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作者:加兰2020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11章 为了小墨斗,难道我还要去学打铁吗?

书名: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作者:加兰2020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43

“起——”

一声轻喝,绿意澎湃。

从船头,至船尾,数十根巨竹拔地而起。每一根都二三十米高,有碗口粗,间距两米,整齐划一。

竹身光滑笔直,几乎没有旁逸斜出的竹枝,长到靠近篷房顶部,忽然一顿,同时停住。

少顷,天花板上有绿藤垂落,一边搭住一根竹竿,嘎吱嘎吱,向内用力收紧。

竹竿很是顺从地向中央弯曲,两两相对,搭成一个拱形。船头,船尾,四根格外粗壮的竹子弯曲过来,顺着左右竹竿搭成的拱顶,一路往中间生长——

到了这时候,竹子终于被允许长出竹枝竹叶。

拱形顶端,枝枝交错,叶叶相缠,把弯曲的竹竿牢牢捆扎在一起,不让它们顺着天性弹开;

纵向的四根竹子,搭成横梁,又与横向的竹子捆绑在一起。

陆老师微微睁大眼睛,感觉自己视力可能出了点问题:

那些竹竿顶端,生长出来的竹枝竹叶,是不是融合在了一起,一头扎在这根竹子里,一头扎在那根竹子里?

竹枝相交,给顶棚定型,藤蔓终于放松了开来,不再牢牢地捆紧竹竿。

它们在竹竿上绕了几圈借力,千丝万缕垂下,靠近船体。然后,搭住一块艏楼上的木板,奋力向外一拉——

吱嘎吱嘎,翠竹的摩擦声、抖动声响成一片。沈乐紧紧盯着翠竹棚顶,手搭在竹竿上,随时准备输送灵气。

然而,这些被催长出来的竹子,很坚强地挺住了!

没有断裂,没有崩塌,没有歪斜,甚至没有不受控制,在船底下、在泥地上多长出几个竹笋!

它稳稳地承担起了龙门吊架子的任务,让藤蔓在它身上借力,拆下了一块木板!

“好!”

沈乐欣喜:

“拆下来了!——来,把它送到旁边架子上,编号!郑墨,你在上面取一块样品,不用太大,5*5厘米就可以,我拿去做实验!”

藤蔓随着他的心意卷动,将拆下来的木板送出竹棚,送到靠墙的架子上。

小墨斗立刻指挥着下属的锯子,冲过去嘎吱嘎吱,努力干活。

如此配合默契,把艏楼全部拆掉,小家伙们再一拥而上,去对付艉楼。

沈乐把手掌从藤蔓上挪开,回去写标签,贴标签,噼噼啪啪敲打电脑,努力安排后续工作:

这些样品要测什么?

木头种类?

年代?

含水量?

干缩率?

含盐量?

腐蚀程度?

对了,博士师兄给的那张表格,有关保存情况评估的,还没有填完呢,还要继续填……

他低着头奋力工作。小家伙们都很勤奋,工作效率很高,在拆船这件事上,干活的本领远远超过了他;

但是,像这种统筹规划,安排实验计划之类的工作,目前还是只能他自己来做,没有谁可以帮忙。

嗯,好在不用亲自做实验了,把任务发下去就行。

隔壁实验室里,来这儿实习(×)蹭仪器(√)的师弟师妹又换了一批,只要谈好报酬,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帮忙做出结果……

当然,沈乐自己,也是要下场做一部分实验的。一是为了和师弟师妹们混个脸熟,二是要保持自己手熟。

第三么,有些比较简单的工作,也不一定非要压榨别人的劳动力。比如说,鉴定这块木头到底是什么种类:

“松木、松木、这块我看着也像松木,这块应该是樟木,樟木,杉木,咦?”

沈乐对木头,特别是对常见的木头,还是有辨认心得的。

松木,樟木,杉木,甚至包括楠木和常见红木,看看木料颜色、纹理,测一下密度,差不多都能认出来。

实在不行,做个切片,显微镜下看一眼细胞,也能认个八九不离十——

没办法,做古建筑修复的,总要尽量搞明白这些梁柱椽桁,到底是什么材料,尽量用同种材料补配。

每一样都送到实验室去检测,这效率也太低了,老板不会允许的!

所以,这彩船上的大部分木头,沈乐扫一眼都认得。做艏楼和艉楼用的是杉木,做甲板用的是松木,大概率还是福建的马尾松;

做桅座、做舵杆,用的是樟木,这也并不意外,樟木材质硬实,不易腐烂,能够承重;

但是,有几块木头,他怎么感觉不太认识?

不但不认识,而且切都切不动。小墨斗指挥着锯子上去切了一轮,回来很是抱怨:

【沈乐,这木头也太重了,我的锯子都要切卷边了。回头给我弄块铁打打?加固一下?】

呃……

难道我还要去学打铁?

或者干脆请教合金大佬,让他帮忙给锯子们加固?

沈乐一时无措。他只好摸摸小墨斗:

“好的好的,回头我想办法。那现在呢?是换根新锯条,还是买一把全新的电锯,你对付着用一用,看看能不能控制电锯?”

【电锯吧。】小墨斗沉默了好一会儿,就地转了个圈:

【我以前不行,控制不了它们。可我现在强多了!我想尝试一下!没准,没准就能做到呢!】

有你这句话就行了!

沈乐点开淘宝,飞快下单,买了一套最好的木工工具。

德国货,一把电钻就好好几千,一整套工具超过六位数,号称一个木工可以从入行用到退休,然后一套传三代,人死工具还在的那种。

然后,硬锯下来的木头,要做成标本放到显微镜下,就还有别的办法:

先丢水里煮,排除木料里面的空气。

甘油和70%乙醇混合液,按1:1配比,把切下来的木头样品放进去浸泡。

然后,放进烘箱,在60~70°C条件下软化,软化一段时间,捞出来,用刀片尝试切削;

感觉还不够软,继续软化,再捞出来切……

来回折腾,反复折腾。沈乐折腾得满头是汗,才把所有认不出的木头,全部切出横切、径切和弦切三个面的薄片。

5%酒精染色,脱水处理,用二甲苯进行透明处理,置于载玻片上,加中性树胶封固,制作成永久切片……

然后,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做好标记,打成文件包——

“师兄!靠你们了!”

专业的事情果然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文件包发过去,没几天,反馈就过来了:

“挺多都是南洋的硬木,你这艘船哪里来的?经历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啊……对了,这些都是什么木头?”

“一句话讲不清楚,我发表格给你吧!”

整个鉴定结果,确实很快就发到了邮箱。沈乐点开一看,眉头紧紧皱起:

整艘船上用的木头,他不认识的那些木头,种类多而且杂。

从植物种属来看,门纲目科属种,光是“科”一级,就分了龙脑香科、马鞭草科、山榄科;

龙脑香科下面,出现了龙脑香、婆罗双、冰片香、硬坡垒、软坡垒五个属;

马鞭草科出现了佩龙木、石梓两个属;

山榄科还好,只有一个铁线子属。

更麻烦的石,这里面有很多树,它还是纯纯的境外货色,国内根本就不长的!

“所以这艘船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大部分木料都是国产,偏偏有很大一部分,是南洋的木头?”

没有人回答他。彩船——不,彩船拆散的木板、木柱们,分门别类,躺在高高低低的架子上,安安静静。

彩船上取下来的纸人,木制人偶,纸灯笼,纸箱笼,大鼓,各种旗帜,一件一件安静躺在保管箱里,别说开口回答了,连簌簌作响都做不到。

“看来,只能慢慢把它修好,一边修,一边了解它的过往了……”

沈乐卷起袖子开始干活。谢天谢地,这艘彩船的保存状况比较完好,没有在海里、湖里浸泡过几百年,含水量还看得过去;

大概是被做成了法器,一直储藏在专门的地方,已经完成了自然脱水,木材色泽自然,各向收缩极微。

不过,可能是主人对它不甚爱惜,并没有按照文物的标准保护它。

船只表面颇有些脏污,船底上,破损的船舱里,甚至附着了不少贝壳、螺蛳、水草、水藻之类。

沈乐不得不从头开始,一件一件清理:

这要是普通的文物木船,就要用扫、吸、吹、剔、洗等多种手段,局部采取干、湿交替的方法进行清理。

吸尘器、强力吹风机、毛刷、竹签等工具齐上,特殊部位,还要采用自制专用清理工具,蒸馏水、复合清洗剂一样都少不了。

但是沈乐出手,就不需要那么麻烦,只要绕着木船的零件慢慢走过去,一个一个拍法术:

清洁术!

清洁术!

清洁术……

中龙骨长四丈五尺,前龙骨三丈六尺,后龙骨二丈。

含檀梁,长二丈九尺,阔三尺,厚一尺五寸。

大桅杆,长九丈,围大七尺。

小头桅,长六丈,围大四尺。

这些巨大的木材,沈乐一边干活,一边忍不住感叹:

幸亏竹子龙门吊给力,幸好藤蔓起重机给力。

这要是换成现代工具,哪怕让人远程操控,我也得忙个半死——起重机可以远程操作,捆扎、固定,总得我自己来啊!

感谢@慕湮大人打赏的100起点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