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零四章 欧陆风云(三)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1725年4月28日,维也纳。

哈布斯堡家族自1278年开始统治奥地利,在差不多同样长的时间里,这个家族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拥有者。然而,它并未能统一神圣罗马帝国原有的领土,直到目前,哈布斯堡治下的帝国还只是一个庞大的、由四散的土地构成的集合体,这些土地上的国民民族不同,语言各异。

在16世纪,哈布斯堡家族不断扩大统治范围,将波西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和匈牙利帝国及其属国,包括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相继纳入版图。在17世纪和本世纪初,哈布斯堡皇室又从家族的西班牙分支那里获得了位于意大利的领地,包括那不勒斯、托斯卡纳和伦巴第,以及南尼德兰。

神圣罗马帝国民族和文化的多样化加大了统治难度。为了保持国家为一体,哈布斯堡皇室通常采取的做法是获得当地贵族和精英的支持,共同决定当地的政治制度。

因此,政府及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军队中的一系列关键职位被各地贵族和地方势力所把持,而这些人对皇帝的忠诚极为有限。不仅如此,在很多地区,当地的贵族议会依旧很活跃,在国王的管控之外收取额外的税金,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哈布斯堡帝国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除了统治者所信仰的罗马天主教之外,还有拥有大批信徒的加尔文教和路德教,以及少部分信仰的犹太教。

此外,帝国内还明显地存在种族和语言的差异,占支配地位的德意志人,桀骜不驯的马扎尔人,还有民族错综复杂的斯拉夫人,包括克罗地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斯洛文尼亚人。

为了管理差异巨大的广大领土,哈布斯堡帝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最为适当的策略,同时还在寻找抵挡分裂主义倾向的方法。

在军事上,哈布斯堡帝国也面临一系列的威胁:在东南,奥斯曼帝国侵袭不断;在东方,沙皇俄国日渐强大,形成新的威胁;在北边,普鲁士王国正在崛起,挑战帝国的权威;在西边,雄心壮志的路易十四虽然作古十余年,但强大的国力依旧让人深以忌惮。

二十多年前,联合欧洲诸国发起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却没有获得任何有意义的结果,反而让哈布斯堡帝国消耗巨大,加剧了帝国的深层次危机,可谓是得不偿失。

1711年,也就是在战争的最后一年,查理六世登上王位,成为帝国的君主,而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以及帝国极有可能分崩离析的未来。

囿于长期的近亲婚姻,哈布斯堡家族也面临着十几年前西班牙亲戚同样的窘境,即继承人问题。

今年已满四十岁的查理六世与精致美貌而闻名皇后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尽管非常勤奋地“耕耘”,但也只诞下四名子女,而且唯一的男丁利奥波德·约翰还在十个月时不幸夭折。在可预见的未来,可怜的皇帝陛下或许也不会再有新的男性继承人诞生,帝国将面临极为严重的存续危机。

在欧洲大陆,根据古老的《撒利克法典》,女性将不得继承帝国皇位,因此,查理六世的长女玛丽亚·特蕾西娅将无法成为女皇,如此一来,帝国也将无法维持原样,除非其他潜在的皇位竞争者向查理六世签订同意书,放弃他们成为皇帝的权利。

在过去的数年间,查理六世倾尽所有努力,从他的诸多亲戚们的继承人那里部分获得了帝位弃权同意书,并得到了匈牙利议会的同意。

当然,获得这些人的支持并非易事,因为查理六世既没有能强迫对方同意的强大军队,又没有收买他们的财富。为了确保他们同意,他只好用帝国的财产与他们做交易,如部分领土主权--允许法国拥有在洛林大公国驻军的权利,某些交易权--将南尼德兰地区的贸易优惠权赋予荷兰和英国,甚至是帝国的征税权——赋予匈牙利议会否决土地税的权力。

但查理六世仍然觉得这些努力不足以保证长女能最终获得帝国的继承权,不说隔壁的普鲁士和法国对帝国领土充满了觊觎之心,就连巴伐利亚、萨克森在内的几个邦国也是居心叵测,试图瓜分哈布斯堡帝国的土地。

所以,查理六世需要更多的大国支持,尤其是与帝国利益不相冲突的欧洲大国。而英格兰国王乔治一世--同时他还拥有汉诺威选帝侯的头衔——就是帝国最为看重、也是极力拉拢的臂助之一。

“陛下,我们目前暂时不能对奥斯曼发起进攻。”欧根亲王冯·萨伏伊听完皇帝陛下的话语后,沉吟片刻,便摇摇头说道:“在去年十二月,奥斯曼帝国在齐国的外交压力下,已经将所有侵入波斯的军队撤回国内。同时,他们还与齐国一起向俄国施压,迫使俄国军队退出了高加索地区。在这种情势下,奥斯曼帝国已经完全解除了东北和东部两个方向的军事威胁,开始着力巩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一线的军事防御。另外,奥斯曼人从齐国手里又获取了一笔新的贷款,用于国内军队的薪金发放和装备采购,以增强军队战力。所以,我们现在要是进攻奥斯曼的话,并不是一个最好时机。”

“若是,波兰人和俄国人也一起向奥斯曼发起进攻呢?”查理六世对欧根亲王的质疑,隐隐有些不满。

“嗯?”欧根亲王听了,顿时愣住了,“俄国的沙皇不是刚刚去世吗?他们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向奥斯曼发起进攻?另外,波兰议会在八年前就出台了一条法令,规定国王没有国内常备军的控制权,奥古斯特二世能说动议会出兵进攻奥斯曼吗?”

“英格兰自然会说动波兰人和俄国人随同我们一起进攻奥斯曼人。”查理六世有些不耐地说道:“现在需要你做的事,那就是立即对军队进行整备,对瓦拉几亚展开即将的进攻,争取将奥斯曼人彻底赶出多瑙河北岸。”

“陛下,这太冒险了……”

“九年前,我们向奥斯曼发起反击的时候,难道不冒险吗?”查理六世说道:“那个时候,我们刚刚经历一场残酷而浩大的欧洲战争,不论是国力上,还是军队规模和武器装备,我们都弱于奥斯曼人。但帝国军队在你的指挥下,发扬坚忍不拔的非凡毅力,先是在彼得罗瓦拉丁击败十余万奥斯曼大军,接着在贝尔格莱德再次重创奥斯曼军队,并随后攻克该城,创造了一场震惊整个欧洲的伟大胜利。此战,是帝国军队深入巴尔干最远的地方,不仅彻底解除了奥斯曼人对帝国威胁,还重振了帝国的声威。欧根亲王,你知道吗,在战后,军中那位不知名的战士为伱谱写的颂歌《高贵的骑士》,一直都在帝国广泛流传,并激励着帝国的人民和军队不畏艰辛,而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现在,经过多年岁月的洗礼,难道我们帝国昔日的勇士在向奥斯曼人再度发起进攻时,内心胆怯了吗?”

“陛下,对包括奥斯曼在内的所有帝国的敌人,我都将一如既往地充满了勇气。”欧根亲王脸色有些发青,郑重地说道:“我所有的成就,都是帝国给予的,我的荣誉也来自帝国。为了卫护帝国的安全,我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作为你忠心的臣子,帝国军队的统帅,我不得不对陛下的仓促决定,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个时候,并不是进攻奥斯曼人的最好时机,因为帝国军队正在进行改革和重组,尚不具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有利条件。”

“欧根亲王,我需要提醒你一下。”查理六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语气非常生硬地说道:“根据从奥斯曼那边传来的消息,他们的禁卫军和西帕希军团正在齐国军事参谋团的指导下,也在进行相应的军事调整和改革,并且采购和装备了更多的先进武器。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必须先发制人,对奥斯曼人发起突然的进攻,以此打乱他们的军事变革进程。否则,待奥斯曼人积蓄足够的军事力量,一定会对帝国发动新一轮猛烈的进攻。”

“陛下,随着南方堡垒群工事的快速推进,奥斯曼人若是敢于发动进攻,我们一定可以凭借那些连串的坚固堡垒,让他们碰的头破血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如此,帝国完全可以微弱的代价,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首先发起进攻。”

“……”查理六世脸色已然变得极为难看,这位享誉欧洲的帝国名将,怎么就不愿意听从他的谕令,向奥斯曼人发起进攻呢?

你所说的情况,难道我不知道吗?

问题是,这场战争完全不是从战略战术方面考虑,这是一场极具政治意义的战争。除了打击宗教异端奥斯曼人外,帝国还需要这场战争,向英格兰表明我们的同盟立场。

没错,查理六世之所以突然要挑起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是英格兰人提出的外交建议。

按理说,英格兰与奥斯曼帝国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实质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还跟那些异教徒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那英格兰人为何要鼓动哈布斯堡帝国向奥斯曼人发动进攻呢?

无他,为了打击奥斯曼人身后的齐国!

众所周知,奥斯曼帝国拥有两个实力强大的同盟,一个就是被称之为天主教“逆子”、“亵圣同盟者”的法国,另一个就是制霸环印度洋地区的头号强国——齐国。

相较于法国这种口惠而不实的同盟伙伴,那个该死的齐国仿佛就是奥斯曼人的“干爹”一般,历六十余年来,给予奥斯曼人无数的支持,而且拿出的还绝对是真金白银,援助的资金数额之高,物资之丰富,让哈布斯堡等欧洲国家都惊叹不已。

作为奥斯曼人的生死大敌,哈布斯堡自然是对齐国恨之入骨。本来奥斯曼帝国就凭着人口众多、武德充沛,将他们折腾得欲仙欲死,几度兵临维也纳。好不容,几次靠着天主教的众多小伙伴们联合起来将奥斯曼打趴下,但齐国总是在这个时候给予他们大量金钱和物资的支援,生生地将他们又给救回来,然后蛰伏数年,再次卷土重来。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欧洲的几个主要大国之中,哈布斯堡王朝控制的神圣罗马帝国是唯一没有跟齐国建立任何外交联系的国家,甚至连民间商贸和文化联系,也被哈布斯堡王朝所禁绝,将这个东方国家视同为奥斯曼一样的邪恶帝国。

尽管哈布斯堡王朝非常痛恨齐国这种无底线地支持奥斯曼,但真的要对这个国家实施打击,还真够不着人家。因为他们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如何能摸得到齐国的边?

再者而言,帝国最为主要的敌人永远是陆地上的奥斯曼,还有不怀好意的法国。哦,对了,还有那个日益崛起的普鲁士。

至于齐国,那只能排在最末尾的位置。

这次应英格兰所请,发起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除了要先发制人,打乱奥斯曼军事改革进程外,还有就是尽可能地吸引齐国人的注意力,迫使他们将本该用于对英格兰战争的大量资源,多少能转移到巴尔干战场。

之所以要替英格兰人火中取栗,是因为查理六世从英格兰那里获得了一份保证,那就是拥有汉诺威选帝侯头衔的英王乔治一世将支持他的长女玛丽亚·特蕾西娅未来可以合法的继承帝国皇帝位。

同时,英格兰政府还承诺,在帝国与法国发生战争时,将坚定地站在他们一边,并给予财政和军事方面的有力支持。为此,英格兰政府将在原有的四国同盟条约基础上,再另行与帝国签署一份军事同盟密约,对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正式的约定。

有了英格兰人的坚定支持,哈布斯堡帝国未来的延续将得到一定的保证,投桃报李,查理六世便不惜做一次军事冒险,向奥斯曼人主动发起进攻。

当然,他也没指望帝国军队能再次创造出贝尔格莱德大捷一样的战果,就如英格兰特使说的那般,只要能稍许重创奥斯曼人,将齐国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即可,使得他们不能尽全力发动对英格兰的远征。

可以看出来,英格兰对齐国挑起的战争,显得极为慎重(紧张),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从各个地区给齐国人制造麻烦,以期分散他们的精力。

据说,英格兰人除了说动他们哈布斯堡王朝外,还要去鼓动东边的沙皇俄国,让他们从黑海方向进攻奥斯曼,或者从高加索地区进攻波斯,以此给齐国人施加一定的压力。

因而,在查理六世看来,此次进攻奥斯曼,若是有俄国的臂助下,风险其实并不大。退一万步来讲,即使不能大胜,但至少也不会遭遇大败。

4月30日,查理六世解除了欧根亲王国务院枢密大使和陆军元帅的职务,转而任命卡尔·路德维希公爵为新的陆军总指挥官,着命他整顿军队,囤积作战物资,准备发起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