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九十五章 黄金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1724年10月2日,平治堡(今南非哈里史密斯镇)。

纵贯南非东南地区的天梯山(今南非德拉肯斯山脉)两侧呈阶梯状降低。东坡陡峻,受众多河流切割,地形崎岖而破碎;面迎印度洋湿润气流,地形雨丰富,亚热带山地常绿林生长茂密,高山草地旺盛。西坡平缓,微向内陆高原倾斜,因处背风位置,气候偏旱,多草原和灌丛。

一支数百人规模的军队排成一列纵队,蜿蜒行进在一片壮丽的开阔草原上。这里的土地广大得令人退缩,上面覆盖着短硬的青草,散落着巨大的岩石,偶尔还会有荆棘树的轮廓打破平滑的天际线,四处有溪谷的阴影。几座隆起的山峰打破了一马平川的地势,蓝黄色的花丛则像斑点一样散布在山丘之上。

这里的空气令人震颤,飘散着若有若无的干燥尘埃气息。日间的天空堆积着厚厚的白色卷云,阳光清澈,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数公里外牧民赶着牛缓缓前进。

印度驻屯军科钦第三团指挥官、翎麾校尉(中校)耿廷诏骑着一匹雄壮的马瓦里马上,登上一座小丘,举着望远镜朝前方观望。

“长官,按照地图上的标示,前方三四公里外应该有一座名叫平治堡的移民点。”一名情报参谋在旁报告道:“若是我们加快点速度,应该可以在日落前赶到那里。”

耿廷诏放下望远镜,转头看着小丘下面正在行进中的队伍,一个个身形瘦小、面孔黝黑的印度仆从兵扛着火枪,在各级军官的带领下,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不断地向前涌动。尽管他们额头上浸出汗水,呼吸也有些急促,还都露出难以掩饰的疲态,但在严格军令的约束下,依旧咬紧牙关,继续行进着。

“命令部队原地休息十分钟。”耿廷诏命令道:“未得军令,任何人不得随意走动。”

“是,长官。”

“我觉得,黔州总督区应该修一条铁路,从昌宁(今南非德班市)直接通往杏山。”科钦第三团副团长、宣节校尉(少校)朱长波摘下水壶,递给耿廷诏,然后伸手指了指广阔无垠的草甸,说道:“这里虽然是高原山区,但地势平坦,再加上可以征发大量黑人奴工,想来修条铁路应该花费不了多少资金。有了这条铁路,我们便能更好地控制内陆地区,也可以将那里的金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昌宁,最后装船运回本土。”

“政府哪有这么大的精力来投资建设黔州?”耿廷诏接过水壶,狠狠地灌了几口,然后抹了抹嘴巴说道:“南洋诸岛、马来半岛、安南、吕宋,以及印度、缅甸才是我们齐国的核心利益之所在,要修铁路的话,多半也是紧着这些地区。”

“今时不同往日。”朱长波笑着说道:“杏山金矿的发现,足以让内阁的大臣们将目光投向这里。你想想,绵延数百公里的巨大金矿带,这得为我齐国贡献多大的收益!就算政府不出钱,但只要发一份铁路许可牌照出来,想必有的是商社和财团抢着来投资建设这条铁路。”

“哼,这还没修铁路,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或徒步,或骑马,或赶着牛车蜂拥前往杏山淘金。这要是修一条铁路,那岂不是会有更多的人涌向杏山?”

印度驻屯军科钦第三团是一个月前,奉本土总参谋部调令,乘坐数艘运输船来到昌宁,以加强黔州总督区的防卫,同时也为可能爆发的齐英战争做好适应性准备。

不过,有鉴于杏山金矿区的混乱局面,黔州总督却命令该团先行抽调部分官兵,配合此前已进驻杏山的陆军第九团两个混成营官兵稳定当地秩序,保卫核心金矿区。

于是,耿廷诏便率领两个营的官兵从昌宁出发,一路迤逦北上。在途中行军时,官兵便不时地会看到三五成群的淘金者出现在队伍附近。甚至,在部队安营扎寨的时候,他们也会在距离军营不远的地方宿营休息。

这些淘金者跟随队伍行进,当然不是要来打这支经制军队的主意。他们无非是想挨着军队近一点,以此免遭土著生藩的袭击。

诚然,齐国人在向内陆地区拓展殖民时,都会对当地的土著部落进行一番清剿和驱赶,几乎将殖民点附近的土著扫荡一空。但整个南非地区的齐国人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多万,而且还都主要聚集在沿海一带。那么,在广阔的内陆,尤其是山区高原地区,仍旧是土著人的天下。

囿于齐国人的抢掠和杀戮,南非的地方土著自然对任何外来者都抱以浓浓的敌意。若是见到三五个落单的淘金者,土著不介意发动一次突袭,将他们杀死或者擒获,然后在部落营地里开一场盛大的“活祭”庆典,顺便改善一下贫瘠的生活。

在傍晚时分,八百多名齐印军官兵抵达了这座被命名为平治堡的移民点。

不过,这座以木排和夯土围成的堡寨方圆不到三百米,根本无法容纳太多的官兵入驻。因而,耿廷诏在安排了部分军官留守营地后,便带着三十几名军官和警卫,随着热情的村民进入平治堡。

这座堡寨于十五年前建立,人口一百五十余,主要是以放牧牛羊和种植小麦、高粱为生。农闲时,男人们也会挎着刀剑、端着火枪出外狩猎,鸵鸟、羚羊、水牛都是他们眼中极具价值意义的目标,运气好的话,还能猎到珍贵的犀牛,它们的毛羽和皮革,还有犀牛角,卖给那些前来收购的商人,可以换取大量的银钱,它们身上的肉,则是人们丰富的口粮。

“寨子里的人好像不多呀!”

堡寨里只有寥寥几座砖石房屋,大部分都是夯土所建的土屋,一些妇人和孩子站在屋檐下,好奇地打量着一行官兵,虽然他们穿着的衣物瞧着有些灰扑扑的,但一个个脸色红润,气血饱满,想来是不虞温饱。但整个堡寨里,入目所及,看到的壮年男子却没有几个,大部分都是妇女和孩童。

“不瞒长官,寨子里大部分的男人都去杏山淘金了。”平治堡指挥使牛义甫说道:“早在去年的时候,寨子里的人便听说杏山发现金矿,然后便有五六个村民相携而去。待几个月后,那些村民竟然真的带回许多金块。受此诱惑,寨子里的男人几乎一股脑地都跑去了杏山。”

“那田地里的庄稼和放牧的牲口就都丢下不管了?”

“地里的庄稼倒也没全都丢掉,寨子里的妇人们也能种一点,但播种面积和秋后产量肯定是远不及从前了。瞧这般情势,这粮食呀,多半不够吃,怕是要从南川(今南非彼得马里茨堡)或者昌宁购买了。至于那些放养的牲口,半大的孩子就能替代,不至于荒废了。”

“这万一来了土著生藩,你们怎生应对?”耿廷诏听了,不由连连摇头。

还真是黄金迷人眼呀!

“嘿嘿……,长官,你这就无需担心了。”牛义甫咧嘴一笑,“就凭那些原始蒙昧的土著人,连一块铁片都没有,如何敢来打我们平治堡的主意?即使他们敢来,那我们也能将他们给尽数射杀在堡寨外。整个堡寨,十三四岁的半大娃子,家中做活的妇人,哪个不会打枪!”

“听伱的口气,倒是乐见寨子里的男人出去淘金?”

“咳……,长官,你是有所不知。”牛义甫苦着脸说道:“我们平治堡建立也有十几年了,虽说吃喝不愁,温饱不虞,但口袋里却是穷得叮当响。就我们这里养的牛羊牲口,还有猎取的皮毛犀角,被那些前来收购的黑心商贩是坑得欲哭无泪。就算换取了几个银钱,但要在南川或者昌宁想买些日常家用,那价格还死贵死贵的。你看,要是在杏山挖到了金子,那岂不是一举暴富了嘛!不论是盖新房、置办家具、买些家把什,还是给家里的婆娘孩子添置衣物首饰,那不是一下子就趁手多了嘛!”

耿廷诏听了,也是苦笑连连。

确实,在南非这个没有什么工业的地方,除了粮食和牛羊肉比较便宜外,几乎所有的日用品都要比本土贵。而且偏僻的内陆地区确实没有太多赚钱的营生,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如今,杏山金矿吸引了黔州乃至世界各地无数的人前往淘金,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黔州总督区的物价必然会急剧飙升,再加上当地农牧业生产受此严重影响,粮食出现大规模紧缺,也是大概率事件。

——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