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十八章 崛起的“波斯之剑”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波斯萨法维帝国地处于亚洲中西部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素有“欧亚陆桥”之称,是东西方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故而,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这个庞大的帝国地理辽阔,北接中亚、东邻印度、南接阿拉伯半岛和霍尔木兹海峡、西与波斯湾相连相连,乃是齐国经营和维持印度洋霸权最为关键的一环。

泰平二十年(1724年),齐国为了进一步控制这个古老的帝国,确保这个关键的一环不会出现疏漏,在阿富汗人攻入伊斯法罕,俘虏帝国沙阿素丹·侯赛因,几欲灭亡萨法维王朝之际,应继任的阿巴斯三世借兵请求,集结海陆军两万余,不远万里登陆波斯,非常“热心”地帮其平定了阿富汗人的叛乱。

经过近一年的战争,暴虐的阿富汗叛军最终被逐出帝国,并很快使其消散于崇山峻岭的阿富汗山区,重新恢复了萨法维王朝的统治。

至泰平二十一年(1725年),北方强邻俄罗斯帝国趁着波斯内乱,悍然侵入高加索地区,试图实现当年彼得一世未能完成的征服大业。

拥有崇高“国际主义精神”的齐国大军顾不上平灭阿富汗叛军后的疲劳,毅然决然地又带领波斯军队迎击侵入的俄军。

经过两年的拉锯作战,齐波联军重挫入侵的俄军,并反攻至俄罗斯境内,逼得对方不得不以放弃所有被占高加索地盘为代价,签订了《俄波希尔凡和约》,彻底稳定了波斯萨法维帝国东北边界地区安全。

囿于当地复杂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加之帝国急需平定境内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实现帝国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统一,齐国-波斯联军并未在高加索地区做过多停留,待和约签订后,便迅速撤兵返回内陆。

在离开前,联军先后在高加索地区建立和恢复了巴库王国、卡赫季王国、伊里苏素丹国、卡特利王国等数个附属羁縻王国,继续作为帝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地带。

同时,为了遏制俄罗斯帝国,防止其再度南下入侵,联军通过武力威逼和经济诱惑,迫使盘踞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转变立场,投向齐国和波斯。

为了使这個游牧势力有能力对抗俄罗斯,联军不仅将战场缴获的大批俄军武器移交给他们,而且还不遗余力地为其提供财政和物资支持,以充分提升土尔扈特部的实力,充当好波斯萨法维王朝的战略前哨。

搞定完这一切,时间已经到了1731年4月中旬,正值仲春时节,万物勃发,而波斯境内的诸多割据势力仿佛也如那些不断向上生长的野草一般,再次露出狰狞的面容,开启新的一轮暗战,以期兼并更多的地方势力,发展壮大自己地盘,试图在帝国未来的政治格局中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目前,帝国境内最大的一股割据势力当属盘踞于东北呼罗珊地区的纳迪尔(即波斯之剑纳迪尔沙),为帝国的长治久安,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其收服,或者予以消灭。”

帝国都城伊斯法罕城高耸入云,城墙上遮天蔽日的塔楼错落有致,布满绿树的皇城尽显威严、壮观。

经过五年多的恢复,昔日遭到阿富汗叛军毁损严重的城市再次焕发出新的荣光,重新成为帝国最高权力中枢所在,一道道诏令的发出,无不影响着境内千万各族子民的命运。

4月13日,位于伊玛姆广场西侧的阿里加普宫,在二楼一间宽敞的大殿内,二十余名帝国禁卫军和帝国新军高级将领正襟危坐,神情严肃,正在倾听一名齐国军官讲解帝国接下来的军事安排。

待通译将话语翻译完毕后,齐国陆军驻波斯军事参谋团高级参谋、昭信校尉(上校)文守言随即将手中的指挥棒在波斯东北地区划了一个大圈。

“在我齐波联军大破阿富汗叛军,收复伊斯法罕后,曾一路追击叛军至坎大哈附近,会同印度方向攻来的我齐国陆军和喀拉特汗国军队再次重创阿富汗叛军,使其不复有威胁帝国之军力。当初,我联军本该趁势挥兵杀入呼罗珊地区,恢复当地的统治秩序,重建地方政治架构,将该地区纳入中央威权之下。”

“然而,事不遂愿,俄国人趁帝国内乱之际,举兵侵入高加索地区,迫使我联军不得不放弃原有作战计划,千里驰援,转进高加索,以击来袭俄军。就在我联军与俄军纠缠于高加索地区而无暇他顾之际,这个纳迪尔趁机坐大。在数年时间里,他先后击败呼罗珊地方总督马利克·马哈茂德、土库曼部落首领阿拉赫韦尔迪、杰拉尔部落首领塔赫玛斯普·汗·杰拉尔等诸多地方实力派,最后攻占了马什哈德,几乎全据呼罗珊地区。”

“更让人头疼的是,帝国那位谋逆自立伪帝国沙阿的塔赫玛斯普王子在马赞德兰无法立足后,在手下的蛊惑下,跑到了呼罗珊地区,并很快与纳迪尔合流。他们双方打着帝国沙阿的名义,四处攻略,扩大地盘。就在我联军发起库拉河战役,大败俄军的时候,纳迪尔引兵攻入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省),击败了当地的阿卜达里人,并收降无数,从而进一步壮大了纳迪尔的实力。”

“你们不要怀疑阿卜达里人会为纳迪尔效命,据俾路之和坎大哈两边传来的消息,尽管纳迪尔的征讨行动没有彻底击败或者制服阿卜达里人,但这些地方部族武装明显都是一群非常识时务的精明人物。他们选择投降,也愿意与纳迪尔结盟,除了想依附一个强者,来对抗他们的宿敌吉尔扎伊人外,不排除要利用当前整个地区的混乱局势,为自己的族人谋取一个泼天的富贵。”

“阿卜达里的首领给纳迪尔和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赠送了许多贵重的礼物,同时也获得了对方许多荣誉称号和封赐。许多阿卜达里人直接进入塔赫玛斯普麾下效力,还有很大一部分讲波斯语的部族直接搬到了马什哈德周边,以示忠诚。在阿卜达里人的带动下,大量骁勇善战的阿富汗部落骑兵加入到纳迪尔的骑兵部队,迅速的扩充他的军队规模。”

“哦,对了,我们之所以对纳迪尔如此重视,除了他占据了广阔的呼罗珊地区,交联阿富汗和布哈拉汗国,有日益发展壮大的趋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纳迪尔有一支花费重金蓄养的常备大军。粗略估算,他的核心军队人数规模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而且训练有素,战力强横,实力绝对不容小嘘。”

文守言的话音一落,在场波斯将领均不由露出震惊的表情。

搞错没?一个地方军阀头子,竟然还养了一支数万规模的常备军!

这他娘的哪里是一个割据势力所能做出的惊人壮举。

这么多年来,在齐国的整训下,帝国也仅组建了两万余规模的新军部队,剩下杂七杂八的数万步兵和骑兵,全都是根据战事需要,从各个省和地方部族当中临时征召而来。

在往前推数十上百年,萨法维王朝的大部分军队除了帝国禁卫军和少量精锐卫戍部队是常备军外,大部分的部队也都是临时征召百姓和部族青壮入伍,许以抢劫战利品,待战事结束后,便解散回归各省村镇和部落领地。

毕竟,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必须要支付诱人的军饷才能保证军队保持应有的战力,还要提供食物、被服、军械、弹药,以及各种备件来替换损坏或者丢失的装备,也要配备在波斯高原山地上长距离运送人员和装备的驮马牲畜。要是骑兵的话,还需要提供优质强壮的战马,足以在战斗中支撑士兵和武器。

种种花费下来,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那绝对要费老鼻子钱了。

更不要说,在火器化逐步普及的时代,组建和装备一支全火器化军队,那耗费更是大到没边了!

呼罗珊地区虽然人口众多,物产丰裕,但要是养一支数万规模的常备大军,还是相当吃力的。

纳迪尔怎么做到的?

齐国人该不会为了引起帝国的高度重视,加大购买他们的军械物资,故意夸大纳迪尔的实力吧?

俄罗斯人的数万大军都被我们击败了,高加索地区诸多小国和部族势力也都匍匐于帝国威势之下,隔壁的奥斯曼帝国也在帝国大军的威慑下--当然,也有齐国人的外交斡旋,陆续撤出了西部边境地区,曾经桀骜不驯的阿拉伯人主动向伊斯法罕表示自己的忠诚,诸多割据一方的总督和军阀纷纷向帝国沙阿献出他们的降表,承认中央的威权。

在短短数年时间,帝国在驱逐阿富汗叛军后,迅速平定了帝国南边和西边广大省份和部落武装发动的割据叛乱,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重新扶立起来,避免了亡国灭族的命运。

更为难得的是,在东征西讨地方叛乱和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帝国军队得到了锤炼,不论是领兵的将军,还是作战的士兵,都逐渐重拾了昔日帝国的荣耀和信心。

更别提,在帝国的身后,还站着一个强大的齐国,引领着帝国军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建立起无比的自信。

纳迪尔,不过一个盘踞在呼罗珊和阿富汗地区的军阀割据势力,就算实力很强,但肯定也强得有限。

难道,他还能比俄罗斯人还厉害?

对于平定帝国内部割据势力,齐国人一般是很少参与的,最多派出一些参谋军官和技术军官,辅助帝国军队作战。

经过齐国军事教官的一番整训,再加上装备了大量来自齐国的武器装备,帝国禁卫军和帝国新军的战斗里比那些割据自立的地方武装强出不止一头。

一场战斗下来,往往在猛烈的火炮轰击过后,对面的军阀武装就已经阵势大乱,再由线列火枪数轮射击,敌人便溃不成军,任由己方的骑兵追亡逐北,肆意砍杀。

是的,虽然趁着帝国内乱之际,各省总督和地方部落纷纷划地自守,割据自立,但他们拉起的武装部队仍旧是原始而又落后的旧式军队,装备的武器也多以长矛和弓箭为主,强调的是个人武勇和单兵作战能力为荣。

一些高傲自大的军阀头子和部落首领尽管领教过火器的厉害,但他们永远都是记吃不记打,依旧会嘲笑那些装备了火器的士兵是柔弱的自动装置,只会集体射击、装弹和移动,每个人都只会跟着队伍走。

多个世纪以来,包括波斯在内的中西亚地区传统的战斗模式也都是骑兵和弓箭手,极不情愿地缓慢接受火器,甚至将火器视为一种肮脏的发明,怯懦者的武器——这也是近百年来波斯人屡败于奥斯曼人的重要原因。

不过,自从齐国大军登陆波斯后,以摧枯拉朽般的战斗模式击败阿富汗叛军,并很快帮着萨法维王朝收复了伊斯法罕,还撵着逃窜的阿富汗叛军一路追到了坎大哈,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让跟在后面的波斯军队惊叹不已。

随后,帝国军队便在齐国人的手把手地指导下,择其精锐,编练新军,实施全火器化装备,并在齐国大军的保驾护航下,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实战,最终逐步成长起来,成为帝国复兴的重要支柱。

纳迪尔想来也不过是势力稍大的地方军阀,凭借着稍显精良装备和先进战法,欺负一下愚昧而又落后的阿富汗部族武装,能占得不少便宜。但要是对上“久经战阵”的帝国新军,那估计就不够看了。

嗯,既然此人不识时务,拒绝献表归降,也不愿意将那个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解送伊斯法罕和,那没什么好说的,大军开过去,然后杀光所有的叛军,并把他们的家人全都贬为奴隶,重新恢复帝国在呼罗珊地区的统治。

“波斯军队准备什么时候开拔?”

战略和情报通报会开完后,文守言很快赶到齐国驻防军司令部,汇报波斯军队战备准备情况。

驻波斯齐国陆军总司令、镇国将军(中将)申德炎听完汇报后,微微点了点头,便开口询问波斯军队何时向呼罗珊地区进发。

“加耶迪将军计划于半个月后就领兵出发。”文守言立即回道:“波斯人准备出动新军五个团、炮兵一个营,加上征召而来的步兵部队和部落骑兵,军队人数在两万人左右。加耶迪将军准备在进军途中,于塞姆南、呼罗珊地区陆续再征召一万人。届时,帝国军队杀至马什哈德时,帝国军队将会有三万五千左右。”

“他们有把握击败那个纳迪尔,继而收复呼罗珊地区吗?”

“加耶迪将军本人是非常有信心。不过……”文守言犹豫了一下,“不过,卑职认为,他们似乎有些轻敌,所有人都表现得非常乐观。据我们从各方面收到的消息,纳迪尔并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人,军中火器装备率虽然没有波斯新军高,但持有数量也是非常多的。而且,他们在军队组织和战法上,也不是传统落后的部落武装模式。在短短数年时间,便能迅速崛起,占据广大的呼罗珊地区和阿富汗西北地区,便能充分证明此人非易于之辈。”

“你担心此次波斯人的军事征讨行动会吃大亏?”

“若是在战阵上应对失措,说不定会遭遇战事失利。”

“你的建议是什么?”

“卑职建议,我陆军驻纳杰法巴德和克尔曼两地驻军要做好应急准备,以防不时之需。”

“你这哪里是担心波斯人在战场失利呀!”申德炎笑了笑,“你恐怕是笃定波斯人会在那个纳迪尔手上遭遇一场惨败。嗯,既然如此,那便拟定命令,让纳杰法巴德和克尔曼两地驻军做好战备,以应不时之需。”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