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十三章 大战序幕

书名: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字数:4.9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0:50

在宋朝的时期,七夕节要远比后世热闹和重要,几乎每一个人都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拿出最好的酒食享用,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典礼,节日气氛几乎能与春节媲美。

民间尚且如此,当然就不用说北宋的宫廷了,赵德昭和贺怀浦带着呼延赞来到举行宴会的福宁殿时,殿上早就已经是一片人头涌动,聚集的无一不是汴梁城身份够格的达官显贵,不仅各国使者都有出场,甚至就连已经多年不问政事的石守信和高怀德等顶级大佬,也来到了宴会现场,这次宴会的隆重程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如此,看到如此众多的高官显贵在场。就连铁了心要给儿子报仇的贺怀浦都忍不住有些心里打鼓,找机会向赵德昭低声问道:“德昭,你真要让这个呼延赞替你出战吗?这么多你的前辈在场,还有其他国家的使臣也在,他如果输了的话,那你这面子可就丢大了。”

一直怀才不遇的呼延赞露出了紧张神色,生怕赵德昭胆怯退却,让自己再一次错过扬名立万的机会,然而让呼延赞喜出望外的是,赵德昭竟然态度坚决的说道:“舅父不必担心,外侄相信呼延将军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我以国士待他,他也必然以国士报我!”

听到这话,这些年来一直在其他上司故意打压的呼延赞几乎流出眼泪,声音略带颤抖的向赵德昭行礼说道:“谢大王信,此次相扑,末将倘若不胜,情愿以死谢……,罪!”

“没那个必要。”赵德昭拍了拍呼延赞的肩膀,微笑说道:“实在赢不了也没关系,毕竟你这次遇到的,都是靠相扑吃饭的内等子,还有已经名满京城的相扑高手王汉忠,赢不了他们我不怪你,等将来有机会再找回场子。”

呼延赞的眼睛中开始有光芒闪烁了,害怕自己失态,呼延赞连话都不敢说,只是一個劲的表示明白,心里也对赵德昭感激到了极点。

事实上赵德昭这个时候想退出也来不及了,才刚鼓励了呼延赞两句,大内总管王继恩就已经笑嘻嘻的来到面前,说道:“小的见过大王,敢问大王,这位应该就是伱向官家举荐的虞将军吧?果然是一表人才啊!”

“王内班,实在对不住,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已经换人了。”

赵德昭苦笑,只能是自己被迫临阵换将的原因大概说了一下,又介绍了呼延赞给王继恩认识,王继恩则是笑得依然十分璀璨,说道:“没关系没关系,以大王的识人之能,就算是临时挑选的,武艺也一定非同凡响。快来人,领呼延将军去更衣休息,准备参加今天的相扑大会。”

其他的太监答应,赶紧上来引领呼延赞去做赛前准备,已经吃过亏的赵德昭则多了一个心眼,赶紧拉住呼延赞,在他耳边低声说道:“注意饮食,别人没有吃过的酒水和饭菜,最好别碰。”

呼延赞连连点头表示明白,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赵德昭却用眼角余光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自己的心腹太监王智发,上前去给王继恩行礼问安时,王继恩竟然故意视若无睹,脸上的表情还颇是不屑,似乎很不待见王智发。

看过无数的宫斗剧,赵德昭当然很清楚大内太监总管对皇帝的间接影响力有多大,所以在王继恩告辞之后,被其他太监领着前往自己的座位时,赵德昭就逮住机会向王智发低声问道:“智发,你和王内班是什么关系?他怎么好象对你有点陈见?”

“大王英明,其实如此。”王智发的语气颇有一些无奈,低声说道:“小的入宫后拜的干爹,在宫里和王内班是死对头,如果不是小的运气好,跟着你出了宫,我干爹倒台之后,小的说不定能不能活到现在都是一个大问题。”

赵德昭恍然大悟,然后赶紧在心里说道:“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的话,我不但很难探听到内廷消息,还有可能被王智发连累,把王继恩这条老阉狗逼到了我二叔那边去。”

盘算着这个问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因为周边需要争取笼络的朝廷重臣实在太多,赵德昭又不得不把这件事情暂且搁置,拿出主要精力用来与众人客套寒暄,同时也还是到了这个时候,赵德昭才发现自己的座位已经相当靠前,能够坐在自己上方的,除了两个叔叔之外,就只剩下了赵普和王溥等几个平章,甚至就连目前皇后的生父宋偓,都仅仅只是在武将班列与自己对面而坐。

“看来赵匡胤对我确实是越来越重视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水满则盈,我要不要低调一些,适当收敛一下自己的锋芒?”

下意识开始在心里琢磨这个问题时,一个穿着南唐官服的五旬老者,突然直接走到了赵德昭的面前,向赵德昭行礼说道:“外臣徐铉,见过上朝大王。”

“前辈快请免礼,今天是入宫赴宴,不是正式朝会,徐前辈不必如此客气。”

赵德昭假惺惺的谦虚,不曾想不远处的赵光义却突然开口,笑吟吟的说道:“德昭,既然你的诗词如此出众,想必一定听说过徐骑省的鼎鼎大名吧?他就是你面前的这位前辈,几天之前,他才受南唐国主之托,来到汴梁朝贡。”

“徐骑省?没听说过,宋朝我知道的名人多了去了,就是没听过这个徐骑省。”

赵德昭心中嘀咕,心中又隐约觉得便宜二叔主动开口介绍这个徐铉的情况,似乎象是没有安着什么好心,所以赵德昭干脆来一个实话实说,苦笑说道:“二叔,这点你就太高看小侄了,小侄不过是一个只会闷头读书的书呆子,那来的机会听闻南唐国的鸿儒大名?”

让赵德昭意外,自己才刚说话,站在面前的徐铉马上就接过了话头,说道:“老朽薄名,自然难入大王法耳,不过老朽有一事好奇,敢问大王,大宋官家那首残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真是大王你在转眼之间就续上的?”

“徐前辈,你连这事都知道?”赵德昭诧异问道。

“是大宋官家在召见外臣时,亲口告诉外臣的。”徐铉回答得十分坦率,又说道:“不瞒大王,外臣之前就曾经以南唐国使的身份来到汴梁朝贡,只以外臣小有薄名,贵国的朝中众臣便与外臣以唇齿为戏,最后官家就是拿出了这首诗的上半首,难住了外臣。”

从没听说过这个情况,赵德昭当然是一片茫然,还好,这一次为人相对来说比较厚道的赵德昭三叔赵廷美也在现场,招手把赵德昭叫到了面前,在赵德昭耳边低声说道:“确有此事,只因为这个徐铉才名出众,上次他来汴梁朝贡时,你父皇就故意放纵群臣和他比试才学,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赢过他,你父皇也还是拿出这首诗的上半首,才好不容易把他难住,保住了我们大宋朝廷的颜面。”

“居然还有这样的事?”

惊讶于宋朝初年的群魔乱舞,赵德昭先是谢过了赵廷美的指点,然后转向徐铉说道:“徐前辈,想不到你与父皇的这首诗,居然还有这样的渊源,小王当时正在家中闭门读书,确实不知。”

“没关系。”徐铉摇摇头,又微笑问道:“大王,外臣再斗胆多问一句,大宋官家的这半首诗,真是你在转眼之间就续上的?”

赵德昭也不客气,马上说道:“不瞒前辈,确实如此。”

“真的?”徐铉的表情明显尽是质疑,说道:“外臣也不敢欺瞒大王,在贵国的皇宫之中被这首诗难住后,外臣不仅多次不眠不休的寻章问句,尝试接上此诗,外臣的弟弟徐锴,好友韩熙载,以及江南的文人墨客,也无一不是对于此诗束手无策,大王你年纪轻轻,真的能有这么高的学问?”

“徐前辈,这有什么可奇怪的?”赵德昭毫不脸红的微笑说道:“小王突来灵感,一张口就接上了父皇的诗句,虽是偶然,但是并不奇怪啊?”

显然不肯相信赵德昭有本事能接上让自己都束手无策的诗句,当世著名大文学家徐铉当然还是满脸的将信将疑,赵光义则是见缝插针,乘机说道:“德昭,既然徐骑省不相信你有这样的学问,要不然你今天就和徐骑省当场比试一下诗词吧,让徐骑省看一看你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

一呼百应,赵光义开了这个口,他在场的党羽帮凶当然是纷纷附和,全都怂恿赵德昭和徐铉当场比试,徐铉则明显是早有此意,马上就点头说道:“老夫确实很想向大王请教,还望大王降尊纡贵,与老夫当场比试一下诗词。”

巴不得缺德侄子出丑,赵光义自然是马上接过话头,说道:“徐骑省放心,本王替德昭贤侄答应了!快来人,拿笔墨来,让我们欣赏一下徐骑省和德昭贤侄的才学!”

大内总管王继恩在历史上是抱什么人的大腿谁都知道,所以赵光义开了这个口后,王继恩也来了一个先斩后奏,马上令人去取笔墨纸砚,帮着赵光义让赵德昭当场出丑。

见此情景,赵德昭也不得不拿定了主意,暗道:“保持低调有屁用,我再低调,能有历史上的那个赵德昭低调,最后他又是一个什么下场?既然选择了和我车神二叔做对,我就只能迎难而上,寸步不让,这样反倒还有保住脑袋的希望!”

拿定了这个主意,赵德昭先招手让众人安静,然后向徐铉大声说道:“徐前辈,既然你一定要指点小王的诗词,那小王也不好推辞,这样吧,我们也不用比试什么命题诗词,小王当场写下三首之前闲暇时所做的诗词,如果徐前辈能够改动其中的一个字,就算小王输!”

现场顿时一片安静,徐铉更是吃惊得张大了嘴巴,难以置信的问道:“大王,你说什么,你写的诗词,老朽只要能够改动其中一个字,就算你输?”

赵德昭郑重点头,再次确认,赵光义则一看乐了,赶紧说道:“好,那就这么比!快把笔墨拿来,让德昭写诗!”

一个小太监用盘子端着文房四宝快步来到了赵德昭的面前,众目睽睽之下,赵德昭神情镇定做好了提笔准备,这才朗声说道:“徐前辈,去年中秋节的时候,晚辈拜见了父皇离宫回家时,在路上偶有所得,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请前辈斧正。”

言罢,赵德昭这才落下毛笔,用上一个赵德昭留下的身体肌肉记忆,在雪白的宣纸上工工整整的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做为这个时代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徐铉虽然在性格方面有些争强好胜,却也注定是一个识货的人,所以赵德昭抄袭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还没写完一半,徐铉就已经脸色大变,身体微微颤抖,额头上更是冷汗淋漓,旁边的王溥和刘温叟等人也是个个瞠目结舌,紧张得几乎忘记呼吸。

最后,写完了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后,赵德昭这才抬起头,向徐铉微笑问道:“徐前辈,小王的这首水调歌头,写得如何?”

双手颤抖着拿起那首已经写完的水调歌头,低声吟念了一遍后,徐铉不由得自言自语道:“一字都不能改,一个字都不能改动!那怕改动一个字,都是在暴殄天物!煮鹤焚琴!”

王溥和刘温叟等著名文人纷纷点头,发自内心的赞同这个观点,赵光义则是表情僵硬,不断在心里说道:“本王,不是在做梦吧?这个小畜生,真有这么好的学问?”

“下一首是一首上元词,是小王在今年元宵节游览朱雀大街时,突然有感而发写下来的。”

鬼扯着诗词的来历,赵德昭又信手下了第二首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徐铉这一次的反应更加夸张,赵德昭的这首词,还没有写完,他的眼中就已经流下了浑浊泪水,而当赵德昭写完了那句著名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徐铉更是直接哭出声音,拿起赵德昭亲笔写下的诗词一边大声念诵,一边哭得是老泪纵横,哽咽道:“死而无憾,死而无憾!有生之年能够读到这样精彩绝伦的诗词,老夫这辈子可以死而无憾了!”

“大王,既然你早就已经写下了这样的诗词,为什么不早些拿出来让我们瞻仰?”刘温叟也是跺起了脚,无比遗憾自己直到现在才能看到这样的诗词。

“偶有所得,不敢献丑。”赵德昭假惺惺的谦虚,又说道:“要不第三首词就别写了,父皇应该马上就要到了,不能耽搁了庆典大事!”

“不——!”

刘温叟和王溥等无数文人同时大吼出声,徐铉更是扑通一声跪倒在了赵德昭的面前,抱着赵德昭的大腿哀求道:“大王,请一定要写,一定要写,不能瞻仰你的第三首诗词,老夫肯定死不瞑目啊!”

装模作样的叹了口气,在无数朝臣近乎于哀求的恳请中,赵德昭还是重新坐下了来,提笔又写下了岳武穆的那首满江红——当然,靖康耻被改成了燕云耻。

好不容易等到赵德昭放下毛笔,全场哗然的同时,徐铉也再一次向赵德昭双膝跪下,一边拼命顿首,一边老泪纵横的连连请罪,“大王恕罪,老朽之前有眼不识泰山,不知道大王的经天纬地之才,老朽有眼无珠,冒犯大王,请大王恕罪,请大王一定要宽恕老朽的冒犯之罪。”

“官家驾到——!”

就在这个时候,后殿突然响起了太监的长喝声,再紧接着,赵匡胤便亲自带着皇后宋氏和次子赵德芳走进了福宁殿,结果只是粗略的看得一眼,赵匡胤就惊奇的问道:“出什么事了?徐骑省,你可是在朕的面前都不下跪的人,怎么今天给朕的儿子跪下了?”

“皇兄,是有原因的。”

赵德昭的三叔赵廷美快步上前,把事情的经过对赵匡胤大概说了,又让太监呈上赵德昭刚才写的三首诗词。让赵匡胤观看,然而让所有人都诧异万分的是,迅速看完了那三首刺后,赵匡胤竟然脸色一变,怒气冲冲的大喝道……

“德昭,你这个小混帐给朕滚过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