拥有官府备注的缘故,卑职倒是不好下手,幸好是这些家族为了偷税逃赋,向官府瞒报了田产两千五百倾,而这些田产也全部都被卑职拿了下来,只是这些田产原本分属于不同家族,分布于陕甘各地,零零碎碎的,只怕是不好处理。”

听到洪高功的禀报之后,赵俊臣摇头叹道:“你倒是有魄力,竟是一口气瞒报了两百万两银子、五万两黄金,更还有两千五百倾田产”

洪高功却是一副邀功模样,又说道:“还不止呢其实汪家在陕甘三边手眼通天,他们的朝野朋党并不仅仅只有三十七家,像是宁夏巨贾何家、固原副总兵胡成、榆林知府徐睿等人,也皆是与汪家关系密切,只不过他们涉案不深,并没有参与汪家的通敌卖国之事,并且这几人皆是机灵懂事之辈,见到汪家被卑职查抄之后,就很快暗中与卑职暗中联络,每家都向卑职缴纳了五万两赎罪银子,并且还为卑职提供了许多消息,所以卑职也就放过了他们,这些赎罪银子加起来又是三十万两银子”

洪高功越说越兴奋,滔滔不绝的继续说道:“除此之外,卑职这一次查抄了陕甘大族总计三十八家之后,得到了大量的田产、店铺、府宅、以及珠宝古董,按照朝廷的规矩,这些东西皆是要变卖成金银充入国库,所以陕甘各地的豪族乡绅们如今皆是蠢蠢欲动,想要用低廉价格拿下它们这段日子以来,已经有不少人向卑职打过招呼,说是卑职到时候只要是稍稍为他们行些方便,他们就会再送给卑职十万两银子”

赵俊臣依然是一副不置可否的模样,只是轻轻点头问道:“也就是说,你总计拿到了二百四十万两银子,另五万两黄金与两千五百倾良田你打算是如何处理这些金银与田产”

洪高功的笑容愈加谄媚讨好,说道:“若是没有钦差大人的安排,卑职等人也捞不到这般肥差,卑职也是知恩图报的人,这里面的大头自然是要孝敬于钦差大人您了,但卑职与兄弟们毕竟是幸苦了这么长时间,回京后又要拿出一笔银子孝敬叔父,更还要上下打点关系,所以”

说到这里,洪高功面现肉痛之色,咬牙道:“所以,卑职这边只留下一百万两银子,剩下的金银与田产就全部孝敬您了,钦差大人您看如何”

说完,洪高功表情忐忑的看着赵俊臣。

一百万两银子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洪高功自然是担心赵俊臣会心生不满。

洪高功虽然有叔父洪锦作为靠山,但他也知道赵俊臣如今风头正盛,洪锦的锦衣卫指挥使身份能够吓住旁人却是吓不住赵俊臣,赵俊臣平日里待他友善一些也只是不希望自己轻易得罪洪锦罢了,但到了争夺利益的时候,赵俊臣却是绝不会再卖给洪锦任何面子。

赵俊臣皱眉思索片刻后,问道:“这一百万两银子里面,有多少是要孝敬洪锦的回京后要如何打点关系又要打算如何分成”

洪高功眼见事情有戏,连忙是说道:“若没有叔父他的安排,卑职与兄弟们也没机会追随钦差大人来到陕甘三边,所以卑职与兄弟们合计了一下,要留下三十万两银子等到回京之后孝敬于叔父

与此同时,卑职与兄弟们拿到了这么多好处,回京之后必然会遭到同袍们的眼红嫉妒,锦衣卫大都是勋贵出身,平日里谁也不服谁,若是任由他们因为心中嫉妒而闹腾起来,怕也是一场麻烦,所以卑职准备再拿出五万两银子收买人心

还有,咱们跟着钦差大人初入陕西的时候,更是遇到了蒙古鞑子的突袭,一口气折损了三十余位兄弟,卑职打算再拿出十五万两银子安抚这些阵亡兄弟的家中遗属

到了最后,卑职与麾下七十余位兄弟再依照官职大小分配剩下的五十万两银子,平均下来也就是每人七千两银子”

听到洪高功的解释之后,赵俊臣沉思了片刻,然后点头道:“既然这样的话,这件事就按照你的意思来办吧不过,你所查抄到的那些府宅、店铺、以及珠宝古董,皆是可以低价卖给陕甘境内的那些乡绅豪族,但那四千倾田产不要随意卖掉,我留着今后还有用处。”

听到赵俊臣的答复后,洪高功顿时是兴高采烈,连忙道:“多谢钦差大人,卑职一切听从钦差大人您的吩咐”

赵俊臣特意询问洪高功要如何分配那一百万两银子,倒不是心中舍不得这笔银子,用这笔银子喂饱这些锦衣卫乃是赵俊臣早在计划之中的事情,赵俊臣只是担心锦衣卫们会因为这笔银子分配不均而生出事端罢了,如今见洪高功也算是考虑周全,自然也就不再纠缠此事。

实际上,赵俊臣如今已经并不是特别在意银子了。

自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各地不断发现银矿,商业活动的逐渐活跃,银子的贬值趋势也就愈加明显,购买力已是愈加下降。

在天启皇帝登基初期,明朝的每年国库收入不过是三百余万两银子,但到了万历年间,国库收入已经稳定到了七百万两银子以上,又到了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国库收入更是连续翻了两番,最高峰时直接达到了两千五百万两银子的规模。

再到德庆皇帝年间,朝廷的国库收入也就更加多了,仅是去年一年就足有五千七百余万两白银入库。

注:依照本书设定,因为明朝并未在崇祯时期灭亡的缘故,所以人口规模已经逼近到了清朝乾隆后期,所以也就借鉴了清朝中期的国库收入数字

然而,国库收入看似是连连翻倍,但银子的购买力却是下跌更快,明朝财政依然是入不支出的时候更多,国库如今更是多银而缺粮,前段时间赵俊臣为了凑集陕甘三边的赈灾粮草拿着银子到处买粮,最终却是成果寥寥。

所以,赵俊臣如今并不是特别在意银子,反倒是更加在意田地与粮食,这段时间一直是利用各种手段控制更多的田地。

如今,有了锦衣卫从汪家及其朋党处所查抄到的田产,赵俊臣想要安置那些逃荒百姓也就更加多了一分把握。

却说,从赵俊臣这里分到了一百万两银子之后,洪高功很快就兴高采烈的离开了。

等到洪高功离开之后,赵俊臣眼见到天色已晚,就打算是趁机休息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留在花马池营的幕僚苏西卿却是匆匆求见。

苏西卿为赵俊臣送来了两份密信,一份来自于京城赵府,另一份则是来自于许庆彦。

恩,依然是二合一大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8781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