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加油啊,武医生

作者:桃月白雪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四百四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

书名:加油啊,武医生 作者:桃月白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23

说实话,这种闲聊,也不一定就会引起患者们的反感。

毕竟听着医护们聊着八卦,他们也能从中汲取一些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医护们如此从容,如此有闲心,是不是也代表着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慢慢的,他们那紧张的心情,也就放松了不少。

消化内科。

武小富的检测工作是最先开始进行的,结果也是最先出来的。

一方面是因为武小富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过,被感染的危险性最大,另一方面也是关心武小富的人太多了,都在问武小富的情况怎么样了。

此时医院外面,武经略他们基本都知道一附院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事情。

本来想着埃博拉病毒是在消化内科出现的,应该不会波及武小富,但是很快就听到说武小富竟然去会诊了,成了直接接触者。

知道这个情况后,哪能让武家的人不担心,赶忙开始从各方面询问,好在武小富给他们发消息说没什么问题,知道武小富现在情况还不错,他们才是放心一些。

但是各方面压力下来,武小富这里的检测工作,终究是和其他人有些区别。

结果都比其他人出来的更快一些。

“阴性的!”

武小富看着自己的结果,心里也是松了口气,毕竟这可是埃博拉病毒啊,哪怕是他身体强壮,精神力强大,这要是患上,也得脱层皮。

不过,也可能正是因为他身体强壮,精神力强大,所以才能没那么容易被感染到吧。

“麻烦您了李主任。”

李主任摇了摇头,“麻烦什么,具体过程我也知道了,这次这么早的能够发现埃博拉病毒的情况,并且提早进行预防和治疗工作,还都是你的功劳呢。

说来,我来给你送结果,也是有些事儿想要征询你的意见。”

嗯?

武小富有些疑惑,开口说道,“李主任您但说无妨。”

“那我就直说了,我听说武主任的研究工作也是搞得有声有色,既然武主任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埃博拉病毒,想必肯定有些自己的想法。

我的意思是武主任能不能够加入病毒防治小组,帮助我们一起开战防治工作。”

原来如此,武小富还以为李主任要说什么呢,点了点头,“义不容辞。”

国外。

瞿颖也是才知道这个事情,虽然说是互联网时代,但是那边是黑夜,她也是早起才看到了网络推送信息。

赶忙给武小富打过去视频,看着武小富那熟悉的面孔,健康的姿态,瞿颖才是放松了一些。

“那边情况怎么样了?”

“目前看来,防治工作进行的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个患者已经住院接近两周了,接触的人不少,也就是现在施行的家属探视管理制度。

不然的话,直接间接接触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现在各方面正在排查,估计明天就能出结果了,到时候就看规模有多大了。

我刚刚检测结果出来,没有问题,你就放心吧,接下来我还得参加到防治工作中去,尽快将这个事情结束。”

这!

瞿颖知道武小富检测结果没事儿,也是彻底放下心来,但是听到武小富要参与防治工作,又是有些担心起来。

不过瞿颖了解武小富的坚持,也没有多劝什么,只是满脸担忧的说道,“注意安全,有问题,一定第一时间告诉我。”

后续武小富又给家里人和朋友老师什么的,报了平安。

离开隔离屋,也就是科主任办公室,武小富来到防治临时小组,正好看到了彭夏和周运来。

“这两个是你科里的,你来参加我们的防治工作,我们也得给你服务到位,彭医生和周医生想来帮忙,我就索性将他们再交给你来带了。”

李主任笑着说道,武小富看着二人也是点了点头,也是,做事儿终归是需要些帮手的,这两个武小富也用惯了。

彭夏和周运来已经知道武小富检测结果没事儿的消息了,此时都是激动的很,想到后面能和武小富一起并肩作战,更是心情澎湃。

“李主任,现在情况怎么样?”

“情况不容乐观啊,不说其他的,就说是这科里的,有十几个都有前驱症状,检测结果,应该很快就能出来了,希望别是中招了。”

十几个!

这么多!

武小富皱了皱眉头,看了看李主任递过来的名单,当看到廖主任的名字之后,眉头皱的更深了,李主任也注意到了武小富的表情,再次开口说道。

“名单上怀疑感染的一共有十七个,其中九个是科里的病人,这九个中,有七个,是本身就存在消化道症状的,只是情况有所加重。

剩下的八个人,就都是科里的医护了,这些之前可都没有症状,是这两天,乃至于今天才出现的症状,可疑度很高。

廖主任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今天出现的症状,还有患者的主治医生方医生。”

点了点头,这十七人虽然只是李主任的经验圈选,但是李主任可是传染病学方面的专家,能圈出十七个,恐怕其中一半都不能幸免。

而廖主任。

武小富也是有些可惜,只希望结果出来是好的吧。

“其他方面呢?”

“有关部门已经将患者的直接和间接接触者都找了出来,包括家属、同病房的医生患者家属,出院没出院的,还有患者回来时候的同航班的人等等等等。

如今看情况,我也是圈了十九个人出来。”

十九个!十七个!

加起来就三十六个了,就算是其中只有一半儿十八个人真正的确诊,也足以让人头疼了,毕竟防治过程中,可是还有可能出现其他感染者的啊。

之前一些案例中,医护在防治工作中被感染的都不知道有多少。

真是麻烦了啊。

武小富想到这些都有些头疼,最重要的是,之前华国医疗系统对于埃博拉病毒做的更多的工作是预防,对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可没有太多的好办法。

现在这些感染者的治疗,主要就是对症。

就像是黄小江,他现在高热,呕吐,甚至已经出现昏迷迹象了,这是人体免疫系统有被攻陷的可能。

但是李主任也没有太多的好办法,只能止吐,降温等等对症治疗,然后就是一些抗生素,激素了。

这几乎就是应对极限了。

当我们的身体遭遇病毒入侵时,它会迅速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来抵御外敌。

其中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便是制造和释放一种名为干扰素的信号蛋白。

这种神奇的蛋白质就像是战场上的烽火台,一旦点燃便会向免疫系统发出警报,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以对抗病毒的侵袭。

然而,病毒并非坐以待毙之辈。随着漫长岁月的流逝,许多狡滑的病毒逐渐进化出了破解干扰素免疫增强信号的本领。

它们犹如掌握了密码的黑客,能够轻易地绕过或摧毁这道防线,使得免疫系统的反击变得不再那么有效。

在众多病毒之中,埃博拉病毒更是拥有一套独特的手段。

它所具备的特殊机制简直如同给免疫系统施了一道魔咒,令干扰素完全失去了阻止病毒在受感染细胞内大肆繁殖的能力。

原本应该发挥关键作用的第一道防线就这样土崩瓦解,为病毒的疯狂扩张打开了方便之门。

由于身体的这一首轮抵抗未能奏效,埃博拉病毒得以肆无忌惮地大量繁衍。

这些不受约束的病毒如潮水般涌遍全身,不断攻击着健康的细胞。

与此同时,免疫系统察觉到威胁后,开始全力反击,但此时的反应已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陷入了过度应激的状态。

这种过激的免疫反应犹如一场失控的大火,不仅没有成功扑灭病毒,反而对自身的器官造成了严重损害。

各个脏器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饱受摧残,功能逐渐衰竭,最终成为了埃博拉病毒病致人死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想要治疗埃博拉病毒,首先就要从这方面入手,不让埃博拉病毒的这一机制生效。

一旦这一机制被阻断,埃博拉病毒不再大幅度增殖,免疫系统也能正常工作,此消彼长,才有可能让身体战胜这些入侵分子。

打仗终究还是要靠人体自己的,医生所能办到的就是尽量的给患者的身体输送弹药,增大身体对抗病毒的胜率。

可是短时间想要攻破埃博拉病毒的基因链,从基因上解决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些病人可等不了这种旷日持久的研究。

所以,还得着眼于目前。

其实国际上一直都有共识,西医杀敌,中医治人。

在西方医学的观念里,人体就如同一部精巧复杂的机器。

当这部“机器”的某个零部件发生故障时,首要任务便是精确地查明究竟是哪种病毒、何种细菌引发了这场疾病的风暴。

一旦锁定了致病源,接下来就要运用专门针对这类细菌或病毒的药物,展开一场生死较量,将其彻底消灭。

只有当这些病菌被清除干净,疾病才有望痊愈。

西医治病所遵循的主要策略,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杀敌模式”。

为了能够高效地杀灭那些肆虐的细菌和病毒,有时甚至不惜忽略所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如此一来,便时常会陷入一种令人痛心的困境:尽管手术看似取得了圆满成功,但病人却不幸离世;亦或是原本的病症得以治愈,可其他未曾预料到的病魔却又悄然降临。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治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着显著的优势。

它凭借着科学严谨的诊断手段和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方案,拯救了无数生命。

然而,其弊端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面对全新涌现的病毒时,这套方法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新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可供使用,那些惯于以“杀敌”为主要手段的医生们,突然间失去了手中最为关键的武器,只能陷入束手无策的窘境,要么勉强应对,要么听天由命。

无论是勉强应对,还是听天由命,结果恐怕都不是患者和家属愿意看到的。

相比于西医,中医在这方面的做法,其实更能让人接受。

因为中医更强调的是治人,而非治病,就像是战场上,西医主攻的就是研究兵器,中医也是强调自身的强大。

中医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观点:人并非仅仅是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器,而是具备众多功能且相互关联的综合性生命体。

通常而言,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处于全然正常的状态,那么他罹患疾病的概率相对较低。

这正如同古代先贤所阐述的那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此处提到的“邪”,实际上涵盖了三个层面,分别是“内邪”“外邪”以及“不内不外邪”。

其中,那些由于细菌和病毒所引发的各类病症,无一例外皆被归入到“外邪”的范畴之中。

正因如此,当中医着手处理诸如外感之类的疾病时,他们并不需要去刻意区分究竟导致疾病产生的因素是病毒还是细菌。

亦无需细致地分辨具体是何种类型的病毒或者细菌。

甚至对于这些病原体的形态特征以及大小尺寸等信息,也不必深入探究。

所有可能会致使人类遭受感染的外在因素,统统都会被视作能够引发外感病症的诱因来对待。

在西医的观点里,他们普遍觉得人体并不具备主观能动性,一旦人生病那便是被动地遭受感染,而后续的治疗也只能是一种被动行为。

唯有依赖医生以及药物或是手术等手段,患者才有可能恢复健康。

然而,这样的观念其实存在着极大的谬误。

事实上,我们人类的身体拥有一套极其先进且完备的防御体系。

每当有细菌或者病毒妄图侵入人体之时,正常状态下的人体能够迅速察觉到这些外来之敌究竟属于何种性质,并以极快的速度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要剿灭某种特定的细菌或者病毒,首先就得查明该细菌或病毒所具有的各类特异性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生成足以杀灭这类细菌或病毒的抗体。

只要体内存有充足数量的此类抗体,那么疾病自然而然便会痊愈。

可是大家不妨想一想,处在相同的环境之下,为何有些人会染病,而另一些人却能安然无恙?

又为什么有的人患病之后不幸身亡,而有的人却能够战胜病魔,重获新生呢?

造成如此显著差异的最根本缘由,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否处于全然正常的状态,以及其正常的程度究竟如何。

抗体的价值堪称无价之宝。

迄今为止,在众多药物当中,唯有抗生素类药物能够作为直接作用于细菌的人造抗体发挥功效,通过其强大的杀伤力将相关细菌彻底消灭。

然而,令人忧心忡忡的是,由于人们对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导致细菌逐渐产生了显著的抗药性。

这种抗药性使得越来越多的“无敌细菌”应运而生,它们顽强地抵御着传统抗生素的攻击,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

长此以往,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这一趋势,这些超级细菌终将把人类推向无药可医、难以治愈的绝境。

相比之下,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性疾病,我们至今尚未拥有十全十美的特效抗病毒药品。

在此情况下,人体自身所具备的抗体便成为了抗击病毒的关键力量。

而疫苗的研发与应用,则无疑是催生人体产生抗体的绝佳途径之一。

不过,要想成功研制出优质高效且性能稳定的疫苗并非易事,它需要科研人员们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索和钻研。

毕竟,病毒的种类繁多如繁星点点,数不胜数,而且它们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变异性,让人防不胜防。

有时候,即便是昨天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疫苗,当换到其他地区或者经过短短数年之后,可能就会因为病毒的变异而失去原有的效力。

当我们的身体遭遇某种细菌或病毒的侵袭时,一场激烈的战斗便悄然打响。

通常来说,人体产生针对性抗体所需的时间大致落在 4天至 10天这一区间之内,但实际的时长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点便是细菌或病毒自身的毒性强度以及个体的体质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人体识别并制造抗体的速度堪称惊人,相比之下,全球所有科学家们研究出相应抗体的速度简直望尘莫及,甚至可以说相差了数百倍乃至数千倍之多!

就在短短数日之间,人体便能迅速洞悉这种细菌或病毒的独特性质,并精准地生产出专门应对它们的抗体。

而一旦成功战胜这些“敌人”之后,人体还具备一项神奇的能力——将这些抗体的制作流程牢牢铭记于心。

如此一来,当下次再度遭遇相同的细菌或病毒时,免疫系统便可瞬间做出反应。

快速识别出这些来犯之敌,并毫不犹豫地动用之前储备好的抗体武器,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一举歼灭,从而有效避免人们二次感染此类疾病。

当一个人的身体遭受外界细菌或病毒的猛烈侵袭时,倘若在 4至 10天这个关键时间段内无法成功合成对抗这些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那么等待着这个人的无疑将是死亡的厄运。

如此珍贵且至关重要的抗体究竟源自何处呢?答案只有一个:它们必须通过激烈的战斗才能应运而生!

最理想的状况莫过于让每个人的躯体都亲身历经各类严重细菌和病毒的无情感染,从而促使自身免疫系统奋起抵抗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其中一部分抗体甚至能够伴随人们一生,成为抵御疾病的坚固护盾。然而,这样的美好愿景在现实世界中却是难以达成的奢望。

值得庆幸的是,聪慧的人类凭借其无尽的智慧发明了疫苗。

疫苗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以一种相对简便的方式帮助我们部分地实现了上述愿望。

它就像是预先设置好的防线,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细菌和病毒的入侵,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疫苗仅仅起到了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

面对那些已然被病魔缠身、饱受病痛折磨的众多患者,现代西医却常常显得束手无策、无药可用。

尽管医学科研工作者们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但在许多疑难杂症面前,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所以,研发疫苗什么的,对于现在已经患病的黄小江和廖主任等人来说,已经来不及了,如今能够尝试,也最适合的或许就是用中医的手段,来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

而且中医治疗相对温和,也不会出现未伤敌先伤己的情况。

想到这里,武小富的思路也基本清晰了,具体该从哪里着手,武小富也有想法了。

埃博拉病毒增殖迅速,先从血液开始,然后是各大系统。

既然如此,那就从各大系统入手,增强各大系统的免疫能力,最后多管齐下,汇为一体,对病毒完成包围。

只要是把病毒的猛烈势头遏制住了,给医生争取更多的时间调整用药方案,一步步的给药,将病毒拿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而且,西医在这方面也能做很好的补充,不说是一些见效快的药,可以作为紧急时候用,就这些检验检查,也可以快速的知道身体各系统受创的严重程度,让医生更好的针对用药。

所以,武小富一直觉得,现代医学,中西医并不是对立的,中西医结合才是患者的福音。

武小富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李主任,听到这话的李主任不由得一脸懵,搞中医那套?

这没有指南啊,出问题怎么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