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诡秘武林:侠客挥犀录

作者:入潼关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二百三十八章 缀玉联珠六十年

书名:诡秘武林:侠客挥犀录 作者:入潼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42

念完了这段离奇莫名的故事,宋献策才终于长舒一口气,仿佛只要这样做了,就能把他心中郁结已久的困惑,平等而仁慈地均摊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曾经的宋献策也在这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怒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捭阖多年,世人连他的来历都未曾弄清。

因此自诩堪为谋主的他,在看到这封书信貌似寻常荒诞、细品疑点重重的模样,瞬间就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推敲思索。

他很确信这个故事背后,一定还有隐秘而不为人知的真相等待挖掘,但是说来好笑,信中这洋洋洒洒数千言却让人如坠云雾的内容,竟然成了阻碍他推寻线索的壁障。

对方能通过无法追查的手段将书信寄送到他桌案,并且是在他用早膳间不过一刻钟的功夫,就将书信安安稳稳、平平整整地摆放在他桌面上,其中动用的能量之大,已经足以让他汗流浃背,几乎是半威胁半玩笑地将刀架在他脖子上,再问他一句“先生观我军威足壮否?”

宋献策合上书信,他明白这是一种挑衅,是对于自己这个当世智者的冒犯。

这个语类滑稽的故事戛然而止,故意停止在他面貌即将绽露前的瞬间,就像它没由来的开头那样无状。

可只要有人翻看这张书信,就会发现书面是由密密麻麻又极其工整的蝇头小楷誊抄而成,一字一笔间的心无旁骛,不沾烟火,宋献策自认只曾在青灯古佛几十年的抄经居士笔下见到过。

但是,但是……

但是如这样毁佛谤圣的事迹,几乎是把人家底裤都揭穿的春秋笔法,试问哪个持斋居士能写出来,莫非几十年的斋饭都吃到狗肚子里去了?

随即宋献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身旁慈眉善目却身材魁梧的三德和尚,很想听听这个在场吃斋最多的人的意见,或许他在佛门浸淫多年,能够用慧眼观透其中的诡状。

眉头紧锁的三德和尚也在思考,可惜他开口的话,让宋献策彻底失望了。

“阿弥陀佛,宋施主所说的故事,贫僧也是闻所未闻,只听觉其中人物风土不似伪作,却更像在藏边确有其事。”

仁者见山智者观水,三德和尚没有把心思穿透到这个故事的背后,反而对于其中似是而非的内容深表疑惑,他自然也听说过某些密宗逸闻,然而因为中土密宗断绝已久,自身又久处闽地,自然无缘去一探究竟。

“信中所提及的‘福德须弥寺’、‘虚吉飞来寺‘,听来竟不似藏边称呼,或许是书信笔者意译而成,待贫僧回去禀明我师至善方丈,或许能知闻一二线索……”

三德和尚心中的惊诧,其实并不在宋献策之下,虽然唐密传承在中土断绝已久,可它在唐宋元数百年间掀起的风浪,却并没有他们表面上的那么平静。

开元四年,唐密初祖善无畏大师携无名梵卷抵达长安,原本崇道抑佛的玄宗不仅立即礼善无畏大师为国师,大设梵筵,为善无畏接风洗尘,还特设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此外,玄宗之子宁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从其灌顶受法。一时间,朝野哄动。

更重要的是,三德和尚曾翻阅过少林寺中潜藏的禅林密卷。

某位开元年间已经深植于中土的禅宗先师,曾经与这位善无畏大师于御前晤会过,禅宗先师只说这位天竺大师语调怪谲、言辞偏俚,手捧着自己从某本佛藏中译出的《毘卢遮那北天密传成佛神变经》七卷献上。

两位大师的言论佛法不欢而散,只因善无畏大师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曾于西行路上与达摩祖师结伴通行,只是困于风沙因此落后晚到,随后展示出了多种佛门变化,还能伟岸不似凡人,羽林军以刀剑斫他,肢体毫无损伤,挥剑者只闻铜声而已。

唐玄宗大喜过望,命于宫内建立灌顶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译。不久之后更是在皇宫之中多次秘密进行胎藏界大法灌顶,意图乃入于不可说的虚空法界,为此几近误国亡身,乃至于在马嵬坡前羽林军即将造反时,他还在驿中拜求某位护法能爬出坟墓,再次展现不可思议大威神力,殛灭近在咫尺的安史叛军……

“三德师叔,是否需要我立即回去禀报方丈?”

见三德和尚陷入思索,洪熙官立即开口说道,他似乎也感觉到了境况的微妙,但是三德和尚伸出粗壮的臂膀拦道。

“不急,既然这里还有几封书信未读,不妨等从长计议之后,再回去劳烦方丈。”

洪熙官点点头退后,如今虽然南少林弟子在广州城内外征战的人数众多,但真正知道至善禅师所在位置的人只有寥寥数个,真正做到了深居简出、行踪不定。

洪熙官知道自家这位佛门巨擘做出如此的行为,也属实是出于无奈,毕竟至善方丈现在的模样……

“好了,既然老朽收到的书信已经念完,那现在就轮到各位了。”

宋献策有些不耐烦地打破了这种窒息的宁静,迟迟未能取得信息上的突破,让他心里又浮现出了一种焦躁,仿佛有某些事物正在缓缓脱离轨道,他却浑然不知。

深居罗浮山上修道,冷眼观天下二十年,宋献策本以为此次出山的时机已经把握得恰到好处,可只有等他再次踏足并试图搅浑泥潭,才发现水下氤氲涌动的水流,仍旧超乎了他的想象。

三德和尚微微颔首,示意跃跃欲出的洪熙官上前念诵书信内容,但几人却忽然听见屋外响起了呼啦啦来去的兵甲之声,步履全然不似寻常出征时的沉重。

每日的清晨至晌午,尚可喜都会命清军蚁附围攻而来,以严整行进的军阵对付神出鬼没的武林人士,这也是在对付叛军袭扰的同时,用上了疲敌之策,试图缓缓消耗广州城内摇摇欲坠的士气。

因此每日这个时段,城中李定国都率亲兵、花山盗,带着新募义军到城楼上守备御敌,但今天听这个脚步,似乎清兵提早许多就撤回避战了。

众人望着庭院狭窄天空中密布的铅云,看着无数雨丝从飘摇转为坠落,一道厚厚的雨幕终于还是再次困锁住广州城,从地面升腾起一股浓重的白汽,霎时又化作漫天水雾,在每个人的身边不怀好意地摇摆着,窥探着。

屋里只剩下洪熙官清朗有利的念诵声,但又不知为何,空气中似乎总摆不脱一道幽幽暗暗的叹气声……

…………

低矮的柴房里面,堆满了被雨雾浸得烧不动的柴火,还总有一滴滴的雨水从瓦片缝隙之间调皮地坠落,汇成泥地上的一条条蜿蜒小溪,汩汩向着屋外淌去。

就在这个狭窄空间唯一干燥的地方,斜躺着一个邋遢而笨重的躯体,无比怅惘地从小窗里窥探着外面的天空,胸腔里是持续不断的沉重叹息。

溃烂的伤口,紧绷的神经,压抑的气氛,肮脏的环境,无一不在折磨着邋遢男子的精神与肉体,想要试探他的极限到底在哪里,但他偏偏凭着一股子倔强的韧劲,一路坚持到了现在。

“荷嫂,又要去看你的野汉子了?”

不怀好意的调笑在屋外响起,打断了一串细细碎碎的脚步声,却惹来了一句刻毒的回应。

“滚,找你八十岁老娘玩去!”

泼皮的脚步声有些狼狈地离开了,柴房推开便走进来一个膀大腰圆的妇人,容貌也跟她的身材一样粗壮,手里抱着浆洗衣服的木盆,里面用油纸包好了吃食。

“喏,快吃吧,反正他们都知道我养汉子,不会进来找不痛快的。”

妇人体型虽然粗壮,两脚走起路来却瘸瘸摆摆,一直迈不开大步,见邋遢男子又把视线扫了过来,便咚地一声把洗衣木盆往边上一放,把春笋般怪模怪样的脚伸了出来。

“怎么,没见过裹小脚吗?想看吗?”

说罢粗鲁地哈哈大笑,直笑的邋遢男子颇为气恼地转过了身去,连边上的馒头都没胃口吃。

邋遢男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贵为藩王世子、御前侍卫,会沦落到被乡野村妇调戏,每日吃些狗都不闻的饭菜,生生把自己从一个贵公子熬成了街边乞丐。

没错,这个躺在柴房中苟延残喘的男子,就是流落在广州城中、杳无音讯已久的平南王世子尚之信。

往事历历在目,时间倒回到骆元通造反的那天,尚之信作为人质被武林人士扣押,成了双方互换条件的关键,结果在武林人士从五羊密道中撤走的时候,最后撤离的武林人士对于如何处理尚之信,便出现了明显的纷争。

一部分人认为,尚之信是尚老贼的命根子,必然不能乖乖留给老贼,不如继续挟持直至逃出生天,还能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保命符。

而另一部分认为,尚之信作为平南王世子,可更是鞑子朝廷的红人,如今没用了不如一刀剁了,人头悬挂在城楼上,给这些卖国清狗们一个教训。

边上佯装昏迷的尚之信,闻言被吓的肝胆俱裂,他的双手双脚都被困住,无异于待宰的羔羊,此时只能趁人群争论不休时,偷偷靠着地面嶙峋乱石,加快速度试图割断绳索。

等到手脚都被磨出深深的伤口,他终于等到了逃跑的机会,浑身运劲蹦断绳索,撒腿就往外跑,一众武林人士也知道不管是抓是杀,都绝没有放人的选项,因此也紧追不舍在后。

尚之信紧张万分地在密道中奔逃,忽然发现道路前方转角,竟然也出现了一个手持刀抢的影子,他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天生神力发挥了功效,仅凭一照面就扭断了对方的脖子。

可等在幽微环境中下了杀手后,尚之信才发现殒命当场的这个人,似乎穿着清兵的衣服……

闻声随后赶来的人,自然也穿着清兵的衣服,正好目睹了他徒手搏杀的惨烈一幕,不待片刻便持刀杀来……

尚之信躺在柴房中,想到这里不禁怒从心中起。

自己明明只是误杀了一个小卒,他尚家的自家兵丁就喊打喊杀而来,耽误了功夫,以致另一边武林人士也追了上来,霎时间变成了一阵混战。

邋遢无比的尚之信双拳紧攥,几乎要把伤口都崩裂开,吓得荷嫂把目光移向一边。

当时的尚之信连忙高喊,自己是平南王世子,对面的小兵闻言也确实犹豫了片刻,可没想到的是,他身后的武林中人也有样学样,纷纷高喊自己是平南王世子,然后再趁兵卒犹豫一刀砍去,结果对方性命。

如此一来胡来喊去乱作一团,不辨真伪,密道中是说什么都没用了,瞬间变成了拼死厮杀。

两面受敌的尚之信只能且战且退,两边都闹不清楚他的阵营,他一会儿帮助力竭的清兵打退武林人士,一会儿又随着武林人士冲杀清兵,根本目的都是要接近密道入口,抓紧返回城中。

就这样不知受了多少伤,尚之信靠着一身武艺,终于摆脱追杀跑回了骆家的大宅,却因为伤势过重晕倒在了一间偏房之中。

他本以为自己躲在这里万无一失,只消等尚家的人马占领了这座大宅,就必定会有人来辨认自己,救出生天。

可昏迷一天后才清醒的尚之信,知后知后觉地发现,如今不仅没有人来救自己,反而连整座广州城都沦陷在了叛贼们的手中,自己的父王只能率兵退守城外!

尚之信只能庆幸,自己先前一直被送在御前教养,回到广州城的日子尚短,因此除非王府十分亲近的人,是绝难认出自己的。

无可奈何的他混入城中想要当个乞丐,却因为来历不明兼且没有组织而被排挤欺压,差点饿死在街头,最后走投无路之下,拼着重伤的身体爬到了一件矮房门外要饭,被带到这间柴房就晕了过去。

“我知道嘛,你也是造反的江湖人士。既然你说自己城里有仇家,就在这安心住着,刀伤药我帮你想办法……”

被称为荷嫂的妇人指着尚之信身上的伤口,然后压低声音说道,“你身上这些伤,我在给他们缝补衣服的时候见过。放心我们都是小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至于打仗谁赢谁输……”

荷嫂露出了属于小市民的狡黠智慧,期期艾艾地看着尚之信,“不想说话就算了,等你伤养好了,不要把我说出去就成。你知道的,我家缺个顶事的男人……”

絮絮叨叨的话语间,荷嫂看向尚之信的眼神又有些让人头皮发麻,而尚之信也知道对方有所企图,否则怎么会藏着这个形迹可疑的男人在家里,每天出去给反贼洗补衣服帮他糊口呢?

对此尚之信只能欲哭无泪,扭过头去彻底不看荷嫂,对着阴霾天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暴雨滂沱之间,中军帐内尽是审慎而严肃的神情,分列两排的都是尚可喜最为心腹的文武依仗——他们随着大军被临时撤回,所有人聚集在此处,神情都格外紧张。

这些狼顾鹰视的平南王府战将,杀气腾腾地看着帐外来人,单是身上散发出的血腥之气,就足以让这些负责审问行刑的老卒酷吏都肝胆欲碎。

“禀报……报王爷!”

刑卒稳了稳语调才把话说完整,“平明至今靠近过中军大帐总计一十三人,已尽数拷问行刑。”

说话声顿了顿,有些缺乏底气。

“仍旧一无所获……”

寒风粗暴地推开了大帐的毡门,显露出不远处挂成一排的死尸,全都是浑身赤裸、遍体鳞伤,粉白的肚肠都被剖露在了空气中,血水正顺着雨水不断滴落在刑架的地面上。

但是不论尚可喜还是家臣,都对这样的人间惨状熟视无睹,只是表情更加严峻了起来。

“这……有所嫌疑之人已经尽数拷掠毙命,却没有任何线索……难不成这世上真有人能神出鬼没,硬生生在大军的眼皮子底下,把书信送到中军帐内?”

一位幕僚对身边的人悄悄说道,却逃不过尚可喜的耳朵。

他闻言猛然做色,身上的靛蓝甲胄铛铛作响,抽刀将他捅死在了当场。

“哼,今天能神不知鬼不觉把书信送到中军帐来,明天就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取走老夫的首级,你们觉得此事我会善罢甘休吗!”

尚可喜双眼眯成一条线,狠辣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然后厉声说道。

“世子找不到,广州城夺不回,你们就都该杀头!别以为自己身为近侍肱股,本王就会网开一面!论近,你们谁近得过当初的李行合?”

尚可喜望向帐外,仍旧悬挂着一颗被剜去五官的脑袋,但看着那张黑洞洞的大嘴,尚可喜却总觉得这个狂徒直至死后,还在朝着自己轻蔑地冷笑着。

马上就要六十大寿的尚可喜,戎马厮杀也随身了几乎全部岁月,从登莱小卒到辽东战将,再到逐鹿中原、虎瞰两广,他认为这个世上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天潢贵胄,就没有不怕死的人。在死亡的威胁面前,软弱的人会乖乖听话,强硬的人只能选择闭嘴,这也是他征服并治理广州城的手段。

在他看来,死亡就是这个世上正确且唯一的答案,死人就是最让他放心的人,因此尚可喜的前半生伴随着厮杀与屠戮,踩着无数尸骨一步一步走到了这个位置。

但李行合的出现,打破了他这一坚持着的真理。

因为尚可喜发现,自己从未看透过这个佞臣小丑,直到死之前的李行合,还冷眼旁观着自己身体的苦痛与灭亡,嘲笑着尚可喜的短浅无知。这个居心叵测的狂徒,甚至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所信所想,似乎早已抛却了这副皮囊,化身为矗立在九天之上的高贵仙人,随时就要乘风而去。

李行合越是这样,尚可喜就越是相信南越王赵佗留下的羽化成仙之药,也就越怀疑麾下这些人的忠诚与否!

他知道自己今天的爆发只是一个趋势必然,他已根本无法忍受别人在他的面前保有秘密,他才应该是那个全知全能、屹立于云端的真仙!

癫狂倒乱的想法徘徊在尚可喜的脑海,让他有些窒息地扼住自己的喉咙,慌忙搜寻身上的物件,直到干枯手指熟练打开了錾银药盒,迅速服下丹药,满脸黑斑的平南王尚可喜,才再次恢复了虎踞一方的枭雄模样。

雨势渐强,风声凛冽,他又能像一块巍然顽石占据山巅。

随着中军大帐间濒死的哀嚎消弭,秩序重新降临,尚可喜颇为满意地扫视全场,随后缓缓打开了那封信——就像尚可喜不知道世子遗落在广州城中,宋献策们也不知道故事的一部分,竟然会遗散在了这里……(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