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十四章 首开先河

书名: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字数:4.8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0:50

“咚!咚!”

“咚!咚!”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月黑风高夜,打着二更梆子的更夫才刚走远,启圣院后门外的街道黑暗处,便突然出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小心的一再确认没有其他外人后,那道黑影便迅速来到了启圣院的院墙下,手脚麻利的攀踩着墙壁上的突出或者凹陷处向上攀爬,还眨眼间就爬到了墙顶,用熟练的动作证实他不是第一次这么行事。

“叮当!叮当!叮当!”

很可惜,正当这道黑影轻松越过院墙,几乎是毫无声息的跳落到了院内时,他的身体却不小心触碰到了一根黑色细绳,细绳扯动悬挂在墙上的铃铛,发出清晰的声响,吼叫声也随即在启圣院里的黑暗处响起……

“有人!上!抓住他,千万别让他跑了!”

最终,在几名禁军士兵的共同努力下,那道黑影很快就落入了法网,先是一顿刻骨铭心的毒打,又问清楚他是曾经在启圣院里打过杂的仆役后,这名仆役还很快就被押到启圣院的正殿门前,交给了正在值守上半夜的赵光义和赵德昭叔侄。

这名仆役身上还很快就搜出了一份答卷,见内容是应对赵匡胤亲自出的考题后,赵德昭不由笑了一笑,说道:“还真是防不胜防,父皇昨天早上才公布的考题,没想到只过去一天时间,就已经从考场里泄露了出去,看来今天晚上和明天的白天,咱们必须得加倍的小心了。”

“放心,有你舅舅我在,就算考题已经泄露了出去,也绝对没人能把答案送进考场。”

这是考场守将贺怀浦的自信回答,然后仿佛是为了证明贺怀浦的确不是在随口吹牛,贺怀浦的独子贺令图就亲自押来了一个男子,亮出一张写满蝇头小楷的白绢和一块银饼,笑着说道:“想用银子买通负责送东西的小吏,幸亏我们手下的兵还算称职,及时发现了。”

“很好,给考生送东西的这个环节一定要盯好,千万别让那些狗东西钻了空子。”贺怀浦满意的点头,又吩咐道:“那块银饼奖励给发现作弊的军士,明白告诉他们,只要发现夹带,搜到的钱就全归发现的人,我们这些将领分文不取。还有,查到夹带最多的人,还另有奖赏!”

贺令图毫不犹豫的答应,马上拿着银饼回去奖励给发现夹带的禁军士卒,另一旁的赵光义则一边在心中羡慕——羡慕自己的不肖侄子能有贺怀浦父子这样自带干粮的帮凶打手,一边在脸上笑道:“两位贺将军滴水不漏,这次有你们二位统兵守卫考场,这一科的公平公正,不仅将是前无古人,还很可能是后无来者了。”

“王爷过奖,末将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而已。”

贺怀浦嘴上谦虚,表情却明显不够恭敬,被人奉承惯了的赵光义心中恼怒,可是又无可奈何,只能是借口巡视考场,领着心腹陈从信离开正殿门前,不想继续再看贺怀浦父子死心塌地给不肖侄子鞍前马后的嘴脸。

陈从信当然明白赵光义的感受,所以才刚走到偏僻无人处,陈从信就低声安慰道:“王爷息怒,贺怀浦父子是大王的骨肉至亲,一荣俱荣,一损百损,如此不遗余力的为大王效力毫不奇怪,好在我们并不需要和他们起正面冲突,就让大王再抢一個风头吧。”

赵光义哼了一声,对陈从信的劝解不置可否,然后转换话题说道:“这一科,我们惟一的指望看来就只剩下柴成务了,他如果能够顺利拿下头名状元,本王的面子还可以保全。但是他如果意外失手,本王在天下学子面前就要颜面丧尽了。”

知道赵光义在这件事上下了多少功夫,陈从信也只能是继续安慰道:“王爷放心,杨昭俭已经收下了吴道子的那幅画,王怙也就他儿子那件事对我们再三道谢,除了官家以外,五名考官中已经三人会选柴成务做状元,只要官家不偏不倚保持公正,状元就一定是你门生柴宝臣等。”

陈从信的安慰并没有让赵光义就此放心,将目光转向了正殿后,以己度人的赵光义心中还生出了这么一个念头,暗道:“那个混帐东西如果铁了心要与本王做对,该不会在这件事上也耍什么花样吧?”

是人都懂得趋利避害,发现这一科反夹带和反作弊力度高得惊人后,为了不至于偷鸡不着蚀把米,那些心存侥幸的考生和他们的家属还是乖乖的选择了悬崖勒马,不敢再耍什么花样,所以到了科考的第三个白天时,即便考题已经确认被有心人泄露出了考场,找借口给考生送东西的人与往科相比,还是明显少了许多。

而且剩下那些给考生送饮食笔墨的人,也绝大部分都是真的送来了考生的所需之物,偶有几个胆大包天之徒抱着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也无一不是倒在了赵德昭层出不穷的反作弊手段面前——没办法,宋朝的作弊手段实在太落后,想要骗过赵德昭这样的考场老油条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见考场风纪大为好转,实际上负责主持这次省试的赵德昭当然是暗暗欢喜,然而事情并没有彻底的一帆风顺,是日接近正午时,赵德昭领着梁周翰在考场里巡阅期间,一直态度低调的另一名考官王贻孙,却也打着巡视考场的幌子,突然出现在了赵德昭的身边。

王贻孙还主动向赵德昭打起了招呼,说道:“大王辛苦了,这一科的考场纪律如此严格,大王真是居功至伟,有了大王的珠玉在前,想必往后的朝廷省试,肯定能够更加的公平公正。”

“右司过奖,小王不过是竭尽所能而已。”

赵德昭假惺惺的谦虚,王贻孙则微微一笑,突然改变话题说道:“这一科的省试今天傍晚就要结束了,不知道大王在巡视考场期间,可曾发现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绝妙文章?或者是有希望位列三甲的年轻新晋?”

“这个我还真没来得及。”赵德昭难得说了一句大实话,说道:“怕影响考生答题和写文章,我一直都没有拿起考生的答卷细看,准备等考试结束了再一起看。”

“真的?”赵德昭难得的大实话居然招来了王贻孙的质疑,表情明显有些诧异的问道:“难道说,大王连开封著名才子柴成务的答卷,都没有专门去细看一下?他可是开封府的去年州试头名,二王爷亲点的得意门生啊。”

听出王贻孙这话弦外有音,又知道王贻孙所处的派系属于赵普一党,赵德昭迟疑了一下后,还是又说了一句大实话,说道:“我没留心这件事,本王虽然也听说过柴成务的大名,但是并没有见过他,这次为了公平起见,也没有故意起认识他。”

“大王洒脱,下官佩服。”王贻孙恭维了一句,然后又微笑说道:“不过二王爷就完全不同了,下官听闻,汴梁城中已经无数人传言,说柴成务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拿下这一科的头名状元,以证明二王爷去年在州试中的法眼无差,所以下官斗胆揣测,二王爷肯定十分关心这事。”

王贻孙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赵德昭当然也明白了他肯定另有目的,便微笑说道:“还有此事?如果真是这样,那希望那位柴大才子别让皇叔他失望。”

王贻孙又笑了笑,再次改变话题,问道:“大王,下官突然想起了一个和考试有关的有趣故事,不知道大王你听过没有?”

“什么有趣故事?”赵德昭表面微笑,内心里却暗暗提高了警惕。

“一个和考试还有苍蝇有关的故事。”王贻孙直接开讲,说道:“传闻在前朝的时候,有一个通过州试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省试,结果在路过一处荒山野地时,那名考生无意中路边发现了一具暴毙的尸骸,孤零零的躺在荒郊野外,十分可怜。”

“那名考生心善,就在旁边挖了一个坑,把那具尸骸埋了,让死者入土为安,然后继续到了京城参加省试,考得还相当不错,不敢说一定能中状元吧,一个进士怎么也跑不掉。”

“可就在离开了考场的时候,那名考生却突然想了起来,他的答卷上有一个‘帝’字,忘了写头上那一点,犯了学风不谨的过错,按照考场的规矩,不管他的文章写得再好,答卷也将彻底做废,所以那个考生后悔得肝肠寸断,差点没有跳进河里自尽。”

说到这,王贻孙又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可是那名考生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过了几天后朝廷放榜,他居然高中了探花!那名考生既高兴又糊涂,更害怕事后被人察觉,罪过更大,就主动找到了考官,老实坦白了这件事,结果请大王猜猜,考官是怎么回答的?”

“猜不到,本王以前没听过这个故事。”

赵德昭老实摇头,坦白承认自己的孤陋寡闻,好在王贻孙也没卖关子,笑了笑就说道:“结果考官告诉那名考生,说他在阅卷时虽然也发现了那名考生少写了一点,可是有一只苍蝇偏偏一直停在了少掉的那个点上,用身体把那个字给补充完全了,最后考官一巴掌下去把苍蝇拍死后,苍蝇就彻底化身成了一个点,把那个字给补好了。”

“不错的故事。”赵德昭鼓了鼓掌,笑道:“如果本王没有猜错的话,那一只以命报恩的苍蝇,一定是那名考生好心安葬的尸骸魂魄所化吧?”

“大王高明,事后那名考生确实又梦到了那具尸骸的主人,承认说他是为了报恩,所以才变身成了苍蝇,帮助那名考生弥补了无意中犯下的过失。”

王贻孙含笑点头,承认赵德昭猜中了故事结局,又笑容有些神秘的说道:“也不知道这一次的省试,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故事?如果是报恩还好,如果是报仇的话,那下场就太可怜了,十年寒窗,仅仅为了一点一笔,白白辛苦啊。”

“右司所言极是。”赵德昭嘴上附和,心中却暗骂赵普一党歹毒,为了打击政敌,竟然唆使自己利用阅卷的机会陷害考生。

见赵德昭已经心领神会,王贻孙便也不再纠缠,拱手说道:“大王,那下官去那边看看,还有件小事,大王这次监督严格,抓到了不少帮助考生夹带作弊之人,还请大王让人仔细审理,慎重定罪,千万不要误伤无辜。”

赵德昭微笑点头,王贻孙也这才改道去了考场的其他方向,此前一直保持沉默的梁周翰则上前一步,低声说道:“大王,听王贻孙的口气,我们这一次抓到的夹带作弊者,有不少人的背后主使应该是赵相公的人,所以想请大王你网开一面,不要追查得过于仔细。”

“赵相公最大的弱点就是太贪财了,不改掉这脾气,他迟早得栽在这个上面。”赵德昭感叹了一句,又说道:“不过我们也没必要为了这事和他翻脸,追查作弊的事咱们别插手,让礼部刑部去办。”

“那王右司的暗示呢?”梁周翰低声追问道:“他暗示的法子虽然缺德,但是非常有效,只需要用墨汁轻轻一点,二王爷力捧的柴成务别说是头名状元了,就是想今科得中,也是难上加难啊。”

考验人品的时刻到来,然而赵德昭虽然没有凭着良心办事,却也没有为了剪除异己而不择手段,只是稍一盘算,赵德昭就做出了另外一个选择,说道:“柴成务能不能考上状元与我们无关,我们这一次的目的是让我的父皇欢心,按原来的计划行事,至于柴成务,他如果真有这个本事拿下头名状元,那就让他去拿吧。”

酉时初刻时,历时了三天两夜的开宝年首次省试,终于正式结束,参加考试的考生按照规矩一一交卷,疲惫不堪的离开考场返回住处休息,赵光义和杨昭俭等考官同样也是累得够呛,但是职责使然,几个副主考还是乖乖的来到了赵德昭面前,讨论具体该如何阅卷。

事情关系到自己的得意门生能否顺利拿下头名状元,赵光义也没客气,首先开口说道:“这样吧,按照以前的老规矩,我们几个权同知贡举先轮流阅卷,然后挑出满意的答卷,集中起来讨论名次,最后再上报皇兄,请皇兄决断。”

已经收了赵光义的好处,杨昭俭和王怙当然马上就同意了赵光义的建议,赵普一党的王贻孙为了暗算赵光义的门生,同样也选择了点头同意,可是让赵光义意外的是,赵德昭竟然果断拒绝道:“不行,这么做太容易营私舞弊了,得换一个办法阅卷?”

“这么做如何容易营私舞弊?”

赵光义这个问题还真不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而是他确实没有深入研究过其中弊端,赵德昭则回答道:“打个比方,小侄有个叫张三的亲戚参加了这次省试,在看到他的卷子时,小侄为了照顾亲戚,就可以把他的卷子拿出来放在满意一边,这样一来,张三即便拿不下状元探花,最起码也能捞一个进士,对其他考生而言毫不公平。”

顿了一顿后,赵德昭又说道:“同样的道理,假如皇叔你和杨尚书有什么亲戚门生参加了这次的省试,那么在阅卷时看到他们的名字,皇叔伱和杨尚书为了照顾亲戚门人,同样也有可能做出对其他考生不公平的决定。”

仔细一想发现是这个道理,赵光义便也难得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好奇问道:“是倒是这个道理,但是贤侄你觉得我们该如何阅看卷子,才对所有考生公平公正?”

赵德昭亮出一叠自己早就准备好的白纸,微笑说道:“很简单,先把每一张考卷的名字糊起来,然后我们再阅看试卷,这样就不会出现故意偏袒各自门人亲戚的弊端了。”

PS:科举采取糊名阅卷的制度,始于书中二十四年后的公元992年,首创者是当时的将作监陈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