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才子风云录

作者:尚南山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百一十章 共同筹划读南监

书名:大明才子风云录 作者:尚南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1

父亲况钟对况且并不溺爱,严厉苛求多于随意纵容,从小就培养他独立的能力,这也是因为况家几代人一直身处逃亡之路,况钟担心自己随时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因此刻意培养况且独立生存的能力。其实,况家一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

况且想,去南监读书也好,这是一条冠冕堂皇的进京之路,也是一条为东坡正名的便捷之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最终将通向张居正。

陈慕沙所想比况且更加复杂与长远,他认为况且将来若传承他的衣钵,必须尽早在士林圈获得一定的人脉,帝国最高学府当然是最佳选择,南监作为第一站又有诸多便利。

其一是背靠中山王府这棵大树,谁也不敢轻视王府推荐过去的学员;其二相对来说南监毕竟人才有限,像况且这样的禀赋,很有可能一鸣惊人,以最快的速度出人头地;其三待况且初露锋芒之后,可以在南监建立一个学术基地,大肆弘扬陈氏理学;其四南监和北监两位一体,如果学员成绩突出,极有可能被选调去北监,这就少费很多周章。

这四条环环相扣,能否顺利实施,不仅需要况且做很大努力,关键人物则是南监的祭酒。

祭酒是国子监校长的官职。

祭酒在根子上是巫教的产物,巫教的首领就叫祭酒,掌管祭天的权力。为何叫祭酒祭就是祭天、祭祖,为何加个酒字,因为酒就是为了祭天祭祖才发明出来的,发明酒的本意并不是为了饮用,而是祭天祭祖。

远古时期,酒被认为是世上最纯洁、保质期最长的饮品,比清水保质期长多了。

巫教盛行于夏商及以前的远古时期,是人类文明最早时期的宗教,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必然要经过巫教,而后才能迈入真正的文明。

巫教时代也是神话时代,各种文明都曾经经过这个时代,也都保留下了各自的巫教习俗。天人合一的理念实际上包含了对巫教习俗和文化的传承。

在明,结束了神话时代,进入史学文明时代,这才是人类文明真正的开端。而明,后来更演变成儒家一统。

实际上除明保留了神学体系,形成了巫教和史学文明的结合体。

当然有得也有失,正是史学文明让中华民族空前强大,在世界之林明明具有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坚韧无比的生命力。

巫教后来绝迹,祭酒这头衔却延续下来,以后道家流派的五斗米教、天师教,首领都是祭酒,而在文坛中,祭酒则是盟主的代称。

正因此,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校长的官职就是祭酒,品阶并不高,才正四品,跟知府相当,但国子监祭酒的名望要比知府大太多了,在重儒学的时代,国子监祭酒往往是主流学派的代表人物。

况且没想到陈慕沙明知自己的目的,还全力支持他去南监,要知道东坡可是理学家的天敌,就像韩愈是佛学家的仇敌一样。

韩愈当年一篇斥佛骨文让佛家弟子恨之入骨,由于韩愈处于学术泰斗的位置,他的社会影响力可想而知。韩愈贬损佛学家,甚至比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三武一宗灭佛”的威力更大。

“老师,您还在苏州,不去南京吗”况且问道。

他想去南监学习,可是又舍不得离开石榴,虽说南京、苏州不过一天的路程,可经常往返也不可能。

陈慕沙微笑道:“我知道你那点心事,让石榴拴住了是吧。男子汉要有点胸襟啊。”

“老师,您这可有点为老那什么了。”况且脸一红,大胆抗议道。

“这也没什么,为师也年轻过。到时你先过去吧,我也接到了南监的聘书,要到南监兼任个名誉教师,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去支持你。”陈慕沙这才向况且交了底,原来他是早有准备。

“多谢老师。”况且大喜过望,躬身拜谢。这可是师恩浩荡啊,比支持他去南监还让他感动。

“我的想法是你先去南监,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去北京国子监,你不是有个心愿嘛,让东坡之学重现当世,这两监就是你在士林建功立业的战场。”

“请老师放心,弟子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一定不畏艰难为老师争光”况且说到这里,已经有点热泪盈眶了。

“嗯,我对你的期望值很高,能做到什么程度不好说,只是先给你提个醒,两监不仅有那些老顽固,还有一些大师级的人物会成为你的死敌,尤其是北京的王世贞,乃是当今文坛祭酒,名望之高无人可比,你要想完成心愿,他可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峰。”陈慕沙转过脸去,冷峻地说到。

做老师的高明之处,不仅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打气鼓劲儿,也要适时见缝插针提醒学生人生旅途的艰难。

王世贞,明坛盟主,士林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此人是张居正的进士同年,朝野上下公认的最高学术权威。

况且当然知道王世贞,明朝排斥苏学最不遗余力的就是王世贞所代表的复古派,理学家还在其次。王世贞作为文坛至尊,在他当道的时代,想要重振苏学,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使命。

不过况且没想那么多,既然老师这个复古派兼理学宗师都站在自己这一边,说明一切变化还都有可能。对他来说,世上根本没有完全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

精诚所至,楚虽三户可亡秦,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生动的教科书。

连霸王龙一般的大秦帝国都被弱小的楚人灭掉了,一个王世贞比得上大秦帝国吗

当然,况且并不乐观,他知道这条路不只是难走,而且是步步荆棘,他要荜路褴褛、穷则思变、手脚并用、大开脑洞的闯过一道道雄关,最后征服王世贞这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况且此时的心声;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尽人事听天命,这就是况且心态。

看到况且慷慨激昂、绰厉风发、双目盈盈的小样,连十几年古井不波的陈慕沙都激发起来,有些兴奋了,好像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除了弘扬苏学,你还有一个任务。”陈慕沙提醒道,其实这才是他全力支持况且的根本原因。

“什么任务”

“在南监建立一个陈氏理学的根基,发扬光大陈氏理学,与阳明学派争锋。非我陈氏狭隘,学术如无争锋,不进则退。”陈慕沙目光如炬射向他的学生。

况且点点头,说心里话,他对这事不是很热心,虽说他被定为陈慕沙的衣钵传人,可是老夫子养生有道,看样子活个八九十岁不是什么难事,天塌下来由老师顶着。

所以况且从来没想过承继衣钵的事,还早着呢,甚至最后他愿不愿意承继这衣钵也是两说,以后的事如何发展根本无法预料。

况且心里一直有一块阴影笼罩着,这次遭遇绑架说明事情并没有结束,一旦出现最坏的情况,他还得让寒山寺的人帮助他转移。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承继衣钵的事呢。

“好的,弟子一定尽力。可是老师原来不是说要在苏州倡办义学的吗”况且忽然间想起了这事。

“这事我当然没忘,可是现在苏州也不安全了,让都御史这一闹,许多事都压不住了,可能还会有大事发生,你还是去南京避一避为上。没必要搅到事端里面去。”陈慕沙淡然道,语气却是有几分沉重。

况且心里一惊,连陈慕沙都这样说,显见不是小事。

“若真是这样,弟子去南京也没用,南京苏州这么近,要是真有大事发生,弟子在南京跟在苏州也差不多。”

“这不一样,南京直接在中山王府管辖范围内,只要有个风吹草动,魏国公的人马可以立即出现,谁也不敢无视。若是在苏州,差那么一步就有可能坏事。”

况且还是有些不解,问道:“老师,苏州也是王府的治下,这次魏国公已经表明了态度,他们还敢找事吗”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陈慕沙沉吟道。

他最怕的就是都御史找到机会假公济私,绑架况且,当然可以说是带况且回京问话,那就糟糕了。问话跟审讯天差地别,但都御史却可以让这两者混合为一。如果在江南,不管是南京还是苏州,魏国公都可以出手营救,但到了京城,就得直接跟朝廷打交道了。虽说对付都察院甚至内阁,他们两人也都有把握,可是要费时费力,谁知这中间会发生什么差池呢。

尽管没有周鼎成了解得那么深入,况且的身份在魏国公和陈慕沙心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决不能让他出事,这是底线,否则江南半壁江山有可能出现动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