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才子风云录

作者:尚南山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百七十章 况且获准入南监

书名:大明才子风云录 作者:尚南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1

孟梵君此言一出,四座震惊。

“是吗果真如此”

“我怎么不知道这事”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啊”

孟梵君苦笑一声,去年他接到中山王府转来的一封信,就是况且写来的,想要在南监重新弘扬苏学,也就是让苏轼的诗文重放光芒。此事他当初也给南监的一些高级教习看了,这些高级教习却都嗤之以鼻,他们基本上都是古文运动的干将,对苏学自然不屑一顾,这倒不是有什么偏见,而是在古文派这些人眼中,书只能读两汉及先秦的,两汉以降的书没多大价值。

这件事情自然终止,也就没有再议,何况那时况且身在凤阳,就算南监同意他来进修,也不可能过来。

况且回到苏州后,陈慕沙和魏国公又联合保送况且进南监读书,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况且置身中山王府的保护之下,虽说江南大部分都归中山王府管辖,但真正由中山王府掌控的地盘主要是南京。

孟梵君答应了,保人身份地位特殊,他也没法拒绝。不过他没告诉下面人,只是想到时候把况且偷偷招收进来便罢,也不会引人注目,这事一旦过去大家就不会再提了。不曾想原本不屑于接受的人,却弄出这么一首诗来,孟梵君暗示庆幸自己私下做主做对了。

他笑道:“此人不是别人,就是去年那个想要在咱们南监弘扬苏学的况且,这人你们应该有印象的吧”

“况且嗯,好像还真有这么一码事。”

“对啊,不过他们是同一个人吗当时我看过那封信,感觉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少年而已。”

“或许那不是狂妄,而是真有本事,咱们可能是看走眼了。”

这些高级教习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况且那封信给他们的印象不是不好,而是太不好了,简直狂妄到家了,敢在他们面前倡议什么弘扬苏学,这不是大逆不道吗这样的人若是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都想先甩上几个大巴掌,然后活活掐死他。

因此孟梵君后来答应让况且入南监进修,只是私自决定,根本没敢告诉下面人,现在暗箱被捅破了,只能公布于众。

虽说他是祭酒,也就是南监校长,皇上钦命的四品大员,招收一个学生不算什么难事,可是况且有点特殊,还没入学就得罪了一批教习,他不得不考虑下面人的感受,如果反弹太过强烈,他也不好以势压人。

“祭酒大人的意思是怎么样呢”一个高级教习征询道。

这些高级教习,基本都是大江南北成名多年的宿儒大德,对于他们,孟梵君也不敢视作自己的属下,而是像同窗同年那样相处,系之以学术,笼之以情谊,不然人家拍屁股就走人,天大地大,到处都是养爷处,谁稀罕你这地方。

“我倒没别的意思,就怕这诗稿传到京城后,被北监的那些人知道,可能就没咱们什么事了。”孟梵君淡然道。

“不行,人一定不能让北监得到,一定要握在咱们手里。祭酒大人不是说这个学子已经算是咱们的人了吗那就不用怕北监来抢。”

“我说他算是南监的人,乃当初口头作答,却没有文书,对这位学子也就没有任何约束,人家现在随时都能投入别的学府。”孟梵君说道。

“事不宜迟,赶紧写文书,招收他进入咱们这里读书。”

“几位都是这个意思吗”孟梵君要的就是这句话。

在座的一共有十二个高级教习,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显然意见并不完全统一,有的人还在记恨况且提倡苏学的事儿,这可是跟他们唱对台戏呢,将来入了学,说不定还会闹事。

“看来意见不一致,还是老办法,举手表决吧。”孟梵君倡议。

结果,十二人中,有八人举手同意马上招收况且进南监,四人没有举手,少数服从多数,况且进南监的事也就定下来。下午,招收文书就用快马传递出去,不是传递给况且,而是给陈慕沙。

“老夫子啊,你交代的事总算办妥了,也好,就让这小家伙到我这儿来大闹天宫吧。”孟梵君亲眼看着信使离开,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快意。

信使刚离开南监的大门,复有一个差役飞奔过来,递给孟梵君一封信。

孟梵君看看封面,不禁自语道:“王若非居然寄信给我,不知为何,他不是在一心建他的园子吗”

王若非就是苏州那位王公,拙政园的主人,在苏州也算是大人物了。

孟梵君打开信封,取出信件看后,不禁失笑,原来这位仁兄居然快马传送信件,只是为了保荐况且进南监,信中把况且的品行夸赞得天花乱坠。况且的那首诗自然也附在其后,同样赞其如李白再生,东坡第二。

孟梵君微微一笑,拿起笔写了封简短的回信,大意是:惜晚,去年已有人保送矣。隔日再叙。

把信发走,国子监司业却急忙造访,惶惶然问道:“祭酒大人,我听说您已发出招收文书,马上招收那个叫况且的生员进咱们南监读书”

孟梵君点头,这是他的副手,也是副四品的官员,国子监副校长。

他研究是否招况且入学时,没告诉这位司业,是觉得在他这里不会收到阻碍,最关键的还是那些高级教习,他们的正式名称是国子博士,可以理解为大学终身教授,而且是带官阶的。

南北国子监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正式衙门,里面许多做派跟衙门里无异。

“怎么了,有何不妥”孟梵君问道。

“如果是先前,没有任何不妥,只是现在这位生员的一首诗传遍苏州,南京也传的很热烈,咱们这里有几个诗呆认定这首诗是抄袭,绝不可能由一个十七岁少年做出来,所以他们正在查找全唐诗、全宋诗、全元诗,万一查出来真是抄袭,咱们这纸招收令可就成笑柄了。所以最好还是派人快马追回来。”

“抄袭有可能吗”孟梵君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否决了这种可能,这位生员的老师可是陈征君,陈氏理学的掌门人,他的弟子怎么可能抄袭他人作品呢果真如此,那真是士林的世纪丑闻。

“这个,我也很难断定,不过我想最好还是慎重些。毕竟此人才十七岁,一个少年写出如此有深刻内涵的诗作,难免令人怀疑。”司业说道。

司业的顾虑不无道理,他也不想南监成为天下笑柄。

“这倒也未必,苏轼进士章震惊世人,当时也不大。白太傅居易十进士高第,题名大雁塔,荣耀无比,他写那首名诗离离原上草时也不比况且大多少吧”

苏轼进士考试时写的文章震惊世人,所有考官都惊为天人,尤其是主考官欧阳修更是激赏备至,说自己也要让苏轼一头。

皇上看过试卷后,惊喜地回到宫里对皇后说:我刚给你儿子选中一位圣贤宰相。皇后听后朝服致谢。

几天后,皇上跟近臣们商量要把苏轼直接任命为宰相,虽说历朝历代都没有先例,可是苏轼才学足堪宰相之任。

几个宰相中也有同意的,最后还是富弼劝谏说,苏轼年纪尚小,虽然才学无双,可是太早把他至于要津,对他以后的成长不利,应该还是按部就班来培养。

富弼当时德高望重,皇上听他这样说,只好打消直接任命苏轼当宰相的念头,那时东坡距离宰相仅一步之遥,过后他一生坎坷,始终也没能当上宰相,倒是他弟弟苏辙当了一任尚书右丞,也就是宰相之一。

至于白居易,同样富有传奇性。他初到长安,去拜见文坛盟主韩愈,带着自己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呈献给韩愈。

韩愈对他很轻视,认为他年纪太小,成就也不会高,见他的名字是白居易,就调侃道:“长安米珠薪桂,想要居易很难啊。”

等他读完白居易的诗,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禁拍案叫绝,说道:“你有这本事,在长安是能居易了。”

过后不久,白居易高中进士第,年仅十时风头之盛,无人可比。

孟梵君说出这两个例子,就是说况且虽然年纪小,但是年纪小不能成为抄袭的证据,白居易、苏东坡的例子摆在哪儿呢,少年英才,其量难估。

孟梵君一番言辞司业无言以对,可是总觉得身边的人怎么能跟旷世圣贤相比呢,总觉得不大踏实。

“你知道这个生员的老师是谁吗陈征君。”孟梵君补充道。

“陈征君的弟子那应该问题不大了。”司业听说是陈慕沙的学生,急忙改口。现在他也觉得抄袭的可能基本不存在了,理学家在道德上是自律最严的,况且既然是陈慕沙的弟子,这点自律的能力应该还是有的。

“那几个诗呆的查找是否叫停”司业又问一句。

“不用,他们想查就查吧,倒也能让他们再复习一下古诗。”孟梵君笑道。

想到那几人披汗如雨的情景,孟梵君乐不可支。哪个地方都有喜欢钻牛犄角的人,只有让他们尽情去钻,你若去拽他,不仅拽不出来,而且保准跟你急。

这几个人真是遭罪了,那时候可没有互联网,没有计算机检索功能,只能一首首去查,去对照,唐宋元三朝全部的诗歌也算是浩如烟海了,他们就在其中日夜沉浮着、焦虑着,如同在黑暗的茫茫大海上寻找灯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