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去大明扶贫

作者:飞獴在天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31章 辽王招兵买马

书名:去大明扶贫 作者:飞獴在天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5

文武骨干框架初定以后,郭英决定亲自督促辽王做做王爷必备的功课:练武艺。

可是辽王是后世来的,根本学不会这些神乎其神的近战功夫。

当然,他也看不上这些功夫。

更重要的是,他哪有时间啊?他忙着找老朱要兵马哩。

尽管京军年后要大部分抽调到北方参加北伐,老朱还是让郭英从近卫亲军神机营中挑给了一百名老兵,作为组建辽王亲军小旗、总旗一级的基层骨干,同时又下旨让山东临清军营准备六千新兵供朱植挑选。

这样起码能在人数上确保辽王在年后先成立一支亲王私军--广宁中护卫。

朱植还提出再要一百骑兵,却被老朱一口回绝:“国战在即,你跟在后面输送些粮草就行了,要什么骑兵?”

这时他也知道,老朱正在组织北伐蒙元,连像安南等周边小国家猴子一样大的马匹都搜刮一空了,确实没有骑兵给他。

怎么办?凉拌呗!

他有时候真怀疑,老朱是故意派他到辽东吸引蒙古人火力的,好给冯胜大军制造机会。

但转念一想,反正现在老朱也不指望他去进攻,他现在也不指望骑兵,那只有想办法搞搞建设喽。

一想到搞建设,他慢慢又有了主意。

随他来的几个人虽然来自扶贫工作队,但在这里绝对是建设高手!至少建设一个大明版的新农村没问题吧。

新年将近,朱植和郭英感觉手头的事情越来越多,身边的人却越来越不够用。

连续几天上午,准备随辽王之国的文武官员们带着各种礼物到辽王府觐见,轮流表忠心。

朱植自然得亲自接见,像模像样地勉励一番。

对于礼物,他一概不要,只提了个要求,尽量全家随军辽东。

他把后世当教导员的本事拿出来,不停地忽悠:

“辽东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辽东自有黄金屋,辽东自有仓中粟,辽东自有颜如玉。”

“人只要跟着到了辽东,总有官升,总有钱赚……”

到了下午,朱植还得根据和郭英、张石商量的结果,继续找朝廷要东西,要兵将,要工匠,要杂役,要物资。

他首先以组建广宁中护卫人手不够为由,直接到兵部要来御前亲军武备名簿乱翻,看中了平安、盛庸等几个没有太大背景,也没有显着军功,却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兵部也没有为难,不仅当场同意给人,还顺便把平易、盛凡一起推荐了过来,说是前面几人的兄弟,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

朱植大致算了一下,按大明军制,原来辽西义州、广宁二卫共有一万一千人马,再成立广宁王府的中护卫又是五千多人马,如果再兼顾辽东半岛的盖州和金州一万多人马,总共将近三万人马,后勤保障是个大问题。

修建城池和营房,研发火器,都需要大量的工匠保障。

如果搞建设,兴修水利,开发农业,想闷声发大财,也要有一定的工匠。

提到工匠,不得不说到大明工匠的特殊。

大明对工匠单独编入匠籍,主要任务是营造都城、修缮皇宫,至于边疆卫所建设,主要靠当地驻屯军卒。工部和兵部派人指导一下,送个图纸就算不错了。

严格地讲,工和匠又有区别,匠是工的一部分,也是工的精华所在。明朝百工繁盛,所以就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

而且,老朱虽然对勋贵和文官们严防死守,但是对工匠们还是不错的。

好多工匠服役都是采取轮班制,上十天,休十天,休息的时候还可以在外面接私活,把皇宫传承几百年来的技艺又传向民间,促进了民间手工艺业的发展,收入很是可观,自然不想到辽东。

特别是皇宫里的工匠,是为皇家搞私人定制的那种,都是诸工精华,称为匠人,待遇一向不错,不仅在经济上可以盖豪宅、养二奶、包小三,和士绅比腿粗,甚至到了后来,在政治上可以参加科考当官,不受匠籍所限,地位比军户高出好大一截……

因此,朱植想搞一批大明工匠,有很大难度。

但是,再难搞也得搞。没有工匠,辽东万古如长夜。

当兵部尚书唐铎看到辽王递过来的巨大工匠需求清单时,吓了一大跳。辽王这可要的是会造火铳、车驾和会配火药的工匠各一百人,要准备造反吗?

可转念一想,这位可是最近风头最盛的王爷啊,也不能轻易得罪。

他只好推说:“这火铳、车驾和火药弹丸造出来是要归兵部管的,但除了会造车驾的工匠要在兵部车驾司当差外,那会造火铳的还得找工部军器局,会造火药弹丸的要找内府火药局。”

朱植转身又去找工部军器局和内府火药局。

两个部门又推说:“只有入了匠籍的平民工匠才归工部管,至于入了军籍的的军匠,归武功卫管……”

没想到这里也是办一件事要找好几个部门盖章章,尽说一些不管用的屁话!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朱植只好左手拽着工部尚书、右手拽着兵部尚书,前面还推着内府监,去找老朱这个管事儿的总开关。

老朱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觉得这各个衙门互相扯皮,不是个事儿。皇子办事尚且困难,何况边军各卫那些不懂人情世故的大老粗们?

他于是当众圣裁,从今以后,无论匠籍,还是军籍,包括武功卫在内的工匠,一律都归工部管理。

他又劝儿子:“这盔甲、器仗、车驾、火铳、刀剑,工部、兵部各司造的都有,何必自己费时费力地造呢?”

朱植于是掰指头给老朱算了一笔账:“工部造一副盔甲,兵部造一驾马车都要十两银子,边军卫所自己造才不到三两银子。关键是我自己发明的都是神兵利器,给工部一百两银子也造不出来。”

朱植还装逼范十足地从怀里揣出一份后世在网上可以公开下载的火箭图纸,也就是可以同时发射三十六只火箭的大杀器--一窝蜂,顿时亮瞎了老朱和工部、兵部两位尚书的眼。

老朱马上下旨,令工部向辽王中护卫提供火铳匠、车驾匠和火药匠各五十人,兵部和工部参照其他卫所八成装备经费标准,先向辽东划拨军费,由辽王自行制造车驾、火器等装备。

他倒要看看,兵部和工部这些年把银子都花到哪儿了!

终于搞清楚了衙门朝哪儿开后,朱植接下来又硬着头皮向工部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需求清单:用于辽王宫殿营造的瓦匠五百人,石匠五百人,木匠五百人,其他杂匠二百人,以及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图纸。

工部一看,图纸不值钱,让人再印他一百份就是了,只是这人要的有点多啊,这是要把工部挖空的节奏啊。

双方又免不了扯皮,还得再一起找皇帝圣裁。

老朱看了清单后,也是只皱眉头:“南京应天府正在扩建之中,因为又要北伐,规划中的中都凤阳和北京开封府都不得不停工了,哪有那么多人手?”

朱植振振有词道:“为将者当夏不张伞,雨不张盖,与士兵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王府可以不建,辽东诸卫连同家眷,三、四万人马总要住个木头搭的马棚子住吧?”

老朱一想,也是这么个理,最后作主给了辽王府一百名木匠,一百名泥瓦匠,一百名石匠和五十名石匠,还专门嘱咐郭英把辽王府建好一点。

他又劝辽王说:“一般营建城卫的工作交由士卒担任就可以了,要不了那么多工匠的。”

辽王却有辽王的计较:“士兵们又要种地,又要建房,又要打仗,说是一专多能,实际上到了最后啥也不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