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六章 各有所得

书名: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0

被陈从信猜中,赵光义目前的头号政敌赵普,果然也马上就盯上了闾丘舜卿腾出来的位置,才刚到了第二天的早朝上,赵普就迫不及待的安排他的手下出面,举荐党羽秘书丞曹和接任监察御史,想把魔爪伸进御史台,扩张自己的势力。

对赵光义和赵德昭叔侄来说都还算好,赵匡胤不糊涂,早就知道赵普一党喜爱钱财,当然不可能容许赵普的人到御史台徇私舞弊,搅乱官场风气,所以也没等赵光义开口反对,赵匡胤就已经断然拒绝,说这件事情需要慎重考虑,让赵普很是失望了一把。

见此情景,赵光义当然是心中暗喜,不过赵光义也没有急着亲自开口举荐自己的人,只是让一个白手套出面把亲信商凤的名字提了出来,先在赵匡胤的心里留下一个影响,以便将来力挺。

在这个期间,赵光义还不时看一看放在自己脚下的食盒,希望这個用绸布包着保温的食盒,能够引起自己兄长的注意。

还好,赵光义这次倒也没有白白辛苦,散朝之后,赵匡胤虽然挥手驱散群臣,却并没有急着离开龙椅,赵光义心领神会的不肯迈动脚步,还是在文武百官都快走完的时候,赵光义才捧起了那个食盒,向赵匡胤说道:“皇兄,臣弟给你带来了一点好东西。”

赵匡胤还是不吭声,只是站起身来向赵光义招了招手,然后转身就走向了后宫,赵光义轻车熟路的赶紧捧着食盒跟上,还随着赵匡胤直接来到了皇帝办公用的文德殿,然后赵匡胤才坐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位置上,向赵光义问道:“什么好东西?”

赵光义笑而不语,只是亲手解开包裹食盒的绸布,小心打开食盒,最后才取出一大盘炸得金黄的馓子,然后也正如赵光义所料,赵匡胤果然马上就颇为欢喜的说道:“环饼!”

赵光义这次的马屁也确实拍在了点子上,赶紧让赵光义把馓子放在自己面前后,赵匡胤先是抓起一把狼吞虎咽一通,然后才神情欢喜的夸奖道:“又香又脆,有段时间没吃了,乍一吃还真是可口,而且还是热的。”

“你在皇宫里天天山珍海味,能不想偶尔尝一尝这种民间小吃吗?”

瞄准了赵匡胤胃口的赵光义心中得意冷哼,也这才开口说道:“皇兄,臣弟也是有段时间没吃环饼了,但是不知道,昨天半夜的时候,臣弟突然梦到了我们小的时候,母亲她亲手为我们兄弟俩人炸制环饼,就一下子给饿醒了。”

略顿一顿后,赵光义又微笑说道:“醒来以后,臣弟二话不说,马上就让厨子连夜给臣弟做了一盘环饼大快朵颐,又想起皇兄你可能也有段时间没吃过这种民间食物了,所以就叫厨子多做了一份给你带来。”

“不错,算你没忘了我这个哥哥。”

赵匡胤笑着夸奖了赵光义一句,然后招呼赵光义坐到自己对面,又抓起馓子啃了一把略解谗意,这才让太监取来热巾擦手,多少有点感慨的说道:“小时候一起吃母亲做的环饼,都不记得已经是多少年的事了。”

“臣弟也忘记有多少年了。”赵光义赶紧在这个话题上附和,又说道:“臣弟只记得有一次我们俩吃得太急,为了谁能抢先多吃一点还动起了手,你还把我打哭了,然后伱被母亲提着戒尺追得满屋跑。”

“哈哈哈哈哈哈!”赵匡胤放声大笑了,情感也终于受到了一定影响,不由感叹道:“现在我们兄弟俩终于不用再抢了,可母亲她老人家,却已经不在了。”

赵光义赶紧假惺惺的陪着兄长嗟叹,一同怀念已经过世的母亲,然后赵光义觉得时机已到,便又乘机说道:“皇兄,还有件,今年的省试马上就要举行了,但是朝廷至今还没有决定知贡举人选,臣弟不才,想出任今年的省试知贡举,象范、赵二位相公一样,在这方面替你分一些忧,请皇兄恩准。”

关键时刻也随之到来,不过对赵光义来说还好,或许是受到亲情影响,亦或者是赵普之前主持的两次省试都不算特别成功,再或者两着有之,赵匡胤踟躇了片刻后,终于还是点了点头,说道“行,今年让你主持省试,到时候多替我挑几个有用之才,朕手下正好缺人。”

“谢皇兄!”赵光义大喜,赶紧行礼道谢,又微笑奉承说道:“不过皇兄这句话也是在说笑,我大宋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谋士细雨,才高八斗之辈、学富五车之士,简直就是不胜枚举,皇兄怎么还能抱怨手下缺人?”

“看上去倒是人才鼎盛,但实际上庸才居多。”赵匡胤颇为由衷的感叹了一句,又微笑说道:“不过让朕意外,想不到德昭这个孩子出人意料,在监察御史任上不过区区几天时间,竟然能接连干成几件大事,既维护了朝廷法纪,又清理了官场风气,实在是让朕喜出望外。”

“糟了,皇兄果然对他这个不肖子印象大为改观了!”

赵光义暗暗叫苦,益发感觉到了混帐侄子对自己的威胁,然而更让赵光义意料不及的是,恰好就在这时,门外突然又进来了一个太监,开口禀奏道:“启禀官家,大王来了,说是有一坛上好美酒,要当面进献给你。”

“给朕送酒?”颇为嗜酒的赵匡胤一听乐了,马上就说道:“难得他有这份孝心,叫他进来吧。”

“这小混蛋,什么时候也学会拍皇兄的马屁了?还是盯住了皇兄的喜好拍马屁?跟那个混帐王八蛋学的?”

赵光义又有几分傻眼,很是不明白自己的不孝侄子怎么变得如此油滑奸诈?然而赵光义当然不敢流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只能是强挤出笑容说道:“臣弟有口福,可以占皇兄的光,尝一尝德昭贤侄亲自进献的美酒了。”

赵匡胤开心的哈哈大笑,又顺口说道:“正好朕也饿了,赶紧传膳,朕今天要和光义好好喝上几杯!”

太监总管王继恩赶紧答应,赵光义心中狐疑不定,不断猜测倒霉侄子的真正来意,赵匡胤却依然牵挂国事,又叮嘱道:“光义,今年的省试,你在考场风纪方面要给朕务必盯严,据朕所知,我朝自开国以来的前几次省试中,每次都会出现枪替冒名的考生,大损朝廷颜面,这个弊端你务必要想办法替朕纠正……。”

好不容易等赵匡胤唠叨得差不多时,赵德昭已经被领进了文德殿,看到便宜叔叔也在文德殿里,赵德昭心中叫了一声苦,知道今天的事恐怕很难顺利,可是又无可奈何,只能是赶紧上前行礼说道:“儿臣赵德昭,拜见父皇,拜见皇叔,儿臣不孝,听闻父皇喜欢在闲暇时喝上几杯,前日偶然得到了一坛陈年老酒,舍不得自行饮用,特地拿来进献父皇,请父皇务必收下。”

言罢,赵德昭向后招了招手,马上就有两个太监亮出了一坛他们用木盘抬在手里的酒坛,赵匡胤哈哈一笑,立即吩咐道:“算你还有点孝心,快抬上来,朕正好口渴。”

赵德昭答应,从两个太监手里接过酒坛,亲手捧到赵匡胤面前,赵德昭动作干脆一把抢过,然后亲自动手拍开封泥,一个深呼吸猛闻一阵酒香,大声说道:“千日春!如果朕没猜错的话,应该是石守信送给梁彦温,梁彦温的那个宝贝儿子梁周翰又拿了送你的吧?”

事发突然,不要说当事人赵德昭了,就连旁边的赵光义都难免一楞,然后心中喜道:“好,看来皇兄早就知道这小子通过梁周翰结交义社兄弟了,这是皇兄的大忌,你这小混蛋以后等着被皇兄猜疑吧!”

没想到便宜老爸直接点明这坛好酒的来历,赵德昭也确实有些意外,迟疑了一下才说道:“父皇明鉴,这坛酒确实是元褒兄送给儿臣的不假,但儿臣真不知道这坛酒也是别人送他的。”

“这酒是七年前石守信找京城里的著名酒铺中山园定做的,陈酿三年之后,他给我送过几坛,所以我一闻就知道。”赵匡胤神态轻松的反过来给儿子介绍,让不肖儿子知道自己其实什么都很清楚,又向旁边的太监吩咐道:“换碗来,这千日春味道虽然不错,但是酒劲小了点,要用碗喝才痛快。”

王继恩答应时,赵德昭却又给赵光义来了一个措手不及,突然接过话头说道:“父皇,儿臣冒昧,儿臣也正好口渴,请父皇把这坛酒先赐一杯给儿臣解渴。”

听到这话,就连赵匡胤都难免犹豫了一下,赵光义则是心中又惊又怒,还忍不住悄悄看了一眼自己带来的馓子,暗道:“糟了,这次被这个小混帐比下去了,我给皇兄进献吃食,怎么能不抢着替皇兄试毒?”

肠子悔青的同时,为了亡羊补牢,赵光义只能是一边在心里拼命问候不肖侄子的祖母,一边赶紧向赵匡胤行礼说道:“皇兄,臣弟也渴了,请皇兄也先赐臣弟一杯酒。”

赵匡胤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微笑说道:“不必,朕儿子送朕的酒,朕还怕会有人下毒……?”

“父皇,请恕儿臣僭越之罪。”赵德昭破天荒的打断父亲,语气郑重的说道:“父皇,正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更何况父皇还是一国之君,一举一动肩负天下苍生,所以儿臣认为,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长远稳定计,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着想,父皇你在饮食起居上一定得慎之又慎,绝对不能有半点疏忽!”

言罢,赵德昭又主动说道:“即便是儿臣进献的酒食,也请父皇慎重对待,儿臣固然是万死不敢有犯上之心,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会有人利用这个机会作乱,请父皇三思。”

“皇兄,德昭贤侄此言有理,你在饮食方面,确实应该慎重小心。”赵光义装腔作势的附和,眼睛却又瞟了一眼自己带来的馓子,益发后悔得暗暗顿足。

不过赵德昭和赵光义的马屁倒也没有白拍,见弟弟和儿子都这么忠心,赵匡胤的心里自然是十分欣慰,干脆亲自给弟弟和儿子斟了两杯酒,各自递给他们,微笑说道:“行,既然你们有这样的忠心和孝心,那朕就收下来,来,朕赐你们一人一杯。”

叔侄赶紧双手接过,然后为人孝顺的赵德昭还没有急着饮酒,而是向赵光义举起了酒杯,表情温和的笑道:“叔父,小侄敬你一杯,愿叔父身体安康……。”

“早日被病魔战胜。”在心里飞快补充上了这句话后,赵德昭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贤侄客气,叔父也希望你前途似锦……。”

正所谓有其侄必有其叔,见侄子如此孝顺,赵光义当然也是马上举杯祝福,然后还是在把酒一口喝下后,赵光义才在心里恶狠狠的补充了一句,“年少夭折!”

这时,太监已经奉命取来了酒碗,兴趣正高的赵匡胤原本还想让儿子也陪自己喝上几碗,无奈另有所图的赵德昭却不肯领这个人情,微笑着说道:“谢父皇赐酒,但是不必了,一是儿臣不胜酒力,怕在父皇面前失了礼节,第二是儿臣此来,还有一件事希望父皇恩准。”

“什么事?”赵匡胤随口问道。

赵德昭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张纸,振振有辞的说道:“禀父皇,此前你曾多次要求儿臣用心读书,勤于文字,儿臣不才,前日在州桥见到了几名趾高气昂的契丹胡人,心中感慨,还写了一首诗,想请父皇斧正。”

“小混蛋,果然是越来越奸猾,知道皇兄喜欢附庸风雅,就故意来溜须奉承了。”

赵光义心中窝火,可是看到赵匡胤顺手接过那张纸时,赵光义还是忍不住心中的好奇,凑了过去同看不肖侄子的打油诗,心中还不屑冷哼道:“看你能写出什么样的歪诗酸词?”

让赵光义震惊,也让赵匡胤意外,在那张纸上,赵德昭竟然工工整整的写了这么一首诗——烽火连天岁月深,收复燕云志未休。中华儿女齐奋起,誓教胡马泪双流!

默默反复念叨了几遍这首七绝,赵匡胤才满脸疑惑的问道:“德昭,这首诗,真是你写的?”

“回禀父皇,确实是儿臣所写。”赵德昭毫不脸红的回答,又仔细解释道:“当时那几个契丹胡商,仰仗他们在燕云一带的铁骑优势,对我大宋百姓出言不逊,态度傲慢,儿臣心中感喟,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

很清楚儿子有多少斤两的赵匡胤将信将疑,旁边的赵光义则微笑着说道:“德昭,最好还是实话实说比较好,你父皇和我都知道目前与你结交的梁周翰才华过人,这首诗其实是他的代笔对不对?”

见事情的发展方向已经超出自己的意外,赵德昭除了暗叫不妙外,只能是硬着头皮强调道:“皇叔误会了,父皇面前,小侄如何敢拿别人的诗词欺骗父皇?小侄可以对天发誓,这首诗真的是小侄亲笔所写。”

赵光义那里肯信,微笑着懒得和自己的不肖侄子辩解,赵匡胤则还算大度,把诗往桌上一放就说道:“不管是不是你写的,这首诗朕都非常满意,这样吧,诗留下,改天朕拿到朝会上让文武百官也读一读,替你扬一扬名。”

“谢父皇。”

赵德昭立即道谢,赵光义则一边随声附和,一边在心里冷笑说道:“本王倒要看看你还能耍点什么花样?本王就不信了,以你这个小混帐无利不起早的德行,突然跑来拍皇兄这么多马屁,会没有什么图谋?放心,今天不管你是想耍花招,本王都要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

又被赵光义料中,虽然明白意外在场的二叔肯定会给自己下绊子,然而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赵德昭依然还是选择按照原订计划行事,乘着便宜老爸开心的宝贵机会,又说道:“父皇,儿臣还有一个小小请求,请父皇开恩准允。”

“父子之间不用那么多虚礼,直接说吧。”

赵匡胤回答得很痛快,赵德昭则是有些心虚的看了一眼赵光义,这才硬着头皮说道:“儿臣想请父皇降旨,把龙州知州宋琪调回京城,到御史台担任监察御史。”

赵德昭的话还没有说完,赵光义的脸色就已经明显一变,然后赵光义还干脆在心里狞笑起来,暗道:“小兔崽子,好大的胃口,才进御史台几天时间,就已经开始培养党羽了,盯上的人,还恰好就是曾经被本王撵出了开封的宋琪!这不是明摆着冲本王来么?”

终于明白了不肖侄子的真正意图后,赵光义的心里也顿时有些打鼓,暗道:“这事如果让他办成了,那本王可能是得有点麻烦了,和本王有仇的宋琪进了御史台,肯定和你这个小兔崽子站在一起,御史中丞刘温叟又是一条老狐狸,肯定不会冒着站队的危险阻拦你们胡作非为,到时候让你们两个把持了御史台,再加上赵普把持的中书省,本王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对赵光义来说还好,赵匡胤并没有因为儿子今天的杰出表现而一口答应,还向赵德昭反问倒:“为什么?无缘无故的?为什么要求朕把宋琪调回京城?”

“回禀父皇,因为宋知州他是在燕云一带出身长大,对我们大宋目前的最大强敌契丹辽国十分了解。”赵德昭振振有辞的回答道:“再加上宋知州不仅是进士出身,才华过人,还曾经屡屡参谋军机,所以儿臣想求父皇把他调御史台任职,让儿臣随时有机会向他求教,做到对契丹辽人的知己知彼,以便将来更好的为父皇分忧。”

赵德昭强行狡辩还没有说完,赵光义就已经直接笑出了声音,说道:“德昭,我还以为你是为了什么点名要宋琪回京任职?原来就是因为了解燕云十六州一带的情况啊!放心,这种人在我们大宋要多少有多少,明天我就安排两个符合你要求的去给你当帮手。”

笑呵呵的说完,赵光义又赶紧转向赵匡胤,说道:“皇兄,这个宋琪虽然曾经在开封府担任过推官,但是他已经外放多年,陡然之间让他接任监察御史,只怕他会力所难及。”

赵匡胤点了点头,颇为认可赵光义的这番分析,赵德昭一看情况不妙,只能是硬着头皮说道:“父皇,儿臣自出阁以后,就再也没有求过你什么事,今天儿臣难得开口,还请父皇多少给儿臣一点面子。”

考虑到这个倒霉儿子出宫自立后确实没求过自己什么,赵匡胤难免有些动摇,赵光义察言观色发现情况不妙,情急之下突然灵机一动,立即开口说道:“皇兄不必为难,臣弟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办法?”

赵匡胤问,赵德昭则紧张万分,赶紧扭头去看自己的缺德叔叔,赵光义则是神情轻松,说道:“皇兄,你可还记得数年之前,你在文武百官面前写了半首诗,虽然博得了满朝叫好,可是皇兄你却说什么都写不出那首诗的下半首,臣弟与文武百官同样是绞尽脑汁,也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接上一句。甚至到了时隔几年之后,那首诗仍然还是只有半首……。”

赵光义的话还没有说完,肚子里墨水有限的赵德昭就已经彻底绝望,赵光义则笑吟吟的继续说道:“正好,德昭今天不是拿了一首好诗来请皇兄你斧正吗?臣弟认为,皇兄你不妨让德昭贤侄接一接你那首诗,说不定父子同心,会有奇迹出现。”

赵匡胤大笑鼓掌,说道:“妙极,妙极,德昭,你刚才不是说你在诗词大有长进了吗?那朕就给你一个机会,看看你能不能续上朕没写完的那半首诗。”

“父皇,儿臣才疏学浅,如何敢在你的面前班门弄斧?”赵德昭哭丧着脸回答道。

“那你就别想指望朕下旨把宋琪调回来!”赵匡胤回答得斩钉截铁,又说道:“不过嘛,你如果能接上朕的那首诗,还能让朕满意,朕就答应你的请求,现在就下旨,让宋琪回来接任监察御史。”

见事情到了这一步,赵德昭当然也毫无办法,只能是表情比哭还难看的说道:“那儿臣有言在先,如果儿臣接得不好或者接不上来,还请父皇千万宽恕!”

“不行!”赵匡胤断然拒绝,拍了拍赵德昭从后世抄来的那首诗,笑容有些不怀好意的说道:“你刚才不是一口咬定说,这首诗是你亲笔所写吗?既然你有这样的才华,那如果续不上朕的诗,或者续得不好,就给朕去面壁思过一天。”

“作茧自缚啊!”

赵德昭在心里痛苦哀嚎,嘴上却只能是乖乖答应,赵光义则心中得意,一边给自己和赵匡胤满了一碗酒,一边在心里冷笑道:“小兔崽子,接去吧!别说你了,就是范质和王溥这些天下知名的文人都没有接上来!”

这时,赵匡胤也端了酒,回忆了一下才念道:“听好了,朕这首诗的上半首是——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砰砰两声响,赵德昭的脱口回答让赵匡胤和赵光义手里的酒碗几乎同时落地,酒水洒了满地不说,脸上还一起露出了匪夷所思的神情。

也还是在到了这个时候,赵德昭才在心里嘀咕道:“原来这首诗的上半首就是赵匡胤写的啊?幸亏我在微信短视频里看到过答案,印象还比较深刻,不过这首诗的下半首是谁续上的?记得也是一个皇帝,还是一个几百年以后的皇帝。”

“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低声复述了这首终于续上的诗词后,赵匡胤突然勃然大怒,一拍桌子就吼道:“小兔崽子,给朕如实交代,你是什么时候续上这首诗的?”

“对,对。”赵光义也终于回过神来,赶紧附和道:“德昭,你一定是在其他地方听到过这首诗的上半首,悄悄的提前对好了下半首对不对?”

“父皇,皇叔,我有必要扯这个谎吗?”赵德昭苦笑说道:“我如果早就续上了这首诗,那我早就禀报父皇,让父皇高兴高兴了,何必用得着等到今天?”

想想发现确实是这个道理,赵匡胤兄弟这才闭上嘴巴,然而赵匡胤依然还是有些将信将疑,忍不住问道:“德昭,你真是刚刚才续上这首诗的?”

“回禀父皇,儿臣真是刚刚才续上的。”料定了不可能有人象自己一样看过微信短视频,赵德昭不知羞耻的答道:“也不知道为什么,父皇你刚念了上半首,儿臣就马上想出了下半首。”

赵匡胤不再吭声,沉默半晌后,赵匡胤突然露了笑容,说道:“好一个百战问鼎开平,霸气十足,丝毫不在为父之下!好,续得好,朕很满意!”

赵光义默默低头,眼中光芒冰冷如刀,赵德昭则是迫不及待,赶紧问道:“父皇,那儿子刚才求你的事……?”

赵匡胤笑笑,转向旁边的王继恩就吩咐道:“即刻拟旨,四百里加急送去龙州,让龙州知州宋琪回来接任监察御史。”

王继恩赶紧唱诺,赵德昭欢喜道谢,赵匡胤却意犹未尽,又主动说道:“难得你有这样的长进,正好,省试马上就要举行了,朕刚决定了让你叔父担任知贡举,到时候你就出任一个权同知贡举(副主考)吧,帮着你叔父替朕多挑几个得用的人才。”

“让我去当省试的副主考?老爸你在开什么玩笑,我现在连用天干地支计算时间和日程都还没有完全熟悉,能当得了科举考试的副主考?”

古文水平有限的赵德昭暗暗叫苦,万没想到赵匡胤会突然决定交给自己这么一个任务,赵光义则是偷偷的看了一眼兄长,心中波涛起伏,暗道:“让这个小混蛋出任权同知贡举,皇兄是偶然心血来潮,还是故意这么安排?”

“皇兄如果是故意这么安排,那他有是什么目的?想乘机历练一下他这个犬子?还是想让他这个儿子在考场里盯住我?再或者,是想看一看本王和这个小混帐在同一件事上的各自表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7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