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皮囊

作者:蔡崇达 | 分类:其他 | 字数:0

天才文展 ・ 三

书名:皮囊 作者:蔡崇达 字数:3.6千字 更新时间:01-09 11:07

渐渐地,文展兵团算是瓦解了。玩伴们三三两两,组成新的团队,各自调皮捣蛋去了,而我,再一次有意无意让自己落了单,整天赖在家里。实在无聊的时候,我开始一篇篇地胡乱编写着故事。写完之后,再自己读给自己听。

母亲怕极了,总和人担心地说:“会不会读书读到脑子烧坏掉了。”让她加重担心的原因还在于:“你看,我邻居家的文展,也变得怪怪的。”

有了这种意识,母亲当机立断想了一个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旷课半个学期,就跟着在船上工作的父亲,到宁波出差。

当时的宁波,比起我所在的老家小镇,无疑是个匪夷所思的大城市。我就居住在后来被开发成“老外滩”的一个酒店里,认识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城市里的孩子,实实在在地呼吸着大城市的空气。虽然留在我脑海里的东西不多,但我似乎忘记了在小镇纠结的许多事情。

等到我回老家时,已经是期末考的前夕,也是在那一周,初三年级的学生要提前举办中考了。

这样的时间点,让我再次挂心起文展。虽然在家自己尝试补回半个学期的功课很辛苦,我依然隔三岔五去敲文展家的门,我想当面交给他自己在宁波买的明信片,我想,这能更加笃定他的追求。

但门依然没有开。

看着时间,我知道中考过了,紧接着是我难熬的期末考,然后,终于放暑假了。

因为去了宁波一趟的经历,以及从宁波带回来的种种物什,我家意外地成了附近孩子新的聚集点。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端详着从城市带回来的东西,不厌其烦地追问我大城市的种种生活细节。

我一开始很享受这次旅途为我身上添加的某种光环,然而,被问得多了,我开始觉得格外的厌恶,心里想着,不就是那么一个地方,值得这么傻得神魂颠倒吗我挂念的,还是文展。然而,他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眼看暑假过了一半了,我也已经失去耐心,赶走了想和我询问大城市生活的玩伴们,又习惯性地把自己关在家里,胡思乱想一些故事。

这个下午,我又躺在床上睡懒觉,突然听到母亲在和一个人高声谈论着什么。那语调奇怪却格外有力、坚决,我兴奋地跳下床,果然是文展。

他走进来,两手一摊:我做到了,我考上了在福州的重点中专,妥帖地过了分数线一分。我打败了所有不看好的人。

我顾不上反驳他其中一些偏激的话,激动地大叫起来。我激动的不是什么他可以去大城市之类的,所谓大城市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我激动的是,他活过来了。

但他依然很兴奋地和我展望,自己将在城市里展开的新生活。他还一字一句,很神圣地告诉我:“等一下,你陪我去趟居委会好吗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的户口需要迁出这个小镇,迁往福州这个城市。”

我当然表示同意。似乎是为了奖赏我对他的关心,他郑重宣布:“我到城市后,会每周给你写信,告诉你那里生活的一切,直到你也可以去到一个城市。”

这对当时的我说不上是多么喜出望外的礼物,但我知道,自己必须兴奋地点头。

文展最终以一个模范的样子,启程前往城市了。最终是他父亲的朋友,用拖拉机把他送到车站的。当他拿着行李包要坐上拖拉机时,他的父母欣慰地哭了,似乎已经看到他光宗耀祖的未来。而一向和他家交恶的伯伯,也带着全家来了,说了些祝福的好话,还特意交代:“以后要多关照我们家的孩子。”

文展像个已经要成功的英雄一般,一一慷慨地答应了。

要上拖拉机的最后一刻,他还特意转过头对我大声地喊:“我在城市等你啊,黑狗达。”

我挥挥手,心里为他依然最看好我而得意洋洋。

文展果然履行诺言,他离开后第二周我开始收到信了。

看得出他特意花了心思,信封是福州市市庆的纪念封,邮票也是市庆的纪念票,信纸印有就读学校的名字和校标。

第一封信的内容,他主要讲述了对城市的第一印象,以及他计划的探险他计划在一周之内,借着课外时间,沿着一条主干道,把这个城市的主要街道走一遍,并且感受下“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营、滋长的”。

第二封信,他告诉我,他将进入一周的军训。军训是锻炼人意志的。这是种“聪明”、“可取”的教育方式。并且他觉得,意志力是自己的特长,军训应该有助于自己迅速获得班级人对他的尊重。

或许是军训的缘故,第三封信他延误了一周。最终第三封信里,他的口气有些疲惫,他没提到军训的具体细节,只是说到“自己的兔唇成了一些庸俗的人恶意攻击的重点”,“我知道,他们意识到没法在其他方面超越我,所以才做这么恶意的攻击”,“但我不会低下身去和他们计较,我知道,只有比他们水平多出足够的高度,他们才会恐惧到敬畏我。”

自此再没有第四封信了。

我有些担心,在等了两周后,又去敲了趟文展家的门。出来应门的是他哥哥。他哥哥早就没有读书,在我印象展的反面例子活着,现在正作为不好好读书所以找不到好工作的代表,被父母嫌弃地养着。

“你知道文展在福州的情况吗他没有按照约定给我写信,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

“我没和他联系,你知道,他不喜欢和我讲话,我只听说,他在学校似乎被人取笑兔唇这个事,听说还打过一架,反正学校是要我父母亲随便哪个人到福州一趟,但车费太贵了,他们不愿意去。”

我着急地马上匆匆赶回家写信给文展,信中我委婉地问他是否遇到一些挑战。我知道,这是他能接受的问法。

他还是按照预计的时间推迟了三周才回信。信里很简单:别担心,我遇到一些自己没有料想过的挑战,但是,未知的挑战本来就是在我的规划里的,我预计在这一学期结束前,处理好这个问题。所以我可能没时间给你回信,我们暑假时见面再说。

然而还没等到暑假,文展就提前回家了。他告诉我的理由是,功课太简单了,所以他申请把课程压后考。

同伴们当然络绎不绝地去拜访文展,希望听他讲述,小镇之外的生活有着如何的模样。一开始文展还是表现得非常兴奋,每天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说着城市新奇的种种,但一周不到的时间,文展家的门又关上了。

一旦有人去叩门,文展的母亲会说:“文展觉得和你们说话没意思,他要一个人想想怎么干大事。”

在此之前我还自以为,我是文展看得起的人。他觉得小镇其他的玩伴没有水准和他对话,但我应该是够得着他设立的门槛的吧。

我在众多玩伴退去后,依然顽固地去敲门,倒不是愿意再听他讲述所谓城市生活的种种。我只是感觉,文展不自然了,他有哪部分一直不舒服着。他应该是生病了。

和完全拒绝其他人见面不一样,文展起码开门让我进了。他依然愿意努力占据讲话的主题,但我感觉得到,他讲话的时候气总不自觉地在喘。一个精瘦的十几岁少年,讲话却总是喘气,他心里压着巨大的什么东西。

我为和他对话制定的策划,还是一个求教的方式,我知道,那会让他觉得安全,也会安抚到他,我和他唠叨着,关于自己明年中考,打算冲刺学校的困惑。我说到,胆小而纯朴的父母希望我考所师范中专,毕业出来教小学,“舒舒服服简简单单把日子过完”。但我想考高中,我想到外面感受下大学、感受下这个国家其他省份的生活。

文展果然急急建议我,一定不要考师范中专,“这是多么让人厌倦的小地方。”他说。他觉得我考大学是个很好的想法,只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

“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文展说得很认真。

那天我终于没勇气问他,如何和大城市同学的讥讽相处。事实上,那天之后,我突然很不愿意再和他聊天了。和他说话,就如同和一个人在水里纠缠,你拉着他,想和他一起透口气,他却拉着你要一起往下坠。

那个寒假,小镇依然举办了教育基金颁奖大会,依然有老先生用古朴的乡音吟诵一个个未来之星的名字。按照教育基金的惯例,当年考上重点中专和重点高中的学生,是会被着重奖励的。早早地,老先生就把文展的名字大大地书写张贴在祠堂的门口。然而,文展终究没来领奖。

虽然有许多担心和好奇,但我终究没再去敲他家的门。我心里隐隐觉得,他的脑子或者心里有种异样的东西,说不上那是不是病,但我害怕自己会被传染上。

我害怕哪一天我会憎恨生养我的小镇,会厌恶促成、构成我本身的亲友。

那年他什么时候离开老家的,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暑假,他有没有回老家我也不知道。即使我们就隔着一座房子,但我感觉,我们像隔了两个世界一般。

直到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我才觉得,自己或许有必要和他说一声。前往他家尝试找他,他果然没回来。

“文展告诉我说要从现在开始,他要想办法努力,留在那个城市,他说,他希望自己不用再回来了。”他的母亲这样告诉我。

有时候人会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应,比如,越厌恶、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们却越容易纠葛于此,越容易耗尽自己所有就为了抵达。文展的那种执念,我尝试剖析、理解过,想象他怀抱着这种心态度过的每个日子,会有怎么样的生活。

高展于我来说,已经是个失踪的人。只是在考虑填报哪个志愿的时候,我一度非常希望能见到他。我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如何的心情。我想,或许他代表了我们这种小镇出生的人,某种纯粹的东西。那种东西,当然我身上也有。我在想,或许他是某部分的我。

他自那之后,果然再没回过小镇。只是在过新年的时候,给他父母打来电话,重申他的努力和追求。他父母依然笃定文展会再次凯旋,而他哥哥依旧不屑。因为在小镇“闲着”没事,他哥哥早早地结了婚,没满二十岁,就抱着自己的孩子,像文展痛恨的那种“无能的父辈”一样,过着安逸的小镇生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