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汉封神榜

作者:文学幽灵 | 分类:奇幻 | 字数:0

第三十一章 剑仙出手相救,王霸之争落败

书名:大汉封神榜 作者:文学幽灵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3:48

张良连破三境,不止让司徒元青感到惊叹,就在不远处的两大剑仙,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旷世奇才。

中年人看着二人,说道:“一个时辰之内连破三境,玄门之中是否有人做到?”

李观复说道:“数百年前,蜀地之中有一位女子,只用了一年时间,便跻身一品境界,与此人,不相上下。”

中年人听闻,惊讶道:“如此说来,此人是武学奇才,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

林道生听出了中年人的惜才之心,稍加思索之后说道:“此人既然手拿湛泸剑,说明他与韩当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玄门与帝国只是合作,并非隶属。他们的虽然因为一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但双方都有各自的心思。

这样的奇才,若是归帝国所有,那玄门的价值会被大大的削弱,一旦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他们的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但若是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又会惹人猜忌,所以林道生才抛出了韩当兴,让帝国自己抉择。

九天之上,一只鹞鹰俯冲而下,径直落在中年人的肩膀之上,鹞鹰的腿上,绑着一枚小小的竹简。

中年人将竹简取下,放飞鹞鹰之后,对二人说道:“暗影传信,此人是韩国张开地之孙,韩相张平之子张良。师从黄石公,曾去往十日国,参加东海盛会。”

两大剑仙听闻,如释重负,秦韩之间有血仇,张良自然不会为帝国所用。

中年人沉吟一阵,说道:“他们既然出现在此地,就一定是冲着南巡的皇帝车驾而来。”

李观复说道:“不管他们的目的为何,司徒元青这一关,他们便过不了。”

“弱冠之年,多好的年纪。有劳两位出手,将他们救下。我要和这几个年轻人,交个朋友。”

两人对视一眼,不知中年人究竟有何图谋,但他们知道,此事一定不简单。

青阳散人李观复说道:“简单。”他从背后抽出干将剑,朝着前方掷去。

不远处,司徒元青轻蔑地看着张良,说道:“与友人一同赴死,也算是人生一大乐事。”

司徒元青持剑相向,张良誓死不退。

司徒元青正要上前,发现一柄飞剑自山顶而来,重重地砸在地上,挡在二人中间。

双方都认出了此剑,眼神之中满是疑惑和不解,司徒元青收剑入鞘,说道:“剑仙出手,尔等命不该绝。”

司徒元青背朝着双手,悻悻地离开了。待他走后,张良上前扶起岳思凝和李书乾,又将倒在地上的陈天遥叫醒。

几人互相搀扶着,感叹劫后余生。陈天遥挣扎着在张良的胸口捶了一下,说道:“死书生,你欠我们一条命。”

“诸位以诚待我,我定不负诸位,他日诸位若是有难,张良定会以命相搏。”张良拱手说道。

岳思凝白了他一眼,说道:“呸呸呸,你才有难,本女侠福大命大。倒是你,死书生,有那么多人要杀你,你可太惨了。”

李书乾痛苦的脸上挤出一丝微笑,说道:“你这个凶女人,还真是得理不饶人。”

陈天遥也附和道:;“师父曾说过,山下的女人是老虎,让我离远一点,没想到刚到山下就碰到一只。”

岳思凝也不顾身上的伤势,上前争执道:“臭剑士,你再说一句,谁是母老虎?”

几人谈笑之际,青阳散人李观复来到他们面前,将地上的干将剑收入剑鞘之中。

“诸位,我家先生有请。”

几人认出,此人便是客栈之中那个中年人的护卫。除了张良,没有人知道对方的姓名。

但司徒元青既然称他为剑仙,定然是玄门中人。

几人没有拒绝李观复,跟随着他,去见那个中年人。

其实不管他们愿不愿意,都无法拒绝,先不说对方的救命之恩,就单说剑仙的名号,江湖之中又有谁敢拒绝他们的好意。

山上有亭名忘忧,在张良等人上山之前,中年人早已在山中等候。

见到几人走来,中年人拱手说道:“列位都是少年英才,赵政十分钦佩,不知是否有幸,与诸位共饮一杯?”

张良说道:“赵先生有大恩于我等四人,这一杯酒,我等难以推辞。”

张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陈天遥和李书乾也不甘示弱,岳思凝虽为女子,但胆识豪情丝毫不逊色于男子。

见几人如此爽快,赵政心中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也曾经年少,对这样的少年意气十分欣赏。

张良知道赵政身份不凡,能让两大剑仙侍奉左右的,除了帝国的高层,还能有谁。

但观其并无恶意,张良也慢慢地放下了戒心。对方若是真有图谋,刚才大可以不救他们,让他们死在司徒元青的剑下。

张良说道:“先生的救命之恩,晚辈无以为报,日后先生若有用得着我等的地方,我等定当竭力。”

谁知赵政笑着说道:“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张公子不必如此。赵政不希望列为日后图报,只希望与诸位结识一下,交个朋友。”

李书乾也在疑心赵政的身份,但见其说得如此诚恳,说道:“先生举止不凡,我等能与先生成为朋友,实在是三生有幸。”

陈天遥不会说些文绉绉的话,只是呵呵一笑说道:“武当陈天遥,愿意交先生这个朋友。”

岳思凝也说道:“先生救我等一命,我们自然是朋友。我凌霄城对朋友,向来是鼎力相助。”

赵政听闻,笑着说道:“诸位少年英姿,政仰慕已久。”

几人在亭中把酒言欢,而那两位令天下习武之人,都望尘莫及的剑仙,只能乖乖地侍奉在左右。

若在平时,张良等人想都不敢想,但此刻,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

在谈话之中,张良抛出王道之说加以试探,并说出了当今朝廷的种种弊端,意在刺探赵政的反应。

因为在朝堂之中,王道是个禁忌话题。谁知赵政听闻,却面色如常,不以为忤。

众所周知,秦人推行的法制,奉行霸道,认为王道是迂腐之说。

秦国百年之内,就有这两场王道和霸道之争,但最后都以霸道胜利的方式结束。

第一次就是商鞅变法之初,与群臣朝堂论政,那一次,商鞅一鸣惊人,秦孝公一锤定音,秦国的崛起之路正式开始。

第二次便是秦王嬴政之时,相国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意图以王道之说来弥补秦国法制的缺陷,但却被嬴政认为是在动摇秦国的法制根基。吕不韦千金一字,本意是让嬴政以王道辅政,却不想误了自己的性命。

这两次的交锋之后,王道之说彻底地被摒弃。但凡有人提及,都会被冠以乱政的罪名。

时隔数十年,王霸之争,似乎要再次重现。

赵政闻言,轻声反驳道:“当年大秦在变法之前,行的便是王道,可王道给大秦带来了什么?国家积贫积弱,百姓民不聊生,诸侯随意征伐,天下鄙夷弃之。”

张良说道:“时也势也,当年列国征伐礼崩乐坏,王道确实是迂腐之说,其不足在于,无法强国。但如今天下一统,正是力行王道,恩服天下的好机会。王道虽不能强国,却能治国。”

赵政说道:“如今天下虽然一统,却不到安定之时,北有匈奴虎视眈眈,南有百越不服王化,国中还有六国遗民妄图复辟,还有不少居心叵测之人意欲作乱。此时若行王道,如何能应对这诸多强敌。”

张良惊讶之余,不得不佩服赵政的真知灼见,此人仅仅是几句话,就将自己的观点驳倒,其眼界学识可见一斑。

张良虽落了下风,但却不愿放弃,说道:“周行王道,才有这八百年的锦绣江山,列国百年征伐,也是因为王道不存。”

只见赵政的神情渐渐变得犀利,对张良说道:“张公子一日连破三境,根骨奇佳,若是能成为剑仙,也算是功成名就。切不可妄谈国政,岂不知书生误国?”

书生误国这四个字,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在张良的头顶上炸响,这四个字重如千斤,差点将他压垮。

他从出生以来就是天才少年,是韩国有名的神童,韩国朝野都对他以礼相待。

少年之时,他更是拜师黄石公,学习治国之术,兵法韬略,自认为有些行的。如今在赵政的口中,却是书生误国。

赵政也知道刚才的话说得重了些,转而说道:“以张公子的胆识学识,日后必成大器,只是这治国之术,圣人都难以全部掌握,只是因时因势而已。”

赵政知道,这样的天才最忌讳的,便是在志得意满之时,在意志未坚之时,轻易受挫。容易一蹶不振,丧失信心。

听他如此说,张良心中的阴霾被一扫而空,他在心中暗道:“因时因势。是啊,王道之说并未得到验证,不能算是失败。”

二人正在辩论之时,赵政向众人道一声后会有期之后,连忙起身告辞。

见到他匆匆离去的背影,张良等人心中诧异,是什么样的消息,让这个举止有度的中年人变得如此的慌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